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在连江过端午:观“蓝眼泪”、品甜筒粽

台湾粽子分野一般以台中为界,形成南北两派、北蒸南煮遥相喊话的局面。我家在台南,2015年的端午期间,我有幸造访福建省连江县妈祖列屿,亲眼目睹那里的“蓝眼泪”奇观,品尝当地独特的甜筒粽。   

 

在连江过端午:观“蓝眼泪”、品甜筒粽

 

夏至纷热的空气被基隆港飘着淡淡咸味的海风稀释了,一艘渡轮大船缓缓驶进码头,接应新一批前往连江的旅客。2015年端午前夕,我跟随连江县旅游局的外宣团队前往北竿、南竿两个岛采风,深入感受那里的人文信仰与节气风俗。这艘大渡轮“台马轮”通常在晚上9点半左右出航,用一整晚的时间驶向距离台湾岛180公里、距离大陆15公里的南竿岛。那一夜,是我平生第一次在摇晃的船只上睡觉,仿佛一直在做一个摇曳的梦。偶尔一个巨浪拍来,人们立刻会被颠得惊醒。迷迷糊糊之间已是凌晨五点。渡轮先下锚在东引岛下客,而后用略微平缓的速度驶向南竿岛,至此脱离了闽南文化的辖区,半只脚踏入了闽北地界。下船后,立即有工作人员递上号称“马祖汉堡”的继光饼,就是烧饼中间夹着鸡蛋与肉排,再点缀一些黄瓜丝。颠簸了一夜的众游客,此时吃起饼来格外生香。   

 

连江县旅游项目多以游览战地遗迹和探索在地信仰的遗留为主。走过北海坑道、大汉据点、云台山军情馆、战时喊话标识牌等战时遗留,沿着坑道缓缓下行,一步一觉过往战时的壁垒森严,也由衷感恩自己身处和平年代,内心体会着两岸同胞从当年的炮火连天走到如今的携手交流是多么不易。   

 

天后宫与妈祖巨神像是连江县人民的虔诚信仰照进现实生活的写照。有意思的是,在这座将近30米高的妈祖神像的脚边,建有一条祈福坑道,入口做成轿子状,沿途仿船舱风格设计,象征神明时刻庇佑以海为生的儿女们,也意味着神明永保这一方海域风平浪静。   

 

这趟游览除了观赏文化建筑和感受信仰传承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处于特殊季风带,具备独特的溶氧环境,造就了海水在夜间能够发出蓝色的荧光,仿佛“蓝眼泪”点缀在开阔的海面上。通常在四到八月为最佳观赏时节,这是由于特殊藻类生物受到海浪拍打岸上的冲击波动,发出短射频波长的微弱蓝光。在空旷的海岸线亲眼见到一波又一波的蓝色荧光席卷脚下,置身的整个天地间也随之浪漫起来。   

 

在连江过端午:观“蓝眼泪”、品甜筒粽

 

游览的几天正值端午佳节,当地朋友热情地请我们品尝特有的甜筒粽,粽身如甜筒状,上平下尖,内里的糯米用碱水浸泡过,引出糯米本身的Q弹口感,裹上红豆沙,入口弹牙,越嚼越甜,糯糯唧唧间口齿随之生香。据说这甜筒粽源于闽北,粽身似锥,象征着独立自主的文化风格。如此百花齐放的饮食方式,无不是中国人对食材极致追求的体现、在端午献上的崇高敬意,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迭代与融合的绽放。(作者:谢建鋐) 

热评丨“端午+”,让传统佳节推陈出新

2023-06-24

近日,深圳市龙华文体中心上空,千架无人机编队闪耀星夜,演绎“飞龙在天”迎接端午。短短数十秒的视频在各平台转载,播放量突破千万。

 

热评丨“端午+”,让传统佳节推陈出新

 

提到端午,“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饮雄黄;赛龙舟,敲锣鼓”的歌谣也许会带着童年记忆,在很多人脑中盘旋回响。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更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但其面貌正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科技、媒体、文化、创意活动与古老节日频频相融,让“端午+”逐渐成为人们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新体验。

 

热评丨“端午+”,让传统佳节推陈出新

 

大众活动创意频现,百姓参与感让端午佳节“有些新花样”。各地龙舟也是精彩纷呈:在广东佛山叠滘乡,因其特殊的水路环境,参赛队伍需在300多米长的S型水道上折返完成比赛,好似“龙舟漂移”;浙江嘉兴的乌镇景区将传统摇橹船与龙舟结合,推出“龙舟花灯船”水上巡游活动;在杭州市西湖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蒋村龙舟胜会时隔3年重磅回归,最贵的“满天装龙舟”造价高达一百多万,而“半天装龙舟”“赤膊龙舟”“泼水龙舟”等多种花样,将现场氛围拉满。

 

端午龙舟之所以长盛不衰,因为留住了中国人心底的乡愁,更是因为合作、拼搏、奋发向上的龙舟精神代代传承。这项传统民俗活动今年更受关注——杭州亚运会龙舟项目预计共产生6枚金牌,龙舟文化更加“活”起来,“火”起来,也在劈波斩浪中“划”向世界。

 

热评丨“端午+”,让传统佳节推陈出新

 

大众媒体创新不穷,文化沉浸感让端午佳节“有些不一样”。随着文化自信逐渐高涨,在文化节目中“品节味、长知识”已成为不少人过传统佳节的标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节目《碧水长歌颂端阳》,沉浸式实景演出以峡江两岸为天然幕布,将山水美景、人文气象与文艺表演创新融合,让千年文化以文艺之美飞入寻常百姓家;多家媒体平台让观众“粽”览好戏,节日期间集纳各类优秀视听节目,云享佳作成为“端午档”的特色标签;而网络慢直播也以独特的节奏一展“镜头里的美丽中国”,在静观各地美景中,慢度佳节。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大众形态,古今交汇、穿越次元的文化大餐更具影响力、感染力和穿透力。

 

大众审美细腻迭代,时尚感让端午佳节“有些俏模样”。汉服在年轻人中颇为流行,西安、兰州、长沙、潍坊等多地开展“国风汉服”展演和游园活动,见传承之美于仲夏优雅绽放;很多人家门口挂上了搭配黄金球、菖蒲叶的精美艾草花束和花环,端午杀菌祛病、祈求安康的祈愿又增添了新的仪式感。数据显示,6月中上旬,仅一家电商平台销售端午花束的商家数量同比增长344%,销量则比去年同期上涨高达170倍。传承和发展并不遥远,就在每个人充满烟火气的生活里,有些布料花纹是根据历史记载发掘、艾草挂法也成为热门话题,看似小小的创新创意不仅增添美好,更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现代的生机与活力。

 

热评丨“端午+”,让传统佳节推陈出新

 

“端”指端正,“午”即正中。中国人历来讲究行正方能致远,守正方能创新,各地涌现出的“端午+”创意与实践,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节日的“微创新”不是让节日的传统味儿越来越淡,而是在传承发扬中与新时代元素有机融合,方能让佳节过出新意,让日子品出陈香。

 

(文丨吕帆 陶郎)

展开全文

“应该将两岸和平的种子放在年轻一辈人的心中”

2023-06-14

马英九基金会原计划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这5所高校共50名大学生于7月访台,但是遭到台湾陆委会的拒绝,说这个方案没有“重要性、迫切性、不可替代性”。陆委会此举与其之前公开表示的对两岸青年交流“乐观其成”的说法大相径庭,遭到台湾众多团体和民众的强烈谴责。舆论普遍认为,民进党不应以一党偏狭之利益而剥夺青年世代求和平求发展的权利。

 

“应该将两岸和平的种子放在年轻一辈人的心中”

 

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李孔智说,从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提到“和平是两岸唯一的选项”,到台湾当局行政机构负责人陈建仁说两岸关系要“永续健康、完全不脱序”,再到台湾陆委会主委邱太三一直在说“两岸关系要早日春暖花开,互访增进了解是最好的开始”,他们没有一个人敢于公开说两岸青年不能交流。但是,实际上他们又以种种方式阻扰两岸青年交流。这实在是说一套做一套。李孔智说,民进党当局大张旗鼓地强调“备战不避战”,按理说最应该让青年一代增进交流、累积共识,将两岸和平的种子放在年轻一辈人的心中,这才是最有意义的“避战”。

 

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黄清贤分析说,两岸青年交流与其像民进党当局说的是否具有“重要性、迫切性”,不如说应该就是自然而然、历史向前发展大潮面前的必然结果。现在的全球化进程中虽然出现了逆全球化的倾向,但青年一代终归希望有更大的行动和发展空间。尤其是两岸同文同种,在文化和市场上的互补性相对于欧美地区更高,所以,不应该人为阻隔两岸青年之间的互动。黄清贤还说:“其实台湾民众本身也不希望两岸因为隔绝而产生越来越多的不了解甚至冲突。民进党这样的做法会有饮鸩止渴的风险。”

 

本月中旬,即将在福建举办的第十五届海峡论坛也遭到了民进党当局的污名化和无理阻挠。据台媒报道,民进党当局禁止在岛内举办海峡论坛的分支活动,禁止当局的官员参与海峡论坛,禁止岛内的政党参与推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相关活动。台陆委会还警告和恐吓岛内民众要“审慎考量”是否参加海峡论坛、要注意“人身安全”,等等。

 

“应该将两岸和平的种子放在年轻一辈人的心中”

 

劳动党日前发表声明说,在历届海峡论坛上,两岸同胞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的情怀热络欢欣地参与,这充分展现出两岸交流不仅是推进台海和平之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更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绝非任何污名化所能阻挡。劳动党呼吁民进党当局不要再逆民意而为,若真心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便应全面支持两岸交流。新党主席吴成典日前率团访问北京。他在返台后表示,统一是历史大势。只有统一,台湾才有出路。两岸同胞应携手促进和平统一。新党还发布了包括推动“两岸共同市场”在内的十点两岸政策建议,力主两岸各界在多层面加强交流与合作。

 

在本月14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痛斥民进党当局阻挠两岸交流的做法。她说,对于海峡论坛这一举办多年的两岸民间交流活动,民进党当局究竟在怕什么、挡什么?一面口口声声宣称要“让两岸恢复交流”,一面又公然威胁恐吓参与筹办和参加海峡论坛的台湾民间团体和台湾民众,完全是说一套做一套。如此公然侵害台湾民众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可见“绿色恐怖”何其嚣张!朱凤莲还说,试问:台湾民众参加两岸交流何罪之有?陆委会指称海峡论坛“反独、促融、促统”,这三点哪一点在台湾地区现行规定禁止之列?通过两岸各界民主协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沟通解决两岸之间的问题,陆委会有什么理由反对?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理应常来常往、走近走亲。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两岸加强沟通与交流顺民意、得民心,无论民进党当局如何阻挠打压都是徒劳的。(作者:常滨)

展开全文

震撼!中国人的赛龙舟有多燃

2023-06-22

 

“古老东方,龙腾气象。风雨同舟,山河无恙。端阳祈福,岁岁安康。”2023端午奇妙游,一曲《龙舟竞渡》看中华大地龙舟竞渡,奋辑争先!

展开全文

妈祖的囝仔

2023-06-02

新华社台北6月2日电(记者尚昊、章利新)“妈祖生,迎妈祖,众人三月疯妈祖。”锣鼓喧天,炮仗动地,万头攒动……每年农历三月,妈祖信俗活动都是台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妈祖,来自中国大陆的“海上女神”,随着先民渡海抵台,妈祖信仰绵延不绝。如今,中国台湾地区较有规模的妈祖宫庙已有800多座,信众1000多万人。妈祖文化是联结海峡两岸中国人的重要精神纽带,2009年妈祖信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两岸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几百年来,妈祖和信众的故事在台湾一代接一代上演,她镶嵌进民众的日常生活,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与行事准则。

 

“陪伴成长的神明”

 

相传妈祖生日为农历三月二十三,台湾各地妈祖宫庙都会为此举行绕境进香活动,被称为“三月疯妈祖”。台中市大甲镇澜宫妈祖绕境进香活动,是台湾规模最大的宗教活动。

 

持续9天8夜,跋涉约340公里,途经台湾中部四县市逾百座妈祖宫庙,逾百万人次参与其中;沿途居民杀鸡宰鸭,招呼信众免费进用食物;科技公司推出手机应用及卫星定位服务,以便人们查询妈祖銮轿实时位置……

 

整个农历三月,从妈祖庙里的袅袅香火到清脆的掷筊声,从庆祝妈祖诞辰的烟花蜂炮到祈求妈祖保庇的流行歌曲,岛内无论南北,人们生命体验里总有着与妈祖的特殊交集。

 

“从小我就喜欢到奉天宫去玩,喧闹的鞭炮声、热闹的阵头都好吸引人。还有来自各地的善男信女,他们虔诚膜拜的神态令人动容。”台湾少儿文学作家郑宗弦回忆说。

 

他出生于嘉义县新港乡,童年的家邻近妈祖宫庙奉天宫,这也是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活动的重要一站。

 

从郑宗弦懂事起,妈祖就是陪伴他成长的神明。“家人常在工作忙完之后,一起到庙里拜拜,请求妈祖保佑阖家平安。遇上有人要大考、婚嫁等,更是一定要到妈祖面前恳切地祈求庇佑。事后我们又前往还愿,感谢神恩。”

 

不过,儿时的郑宗弦常常困惑:“人们不停地祈求,是否曾想过体谅妈祖的辛劳?供桌上满满的供品和金纸,那都是妈祖需要的吗?”这些问题,他思考了很多年,启发着他日后关于妈祖题材的少儿文学作品创作。

 

回顾历史,早期大陆先民来台开垦,带来原乡的妈祖信俗,这一拥有母亲形象的神明回应了信众祈求庇护、吐露心声的需求,成为他们筚路蓝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如今,随着一代代人积累的情感沉淀,岛内信众已多将妈祖当作亲密的家人看待。

 

“有心事的时候,当然是想找妈妈倾诉。”岛内文化学者林茂贤认为,“妈祖如同慈母般温和包容,抚慰人们的心灵。”

 

“妈祖的大爱激发着我们”

 

台湾政治大学华人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洪莹发戏言,自己与妈祖的缘分打从娘胎便开始,出身镇澜宫轿班世家的他从小就对妈祖信仰耳濡目染。

 

“我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就开始跟随大甲妈祖去绕境进香,爷爷和伯伯护卫妈祖銮驾,爸爸做后勤补给。”他说。

 

从2012年起,洪莹发背着相机,自费筹备,将镜头对准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拍摄纪录片。过程虽然艰辛,却让他对妈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曾拍摄过一对居住在云林县西螺大桥附近的老夫妇,每年都会为绕境进香活动准备上万颗素食饭团。面对儿孙的不解,老夫妇解释说是“怕妈祖婆饿到”。

 

“妈祖婆怎么会饿到?他们担心的其实是参加绕境进香的信众。”洪莹发说,在他看来,这不单纯是为了信仰,而是出于人性中固有的无私奉献行为。

 

水电同业妈祖会、医疗团、青年会……洪莹发还把镜头对准一个个参与绕境进香的志愿服务团队。“那些提供吃的、拿旗子的、扛轿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有了他们,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才能够成行。”

 

人人都有妈祖心,满溢着对妈祖的敬与爱。他们在一年一度的绕境中,相互支持,践行妈祖的大爱精神,在彼此的生活中留下光明和温暖。

 

郑宗弦谈到他创作的少儿文学作品《妈祖林默娘》时说,在创作过程中他逐渐体会到,妈祖从崇高的庙堂圣殿走下来,不再只是救世英雄或神明,“妈祖的奉献与大爱也激发着我们普通人的爱。这是妈祖打动人心之处。”

 

绕境进香活动的一个细节让他难以忘却——许多拜妈祖的信众所求的,已不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而是众生。“大家面对妈祖时,在崇敬与感动之余,也激发起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心。”

 

“世传世最好的教育”

 

对观光客而言,妈祖绕境进香或许是一种不寻常的宗教景观,但对于绕境信众而言,却更像是一种“修行”。人们带着各式各样的渴盼,汇聚到妈祖轿旁,一路陪伴就是一路的身心考验。

 

“今人由北而南在台湾各地的历史名庙展开进香,不无回思先民筚路蓝缕、移垦艰辛的历史意识。”台湾宗教学者林美容这样分析岛内妈祖绕境进香活动。

 

百年绕境进香活动的背后,历史的传承清晰可见。

 

大甲镇澜宫的进香路线上,至今仍保留许多清代古地名。人们不难想象,一百多年前,有一群清代香客,走在今人脚下的乡间路径,护送妈祖一路前行。即使是在日本殖民台湾的50年间,妈祖绕境活动也从未中断。

 

对不少台湾民众而言,参与绕境进香是一生必须完成的一件大事。近年来,绕境进香等妈祖信俗活动中,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多。

 

大学毕业生一起参与绕境进香,作为自己的毕业旅行;情侣牵着手一起走,背上挂着“走好走满,就可以结婚了”字样的纸板;视频博主记录绕境进香中有趣的点滴,在社交媒体分享……

 

“年轻世代追逐流行、自我特色和同辈认同,妈祖信仰刚好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它跨越族群和区域,成为被大家接受的文化公约值。”洪莹发说。

 

洪莹发分析,年轻人的参与让妈祖信仰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了积极的传承。同时,由于年轻世代更活泼的信仰方式和对多元科技的运用,妈祖文化也通过更多形式得到了展现。

 

一代又一代台湾民众,跟随祖辈、父母、同龄人参与妈祖进香等活动,感受到从妈祖传递到普通人的情义,也了解到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基因。

 

台湾妈祖联谊会会长、镇澜宫副董事长郑铭坤回忆,近几年来大甲妈祖绕境期间,很多年轻人背着父母长辈的衣服跟着绕境,为身体欠安的家人祈福,让人感动。

 

“从小看到家中长辈们诚心向妈祖祈求时,关心的都是家人亲友,一路感受这种信仰长大的孩子,心境会有所不同。这是世传世最好的教育。”郑铭坤说,“无论两岸,还是其他华人地区,无数个有爱的寻常人家里,都有妈祖的囝仔。”

展开全文

千年古镇庆端午

2023-06-21

千年古镇庆端午

 

胡乐古镇廉夫桥上“鱼灯”“河灯”“龙灯”齐聚,相互辉映。

 

端午节即将来临,在安徽省宣城宁国市千年古镇胡乐老街,“传承非遗文化”展演活动拉开帷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感受古镇端午习俗。

 

夜幕四合,胡乐古镇廉夫桥上“鱼灯”“河灯”“龙灯”齐聚,相互辉映。从空中俯瞰,金黄的“龙灯”在桥上表演、缤纷的“鱼灯”在老街上巡游、多彩的“河灯”在西津河上飘荡……把浓浓的端午节日氛围推向高潮。

 

近年来,胡乐镇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积极打造艺术乡村,用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推介系列活动,持续打响文旅品牌。(李晓红 叶四清 摄)

 

千年古镇庆端午

 

胡乐古镇廉夫桥上“鱼灯”“河灯”“龙灯”齐聚,相互辉映。

 

千年古镇庆端午

 

村民们在胡乐老街开设长桌宴,与游客们分享当地端午特色美食。

 

千年古镇庆端午

 

村民们在胡乐老街开设长桌宴,与游客们分享当地端午特色美食。

 

千年古镇庆端午

 

村民们来到西津河畔,将各式各样的河灯放入河中,寄托美好愿望。

 

千年古镇庆端午

 

村民们上山采摘粽叶和粽榈绳,准备好包粽子需要的食材,围着桌子包起胡乐当地特色枕头粽。

 

千年古镇庆端午

 

村民们上山采摘粽叶和粽榈绳,准备好包粽子需要的食材,围着桌子包起胡乐当地特色枕头粽。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