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观察|Observe
台湾女孩的支付宝体验记
编辑: 何婧 | 时间: 2017-07-14 | 来源: 海峡飞虹专稿 |
2014年9月到2015年2月,我到北京清华大学当交换生,第一次长时间生活在大陆。那段时间印象很深刻,为了怕自己花钱太过于“方便”、防止“剁手”,我没有申请支付宝,甚至连淘宝都没有注册。
还记得第一次在北京144天的生活,消费上的确是有些不方便,但总体来说,除了不能满足淘宝的需求外,现金支付仍然可以应付生活上大部分的需求。没有第三方支付并没有剥夺我太多正常生活的权利。
2016年9 月,再次踏上北京的土壤,这次不再是短期的交换生了,而是为期两年的研究生。还记得刚下飞机、到学校报到的当天,我们一群台湾来的学生马上到银行开户,为的是尽快注册支付宝、开通微信钱包、下载淘宝等电商平台。这时候的大陆,第三方支付可说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支付宝为例,网上购物、手机充值、信用卡还款、叫外卖、买车票、医院挂号等等,都可以通过支付宝进行交易。
第三方支付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本文作者在便利店用手机支付购物
就个人最直观的体会,可以明显感受到2014至2016年间,中国电商和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大幅拓展,无形中已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有相关媒体报道,移动支付的流行,主要得益于在线购物、网贷和在线货币市场基金等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爆炸性增长。中国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规模较上一年扩大了两倍多,达到了38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70万亿新台币)。
这里撇除经济利益不说,单纯聊聊个人的使用习惯。当各大商场充斥着蓝色醒目标识“欢迎使用支付宝”时还不算稀奇,真正令人惊讶的是,当我第一次在北京路边看到推着水果小摊车的大妈,也拿出放大版的支付二维码说:“姑娘,你是用微信还是支付宝付钱呢?”,霎时间,真能深刻地感受到第三方支付强大无边的渗透力。
当各种小摊上都能使用第三方支付和便捷的手机支付,我也是醉了
以支付宝发布的《2016年的中国人全民帐单》为例,可以发现去年有4.5亿实名用户使用了支付宝,其中71%的支付发生在移动端,80后人均支付金额已超过12万元人民币,90后使用移动支付更是高达91%!当人手一台手机“哔!哔!”付费时,才会惊觉自己已身处于第三方支付流行的社会文化之中,如同数据统计结果:移动支付渗透率的大幅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线下手机支付的习惯养成。
如今,支付宝和微信钱包已经成为在大陆生活、学习将近一年的我的手机必备APP,而且必须放在手机首页最醒目的位置。以前常说出门必备三宝:手机、钱包、钥匙;如今,手机的功能已近乎取代钱包,我们享受着出门不用带钱包,或是钱包中只剩十块钱也能生活一个月的方便。
微信和支付宝在作者手机首页最醒目的位置
对比而看,两岸消费习惯差异性日渐显著。在台湾,消费仍以现金和信用卡为主,目前现金支付比例仍高达75%,第三方支付在严格管制下发展缓慢。虽然支付宝在近几年多次传出消息进军台湾,推出跨境的互联网线下交易业务,但仍以服务大陆游客为主,其接入的台湾商户包括陆客最常光顾的便利店、百货公司、伴手礼店、热门商圈以及夜市等。
许多台湾朋友都大叹支付宝的便捷性,却也担心过度方便衍生的问题----隐私和安全性。
曾经看到一个网友的评论相当有意思:“当手机和资金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以后出门还能愉快地带手机吗?”的确,当手机同时承载着钱包的功能,一旦掉了手机,那么所有和手机号绑定的第三方支付系统全部面临危险,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系统所绑定的大金主----银行卡。
另外,有台湾朋友曾说过,因为对金钱交易向来比较小心,由于第三方支付系统中存在太多的个人信息,加上2013年曾发生泄露总量达1500到2500万之多的“支付宝数据泄漏事件”。虽然,事后证明泄露数据只有帐号没有密码,对用户资金安全没有任何威胁,国家工信部也介入调查、修复安全漏洞,但还是免不了对于第三方支付系统存有网络信息安全的疑虑。
阿里巴巴2014年一度与台湾蓝新科技公司合作在台湾推出扫码支付业务,但当时台湾第三方支付专法尚未通过,三方合作遭台湾政府主管部门金管会喊停,后来又恢复业务。支付宝2014年12月1日在台湾上线以来,已从3600个支付点发展到3万多个,微信支付目前在台也有超过3万个支付点。2016年4月,蓝新科技转投资的台湾第三方支付股份有限公司“ezPay台湾支付”取得金管会专营电子支付机构业务许可,并且成为首家取得跨境支付业务许可的金流支付公司。
我认为,无论生活在大陆还是台湾,无论发展程度如何,在不同的领域都应该尝试互相理解、虚心学习,才能增进全面的了解,而不是刻板印象式的认知。这不仅是提高自我的必须,还是两岸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和平共赢的助力。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刘馨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