作者简介:青罗扇子,中国畅销小说作家。文风大气励志,温暖深刻。共出版小说十几部,其中,《重生之名流巨星》、《列女传之钟无艳》等已改变成影视作品,同名小说电影《青春是用来怀念的》筹备中。

千古风流  付诸一扇

“轻罗小扇扑流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歌尽桃花扇底风”……每逢夏季,这些与扇有关的诗词就像微风一样浮现在我们脑海中。中国历来有“制扇王国”之称,有着独特的扇文化。从《西游记》里牛魔王妻子罗刹女的芭蕉扇,到《红楼梦》里的晴雯撕扇,再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无论是苏轼的宋词,还是元曲里面的《桃花扇》,这些看似轻盈诗意的芭蕉扇、折扇、团扇、宫扇、羽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别有妙义。

 

千古风流  付诸一扇

容影随性——明清时期的人物画(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千古风流  付诸一扇

山水寄情——明清时期的山水画(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自幼从古书中观得文人墨客、风流侠士,酷爱携带一把扇子。君子捻扇一笑,那种古典之姿,清雅之气,高洁之志,如同五千年的风,三千年的墨,一千年的竹,带着墨香竹韵沁人心脾,令人不由得升起无数遐想。

 

写文时,或是潜意识对这个字情有独钟,我便独独挑了含“扇”的四字,作为笔名。就像古人爱梅兰竹菊四君子,因名中带了“扇”字,故对中国的扇文化也心生好感,格外留意。“扇”字,与“善”谐音,寓意“善良”、“善行”;加上扇骨多为竹,清气有节,文人更爱在扇面上提诗作画,托物言志,所以古人常常将扇子挂于室内,或做怀袖雅物,持扇揖让。扇子在古代有时还会被看做是官职的象征,因为官员们多为文人。

 

从历史典故来看,最早的扇子传说为虞舜所作。晋惠帝太子太傅丞崔豹所撰的《古今注》三卷中的《古今注·舆服》,记载过“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

 

五明扇类似平扇,是一种形状呈平面,不能折叠的扇子。它的作用也不是扇风纳凉,而是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从而达到良好治国的目的。“五明”分别指:集思广益,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这是中华儿女走向人类文明的标志。

 

千古风流  付诸一扇

花鸟娱心——明清时期的花鸟画2(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关于扇子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始于汉晋时期,出自史书《晋书》的第八十卷。讲的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有一次在石拱桥边,看见一位老妪卖六角竹扇。王羲之心生怜悯,就在扇子上写了几个字。老妪开始还有些生气,王羲之微笑说,您只要对大家说,这是王右军写的,就可以卖一百钱了。老妪依言说了,果然人人争相买之。后来老妪又找到王羲之,希望他题扇,王羲之只能笑而不答。

 

最早的扇子是从春秋战国墓里面发现的,是细片竹子编织的竹扇,形似菜刀,一边直,一边呈半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这种扇子不再是五明扇那种“集思广益”的寓意,而是真正的遮陈纳凉,障日引风。当时,上到帝王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在用它。长柄的,被用于贵族仪仗,“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也就是电视剧里常见的皇帝皇后出行,那一行行被举得高高的“障扇”,也被称为“仗扇”。平民百姓们,只能用短把的,被称为“户扇”。所以从扇子的数量多少、长柄短把,也可以看出扇子在封建社会阶级尊卑的含义。

 

西汉后期,《怨歌行》五言诗提到了一种新的扇子。“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写的就是汉成帝的班婕妤拿着合欢扇的情景。这种扇子,又被称为宫扇、团扇,扇面不再是宣纸、竹面,而是绢面。以扇柄为中轴,做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扇子。中原一带有“齐纨楚竹”之说,即以山东的绢面和湖南的竹子制作的纨扇。

 

到了现在,衡量一把扇子的标准更多。从扇骨到扇面的工艺可能涉及十几种,比如扇子的扇骨一般分为七骨、九骨、十四骨,常见的扇骨多为竹子。“竹林君子”,是文人向往的高风亮节,清雅有节,而且竹子制作的扇骨把玩多了,还会形成包浆,呈现出一种竹子特有的温润之意。除此之外,还有用紫檀、红木、象牙、玳瑁等等作为扇骨的,这些就更加珍贵。

 

千古风流  付诸一扇

诗文咏志——明清时期的书法(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扇骨是用来固定扇面用的,类似一把扇子的骨节,而扇面则是一把扇子的灵魂。扇面既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竹编;也有西汉后期的素白绢面;不过更多的,还是宣纸,有洒金、冷金、泥金等等,雅白色的宣纸之中透着点点金色,再配上后来的字画墨迹,更有一番风雅的素美感……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鸦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等都巧夺天工,异常有名。

 

扇子的历史悠久,已经不再是实物的体现,更多的寓意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之中。在两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随处可以发现它们的踪影。杨修与曹操画扇,曹植的《扇赋序》中显示曹操得到过皇帝赏赐的上方竹扇;唐代的诗里有“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四扇,四扇,美人并来遮面”;宋朝的词里“扇闲萤扑袂”,也有“当熊自有匪石心,肯肩班姬秋扉薄。长门勿轻怨,视此箧中扇”;元曲四大家之一孔尚任的《桃花扇》,写的则是侯方域曾给李香君宫扇一柄,作为定情之物,最后李香君抗拒奸臣,血染桃花扇,千古流传,有道是“烟波谁弔忠魂?桃花扇、斋坛揉碎,我与指迷津。”

 

千古风流  付诸一扇

 

而在四大名著里,扇子更是随处可见。

 

《西游记》中最负盛名的芭蕉扇,有这样的威力,“芭蕉扇本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阳之精叶,故能灭火气。假若扇着人,要飘八万四千里,方息阴风。”芭蕉扇当然是芭蕉叶做的,一片被太上老君拿去扇风炼丹,被三味真火烧多后,变成火芭蕉扇,“一扇法力全无,二扇浑身无力,三扇可能就地化灰”。而另一片被冥河老祖送给了铁扇公主,也就是牛魔王的妻子,“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两者同源所出。后来《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唐僧四人跟牛魔王铁扇公主的过节就围绕着这把芭蕉扇,颇有妙趣。

 

《红楼梦》里的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晴雯撕扇”便是出自这里的一个著名情节: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 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撕的好,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她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宝玉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任凭她将一堆名扇撕了,这一描写既体现她的天真率性,又引出了后面的悲剧。还有一节,讲的是石呆子收藏了古扇百余把,结果被贾赦贾琏知道了,为了这些扇子弄得对方家破人亡……

 

若《西游记》是古人将扇子的神威予以想象,《红楼梦》为才子佳人命运悲剧的体现,那么到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戴着高冠、手握羽扇,便是名垂千古的智者形象了。诸葛亮在《空城计》中抚琴摇扇,在《火烧赤壁》中船头执扇,仿佛每轻摇一下扇子,他一个个睿智的计谋便从中诞生,永远都那么从容不迫,运筹帷幄。

 

中国的神话传说里,也频频出现扇子的身影。比如八仙之中的汉钟离,他的法器就是一柄可以驱妖逐邪的扇子,传说能将死人复活,这是否跟太上老君、铁扇公主的扇子有的一拼呢?而武侠小说里,无论是风流的纨绔子弟,还是清俊少侠,也喜欢用扇子作为武器,一袭白衣,一把折扇,小李飞刀就曾折扇一挥,飞出飞刀,出神入化……

 

中国的扇子,清雅秀致,是文人墨客的怀中雅物,本身巧夺天工的工艺技巧、人文内涵就值得好好品味,而在悠悠五千年中,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折射出的人文情怀、文学寓意,更是令喜欢它的人钻研不休、爱不释手。

传承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