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观察|Observe
“五月的江南文化寻根之旅,让我见证了大陆文旅发展的创新活力”
编辑: 马晓叶 | 时间: 2025-05-08 16:49:24 |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
五月的江南,是一幅被雨水浸润后又经阳光熨烫的水墨长卷。作为祖籍江苏的台湾青年,我选择以昆山为起点,探寻江南文化的肌理。在这片被古人称为“吴中佳地”的水乡,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无处不在——从亭林园的昆石馆到周庄的鱼灯夜游,从老字号奥灶面馆的晨间烟火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场文化寻根之旅,让我见证了大陆文旅发展的创新活力。
陈宇宏在昆山亭林园,右三为陈宇宏(陈宇宏 供图)
清晨的亭林园笼罩在薄雾中,这座纪念顾炎武的古典园林藏着昆山最独特的文化密码——昆石。当手指轻触那些“瘦、皱、漏、透”的奇石时,联想到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副会长马一平介绍所说,这种形成于寒武纪的矿物需要匠人耗时数年“道法自然”地雕琢,我突然理解了为何古人将赏石视为修身养性之道:这些历经沧海桑田而似乎有了灵性的石头,恰似中华文明坚韧又灵动的精神图腾。
顾炎武纪念馆的玻璃柜中陈列着顾炎武的手稿,字迹工整有力。墙上挂着他周游北方的路线图,标注密密麻麻。这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半生漂泊,著书立说,终成一代大儒。我凝视着他塑像那道如炬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三百余年的时光。忽然想起在台湾读中学时,历史老师讲到顾炎武时,说他是“遗民不世袭”。当时的我尚不解其意,如今站在这里,竟有些明白了。
午间,我来到了昆山的奥灶馆,来一份奥灶面。面条劲道,汤头醇厚,上面浮着层红油,香气扑鼻。我认真品尝着,毕竟这是顾炎武先生老家的味道。细如银丝的面条卧在琥珀色的高汤里,这种发轫于南宋的“浇头”文化,在台企密集的昆山得到不断发展,难以想像这苏式面竟然与台湾面的口味如此相似。我认为这于我而言是一种认同重构:从“台湾胃”到“中国味”的认知转变。
我对奥灶面的第一反应曾经是困惑——这个古怪的名字究竟何意?当听闻“奥灶”可能源自昆山土话“鏖糟”(意为不太干净)的谐音时,台湾闽南语使用者会心一笑,因为在闽南语中也有类似的发音与含义。这种语言上的相通瞬间消弭了陌生感,成为两岸文化同源的一重印证。
陈宇宏与顾炎武研究会会长陈建林合影(陈宇宏 供图)
对我来说,昆山奥灶面不仅是一碗地方美食,更是一场跨越海峡的文化震撼与情感共鸣。面对浇头丰盛的奥灶面,味蕾的觉醒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情感体验——既有对陌生风味的惊奇,也有对文化同源的恍然;既有对历史渊源的探寻,也有对当下两岸生活差异的思考。这碗看似简单的面条,实则承载着两岸共同的美食记忆与割不断的文化血脉。
当暮色如砚台里的陈墨般在周庄晕染开来,白日里喧嚣的游客潮水般退去,这座“中国第一水乡”才真正显露出它的灵魂魅力。夜游周庄的经历,不仅颠覆了我对江南古镇的想象,更在两岸文化认同的迷思中投下一枚醒石。百年古桥,暗夜行舟,我们的身影在百年建筑间游走,光影在粉墙上勾勒出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剪影。周庄的每块石板都在讲述着真实的历史积累,橹声里的我仿佛在月光下有了时空错位感。这些沉睡的建筑仿佛成为历史的接线员,悄然连通着隔海相望的共同记忆。
一家老字号糕团店的橱窗里,传统定胜糕与台湾凤梨酥并排陈列,这或许就是夜游周庄给予我最珍贵的启示——当剥去观光游的外壳,那些最本真的文化肌理始终相互呼应。就像彼时渐渐亮起的天光,终将照见所有人为分隔下的血脉相连。
是夜,我重读了《浮生六记》。两百年前沈复笔下“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江南生活,与今日所见形成有趣映照。大陆的发展速度令人目眩,但真正打动我的,是那些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跳动的文化心脉——就像昆曲博物馆里,年轻观众为“游园惊梦”刷爆的弹幕;就像地铁站内,用吴语报站的智能语音。经过此番游历,我突然灵机一动,决定开创“昆肖生”这个品牌,以一个台湾青年的身份来传承和弘扬“江南片玉 灵秀昆山”的昆山本土文化。
身着中国传统服装的陈宇宏(陈宇宏 供图)
这或许就是当代江南的魔力:它保留着“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水乡记忆。对台湾青年而言,这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祖籍地,更是文化创新的实验场。当我看到“两岸一家亲”的标语时,忽然明白:真正的两岸融合不在宏大叙事里,而在两岸普通人共同书写的日常诗篇中——就像那碗融汇两岸智慧的面,热气腾腾地温暖着两岸同胞彼此的胃与心。(作者:陈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