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话 畅聊“文学与人生”
|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12-18 15:14:11 | 来源: 中新网 |

12月16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与莫言畅谈“文学与人生”。张勇摄

12月16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与莫言畅谈“文学与人生”。张勇摄
中新网济南12月16日电 (杨晓卫)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中国作家莫言与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16日在山东大学文学大讲堂以“文学与人生”为主题展开对话。莫言提出,文学与人生密不可分。作家最能让人感动的地方,就是引起读者共鸣的部分。人生共同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经验,在文学创作中进行对比联想,是一种非常美妙的奇遇。
风格不同的两位作家在对话中认为,文学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学作品来源于人生体验,会对人生产生影响。在阐述观点时,莫言与勒·克莱齐奥都不约而同提到了童年挨饿的人生经历。
出生于战争年代的勒·克莱齐奥童年因为饥饿得病,差点丢掉性命,跟随外婆拾麦穗的经历成为他最美的记忆。他表示,当回忆到这段经历时,我再去读莫言的《红高粱》,就可以看到这片土地所带给人的一些希望,会感觉到人们内心非常强烈的生活向往。
“饥饿是小说家非常独特的资源。我到国外演讲,把‘饥饿’作为重要内容,后来才知道有类似饥饿体验的不仅仅有中国作家。”莫言说,有过饥饿的体验,让作家在写作当中涉及到人性本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人在非常饥饿的状态下,如何保持尊严、如何保持体验,这是我们小说里面应该充分予以展示和描写的。
反对给“人物贴标签”的莫言表示,我们有一段时间对人生有一种平面化的表现方式,而恢复文学的本质,就是把人当做人来表现,当做具体的人来描写,描写人最复杂的人性的各个层面,人性中善的一面、荒谬的一面、美好的一面、黑暗的一面都写进去。“只有这样,我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才更充满典型性的特点。只有这样真实的人物,才能够让人们受到感染,才能够让人牢牢记住,才能够对人的生活有所启发。”
首次到访山东的勒·克莱齐奥一直喜欢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文学艺术思想影响非常重大,“法国小学生看月亮时也会去看月亮兔,其实就是受中国神话影响”。在勒·克莱齐奥看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是作为普通人,为所有人写作,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文学中来。
勒·克莱奇奥透露,受莫言和夫人邀请,他将到莫言家乡高密东北乡探访,真实地感受莫言笔下的文学世界。
“小说跟现实是有差距的,如果因为读了某个作家的书,非要去他的故乡看一看,可能更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莫言幽默地提醒。(完)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2025-11-09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9日晚在广东广州举行 习近平将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2025-11-09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 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2025-11-09
- 国台办: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 “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2025-11-09
- 探寻神秘巴文化:台湾自媒体人走进达州罗家坝遗址博物馆2025-11-09
- 宝岛重光——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系列报道2025-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