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台胞忆清明:我的先辈是抗日英雄

清明,是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的时节。无数英烈在战火纷飞中浴血奋战,用生命捍卫国家的尊严。他们的故事,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动写照。

我出生于1981年。那一年,宋庆龄女士去世。家人为了缅怀她,就给我取了“庆龄”这个名字。我是台湾屏东人,祖籍在广东梅州。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对大陆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虽然我在台湾长大,但内心深处总有个声音在呼唤我去探寻祖籍之地。2023年中秋节,我到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寻根。我仔细核对从台湾带来的族谱和蕉岭的族谱,知道了自己是丘逢甲的后代,祖上是丘氏第十六世代到了台湾。

 

台胞忆清明:我的先辈是抗日英雄_fororder_1_副本

2023年,本文作者(后排右二)赴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寻根谒祖,与家族宗亲合影。(供图:邱庆龄)

 

说起我的先辈丘逢甲,他可是中国晚清时期著名的爱国志士。丘逢甲是客家人,虽然祖籍是广东梅州,但他出生在台湾。丘逢甲少年时就很有志向和抱负,“毅然以天下为己任”。26岁时,他赴京会试考取三甲进士,却拒绝了朝廷授予的官职,回到台湾教书育人。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消息传来,台湾人民非常愤怒,“聚哭于市,夜以继日”。丘逢甲悲愤交加,咬破指头,用鲜血书写了“抗倭守土”四字血书,随后召集绅民数千人集会,联名向朝廷要求废约抗战。为了筹集抗日义军的军饷,他毅然变卖家产,还发动丘家的成年男子率先加入义军。丘逢甲带领义军在台北、台中、新竹等地和日军血战数十场,最终义军伤亡惨重,丘逢甲也在战斗中负伤,最后不得不撤回大陆,从事教育事业,并成为广东省最有声望的教育家之一。为了牢记复土雪耻的大志,丘逢甲在《春愁》诗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他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这饱含着丘逢甲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对台湾回归的期盼。

 

台胞忆清明:我的先辈是抗日英雄_fororder_4_副本

本文作者参观梅州丘逢甲故居时拍摄的照片(供图:邱庆龄)

 

熟悉历史的人都深深懂得,中国百年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持续反抗外侮侵略的血泪史。丘逢甲的抗争精神犹如烈火,点燃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不仅是台湾同胞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他的事迹激励着后来者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这种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扬,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达到了高潮。

我曾听过很多抗日战争中的英雄故事。他们有的是参加了大陆抗日战争,有的是在台湾日据时期反抗日本侵略,有的经历过枪林弹雨,有的在后方默默支援,还有的在海外为抗战奔走呼号。我想说,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的历程,也有力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一次,我和一位参加过大陆抗战的老兵聊天。当他得知我来自台湾后,老人告诉我,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两岸能够早日统一,这样他就安心了。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他盼望两岸统一的热切渴望。

 

台胞忆清明:我的先辈是抗日英雄_fororder_3_副本

2023年9月,本文作者参观上海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且看鹰隼出风尘”台胞家族抗日救亡历史图文展。该展览以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反映了在1895年至1945年期间,众多台湾同胞誓不臣倭、团结御侮,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和台湾同胞反殖民斗争的最终胜利做出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供图:邱庆龄)

 

向英烈致敬,向老兵致敬!如今的和平年代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捍卫而来。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和平与尊严奋勇抗争。他们的故事必将在血脉中代代相传。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同时,我们也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在清明时节,我闭上眼,思绪穿越时空。祖先的事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脑海中徐徐展开。微风拂起岁月的尘埃,让我联想到无数先烈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同仇敌忾的壮丽场景,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与自豪。这份感动,源于先辈们为民族付出的巨大牺牲。这份自豪,源于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深厚情谊。

 

台胞忆清明:我的先辈是抗日英雄_fororder_2_副本

本文作者参加两岸交流活动的留影(供图:邱庆龄)

 

如今,我在大陆就业、创业,成家立业,生活十分安稳。我也在大陆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为了共同的梦想而努力着。我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也感受到了大陆同胞的包容和温暖。这些年,大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和政策,为我们在大陆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清明是追宗思源的时节。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无论身在大陆还是台湾,我们的心始终相连。我相信,我们将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邱庆龄)

台青:齐鲁大地的风雅坚定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

2024-07-31

“鲁学的儒,齐学的道,都来自山东,山东人支配了中国两千多年,阔哉!”胡适的这句话道出齐鲁大地文化之深邃与辽阔,经过历史的洗涤,深刻烙印在中华民族青年的温良恭俭让之中。

 

台青:齐鲁大地的风雅坚定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

 

曲阜孔庙大成殿

 

齐鲁大地的文脉源远流长,自春秋以降,鼓动着、跃动着,如藤条般递延至近现代,在泱泱华夏做出决定命运走向的每个重要当口,始终在历史的舞台上频繁出现,不曾缺席。山东省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有大约4个台湾岛大小的辽阔地域,发生过太多故事,以至于一草一木皆成人文、一花一土皆有讲究。

 

今年暑假我去了一趟山东,首站到达临沂。夜幕逐渐低垂,一行人走进琅琊古城用餐。琅琊古城的“琅琊”是氏族称谓,与发生在河北的琅琊榜是两个概念,许多大型氏族如琅琊王氏,代表人物为书圣王羲之;琅琊蒙氏,代表人物为抗击匈奴名将蒙恬等。古城里的建筑城垣崭新、屋瓦敞亮,我认为其成功之处不在于外观的设计,而在于对历史事迹的丰富提炼。景区通过对固有文化的全面复盘和深挖,定性出“琅琊五圣”(书圣‌王羲之、智圣‌诸葛亮、宗圣‌曾子、孝圣‌王祥和算圣‌刘洪)的概念,再结合新形态文旅概念的活动设计,打造出了富有文化内涵的当代古城。

 

除了景致,琅琊古城景区主推的《国秀·琅琊》大型展演更是重头戏。演出结合琅琊氏族的故事,加入杂技、飞禽鸟兽等元素,形成互动式演出,紧抓游客的眼球。当剧幕进行到蒙恬北击匈奴唱响“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时,我能感受到同场观众澎湃的热血正在熊熊燃烧。琅琊古城在晚间八点会上演一场水花互动秀,结束后开启泼水狂欢的蹦迪派对,让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都能感受相应的乐趣。从中可以看出山东人民齐心合力,携手壮大临沂文化精神内核的那股认真劲儿和拼搏劲儿。

 

台青:齐鲁大地的风雅坚定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

 

琅琊古城《国秀·琅琊》互动剧演出

 

挥别临沂,走向曲阜。孔子降生在尼山,他一生对教育理念的追求,对君子品格的崇尚,让尼山成为仰慕儒学之道者的圣境,众多闻道者从海内外奔赴而来探究礼乐之源。尼山上修筑有一座大型学宫“尼山圣境”,将儒家五德(仁义礼智信)的每一种德行单独打造出一个展厅。自小耳熟能详的儒家典故被刻画成一座座雕塑,屹立在远道而来研学的孩子眼前。这些饱含着民族智慧的典故熏陶着一棵棵民族幼苗,让他们长成正直诚信的谦谦君子。

 

台青:齐鲁大地的风雅坚定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

 

尼山圣境72弟子回廊

 

《‌孟子·万章下》写道:“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其中“金声玉振”是孟子赞扬孔子思想的溢美之词,后也被演绎成一出大型舞台剧,是尼山圣境的必看剧目。一小时的演出时间,通过诗、乐、舞探索孔子内心世界和给世人遗留的人文瑰宝,“礼乐射艺书术”六艺在演员的肢体间,穿越时空呈现在观众眼前,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人格塑造产生深刻且巨大的共鸣。

 

除了尼山,曲阜跟孔子有关的地方太多太多,孔庙、孔府、孔林,每一寸土地、每一道墙垣、每一缕思想,好似都在儒学的影响下变得风雅起来。站在祭孔的碑文阵中间,周边慕名而来的游客如织,我忽的想起初中阶段看过的电影《孔子》,想到孔子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到底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我认为是人格塑造,一种君子人格的塑造。在坦荡荡与长戚戚间,在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间,内生出人格的“仁义礼智信”,造就外显人格的温良恭俭让。说白了,做君子而不做小人的信念在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心底长存,铁骨铮铮而清高如许!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使得泰山景区各入口暂时封闭。我们一行在泰安住了两晚也没等到雨后的天晴,只能到访古时帝王登临泰山的起点——岱庙,透过帝王将相们对泰山的歌颂聊以慰籍。站在正阳门下方,向上仰望泰山之渊博,我的思绪顺着视线,透过门洞与泰顶相交。“登泰山而小天下”如雷贯耳,“泰山”的字面意涵在文人眼里或有两层含义:一是高山仰止,仰之临、巅之止。泰山不仅是皇权和神权相通的象征,也为华夏大地上历经动乱苦难的农民、书院翰林间叩问人性的士子,提供了一个文化标的物。二是重若九天,人生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个场域标的成为民族血性的砝码,用来衡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慷慨大义。也只有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方能有这般深邃悠远的“泰”之内核,这道内核自转且公转,用民族智慧滋养着整个国家、历史每个阶段,每一个中国人。

台青:齐鲁大地的风雅坚定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

 

古时帝王登临泰山的起点岱庙

 

伴水而生的湖海居地,是衡量生态人居的最高赞扬。结束行程前,我们一行人遇上了一个超越湖海伴生、灵泉喷涌的城市——山东省会济南。我从未见过一个城市如这般完美地同水融合,荡漾在流动的泉眼上,流淌在清澈小河中。城市的中心是大明湖。来之前,这座湖泊于我承载着太多的向往。台湾高中课本上“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与大陆课本上“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两种诠释都是赞颂大明湖畔的地灵人杰。读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时,钦佩铁铉不畏强权、尽忠职守,带着地方驻军对抗燕王朱棣的朵颜三卫。远眺大明湖畔铁公祠,喟然慨叹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道义与认同的坚持之路。我想这就是中华民族骨子里仁义、尽忠的血性表现。还有那些年风靡两岸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大明湖畔夏雨荷是多少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对爱情的向往,“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对真挚情爱最刻骨的等待在琼瑶笔下铺展开来,两岸的青春男女莫不视其为爱情的圭臬。都说两岸是一家人,文学爱好与情感认同如此相近,相近得不分你我,相近在同一道感情线。

 

走访山东没几日,但齐鲁大地生生不息的文脉深深吸引着我,也深深吸引着太多岛内如我一般的台青,前来叩首闻道,前来亲眼印证历史和语文课本里斐然的文字,前来求证心底的信仰和感情,让眼球中定格的画面化作亲历的深刻感悟,让文脉里的风雅坚定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作者并供图:谢建鋐)

展开全文

期待2025年两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2025-01-27

近期,2025年大陆电影在台湾地区上映名单揭晓。曾在大陆热映的《长安三万里》等佳作获许在台湾地区院线上映,虽然入岛时间因为民进党当局配额限制晚了一些,但“好饭不怕晚”,相信《长安三万里》这类制作精良、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片获得台湾民众的青睐。事实上,近年来大陆影视剧入岛颇受好评,从古装剧《甄嬛传》《琅琊榜》,再到2024年大火的现代都市剧《繁花》《玫瑰的故事》,爆款不断,收视长虹,大陆影视剧已成为两岸民众互动交流的热点话题。而通过抖音、小红书等软件,两岸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更实现了“同频共振”,乐于在网络中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让两岸由交流走向交融。

 

期待2025年两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1月23日,《甄嬛传》在台湾再度开播。(图片来源:中国台湾网)

 

但令人遗憾的是,两岸民众互动交流交融的荣景却令民进党当局极为恐惧,担心两岸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打破了其刻意设置的“信息茧房”,会破除民进党当局长期塑造的大陆负面刻板印象,甚至让民进党当局的“去中国化”教育破功,所以采取各种手段强力遏阻,千方百计为两岸交流“筑墙、设障、断路”,竭尽全力大搞“文化台独”:对大受岛内民众欢迎的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进行封杀,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把它们赶出台湾;对正面宣传大陆的台湾网红倾力打压。民进党当局一面发动网军侧翼对赴大陆祭祖交流的马英九团队诬蔑抹黑、对赴台湾交流的大陆师生团攻击挑衅,一面全力推动“洗涤人心”工程,从日常语言和社会文化入手,把闽南语改为“台语”,花费巨资打造《零日攻击》等一系列推动“文化台独”的行径。

 

期待2025年两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民进党当局推行“去中国化”“文化台独”的举措毒害深远,我们绝不能轻忽。根据岛内民调显示,从李登辉、陈水扁到蔡英文、赖清德,“台独”势力长期推行的“去中国化”教育已对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身份认同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已呈现出显著衰减态势,青年群体尤甚。推动两岸交流尤其是两岸文化交流更为迫切,海内外全体中国人都应积极参与、贡献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在岛内绵延许久,存量足够大、积淀足够深,已经融进台湾民众血脉,不可能因为民进党当局的操作而轻易断裂消失。大陆自身的发展势头足够快,文化影响力已经渗入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会因为民进党当局及其跟随者的“筑墙、设障、断路”而减退。两岸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内驱动力足强、渠道路径足够多,也不会因为民进党当局的阻挠遏制而中断。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两岸文化交流将逆风上扬、克难前行。

 

期待2025年两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展望2025年,两岸文化交流前景广阔。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宝岛台湾光复80周年、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两岸各界将围绕这一系列重大事件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共同弘扬“振兴中华”精神。最近大陆恢复了上海、福建居民赴台团队游,为两岸人员往来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条件。衷心期待2025年两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作者: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谢楠)

展开全文

新时代 新机遇 新期待

2024-12-12

“两岸产业面对新情势,应采取新思维,展开更大格局、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融合合作发展。” 12月9日至10日在福建厦门成功举办的2024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上,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刘兆玄这样强调。

 

今年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以“打造两岸新时代产业链 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为主题。当前,世界政治经济、两岸形势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两岸企业家们针对新时代的新特点进行了交流研讨,广泛认为应该在新形势下采取新的措施,加强两岸经贸合作。

 

新时代  新机遇  新期待

 

刘兆玄认为,两岸面临美国关税战与科技壁垒等震荡,两岸产业应采用新合作思维因应严峻经济环境挑战。他还提出了包括扩大两岸供应链融合发展,协助台商参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推动数字经济融合,顺应台商策略转变,以及参与区域经济发展携手进军海外等建议。

 

“两岸关系越紧张,越要加固两岸经贸合作。”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大年表示,经贸合作是两岸关系与台海和平的“压舱石”。虽然两岸企业互有竞争,但互补和合作空间更大。

 

台湾《工商时报》报道指出,2024年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登场,正值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地缘政治不稳定影响之际。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促进两岸企业交流,探索两岸经济产业合作的新模式。

 

在2024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开幕式上,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对大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进行了分析。郭金龙指出,今年以来,大陆推出一系列存量增量政策。今年前9个月,两岸贸易额达2124.4亿美元,同比增长9%;大陆新设台商投资企业5725家,同比增长5.6%。他认为,这充分表明历经数十载的深入交流合作,两岸融合发展有基础、有活力、有韧劲、有保障。

 

新时代带来了新机遇。着眼未来,两岸企业如何积极谋划新的产业布局,探索新的合作契机,协同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共同应对国际贸易挑战,成为与会嘉宾们热议的话题。

 

“面对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两岸企业家如何携手深化合作、共谋发展,是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吴家莹说。海南颖奕生物科技集团总裁凌楷钧表示,在现在全球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两岸的产业共同融合发展,带来了背靠大陆的一个广阔市场,一个全面的发展机遇。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经济平台执行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唐永红指出,大陆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以生产要素投入层面为例,当前正在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化发展方面调整,其中包括技术、产业的升级等。而集约化发展方面,大陆又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所以,对于台资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新时代  新机遇  新期待

 

 12月10日拍摄的2024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闭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承昊 摄

 

参与峰会年会的台湾企业家代表纷纷表示,对深化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充满期待,对投资大陆发展充满信心。吴家莹说:“我对大陆市场更有信心,因为大陆有强大的产业链,再加上大陆每一年的政策对我们台商的扶持,大家有目共睹,让我更有信心在大陆发展。”

 

在峰会年会开幕式上,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宋涛在宣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的贺信中指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为两岸交流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注入新动能、提供新机遇。中国式现代化为两岸经济合作带来了强劲动力和有利条件,展望两岸融合发展,前景光明。希望两岸企业家认清大势,秉持大义,坚定扎根大陆发展的信心,携手努力,共同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作者:常滨)

展开全文

心系中华民族整体命运 共创民族复兴伟业

2024-04-12

4月10日,正值春潮带雨、繁花似锦好时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京会见马英九一行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坚定”,进一步表明了大陆坚定不移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的意志,向台湾同胞发出了“共谋复兴、共创未来”的强大感召。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指明,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始终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命运所系。两岸同胞要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共同追求和平统一的美好未来,把中华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心系中华民族整体命运 共创民族复兴伟业

 

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马英九一行。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大家清楚地看到,要和平不要冲突、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协商合作不要零和对抗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大陆一以贯之、知行合一,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坚定守护者。此次习近平会见马英九一行正是对两岸主流共识的同频共振,亦是对两岸同胞共谋祖国统一的积极感召。

 

回望民族复兴历史车轮,凝结着两岸同胞的奋斗汗水,在大陆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台湾同胞不会缺席。台湾同胞要积极看待和融入大陆发展,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共同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和两岸共同市场,和大陆同胞一起共同推动两岸和平、祖国统一,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和美好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向台湾同胞发出了号召,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当前,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勾连外部势力不断进行谋“独”挑衅,是台海陷入紧张动荡的根源,也是严重危害台海和平的乱源。两岸人民期盼从小家到大家都和平安宁,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的关键在于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基础。

 

心系中华民族整体命运 共创民族复兴伟业

 

4月6日,马英九在西安国家版本馆观看明内府写本《永乐大典》。(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古语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问题不能商量,没有什么势力能把我们分开。海峡的距离,阻隔不断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制度的不同,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客观事实。外部的干涉,阻挡不了家国团圆的历史大势。两岸同胞一路走来,始终一脉相承、心手相连、守望相助。

 

会见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民族有共同的责任、对未来有共同的期盼。我们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来把握两岸关系大局。这是号召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同胞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尺度考量两岸的关系和自身的责任,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向好发展。

 

马英九先生此行身体力行地向岛内传播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认同,传递大陆对台善意。岛内社会普遍对马英九先生此行给予高度肯定,期望马英九先生此行能带动台湾各界有识之士进一步投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谋祖国统一大业。(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匡宇)

展开全文

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刘德华唱得没有错!

2024-11-05

近日,刘德华在台北小巨蛋举行演唱会,高唱经典歌曲《中国人》,现场气氛瞬间达到高潮。这一幕,直接让民进党当局“玻璃心碎了一地……”民进党民意代表王定宇、民进党政策会执行长王义川连日攻击刘德华,称刘德华是“媚共”、是在“统战”等等。

 

不过,绿营政客这种无理取闹的举动持续遭到岛内舆论痛批。演唱会现场一位姓涂的观众对媒体说:“刘德华唱《中国人》时,后面的舞台出现了一条中国龙,配上刘德华完美的歌声真的让人非常地感动。身为中国人、龙的传人,我感到非常骄傲!”不少民众批评民进党“很夸张” “拜托不懂不要乱带风向,一直以来他都会唱,这只是他所有作品中经典的一首好吗?”“我只是想看偶像唱歌表演而已,你们也太政治化了吧” “绿营又秀下限,自曝其短!” 更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绿营的意识形态在作祟。就连台湾陆委会主委邱垂正日前都打脸王定宇称,刘德华没有伤害台湾的言论。

 

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刘德华唱得没有错!

 

刘德华演唱会现场照片(图片来源:看台海)

 

台湾《中国时报》发表评论文章称:“政党轮替多次,民进党已有执政经验,但格局却越做越小”。文章称,民进党永远活在自满中。两岸关系不得解,缺水缺电缺能源,只拿芝麻蒜皮小事来治台,“既无法为台湾兴利,最终也将损及民众权益”。香港中评社连发两篇社评指出,民进党现在已将“抗中保台”这张牌打到极致,未来是否连艺人要在台湾举办演唱会,都必须要先表态“挺台抗中”?这样演变的话,民进党还能自豪地大声说台湾是民主自由的社会?从台湾社会舆论普遍大反弹的现象来看,确实一般民众无法接受绿营这种无限上纲的抹红操作,一定程度似乎也代表民众对绿营基本教义的反感。

 

一些岛内网友还指出了一个让绿营政客尴尬的事实:歌曲《中国人》的词曲作者和编曲均为台湾人。这首歌是为庆祝香港回归特意创作的,承载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台湾歌手周杰伦也曾多次表示,自己从刚出道到现在坚持的精神就是不要崇洋媚外,要坚持身为中国人的骄傲,要说中文,要写和自己国家有关的音乐,这是值得自豪的一种民族意识和心态。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上,两岸媒体人谈得最多也最动情的,就是“我们不分彼此”“两岸一家亲”“都是自己人”。新党副主席李胜峰在受访时表示,文化、历史、血缘是化解两岸分歧的重要力量,两岸血缘血脉不可断,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历史不能被扭曲、掏空,两岸文化必须对接、延续。“没有中国历史作为内容的台湾史是虚幻、虚假、虚空的。”李胜峰痛心疾首地说,民进党处心积虑推行“文化台独”,非常荒谬,这是在“亡台湾史”。

 

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刘德华唱得没有错!

 

“一样的血,一样的种,未来还有梦,我们一起开拓。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刘德华的音乐不仅带给人们无数感动和回忆,更激发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认同。演唱会上的大合唱更是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它传达的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心声: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文化根脉、共同的情感共鸣永远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哪怕人为阻隔也从未改变。(作者:常滨 )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