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国陈廷敬:王岐山推崇的反腐名臣

陈廷敬在明珠倒台之前给康熙讲书时,有一次讲《君子小人章》,提到君子光明磊落,从不伪装,而小人善于掩饰,滴水不漏,一旦得宠,容易成为不倒翁。按当时的形势,他的话有可能暗指明珠。”

 

陈廷敬(1638—1712年),山西阳城人。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工、户、吏、刑四部尚书,以及文渊阁大学士,主持编纂了《康熙字典》。

陈廷敬(1638—1712年),山西阳城人。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工、户、吏、刑四部尚书,以及文渊阁大学士,主持编纂了《康熙字典》。

 

作者:李静涛 朱东君

 

在离任北京市长时,王岐山向同僚推荐《大清相国》一书,书中大篇幅讲述了陈廷敬巡查地方官场的故事。

 

陈廷敬与王岐山是山西老乡。王岐山是山西天镇人,隶属大同;陈廷敬是山西阳城人,隶属晋城。在山西地图上,两地一北一南。如今,在山西深陷“塌方式腐败”、不断有官员落马之际,走访陈廷敬的老家让人格外感慨。

 

《大清相国》一书用“几近完人”形容陈廷敬,该书作者王跃文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说:“‘几近完人’是书中打了折扣的说法,康熙对他的评价是‘可称全人’。”王跃文认为,“全人”既可以理解为人格的完美,也可以理解为陈廷敬不仅擅长学问,能著书立说,还能在反腐治贪领域有所作为。

 

出身书香门第

 

阳城县皇城村原名中道庄,1638年,陈廷敬就出生在这里。陈家子弟以读书为业,家族中曾出过不少进士,可谓书香门第。但陈廷敬的高祖父陈修却屡试不第,无奈之下只好做起生意,经营煤矿和冶铁,很快积累起庞大家资,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望族。尽管已经富甲一方,但陈修对子孙的学业要求更严。到陈廷敬祖父一辈,陈家建起家塾,既教自家子弟,也收附近穷人家的孩子。及至陈廷敬的父辈,其父陈昌期经营着家族的产业,伯父陈昌言则考中进士,出任过知县、御史。

 

陈廷敬自幼博览群书,7岁那年,已开始读理学家薛瑄的著作。9岁时,陈廷敬的塾师因为陈廷敬“大异人,非我所能教也”而辞职。14岁那年,陈廷敬娶了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的孙女为妻。同年,他和父亲一起参加院试,陈廷敬名列第一,成为秀才,比父亲的成绩还好,这令父亲既惭愧又欣喜。6年后,陈廷敬在省城太原考中举人。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刚刚中举的陈廷敬就赶上朝廷举行会试。科举史上,参加会试几十年依然落榜的多如牛毛,但陈廷敬第一次会试就中了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当时,陈廷敬的名字还是“陈敬”,由于与别人同名,朝廷就给他加上“廷”字,改名陈廷敬。

 

由于在会试中名次不算太高,陈廷敬被选为庶吉士,留在翰林院继续学习,相当于现在常说的后备干部。顺治去世,康熙即位,陈廷敬担任了康熙的经筵讲官,有机会为康熙讲书。康熙深爱陈廷敬的见识才学,同时对他低调奉公的作风大加赏识。后来,陈廷敬一路高升,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工、户、吏、刑四部尚书,最终担任文渊阁大学士。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大学士成为文官最高职位,相当于宰相。

 

“陈廷敬生于明末、长于清初,山西当时是受程朱理学影响很大的地区,这必然影响到他。当时,理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理论上趋于完善,很多理学家开始强调躬行理学思想,陈廷敬就是如此。理学强调的个人道德,具体到官场之中就是自身为官要清廉,对待贪官要敢于斗争。”山西省陈廷敬研究会副会长、曾长期在晋城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的研究员马甫平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说。

 

2014年11月24日,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的陈廷敬故居。(本刊记者 李静涛 摄)

2014年11月24日,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的陈廷敬故居。(本刊记者 李静涛 摄)

 

从御史台到巡视制度

 

纵观陈廷敬的仕途,他主管吏治的时间很长,两次担任吏部尚书,也在主管监察、弹劾及建议的都察院做过两次一把手——左都御史。中国早期的监察机构御史台始于东汉,长官称御史大夫。到了明清,改革为都察院制度。都察院会选出合适的御史,由皇帝钦点并代其监察地方及各部门。一旦有官员贪污违法,御史有权直接向皇帝上奏弹劾。陈廷敬总领全国监察事务,监督各省主政官员是他工作的重点。

 

《大清相国》中两次写到了陈廷敬前往外省巡视,与当地问题官员斗智斗勇。

 

第一次是山东巡抚上奏,山东全省丰收,百姓自愿捐粮。康熙很高兴,但陈廷敬觉得这事很蹊跷:“地分南北,各地收成肯定有别,全省百姓自愿捐粮恐怕不可信。”康熙被他说得很不痛快,干脆派他到山东调查实际情况。一入山东境内,陈廷敬就遇到一批官差假冒“百姓”为山东巡抚歌功颂德。陈廷敬故作相信,暗中调查,几次遇险,最终发现山东巡抚瞒报灾荒,甚至扣押不愿配合做假的地方官员。后来山东巡抚不得不向朝廷请罪。

 

第二次是巡视云南。当时云南巡抚王继文因为有功,即将升任云贵总督。恰好陈廷敬调任户部尚书,察觉到云南的库银有问题,于是再次巡视。原来,平定吴三桂叛乱后,王继文向朝廷瞒报了大批饷银,造成了库银的亏空。为了应付陈廷敬,王继文向富商借银子假冒库银,同时他的手下还有严重贪污问题。陈廷敬明察暗访,使得王继文认罪。

 

小说里的两个故事,一虚一实。历史上,云南巡抚王继文确实是由陈廷敬扳倒的。1685年,时任左都御史的陈廷敬连续向康熙上了三道奏折。在第三道奏折中,陈廷敬将矛头直指云南巡抚王继文,弹劾他趁平定三藩之际“亏损国课几至百万之多”,并且“侵没饷银已九十万余两”,请康熙下令彻查。巡抚是一省之内的军事、民政最高长官,权限很大。陈廷敬弹劾王继文在当时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个人要承受很大压力。好在陈廷敬实名举报的证据充分,王继文很快被罢官,一时间官场“风纪整肃,大小吏莫不动神惶恐”。

 

陈廷敬在名为《请严督抚之责成疏》的奏折中,提出吏治的关键是加强对地方总督、巡抚等高官的监督和问责。“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上官不廉,则吏虽欲为廉而不可得”。当时的都察院,还会在必要的时候专门派出御史进驻其他政府部门,或巡视地方各省,查处贪腐官员。这与现今的中央巡视制度有相似之处。

 

2002年11月,“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2003年8月,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正式成立。此后,中央巡视组一般在5年之内,也就是一届政府任期内完成对31个省区市的巡视。

 

2012年,王岐山担任中纪委书记后,巡视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巡视组开始试行3 个“不固定”:一是巡视组长不固定,中纪委建立了自己的巡视组长库,组长不再是“铁帽子”,而是一次一授权。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认为,这一变化让想打“人情牌”的被巡视单位“很难提前做准备”。二是巡视的地区和单位不固定,巡视组“下沉一级”,到领导干部曾经担任过“一把手”的地方了解情况,还要协调银行、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抽查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的情况。三是巡视组与巡视对象的关系不固定。知情人士透露,王岐山告诫巡视组要创新巡视方式,既要“明察”,也要“暗访”。巡视制度的改革直接加强了整肃腐败的力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中纪委已经完成对31个省区市的常规巡视,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湖北省原副省长陈柏槐等众多省部级干部就是因在巡视中被发现问题而落马的。

 

2014年1月,王岐山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探索专项巡视”。在“专项巡视”提出两个月后,巡视组就对科技部、复旦大学、中粮集团3个单位进行了专项巡视。2014年7月,在针对一汽集团的专项巡视中,查处了一汽集团原副总经理安德武腐败案、一汽大众原副总经理李武腐败案等。2014年11月18日,王岐山在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上指出,专项巡视要害在“专”,可以围绕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下属单位、一个工程项目、一笔专项经费开展巡视。王跃文说,按照《大清相国》的描写,陈廷敬查处山东、云南军政长官,均可视作某种“专项巡视”。目前,中央巡视组正在对文化部、中石化等13个单位展开今年的第三轮巡视,巡视方式全部为专项巡视。

 

欲打“大老虎”,先除其党羽

 

陈廷敬还参与过一次打“大老虎”的行动。

 

康熙一朝虽然名臣众多,但大臣之间派系林立,党争严重。其中,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和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之间的斗争尤为激烈,两人形成了各自的利益网络,相互倾轧,疯狂贪腐。迫于两人的权势,官场上下敢怒不敢言。后来,直隶巡抚于成龙向康熙密奏说,天下的官位都已经被明珠卖完了。康熙问身边的大臣,为什么没有人参劾明珠,得到的答复是:“人谁不怕死?”

 

当时,陈廷敬尚未晋升文渊阁大学士衔,官位不及二人,一直独善其身,没有加入任何一方。马甫平说:“史料上没有记载陈廷敬是否参与了扳倒明珠的行动,但通过他的言行可以揣摩他在其中的态度。陈廷敬在明珠倒台之前给康熙讲书时,有一次讲《君子小人章》,提到君子光明磊落,从不伪装,而小人善于掩饰,滴水不漏,一旦得宠,容易成为不倒翁。按当时的形势,他的话有可能暗指明珠。”1688年,在康熙的暗中支持下,有人弹劾明珠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明珠遭到罢黜。

 

王跃文在《大清相国》中把这一段历史演绎得很细腻。陈廷敬感到了康熙对明珠的不满,在一次讲书时,当着王公大臣的面向康熙讲起《君子小人章》。讲书结束后,康熙单独留下陈廷敬,对他说:“你讲君子和小人,一定有所用心。不妨说说,你心中的小人是谁?”陈廷敬顾左右而言他,但提到明珠时,故意以大臣们私下称呼的“明相国”代指。康熙听完大怒,表示清朝从来没有相国一职。看到时机成熟,陈廷敬提出明珠揽权太重,包括王继文在内众多官员的贪腐都和明珠的包庇有关。他列出了明珠私自修改奏折、卖官鬻爵等多项罪状。在弹劾明珠的奏折中,陈廷敬列出了从明珠手里买官的有哪些人,提出一并罢免这些人,以减轻查办明珠可能遇到的阻力。康熙同意了他的办法,将明珠的心腹、戚友、党羽一并剪除,一代权臣明珠也应声倒下。这正应了王跃文总结的陈廷敬办事能“等”的特点:做好准备,等待时机成熟。

 

这一故事对当代“打虎”也颇有借鉴意义。2014年7月29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政法委原书记周永康涉嫌严重违纪,中央决定,由中纪委对其立案审查。周永康原为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核心成员,在中国政坛有很大的影响力,也有遍布全国的利益网络,再加上多年以来流传“刑不上常委”“退休即安全”的说法,调查周永康案的难度可想而知。据媒体报道,在办理周永康案的过程中,王岐山带领中纪委自下而上、自外而内地进行了“五大战役”:查处李春城、郭永祥等“川军”嫡系;查处以蒋洁敏、王永春为代表的“石油帮”;查处李东生等公安系统官员;查处以冀文林、李华林为代表的“秘书帮”;查处周永康多名涉案亲属。最终,当中纪委收网时,周永康被立案审查,“刑不上常委”的传说也彻底被打破。

 

王岐山担任中纪委书记以来,加大反腐力度。2013年,全国有超过18万党员干部被处分。

王岐山担任中纪委书记以来,加大反腐力度。2013年,全国有超过18万党员干部被处分。

 

自律方能长久

 

中国古语有云,打铁还需自身硬,陈廷敬做到了这一点。“他在治理腐败的同时,干净到有道德洁癖的程度,所以在反腐方面才大有作为。”王跃文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1684年,康熙交给时任吏部侍郎的陈廷敬一项临时任务——管理铸钱。平定三藩之后,清朝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铜钱需求大增,铜钱短缺,以致铜贵银贱,有的官员就勾结奸商毁钱铸铜,牟取暴利。陈廷敬一上任就提出了减轻铜钱重量,使毁钱铸铜无利可图的办法,从根本上遏制了这一现象。同时,针对官员铸币过程中的贪腐,陈廷敬也亲自整顿。

 

《大清相国》中写道,前任主管铸币的官员科尔昆在任期间贪污严重,导致库存铜料亏空。科尔昆还拉上自己的前任、已升为户部尚书的萨穆哈干扰陈廷敬的调查。陈廷敬不畏强权,吃住在铸币工厂 ,最终查出了科尔昆的贪污案,并迫使萨穆哈提前退休。

 

陈廷敬在监督铸钱时,有人从废铜堆里发现了一枚秦代铜钱,下属说古钱是吉祥物件,就请陈廷敬戴在腰间。后来,有人送来新铸的一批样钱请陈廷敬过目,一枚铜钱落在陈廷敬这里。起初陈廷敬并没在意,过了不久,他想起接受管理铸钱任务时,发誓一文不拿,再想到自己私留了两枚铜钱,自感惭愧。后来,他把两枚铜钱还了回去。

 

陈廷敬也曾卷入官场漩涡中。1688年,御史陈紫芝参奏,湖广巡抚张汧(音同千) “居官贪劣,应敕部严处”。此人正是陈廷敬的亲家。虽然种种证据表明,陈廷敬和张汧的腐败没有任何牵连,但张汧却在供词中提出,是陈廷敬、高士奇和徐乾学三人“督促”他力争湖广巡抚的职位。三人都是康熙的重臣,均受到牵连,面临调岗撤职的风险。和高、徐二人深感委屈不同,陈廷敬得知后,主动请辞,不再担任吏部尚书。更难得的是,陈廷敬请辞之后,低调谨慎,潜心治学。而高、徐二人离职后,仍干预朝政,再次遭到参劾,最终被迫离开京城。当徐乾学被令“休至回籍”时,陈廷敬却被康熙起用,再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满朝上下毫无非议。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1712年,74岁的陈廷敬病逝在大学士任上。王跃文的一番话概括了陈廷敬之于当世的意义:“我固然知道,现代社会靠的是制度和法律,陈廷敬在反腐治贪中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但陈廷敬身上清正廉洁、勤勉为政的品质是哪个时代都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