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观察|Observe
广州沙面岛的旅游印记与乡愁回响
编辑: 何婧 | 时间: 2025-07-25 15:30:09 |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
广州,这座被誉为“千年商都”的湾区城市,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珠江水浩渺,千年的商贸气息依旧在城市巷陌间萦绕不散。然而,在这片繁华与喧嚣之间,有一片宁静的绿洲,如同一页被遗忘的画卷,安静地藏匿在广州荔湾区的江心岛上,静待每一个愿意用心去品读它的人——这就是充满欧式风情的沙面岛。
沙面岛的林荫大道(供图:谢雅卉)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两国看中了沙面“进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以“十三行被毁,须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胁迫清政府将沙面划为租界。沙面成为英法租界后,大批西方人来到沙面岛,他们在这里建造了上百栋富有欧洲特色的建筑,渐渐把沙面打造成欧陆风情之地,形成了“万国建筑博览群”,是最负盛名的广州“小外滩”。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英式的红砖别墅、法式的马赛克地砖、德式的深色实木窗,以及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浮雕门楣……
在沙面的南端,珠江之畔,矗立着一座气势恢宏的“大钟楼”——粤海关旧址。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广州被英法联军占领,英国攫取了中国海关管理权。粤海关旧址建成于1916年,由英籍建筑师设计,外墙用砂岩和砖石交错砌筑,几十根白色立柱支撑起总高31.85米的楼体,非常具有观赏性。这座建筑是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被视为广州近代西洋建筑的典范,建成之初是广州长堤新兴商贸区中心地标建筑,也是新世纪“羊城新八景”之一“珠水夜韵”的标志性景点。2006年6月,粤海关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作为粤海关博物馆馆址。馆内现有8000余件藏品,设有“中国海关发展历史”基本陈列与“粤海关与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览。走进展览大厅,看到那些巨型的海图投影仪和用以测算货物进出口税率的转盘,我脑海中蓦然浮现出百年前报关人员在此往返奔忙的身影。
粤海关大楼旧址(供图:谢雅卉)
在沙面一栋非常漂亮的百年法式老洋楼里,我曾和台湾好友一同品味浓醇咖啡下午茶。这栋非常有特色的法式老洋楼室内空间面积很大,装潢仍保留完好的古老花地砖,搭配沉稳大气的木窗棂,再配上红丝绒窗帘,低调又华丽。这栋建筑的前身是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如今一楼已改成咖啡厅。午后的阳光透过老洋楼中的花格玻璃投射出斑驳的光影,一阵轻风仿佛还夹带着江上的潮气,送来远处船舷上的吆喝声。这场景仿佛能把时光拉回到上个世纪末,重现熙熙攘攘的沙面岛各国商人在此翘首企盼货船归航的情景。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供图:谢雅卉)
说到沙面岛的乡愁之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岛上一座鲜为人知的遗址——台湾银行广州支行旧址。这栋建筑建于1907年,是由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台湾银行在此设立的支行。整个台湾银行楼高三层,立面以灰色花岗岩砌成,门楣上仍可辨识“台湾银行”的篆刻字样。每每带朋友来到这座高雅又复古的台湾银行旧址大门前,我心中总是涌起一股强烈的感慨:千里之外的台湾宝岛,也曾经把金融业务延伸到广州。行走于斑驳的墙面与廊柱之中,我仿佛看见当时的驻地职员褪下西装领带,脱下礼帽,脆声呼喊“阿婆,来碗好食的褒仔饭!”那一刻,广州的湿热与台湾的乡音在舌尖交迭,成为他们温暖的日常。
沙面岛的台湾银行广州支行旧址(供图:谢雅卉)
作为一名台湾人,我对沙面岛的眷念,不仅在于其异国建筑的壮丽之美,更在于那段跨海的文化连结。那里有我在电视剧中听过的广府话,有我在书中读到的“下南洋”故事……广州的沙面岛既是异国建筑的露天展览馆,也是一座横跨两岸文化的精神桥梁。在这里,广州的商都气息与南洋风情并存;在这里,台湾的血脉与珠江的浪花轻轻拍岸。行走于残垣断壁之中,我看见复古的砖瓦下,流动着穿越世纪的苍桑,我听见潮起潮落间,回响着跨越台湾海峡的思乡之情。
每当黄昏来临,漫步在珠江之畔都可以见到许多船只归航。夜幕低垂之际,华灯初上,我喜欢倚在河堤边上,让江风拂面,任思绪飘向台北的淡水河,那里的夕照亦是温柔,渔人码头的红树林和广州的法国梧桐林,在不同的纬度却有着相似的晨昏回响。这种跨越海峡的乡愁,并非刻意寻找,而是自然发生,因为历史的纽带早已把两岸紧紧相连。(作者:谢雅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