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雪域高原的召唤:见证西藏的蜕变与感动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身为一名台湾青年,我很荣幸在2007年的时候就搭乘青藏铁路列车去过拉萨,至今依然对这趟旅程印象深刻。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雪域西藏发生的种种变化,从当初的“家底”贫寒到如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态良好、边防巩固,这是极不平凡的60年。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西藏2024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7亿元人民币,是1965年的1258倍,年均增长12.9%;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牧民健康体检实现全覆盖,全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5岁;西藏公路总里程从2012年的6.52万公里增加到2024年底的12.49万公里……这一个又一个的数字,就是西藏发展变化强有力的见证。

 

雪域高原的召唤:见证西藏的蜕变与感动_fororder_图1

 

苏一舫在西藏(苏一舫供图)

 

我叫苏一舫,2004年到大陆工作,主要负责公司在大陆各地的销售业务。2007年,公司在西藏拉萨的店成功开业,我有机会到西藏出差完成庆祝工作。这趟行程,我特别体验了西宁到拉萨的青藏铁路。青藏铁路连接着青海省西宁市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这一路的风景及铁路建设带给人的震撼被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尤其是在列车上看到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雪山、草原和那条在天地间划出优美弧线的铁轨,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青藏铁路的建成十分不容易,在高海拔地区冒风雪、战严寒、抗缺氧,建设者用热血铸就了不朽的传奇,这不仅是工程学上的奇迹,更是一条连接高原与内地,贯通文化与心灵的重要通道。从西宁一路向西,沿途的景色从苍茫草原逐渐变为巍峨雪山,窗外不时可见藏羚羊自由奔跑,像一幅美丽的画卷,然而更令我动容的是这条铁路背后所承载的意义,那就是让我们觉得遥不可及的西藏,变得不再那么遥远。

 

在我还没去西藏之前,我觉得那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然而到达之后,我发现这里的人们非常淳朴善良,看到街道上很多藏民手里摇着转经筒,口中念诵着经文。当我行走在山中的石头路上,能够眺望到他们虔诚地朝着布达拉宫的方向前行。以前只在课本上读到的内容真实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这种虔诚信仰的力量深深打动了我。 

 

2012年,我第二次来到拉萨,看到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感觉像走进了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它不仅是一座地标性建筑,更是当地的宗教中心,也是藏族文化的宝库,它见证着西藏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历程。当我从远处望去,白墙红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当我踏进宫殿内,感受到的是千百年来无数虔诚祈祷所凝聚成的宁静与力量。

 

雪域高原的召唤:见证西藏的蜕变与感动_fororder_图2

 

2023年,苏一舫参加“第二届台湾青年边疆行系列活动——民族团结一家亲 粤台青年西藏行”活动(苏一舫供图)

 

2023年,我第三次来到西藏,参加了“第二届台湾青年边疆行系列活动——民族团结一家亲 粤台青年西藏行”活动。我们游览了祖国边疆的山川湖海,走访了全国援藏展览馆、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朱拉松茸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创业创新基地等地,了解到当地产业链搭建及特色扶贫项目,我不仅感受到边疆建设的艰辛,还对祖国多元丰富的面貌有了更加真切地感受。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全国援藏展览馆,我看到全国各省对口援助西藏的示意图,了解到西藏的每个县都有一个对口支援的省份或央企,每三年就有一批援藏干部来到西藏从事对口支援工作,令人赞叹。通过这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我看到了大陆同胞建设祖国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我三次来到西藏,每一次都能看到这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都让我感觉到西藏的发展变化。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期待能再次踏上青藏铁路之旅,继续探索这片神秘美丽的土地,也希望更多台湾青年能走进西藏,感受这里的发展,一起迎接灿烂美好的明天。(作者:苏一舫)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5-08-20

1965年9月

 

西藏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大会宣告了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人们怀着当家作主的喜悦

 

热烈庆祝这一西藏人民历史上的伟大胜利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3万多人集会,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新华社记者 马竞秋 摄

 

多年来

 

西藏开创了各项事业的一个个“第一”

 

填补了一项项空白

 

书写了跨越式发展的辉煌成就

 

↓↓↓

 

西藏第一个机场——当雄机场

 

西藏第一条跑道始于1956年

 

民航建设者们靠着简陋的设备工具

 

在拉萨市北面180公里处、海拔4230米的当雄草原上

 

“推”出一条简易跑道

 

1965年当雄机场通航

 

宣告西藏民航正式通航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1956年5月26日,北京—拉萨航线试航成功。图为飞机在当雄机场降落后,受到藏族人民热烈欢迎的情形。新华社记者 钱嗣杰 摄

 

60年来

 

西藏民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如今

 

西藏已经形成了1干7支的机场布局

 

12家执飞航空公司、193条航线

 

雪域高原不再遥不可及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4年6月3日拍摄的拉萨贡嘎国际机场停机坪。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西藏第一条铁路——青藏铁路

 

2006年7月1日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

 

数以万计的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

 

破解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

 

完成了青藏铁路这一世纪工程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04年6月22日,西藏境内第一段铁路轨排在安多火车站铺下,铁轨将从这里向拉萨继续延伸。当日,青藏铁路西藏境内正式开始铺轨。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06年10月25日,一列火车从藏北念青唐古拉山脚下驶过。 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近年来

 

西藏交通网络加速发展

 

拉日铁路、拉林铁路先后建成通车

 

川藏铁路正在加紧施工建设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16年6月17日,列车在青藏铁路延长线拉日铁路上行驶。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2021年6月

 

拉萨至林芝铁路开通运营

 

成为国内首条高原电气化铁路

 

标志着复兴号列车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5年4月2日,复兴号列车穿行在拉林铁路林芝段。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西藏第一条高速公路——拉贡高速

 

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

 

2009年开工,2011年通车

 

结束了西藏自治区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14年2月18日,汽车行驶在拉贡高速公路上。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近年来

 

拉林高速、泽贡高速、那拉高速等相继建成

 

不断延伸的高速公路网

 

已成为西藏经济全新发展、高速引领的直观写照

 

如今

 

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49万公里

 

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100%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4年9月3日拍摄的拉林(拉萨至林芝)高速及仍在使用中的老路(左)。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4年12月8日在当雄县拍摄的青藏公路(右)、京藏高速(中)和青藏铁路并行的景象。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5年7月31日,汽车行驶在西藏S5线(拉萨至泽当)快速公路上。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西藏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纳金电站

 

1960年

 

拉萨纳金电站第一次向拉萨正式送电

 

1965年自治区成立之时

 

电站6台机组全部竣工

 

纳金电站建成发电

 

彻底结束了拉萨部分人民

 

用松明子和酥油灯照明的历史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1980年8月,在拉萨东郊纳金电站,汉族电工师傅黄国民(前右一)、刘圣荣(前右三)与藏族电工班长卓嘎(左二)一起交流。新华社记者 刘前刚 摄

 

从极度缺电到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

 

从产能方式单一

 

到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发电“齐上阵”

 

雪域高原昔日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

 

一去不复返

 

如今

 

西藏绿电在点亮雪域高原的同时

 

也借助“西电东送”走出高原

 

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着“雪域力量”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5年1月6日拍摄的华电西藏才朋光伏电站,位于山南市乃东区才朋村,光伏列阵最高海拔5228米。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4年10月17日拍摄的日喀则市萨迦县的风力发电机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西藏第一个水泥厂——拉萨水泥厂

 

拉萨水泥厂1960年开始兴建

 

1962年正式投产

 

结束了西藏没有湿法水泥厂的历史

 

为当时西藏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力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1964年,工人们在拉萨水泥厂浇水养护水泥管道。新华社记者 吴祖政 摄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技术的快速发展

 

技术老旧的水泥厂完成了历史使命

 

“变身”西藏工业博物馆

 

博物馆的大门是一个象征工业的齿轮状拱形门

 

门上的锈色有一种历史沧桑感

 

缓缓推门而入

 

西藏的现代化图景徐徐展开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西藏工业博物馆一景。新华社记者 金一清 摄

 

从以前粗放的生产工具

 

到现在先进高效的机械设备

 

西藏工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4年6月14日,工人在西藏宏农的现代化智能蛋鸡养殖场内的流水线上作业。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西藏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拉萨证券营业部

 

1994年

 

拉萨证券营业部正式营业

 

宣告西藏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诞生

 

它通过卫星与上海、深圳并网

 

那时股票对大部分西藏民众来说

 

还是个陌生的字眼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1994年,人们在拉萨证券营业部办理业务。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经过多年发展

 

西藏证券市场已经相当成熟

 

截至2025年1月31日

 

西藏辖区共有A股上市公司22家

 

辖区证券公司客户累计证券交易额超过3万亿元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5年8月18日,投资者在拉萨的一家证券交易所办理业务。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西藏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西藏大学

 

西藏大学是新中国

 

在雪域高原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位于拉萨 

 

该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创办的

 

藏文干部训练班发展而来

 

历经多个阶段

 

最终于1985年正式更名为西藏大学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1985年,西藏大学化学生物系藏族学生在进行电器线路实验。新华社记者 土登 摄

 

1978年

 

西藏第一所医学院——西藏医学院在林芝创办

 

后来发展为西藏大学医学院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1979年,西藏医学院的学生,在做课间操。新华社记者 顾绶康 摄

 

办学至今

 

西藏大学已培养13万余名学生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5年8月19日拍摄的西藏大学校门。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4年5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大学教授尼玛扎西(中)和他的学生在讨论藏汉实时翻译小程序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截至2024年

 

西藏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18所

 

教职工9.66万名

 

在校生总数达到97万人

 

超过西藏总人口的25%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5年8月18日拍摄的西藏藏医药大学新校区一景。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西藏第一家邮局——昌都邮政局

 

1951年4月

 

川西邮电管理局昌都邮政局建立

 

这是西藏第一个人民邮电机构

 

1990年底

 

昌都邮电综合大楼投入使用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1991年,昌都邮电综合大楼营业厅内业务繁忙。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西藏的邮政事业从最初的人背马驼

 

到如今邮路通达、业务全面、传送快捷

 

发展可谓翻天覆地

 

邮政事业的发展也间接地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3年6月10日,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邮政营业员索朗卓嘎在登记快递邮件。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4年5月24日,在位于珠峰游客大本营的天上西藏主题邮局,外国游客往明信片上贴邮票。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西藏第一座现代化大型图书馆——西藏自治区图书馆

 

1996年正式向读者开放的西藏自治区图书馆

 

填补了西藏无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空白

 

极大丰富了西藏人民的文化生活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1996年6月,西藏自治区图书馆管理人员在藏文历史重要文献珍藏室查找书目。新华社记者 范长国 摄

 

2020年4月25日

 

西藏自治区图书馆

 

首批“云共享”馆藏珍贵古籍文献

 

正式上线试运行

 

标志西藏迈入古籍文献“云阅读”时代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5年8月13日,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副馆长边巴次仁在展示数据库中的藏文古籍。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数据显示

 

2012年以来

 

国家累计投资48.9亿元用于西藏公共文化建设

 

基本形成了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5年8月18日拍摄的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外景。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西藏第一部大型藏族舞剧——《热巴情》

 

1984年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礼堂

 

演出了西藏第一部大型藏族舞剧《热巴情》

 

《热巴情》中典雅的郎玛舞

 

原是西藏宫廷古典舞蹈

 

第一次被搬上舞台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1984年,西藏第一部大型藏族舞剧《热巴情》,在首都北京上演。新华社记者 程曦 摄

 

60年来

 

西藏文化事业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

 

西藏成立了西藏歌舞团、藏剧团、话剧团

 

各地市民族艺术团和县(区)艺术团

 

以及乡村业余文艺队等文艺演出团体

 

文化产品日益丰富

 

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

 

民族歌舞《幸福在路上》

 

等一批文化产业演艺项目取得

 

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成为西藏文化旅游的靓丽名片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09年8月31日,演员在民族歌舞歌舞《幸福在路上》中表演。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4年3月12日,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第12季在拉萨正式开演。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5年2月11日,西藏首部少儿舞台剧藏戏《顿月顿珠》在拉萨市藏戏艺术中心精彩上演。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西藏第一支登山队——西藏登山队

 

1960年5月25日

 

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登顶珠峰

 

这是中国人首次登顶世界最高峰

 

也是人类首次从位于中国境内的北坡成功登顶珠峰

 

同年10月1日

 

西藏登山营正式成立

 

1972年更名为西藏登山队

 

2019年挂牌中国登山队(西藏)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1985年,西藏登山队在没有使用辅助氧气的情况下,首次登顶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这是登山队员在向主峰挺进。新华社记者 才龙 摄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1999年,西藏登山队队员仁那(右)和吉吉站在珠峰顶上。他俩成为中国第一对同时登上珠峰的夫妻。新华社发

 

“登山精神”成为西藏人民昂首前进的象征

 

也是西藏体育事业发展的缩影

 

多年来

 

西藏的体育事业实现了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

 

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领域

 

西藏均交出了亮眼答卷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1985年,西藏自治区足球队获得全国第三届民族团结杯足球赛冠军。新华社记者 周浩荣 摄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1996年,西藏第一支藏族少年足球队在拉萨正式成立并开始集训。新华社记者 才龙 摄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2025年5月31日,参赛队伍在拉萨滨河公园水域参加端午节牛皮船(龙舟)赛。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60年沧桑巨变

 

60年波澜壮阔

 

回首过往

 

这一个个“第一”

 

见证了西藏全方位发展

 

展望未来

 

充满活力的西藏

 

必将以更加昂扬向上的斗志

 

创造更多“第一”

 

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大学……一组照片见证新西藏变迁

 

记者:晋美多吉、姜帆

 

旦增尼玛曲珠、丁增尼达、丁汀

 

编辑:张铖

展开全文

国际锐评丨60年,西藏何以令世界惊叹“沧桑巨变”

2025-08-22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布达拉宫广场冉冉升起,现场观众高唱国歌;中央代表团向西藏自治区赠送习近平题词的贺匾;盛大的群众游行在欢快的音乐中依次行进……2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拉萨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庆祝大会,同西藏各族民众欢聚。

 

国际锐评丨60年,西藏何以令世界惊叹“沧桑巨变”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人们经常用这句话来形容西藏的发展成就。60年来,当地发生了怎样的沧桑巨变?又是如何实现的?这场庆祝大会为世界观察西藏创造的“人间奇迹”提供了窗口。

 

当地民众发自肺腑的欢欣,来自坚实的数据支撑:202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2765亿元人民币,是1965年的150多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西藏彻底摆脱了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区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68.17岁提高到目前的72.5岁;西藏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和发展……国际舆论纷纷指出,西藏的变迁不仅是一部中国的地区发展史,更体现着人类的文明进步。

 

那些到过西藏的外国人士也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感:“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超预期,高压电网覆盖偏远山区”“这里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令人震撼”“西藏的文化魅力、民俗风情都独具特色”“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旧西藏的农奴能够看到后代如今的生活,会是什么反应?”……

 

西藏何以令世界惊叹“沧桑巨变”?回答这个问题,既是对过去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创造更多奇迹的启示。

 

“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在庆祝大会游行彩车上张贴的这句朴素话语,道出了西藏发生沧桑巨变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政权,实行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西藏明确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引领西藏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民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2021年7月,习近平来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这一次,他又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规格之高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60年来,西藏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激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生活越来越好,跟旧社会相比简直像做梦。”73岁的日喀则市拉孜县曲下镇土林村村民尼玛说。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第一次获得了人身自由和生存尊严。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民众实现了当家作主。截至2024年底,西藏各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9.2%,各族人民平等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政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西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在于办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60年来,当地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为发展振兴创造了条件。从青藏川藏公路通车,到青藏铁路建成运行,西藏逐步建立起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的综合交通网络。近年来,西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绿色工业、高新数字、文化旅游等现代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今年7月,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在西藏林芝正式开工,为西藏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

 

国际锐评丨60年,西藏何以令世界惊叹“沧桑巨变”

 

未来,西藏怎样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进一步指明方向——从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到推进雅下水电工程、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到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西藏发展的蓝图更加细致清晰。

 

今天,西藏与中国其他地区一道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回顾过去,西藏全区生产总值达到第一个千亿用了50年,达到第二个千亿仅用了6年,今年则有望达到第三个千亿目标。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将继续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篇章更加绚烂。

 

(国际锐评评论员)

展开全文

藏北牧区新图景:智慧牧场+现代新村 牧民生活大变样

2025-07-31

央视网消息: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这里有西藏面积最大的纯天然草原,是高原特色畜牧业产品供应地。

 

系列报道《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我们一起走进那曲草原上的杭嘉新村和嘎确牧场,看看这些年那里的牧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藏北牧区新图景:智慧牧场+现代新村 牧民生活大变样

 

总台央视记者 陈昱:杭嘉新村毗邻拉那高速的那曲出口,距离那曲主城区大约15公里,这里是一个纯牧业村,但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牛羊,而是我眼前这一排排整洁现代的两层小楼,它们就是牧民们的新家。

 

藏北牧区新图景:智慧牧场+现代新村 牧民生活大变样

 

那曲市色尼区那曲镇杭嘉新村村民 念扎:舒服得很,搬到这里幸福得很,比以前的房子好得多。

 

杭嘉新村原本叫做罗岗村,下辖9个自然村85户,住得最偏僻的几户,不仅路不好走,有的甚至连信号都没有。最近,村民们正在陆续住进杭嘉新村的新房子,这里的水电暖、网络信号一应俱全。

 

藏北牧区新图景:智慧牧场+现代新村 牧民生活大变样

 

那曲市色尼区那曲镇杭嘉新村(罗岗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 扎西群培:这个房子是国家出一半的资金,牧民出一半的资金,集中盖在这里,然后在这里一起去搞发展,因为你所有人都入合作社了对吧?不可能说人还是住在原来的特别偏僻的(地方)。

 

入合作社正是杭嘉新村推行“三牧联动”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三牧”指的是牧业、牧区和牧民。村民们集中居住形成“小城镇”,对应的则是他们将各自草场、牦牛入股到合作社形成的“大牧场”。

 

藏北牧区新图景:智慧牧场+现代新村 牧民生活大变样

 

在村里的智慧牧业展厅,我们看到了三千多头牦牛的实时动态,这些信息和数据正是来自每头牦牛佩戴的项圈。

 

那曲市色尼区那曲镇杭嘉新村(罗岗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 扎西群培:项圈可以实时定位,比如说它是受到野生动物的攻击,还有一些疾病的时候,它体温是有异常的,我们就可以去观察,后面我们可能还要去配备那种无人机,用现代化的方式放牧。

 

农行西藏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总经理 徐养奇:基于这些数字管理手段,(我们)创新推出了“智慧畜牧贷”,用活体抵押的方式为牧民解决融资难题。今年以来,我们在那曲地区累计发放智慧畜牧贷5笔,贷款金额525万元。

 

藏北牧区新图景:智慧牧场+现代新村 牧民生活大变样

 

如何进一步提高畜产品资源的利用率,让他们走得更远?我们来到了海拔4700米的那曲聂荣县嘎确牧场。当地政府支持打造“龙头公司+合作组织+牧户”的发展模式,2020年起,嘎确牧场开始面向全县10个乡镇、124家合作社收购畜产品进行深加工,并销往全国各地。

 

藏北牧区新图景:智慧牧场+现代新村 牧民生活大变样

 

那曲市聂荣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 虎桃平:实际上我们这个是畜牧业的全链条,牲畜的养殖、畜产品的销售、运输,还有下属的其他产业,我们吸纳了很多就业的人口,尤其是大学生。

 

那曲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钱义豪:通过发挥我们的区位和资源的优势,打造那曲独特的特色品牌,把产品向更多的地方推出,来不断地增加群众的收入。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