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观察|Observe
台青纪念郑成功:他的精神不只是“爱拼才会赢”
编辑: 何婧 | 时间: 2022-07-20 16:59:57 |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就读了郑成功传记。可以说,那时的我,就是“国姓爷”的小粉丝。长大一些,在课堂里学习了郑氏开台的历史。自此,每每提到郑成功,我脑海中就会联想到台南许多的名胜古迹。大学毕业后来到厦门就业,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探寻郑成功的足迹。
今年适逢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台南、厦门、泉州各地陆续举办了相关的纪念活动。我荣幸地收到了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的邀请,参加“福佑闽台,功成延平”海峡两岸(南平)纪念“延平王”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活动。
我记忆中的郑成功是一位民族英雄,是军事家、政治家。为了收复台湾,他曾经以厦门为根据地练兵、屯兵,所以厦门一度被称为“思明州”。直到现在,厦门人常常会说一句口号,叫“成功在思明,爱拼才会赢”。当然,这句口号里面的“成功”有双层含义,我却一直以此来理解“郑成功精神”。到延平参加纪念活动让我见识了成功文化的另一面,对于“成功精神”,我有了更新的、更丰满的认知。
明朝永历皇帝封郑成功为“延平王”。在延平,郑成功提出了著名的“延平条陈”,并留下许多传世的故事与佳话。这些故事被后人淋漓尽致地演绎出延平人待客的盛筵——成功文化宴。宴席上有歌舞表演助兴,来宾们逐一品尝十六道菜肴——铜关相聚、乡鼓列阵、剑津笋燕、银刀护驾、延平条陈、仙霞巡关、严阵以待、瑞龙迎君、苦志守节、永历赐印、料罗催发、同舟共济、时来运转、一片丹心、青史留名、千秋群颂。幸运的是,与我同桌的竟然有一位成功研究会的专家。他为我们逐一介绍每道佳肴名称背后的意指。有了成功文化的加持,我们品起这些菜肴津津有味、意味无穷。
品过“成功文化宴”的十六道菜肴,我们收到茶帖,移步“缘叙成功茶会”。茶会上,有司仪高唱每一流程之仪节,有茶艺师冲泡四种色香味各异的茗茶,有琵琶女演奏古典雅乐,有舞者与两岸青年一道演绎舞蹈、朗诵词章,还有两岸艺术家现场挥毫泼墨、作画题词……沉浸其中,我心中再三赞叹:不意成功文化竟风雅如斯!
隔天,海峡两岸(南平)纪念“延平王”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活动正式举行。开幕式后,公祭大典、闽台青年射艺赛、与会来宾一同踏走“成功路”踵武前贤……直至纪念活动落幕,每一位嘉宾满载而归。
世人说起郑成功,经常讲他领兵打仗的故事。其实郑成功曾儒服入监,师从当时的名儒、文坛领袖钱谦益;直至满清入关,他才焚青衣而投笔从戎。从戎后的郑成功并未弃文,他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整军经武、经世济民,就如延平纪念郑成功的活动中所体现的那样。郑成功文化允文允武、文武兼备,既有奋斗的一面,也不乏雅正之处。
进一步思考的话,我认为,郑成功精神除了有“爱拼才会赢”的成分,还有内涵更重大的精神体现,就是爱国精神。郑成功率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彰显了民族大义和英雄气概,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为台湾开发建设夯实了经济社会文化根基,为中华民族立下不朽功勋,受到两岸同胞敬仰。他的爱国精神值得中华儿女永远纪念,大力弘扬。
虽武勇收台,还能文理治台。收复台湾后的郑成功,率领部下在台湾清除殖民余毒,开府设县,重教兴学,施行科举,推行屯田,兴修水利,提振农业,极大加快了台湾开发建设的速度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促进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在台湾扎根播扬、开枝散叶。
通过参加纪念郑成功的系列活动,我感悟到,无论文武、无论学习了何种专业技能,都要学以致用,而且要用于民族、献于社会。两岸同胞共同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最重要的是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我想,对于当今时常将“躺平”挂在嘴边的年轻人,这是很重要的提醒,也是必须永远发扬郑成功精神的意涵。(撰稿及供图: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