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青花瓷》和顶碗舞的夏日之约

青花瓷的釉色里,藏着两岸共有的文化基因。从草原上顶碗舞的优美旋转,到台湾少数民族拉手舞的心手相牵,舞出的都是青春的律动和家的温暖。在跨越草原和海峡的乡土歌谣中,飘荡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从祖国的北疆到南部的宝岛,这份同源的血脉,早已刻在骨子里……

 

8月8日,一个月圆的美好夜晚,参加“草原之约 青春交响”两岸青年艺术交流营的40名台湾青年站上内蒙古自治区2025乌兰察布市第十四届“草原之旅”那达慕大会开幕晚会的大舞台。一名台湾男生用小提琴演奏着两岸同胞耳熟能详的歌曲《青花瓷》,另一名台湾女生在优美的旋律中翩翩起舞。38位来自台湾少数民族的青年还带来了歌舞表演《原心·蒙地》,热情奔放的舞步与大草原的晚风热烈地融合在了一起。

 

《青花瓷》和顶碗舞的夏日之约_fororder_图1_副本

 

“草原之约 青春交响”两岸青年艺术交流营的营员在2025乌兰察布市第十四届“草原之旅”那达慕大会开幕晚会上表演《青花瓷》。(摄影:张弘进)

 

《青花瓷》和顶碗舞的夏日之约_fororder_图2_副本

 

“草原之约 青春交响”两岸青年艺术交流营的台湾少数民族营员在2025乌兰察布市第十四届“草原之旅”那达慕大会开幕晚会上表演舞蹈《原心·蒙地》。(摄影:张弘进)

 

8月5日至10日,“草原之约 青春交响”两岸青年艺术交流营成功举办。来自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青年学生共58人在乌兰察布市和北京市进行了为期8天的艺术交流和研学参访活动。台湾同胞参演的节目出现在那达慕大会上,在乌兰察布最盛大的草原盛会中尚属首次,他们获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这是一次两岸艺术和文化交流的成功实践,真实体现了两岸同胞一家人、永远心手相牵的真挚情感。

 

《青花瓷》和顶碗舞的夏日之约_fororder_图3_副本

 

“草原之约 青春交响”两岸青年艺术交流营的营员和乌兰牧骑的演员们合影留念(摄影:张弘进)

 

表演完《青花瓷》舞蹈的女生难掩激动。她第一次在如此盛大的舞台上表演,既紧张又兴奋。“今天的天空有圆圆的满月,非常美。”她说,“我们在候场和退场的时候,每个身边经过的人都会对我微笑、点头,让我放松了很多。这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交流超有意义,不同艺术形式的刺激会使我们大脑皱褶增多,会变聪明。如果看不到外面的世界,那很可怕。”

 

参加《原心·蒙地》节目表演的太鲁阁人古先生也很兴奋。他说:“之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春晚那样盛大的晚会,没想到今天自己也走到了这么大的舞台上表演。观众们对我们的表演给予了非常热情的回馈,感觉特别温馨和感动。我们的歌声和舞蹈唤醒了台上和台下民众彼此之间共同的情感。在彩排节目的空余,我们会和周围蒙古族的朋友们交流,看看彼此的服饰,聊聊音乐、舞蹈和日常生活,感觉很新奇、很棒。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切、和善。”

 

《青花瓷》和顶碗舞的夏日之约_fororder_图6_副本

 

“草原之约 青春交响”两岸青年艺术交流营的营员在大草原上欢呼雀跃。(摄影:张弘进)

 

台湾同胞参与本次那达慕大会表演是由活动主办方——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积极策划并推动实现的。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张静之说,此次交流营在行程设计上聚焦文化体验与艺术交流两大核心,同时结合台湾青年的兴趣特点设置互动环节。乌兰察布市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本就是草原上承载着团结与欢腾的盛会。58位来自宝岛台湾的同胞在此相聚,第一次在那达慕大会上与大陆艺术家同台献艺,这场艺术交流早已超越了活动本身的意义,它化作了连结两岸的文化桥梁,成为了牵动人心的情感纽带。

 

在交流营为期8天的参访中,营员们向集宁乌兰牧骑的蒙古族歌舞演员学习了顶碗舞和筷子舞;在察哈尔文化博物馆,倾听着千余件元明清文物静静诉说草原民族与中原文明的交融史;在乌兰哈达火山群,亿万年的地质奇观让台湾青年们触摸到中华文明生长的壮阔底色。大家亲手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察哈尔毛绣”的制作,那一根根锋毛编织的不仅是动物图案,更是各民族携手共生的文明密码;在格根塔拉草原,大家观看精彩的马术表演,还骑上骏马,摔跤服的铜钉碰撞出清脆的声响,那是两岸青年血脉里共同的勇武基因在共鸣;在马铃薯业和乳业的现代化生产线,大家看到的是中华文化既能保持本真,又能焕发多元活力的样貌;在慕田峪长城,大家手拉手攀登台阶的身影,展现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共同豪情;在故宫的红墙下,两岸青年驻足凝视的目光,都在追寻同一个文明根脉。

 

《青花瓷》和顶碗舞的夏日之约_fororder_图4_副本

 

“草原之约 青春交响”两岸青年艺术交流营的营员参观乌兰察布市察哈尔毛绣培训基地。察哈尔毛绣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于2021年5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摄影:张弘进)

 

《青花瓷》和顶碗舞的夏日之约_fororder_图5_副本

 

“草原之约 青春交响”两岸青年艺术交流营的营员参观乌兰察布的博物馆,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摄影:张弘进)

 

全国台联是这次交流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全国台联的副会长杨毅周说,这次活动创新的“文化体验+艺术共创+生态研学”模式,正是希望为大家搭建一座没有隔阂的桥梁。全国台联作为台湾同胞的“家”,始终坚信:青年走得越近,两岸未来就越光明。未来,我们将继续打造更多这样的平台,让更多台湾青年走进大陆的城市乡村、工厂校园,在亲身体验中读懂真实的中国。

 

活动结束后,台湾青年吴先生说:“我没有想到这辈子会有机会来到这么辽阔、让人心胸开阔的地方;我跟当地的工作人员聊天,他们说本来这边的畜牧业和其它产业是比较落后的,是政府不断挹注这里,使乌兰察布市有了现在的发展成就。在这里,我真正感受到大陆在解决百姓民生问题上的力道和决心。我还发现这里的人都很好相处,有问题或者寻求帮助时,都会很热情地和我沟通交流。”

 

《青花瓷》和顶碗舞的夏日之约_fororder_图7_副本

 

开营仪式上,活动主办方贴心地为三位营员庆祝生日。(摄影:张弘进)

 

除了文化和艺术体验,这次交流活动更是一场温暖的亲人之约。在开营仪式上,三位营员意外收到生日祝福的惊喜,让“两岸一家亲”从理念变成温暖的现实。在活动期间,一旦有营员感到身体不适,工作人员都会及时送他们到医院治疗并精心照顾。

 

张静之认为,两岸青年在共同领略草原风光、品味民族文化、畅叙同胞情谊、齐奏青春乐章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彼此情谊,更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不仅是一次沉浸式的草原文化体验,更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化寻根之旅,一场两岸青年双向奔赴的青春之约,为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

 

《青花瓷》和顶碗舞的夏日之约_fororder_图8_副本

 

“草原之约 青春交响”两岸青年艺术交流营营员游览慕田峪长城(摄影:摄影:李若嫣)

 

《青花瓷》和顶碗舞的夏日之约_fororder_图9_副本

 

“草原之约 青春交响”两岸青年艺术交流营营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合影。(摄影:李若嫣)

 

“草原之约 青春交响”两岸青年艺术交流营虽然已经结束,但这段草原之约不是终点。相信所有的营员们都会带着草原的辽阔胸怀、长城的坚毅品格、故宫的文明自信,在各自的人生征途上绽放光彩!两岸同胞的交流交往会如草原上悠扬的旋律一样,生生不息、弦歌不断。(作者:常滨)

台青:“中华文化基因引领我们穿越海峡,共赴星辰璀璨的精神原乡”

2025-06-26

当节奏强劲的大陆歌曲《大展鸿图》搭上魔性舞蹈吸引了许多台湾民众争相翻跳,同时“大展鸿图”也成为近期毕业季流行的祝贺语;在台北影院的光影中,当《长安三万里》闽南语版的吟诵声响起时,观众席间闪烁的泪光如星点般蔓延;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近期一连四天在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上演,约6000名观众走进剧院,现场感受中华传统美学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那穿越千年的动人音画在中华血脉深处激起回响——中华文化认同如同地脉间奔涌的暗河,在两岸的土地上自然流淌,成为融合发展的天然纽带。这并非刻意雕琢,而是历史长河冲刷出的文明河床。

 

台青:“中华文化基因引领我们穿越海峡,共赴星辰璀璨的精神原乡”_fororder_1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血浓于水、命运与共的一家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植于两岸同胞共同的血脉根骨。当大陆电视剧《藏海传》中榫卯结构的智慧呈现在荧幕,社交平台上涌现“祖辈的匠心仍在呼吸”的集体共鸣。纪录片《两岸家书》镜头里的宗族延续,更让无数台湾青年在弹幕中写下“我们的根脉从未断绝”。那些泛黄的族谱,如基因密码般串联起两岸血脉,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台湾学子在闽南文化工作坊触摸红砖古厝时亦会发出“这是刻进DNA的记忆”的共鸣。

 

影视作品以柔软之力,让中华文化认同在情感共鸣中舒枝展叶。有台湾孩童看完闽南语版《长安三万里》,又拉着祖父再观普通话版,这就是文化的吸引力。电视剧《藏海传》中重庆方言和美食让台湾青年疯狂种草。剧中“谋时而动”的处世哲学,与台湾社会尊崇的儒家伦理形成深层互文。当台湾青年为重庆方言会心一笑,为角色坚守道义而动容,民进党当局蓄意制造的隔阂已在共情中融化。岛内舆论对该电影的多元解读,更使文化共鸣超越地域界限。流行歌曲《大展宏图》的跨海爆火,也绝非偶然,而是两岸共通的文化基因在数字技术催化下的必然反应。这首歌曲歌词充满传统中华意象,通过魔性节奏与短视频形式突破地域限制,让两岸响彻同一旋律,击中两岸年轻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台青:“中华文化基因引领我们穿越海峡,共赴星辰璀璨的精神原乡”_fororder_2

 

数字时代,两岸青年正以数字化体验架设认同桥梁。小红书在台湾的用户日均浏览时长约四十五分钟,我们一同感受汉服体验、国潮彩妆等文化产品,共同构建起“数字部落”;在抖音上两岸青年用合拍视频、二创内容搭建沟通桥梁,点赞超10万的评论写道:“文化就是潮流,挡不住的”;近些年来从大陆歌曲《小苹果》到《科目三》再到《大展宏图》,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火爆台湾,显示出大陆流行文化在台湾的传播轨迹,清晰勾勒出数字时代两岸交流的新路径。

 

最动人的内心认同终在两岸青年生活实践中落地生根。许多台湾青年通过近几年的大陆影视作品,想去看看剧中呈现的大好河山。有台湾青年在重庆洪崖洞的灯火中了解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有年轻世代从抗拒到拥抱辣味的转变,使红油火锅、酸菜鱼、重庆小面、辣子鸡升腾的热气成为两岸同胞情感连接的载体;还有台湾青年用镜头聚焦南京老街的市井烟火,文化认同已从抽象概念蜕变为可触摸的生活温度。真正的文化认同,从来不需要刻意建构,它就像埋在两岸同胞血脉里的种子,只需要一个小小的触点,便会自然发芽生长,最终长成连接彼此的参天大树。

 

台青:“中华文化基因引领我们穿越海峡,共赴星辰璀璨的精神原乡”_fororder_3

 

洪崖洞,原名洪崖门,是古重庆城门之一,位于重庆市解放碑沧白路,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滨江地带,是兼具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的旅游区。该地近年来成为两岸同胞打卡的网红地点。

 

这些文化现象构建的“文化共同体”,让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成为两岸同胞彼此连接的精神纽带。文化认同就像大地脉搏,无需宣告而自然天成、自在搏动。它铭刻于祠堂的匾额纹样,流淌在诗词的平仄韵律,沸腾于市井的烟火气息,更在《大展宏图》的旋律中,在《长安三万里》和《藏海传》的光影里,化作两岸青年会心一笑的默契。中华文化基因将引领我们穿越海峡,共赴那星辰璀璨的精神原乡。(作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陈翊瑄)

展开全文

国台办:第八届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将于7月中旬在浙江举办

2025-07-09

海峡飞虹消息: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陈斌华7月9日表示,第八届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将于7月10日至15日在浙江杭州及嘉兴、宁波、温州、金华等地举办,7月11日上午在杭州举办论坛开幕式暨浙台青年交流季启动仪式。中国国民党前主席、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洪秀柱将应邀出席论坛。两岸有关方面嘉宾、各界青年代表等约1000人将参加论坛有关活动。欢迎媒体记者前往采访报道。

展开全文

青春有为·共创未来 第七届两岸(湖北)青年东湖交流季在汉启幕

2025-05-23

中国台湾网5月23日讯 5月22日,第七届两岸(湖北)青年东湖交流季启动仪式在汉举办,海峡两岸400余位青年代表相聚湖北大学,畅叙青春友谊,共话融合发展。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张志军、台盟中央副主席孔令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席徐晓、台湾中华民族发展基金会董事长林中森出席。湖北省委常委宁咏出席并致辞。

 

青春有为·共创未来 第七届两岸(湖北)青年东湖交流季在汉启幕

 

第七届两岸(湖北)青年东湖交流季启动仪式现场。(中国台湾网发)

 

宁咏在致辞中表示,两岸青年要携手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守护两岸文化根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希望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到湖北、留在湖北、扎根湖北,在荆楚大地追梦筑梦圆梦,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积极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力量。

 

“两岸青年好,两岸未来才会好。”湖北大学党委书记谢红星表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与历史大势,湖北大学将以本次交流季为契机,持续深化两岸教育科技合作,为台湾青年来鄂求学就业创造更优条件、提供更多机遇。

 

中国国民党中常委、青工总会总会长郑任宗多次到访湖北,盛赞湖北人文底蕴与自然景观魅力。他指出,大陆广阔市场为青年提供多元机遇,鄂台两地可依托交流活动、联合孵化基地等平台,促进两岸青年在科创、文创等领域互学互鉴。此次他率30余位台湾青年来鄂,期待通过多维度体验感受湖北活力,深化鄂台在科创、文创等领域合作。

 

青春有为·共创未来 第七届两岸(湖北)青年东湖交流季在汉启幕

 

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力翰教育集团总经理王祥宇分享在鄂创业经历。(中国台湾网发)

 

“只要心中有光,脚下有路,就能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行稳致远、逐梦前行。”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力翰教育集团总经理王祥宇分享在鄂创业经历,称“湖北是施展抱负的舞台”,希望通过自身经历,携手两岸青年,以科普教育搭建“心桥”,鼓励更多台青以鄂发展,逐梦荆楚。

 

青春有为·共创未来 第七届两岸(湖北)青年东湖交流季在汉启幕

 

台湾“90后”短视频博主曾馨卉(中间)分享美食故事。(中国台湾网发)

 

台湾“90后”短视频博主曾馨卉以美食为媒,两年多发布近300期两岸美食短视频,用武汉热干面、潜江小龙虾与台湾蚵仔煎、卤肉饭等勾连起跨越海峡的“舌尖共鸣”。她扎根武汉4年,被市民亲切地称为“我们武汉的台妹”。曾馨卉透露,除美食外,今年还通过带家人登黄鹤楼、游长江,体验光谷空轨、乘坐无人驾驶汽车等视频内容,推介武汉多元魅力。

 

青春有为·共创未来 第七届两岸(湖北)青年东湖交流季在汉启幕

 

颁授仪式。(中国台湾网发)

 

现场举行颁授仪式,为王祥宇颁授“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为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及襄阳台协分别颁授“湖北省台湾青年实习实训基地”“湖北省台湾青年实习就业辅导中心”牌匾。

 

开幕式结束后,两岸青年在主旨活动上以组合找“搭子”、结对子的形式分享两岸融合故事。

 

本届交流季为期3个月,以“青春有为·共创未来”为主题,聚焦“发展与融合”,设“青历”“青创”“青传”三大板块,通过台青分享在鄂打拼故事,促进两岸青年交流交心、互学互鉴。期间,将举办“千岗迎台青”实习就业专场招聘会、汉台青年嘉年华青春市集、鄂台青年文化参访等系列活动。

 

据悉,该交流季原名海峡两岸青年东湖论坛,自2016年起已成功举办6届,为两岸青年交流互鉴、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搭建了友谊桥梁,也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创造了广阔平台,受到两岸各界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已有1200多名台青在湖北学习就业创业,130余位台湾教师在湖北任教,150多名台湾注册医师入职省内医疗机构。(中国台湾网武汉市台办通讯员/夏友德、张文婧)

展开全文

《藏海传》风靡宝岛: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共鸣共通的生动注脚

2025-06-04

近日,大陆电视剧《藏海传》在台湾掀起了一股追剧热潮,成为岛内各大媒体和观众热议的焦点。这部剧不仅在大陆收获了超高人气,更以燎原之势跨越海峡,深深打动了台湾观众的心,成为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共鸣共通的鲜活见证。

 

《藏海传》风靡宝岛: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共鸣共通的生动注脚_fororder_捕获.JPG

 

《藏海传》在台湾的走红,首先源于其精良的制作和精彩的剧情。剧中融合了两岸观众都比较喜欢的古装、盗墓、权谋、复仇、友谊、爱情等元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将观众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世界。台湾媒体毫不吝啬赞美之词:“2025必追陆剧”、“沉浸式体验权谋斗争”、“开播即霸榜”等标题连日刷屏。该剧在Disney+中国台湾地区上线后,首周便蝉联“台湾本日热播”榜首,好评不断。

 

《藏海传》在台湾的走红,其深层原因源于两岸无法割裂的文化血脉。该剧较好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要素融汇于情节发展,将人物、景物设计渗透于故事肌理,承载着千年中华文化智慧。剧情背后传递给观众的精神理念、文化价值更能引起两岸民众认同以及共鸣。“藏海”之名取意“藏身入海”,其灵感来源于宋代苏轼的组诗《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中的“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非常契合两岸文人所认同的“大隐隐于市”的精神理念。据报道,有超过18种非遗技艺在剧中呈现,包含榫卯结构营造技艺、木雕技巧、药发木偶、皮影戏、秦淮灯彩等。《藏海传》中的平津侯府,主创团队花费半年时间用纯实木搭建,量身定做正脊走兽、台基、池塘栏杆、整个青石地面,整体建筑规划参考了《唐宫七夕乞巧图》等古画。尽管该剧情设定为架空的历史背景,但在诸多细节方面,剧组以明代为蓝本进行参考。剧中人物尤其是主人公藏海的服饰制作精美、令人赏心悦目,补子纹样如五品时的白鹇补子,三品的孔雀补子等,均参照《大明会典》,体现了“服饰即权力”的视觉叙事。剧情铺陈的从小我复仇到大我觉醒的成长弧光,传递着孝道、忠义、智慧、隐忍、坚韧等中华传统价值观,这些精神内核与台湾同胞尊崇的伦理观念高度契合,形成了两岸同胞的情感共振。

 

《藏海传》风靡宝岛: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共鸣共通的生动注脚_fororder_捕获2.JPG

 

《藏海传》的成功之处在于切中了中国美学之脉,以中国美学外化、中国叙事特色实现了古装权谋剧的全新讲述。精良的制作和精湛的文化符号深深地激活了台湾民众集体记忆中的中华文化根源认知。台湾青年们纷纷感叹“祖宗的审美了不起”“为璀璨中华文明骄傲”“看剧后对大陆古建筑充满向往”……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教授赖祥蔚表示:“两岸影视剧相通的地方就是同文同种。因为过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一样的,语言是一样的,光是这个部分就让台湾观众的接受度提升很多。”

 

《藏海传》引起的两岸共鸣,源于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这是任何政治操弄都无法割裂的。这股热潮恰如一柄利刃,刺破了台湾岛内一些“台独”分裂势力精心编织的谎言。台湾时事评论员赖岳谦近日在节目中犀利指出:“绿营媒体不得不报道《藏海传》,因为年轻人都爱看!民进党当局的‘去中国化’注定失败——我们的文化同出一源,能将两岸联结”。当大陆影视剧用电影级质感呈现老祖宗的非凡技艺、用多维度人物构建戏剧张力、用深厚的历史底蕴展现中华文化理念时,民进党当局所谓的“文化差异”“两岸隔阂”的想象边界便会如春冰般悄然消融。

 

《藏海传》风靡宝岛: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共鸣共通的生动注脚_fororder_图3

 

同根同源、共鸣共通的中华文化能够跨越一切障碍,凝聚两岸同胞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有更多优秀的大陆文化作品能够走入宝岛,两岸能够在文化领域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让两岸文化的根脉紧紧相连,让两岸同胞的心灵深深相依。(作者:朱桂兰,系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

展开全文

期待2025年两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2025-01-27

近期,2025年大陆电影在台湾地区上映名单揭晓。曾在大陆热映的《长安三万里》等佳作获许在台湾地区院线上映,虽然入岛时间因为民进党当局配额限制晚了一些,但“好饭不怕晚”,相信《长安三万里》这类制作精良、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片获得台湾民众的青睐。事实上,近年来大陆影视剧入岛颇受好评,从古装剧《甄嬛传》《琅琊榜》,再到2024年大火的现代都市剧《繁花》《玫瑰的故事》,爆款不断,收视长虹,大陆影视剧已成为两岸民众互动交流的热点话题。而通过抖音、小红书等软件,两岸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更实现了“同频共振”,乐于在网络中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让两岸由交流走向交融。

 

期待2025年两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1月23日,《甄嬛传》在台湾再度开播。(图片来源:中国台湾网)

 

但令人遗憾的是,两岸民众互动交流交融的荣景却令民进党当局极为恐惧,担心两岸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打破了其刻意设置的“信息茧房”,会破除民进党当局长期塑造的大陆负面刻板印象,甚至让民进党当局的“去中国化”教育破功,所以采取各种手段强力遏阻,千方百计为两岸交流“筑墙、设障、断路”,竭尽全力大搞“文化台独”:对大受岛内民众欢迎的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进行封杀,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把它们赶出台湾;对正面宣传大陆的台湾网红倾力打压。民进党当局一面发动网军侧翼对赴大陆祭祖交流的马英九团队诬蔑抹黑、对赴台湾交流的大陆师生团攻击挑衅,一面全力推动“洗涤人心”工程,从日常语言和社会文化入手,把闽南语改为“台语”,花费巨资打造《零日攻击》等一系列推动“文化台独”的行径。

 

期待2025年两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民进党当局推行“去中国化”“文化台独”的举措毒害深远,我们绝不能轻忽。根据岛内民调显示,从李登辉、陈水扁到蔡英文、赖清德,“台独”势力长期推行的“去中国化”教育已对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身份认同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已呈现出显著衰减态势,青年群体尤甚。推动两岸交流尤其是两岸文化交流更为迫切,海内外全体中国人都应积极参与、贡献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在岛内绵延许久,存量足够大、积淀足够深,已经融进台湾民众血脉,不可能因为民进党当局的操作而轻易断裂消失。大陆自身的发展势头足够快,文化影响力已经渗入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会因为民进党当局及其跟随者的“筑墙、设障、断路”而减退。两岸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内驱动力足强、渠道路径足够多,也不会因为民进党当局的阻挠遏制而中断。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两岸文化交流将逆风上扬、克难前行。

 

期待2025年两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展望2025年,两岸文化交流前景广阔。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宝岛台湾光复80周年、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两岸各界将围绕这一系列重大事件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共同弘扬“振兴中华”精神。最近大陆恢复了上海、福建居民赴台团队游,为两岸人员往来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条件。衷心期待2025年两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作者: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谢楠)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