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台胞谈两会:“我们亲眼见证了大陆这些年的巨大变化”

“现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非常重要了,所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就会更强烈。现在流行的新中式风格主要源于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在北京缤采心尚设计服务有限公司里,记者看到了公司创始人杨俊辉的一面荣誉墙,各种奖杯和证书摆得满满当当。

 

台胞谈两会:“我们亲眼见证了大陆这些年的巨大变化”

 

台胞杨俊辉

 

杨俊辉,是一位毕业于台湾实践大学空间设计系的高才生。1993年,他跟随老师到北京工作。当时,他根本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娶一位北京姑娘为妻。现在,他们夫妻二人生养了两个可爱的孩子,杨俊辉也在北京落地生根,事业发展得风生水起。杨俊辉说,“我在京近30年,很幸运见证了大陆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变迁,见证了大陆蓬勃发展的历程。我刚来北京那会儿,大概只有酒店或银行才会重视室内设计,到后来的洗浴中心及办公空间,再到现在的餐饮场所及私人别墅,室内设计一路发展,从只有公共空间到跟每个人息息相关。大陆幅员辽阔,人口数量是台湾人口数量的60多倍,市场需求十分旺盛。我们(空间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

 

来自台北的郭弘扬从事投资行业很多年了。他在中国台北工作过,又出国到了美国发展,后来回到中国的上海,一路追逐事业的梦想。2016年,郭弘扬到四川成都参与项目投资,立即被这座闲适且充满活力的中国西部城市吸引了。考虑到有很多台湾同胞都在大陆发展,而且有投资需求,于是,郭弘扬决定留在成都创办孵化器。说起大陆的巨大变化,他充满了感慨:“两岸共同走过了无数的艰难岁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发展到如今这百年盛世,国家富强,人民安康。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都应该更加珍惜当下。”谈到正在北京召开的两会,郭弘扬说,虽然我现在人在台北,但也时刻关注着两会,(因为)这是事关我们全体中国人、全中国未来的大事。看到国家的发展,看到透过两会凝聚共识,串联起我们的过去和未来、连接起党心与民意,(我)对未来更充满了信心。

 

台胞谈两会:“我们亲眼见证了大陆这些年的巨大变化”

 

台胞郭弘扬

 

1998年,从台南到北京求学的林承铎,现在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育工作。他对记者说,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倒闭之后,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当时,西方世界都在看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模式”。因为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中国模式”有它独特的竞争力、效率和适应性。我认为,往更深层次分析,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背后的支撑力量就是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林承铎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这十多年时间,经历了中国某部法典的立法全过程。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我看到学者们可以畅所欲言、激烈争辩,相关部门详细记录下每位学者的发言内容并加以整理,成为了重要的参考材料。此外,在立法过程中,相关部门还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建议。这样,在这部法律实施之后,社会的接受程度就很高。林承铎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全过程的人民民主,这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这么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始终能够长期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与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密不可分。

 

台胞谈两会:“我们亲眼见证了大陆这些年的巨大变化”

 

台胞林承铎

 

在大陆求学已三年的暨南大学台生谢建鋐对大陆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同样深有感触。他说,今年两会提出了一组数据,就是2021年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14.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全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8%。这让我体会很深。他说,来大陆学习三年来,我亲眼看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金融城、创新城的规划一个个落地并发展到现在的规模,配套的人才引进与创新创业政策也如雨后春笋般出台,我直观的感觉是大陆整体经济发展都在持续走升。谢建鋐还说,今年6月,我即将毕业,就要从校园走向职场了。我计划到上海入职,对此,我心里充满了期待、庆幸与感激。期待的是我即将走向中国经济重仓的长三角地区就业,步入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地区;庆幸的是我研究生阶段选择来到了大陆求学,开拓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阅历,深化了对大陆的认知;我更感激大陆给了我一展才干的机会!我要说,“在陆生活打拼”真的成为我们台湾青年走到台湾之外的优质选项。

 

台胞谈两会:“我们亲眼见证了大陆这些年的巨大变化”

 

台胞谢建鋐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特别是亿万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我们还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我们相信,祖国经济发展给两岸同胞创造了共同进步发展的新机遇,只要两岸同胞和衷共济,定能共创民族复兴的光荣伟业,未来中国的前景必将更加美好!(作者:何婧、马晓叶  本文图片均为台胞本人提供)

 

 

 

 

 

 

海外专家认为中国2022年增长目标符合经济发展实际

2022-03-11

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5%左右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备受世界瞩目。海外专家普遍认为,这一目标充分考虑了全球风险因素,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中国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经济前景预期稳定。

 

增长目标科学合理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教授哈伊里·图尔克认为,考虑到通胀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以及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中国政府提出的5.5%左右增速目标非常实际。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对全球经济发展极为重要。当前欧洲局势趋紧,美国通胀高企,作为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基本面健康稳定。

 

美国巴德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润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中国确立5.5%左右增速目标是适度的,是实事求是的目标,反映了全球客观环境。

 

巴西经济学家、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说,很多拉美经济学家对2022年中国经济表现充满信心。“2022年对中国来说将是充满机遇的一年。中国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减少来自外部环境和潜在风险的影响。相信中国经济将实现政府确定的目标。”

 

阿根廷国立拉普拉塔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塞巴斯蒂安·舒尔茨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挑战不断增多,中国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在充分考量各项因素后提出的合理目标,反映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积极向好的局面。

 

锚定高质量发展

 

泰国开泰银行高级副总裁蔡伟才表示,当前全球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设定的GDP增速目标体现了坚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理念。

 

蔡伟才说,中国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充分意识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当前,在保护主义日趋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需要增强研发能力,发展核心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坚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而在各领域持续取得进展。

 

林斯表示,2021年中国经济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经济社会数字化、绿色发展等,让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胡逸山表示,中国提出今年GDP增长5.5%左右的预期目标是务实的,目前中国经济不简单追求增长速度,更注重提质增效。中国经济向好,将给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提供动力。

 

经济前景稳定

 

美国银行研究团队表示,鉴于俄乌冲突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一些地区经济将出现不同程度放缓,美欧经济增速预期均被下调,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维持不变。该银行全球研究部日前发布报告认为,中国设定的GDP增速目标凸显决策者保持增长和就业稳定的决心。

 

菲律宾智库亚洲太平洋协进基金会国际关系研究员卢西奥·皮特洛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市场空间大,而且一直是全球吸引外资的高地,中国需求将提振大宗商品出口。在俄乌冲突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稳健增长无疑是一个亮点。

 

智库机构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总裁弗雷德里克·肯普认为,中国提出的GDP增速预期目标释放出稳中求进的信号。

 

舒尔茨说,双循环和拉动内需等政策,使中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稳健和韧性,有效应对疫情等因素带来的挑战。同时,中国坚持扩大对外开放,这有助于促进世界贸易和增加全球经济发展动能。

 

新华社电 参与记者:刘亚南、徐剑梅、徐静、王亚光、闫洁、刘锴、卞卓丹、倪瑞捷、杨海若、王丽丽

展开全文

越来越多台青来大陆发展 两岸交流融合仍是两会涉台热点话题

2022-03-11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两岸的融合发展、交流合作仍然是涉台话题中各界关注的重点,很多代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台湾青年和企业家选择来大陆发展。

 

台湾的“中时新闻网”近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台青赴陆发展 大陆全国政协委员江尔雄:未来会更好》,以台青在大陆发展的具体例子,分享他们在大陆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台青对在大陆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认为“未来会更好”。

 

这种信心来自于中国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长久努力。近几年来,大陆不断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先后出台的“31条措施”“26条措施”等措施,更是为台胞在大陆发展提供了方便助力,打消了后顾之忧,很多优秀的有志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得如鱼得水,自然会发出“未来会更好”的自信宣言。

 

但是,岛内的“台独”势力出于政治私心,一直阻挠、限缩、威胁两岸交往。例如,民进党当局出台、修改所谓“反渗透法”“国安五法”,恐吓、威胁参与两岸交流的人员,加上疫情影响,导致两岸经济合作与人员交往不断遭遇阻碍与寒流。更可笑的是,今年两会中国人大代表提出教育“第四通”,加强教育融合的提议,竟然被岛内绿营媒体和政客污蔑为“文化统战”。

 

绿营对两岸交流的神经过敏式的仇视和阻挠,终究抵挡不住历史的大势,中国大陆的体量和发展速度,不是绿营的抹黑能够隐瞒得了的;台湾同胞西进大陆求发展的步伐,也不是民进党所能阻挡得了的。随着越来越多在陆台青现身说法,一定会有更多的同胞从民进党的舆论欺骗中醒悟过来,用脚投票,让民进党下台,让两岸关系回到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光明大道。(完)

展开全文

【“两会中的统一大势”大家谈】时势在我:新时代如何把握台湾问题主导权?

2022-03-11

【“两会中的统一大势”大家谈】时势在我:新时代如何把握台湾问题主导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田飞龙。(图片来源:港媒)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台部分提出“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这是新颖的提法,对两岸关系的总体走向与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有积极的谋划。这一提法首次出现于2021年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之中,是将解决台湾问题作为党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结束内战、完成国家完全统一的国家建构问题。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有过不同的尝试,比如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武力解放方案,毛主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那时关于国家统一的指导思想。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家利益权衡与决断改变了这一预期方案,和平统一转为主要的战略思考,并由此蕴育出“一纲四目”的“一国两制”早期框架。改革开放后,港澳优先适用“一国两制”,有着对台积极的示范性意图。

 

但历史的演进有其内在规律,大陆的改革开放及其迅速崛起造成国家的高度自信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超稳定性,而台湾的所谓“民主化”、本土化及其对美国霸权的超限依赖构成了和平统一的顽固对抗力量。2016年以来,岛内“台独”分裂势力谋“独”挑衅动作不断,以及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美西方外部势力频繁插手干涉造成了两岸经由和平发展达到完全统一之“渐进路线”被悬空搁置,两岸全面对抗不断升级。这就给中央决策及两岸关系前景带来了巨大挑战。

 

“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就是因应上述历史背景和现实挑战而酝酿成熟的。《决议》中明确指出:“习近平同志就对台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张,形成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由此可见,这一总体方略已经成为新时代对台工作特别是推进两岸完全统一进程的权威思想依据和行动指南。这一总体方略是在继承发展党对台长期政策方针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民族复兴总体布局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体框架而提炼出来的,有着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对“台独”和外部势力的坚定反制以及对台湾回归并参与民族复兴事业的执着追求。

 

这一总体方略从法理、情理到具体方法,都有着值得深入思考和践行的重要意义。

 

第一,一个中国原则的法理至上性。中国的国家主权具有唯一性与不可分割性,一切涉台方针的最终目标在于国家统一,不允许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家的政治事件的发生。总体方略提出的“坚持一个中国和‘九二共识’”,就是从法理上澄清了两岸关系的严格前提和基础。一个中国是我国宪法上清晰的国家统一原则,“九二共识”是这一原则在两岸具体协商过程中获得的承认与表达。任何背离一个中国原则的方案,无论是“台独”方案,还是所谓的“两岸协商方案”,都是违反我国宪法以及上述总体方略的。以此观之,蔡英文的“两岸互不隶属论”就是变相的“两国论”,是“台独”范畴,违背这一总体方略。立陶宛事件中的“台湾代表处”也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挑战。还需特别指出的是,一个中国是不容撼动的原则,而不是美国所谓的“政策”,美国之一个中国政策日益背离基本的原则性和规范性,是需要警惕和斗争的对象。

 

第二,具体作为上的“双反”策略。两岸完全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最佳利益,但并不符合“台独”势力和外部势力的所谓政治利益,必然遭到后者的反对和反击。总体方略正面应对台湾问题上的复杂斗争,将其梳理为两个层面:其一,反对“台独”,这是一股立足“台湾本土化”和“独立取向”的、劫持台湾民主和台湾人民的、背离甚至损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反动力量,必须从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历史多个层面予以揭批和斗争,进行制度化规制和惩罚,使任何敢于从事“台独”的团体或个人均需要付出无法承受的、持续性的代价;其二,反对外部势力干涉,这主要是针对美国、日本等外部势力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升级防务合作以及阻挠中国完成两岸统一之种种行为的,其中最主要的对手是美国,“台湾牌”成为继“香港牌”、“新疆牌”之后遏制中国的更大的一张牌,也是惯用和滥用的地缘政治牌。“双反”既涉及到对“台独”分子的精准惩治,也涉及到涉台涉外法治领域的制度建设和法律斗争,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只有有效遏制“台独”势力和外部干预势力,两岸和平统一才能获得生机与希望,敢于和善于追求最终统一的两岸中国人才能勇敢无畏地携手奋斗。

 

第三,把两岸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作为凝聚统一人心的基础工程。两岸完全统一的最深厚基础在于两岸中国人的共识与共同命运。总体方略对两岸关系有着立体和多层次的设定与塑造,既包括一个中国层面的政治塑造,也包括“两岸一家亲”层面的社会塑造。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和衷共济”,是面向台湾同胞的积极呼吁和期待。在坚持反“台独”和反外部势力干涉的同时,中央高度重视惠台政策的连续性、扩展性和身份可及性,以同等待遇逐步推行公民平权管理,以参照“一国两制”的方式赋予台胞各种形式的发展便利,并以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策略引导两岸中国人相互走近、共同体验和团结起来。融合发展,是两岸最终统一的“涓涓细流”,其势必然汇成主导统一的两岸强大的人民合意。在融合发展的尺度和进展上,也应当逐步跳出经济民生范畴,以完全国民的身份定位赋予台胞在公务行政、国家治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范畴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第四,两岸关系上的主导权与主动权构成的“主场统一”行动逻辑。统一不是恩赐的,不是等来的,而是斗争、融合、决断、造势和最终突破而来的。总体方略有着显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出“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以大陆为主场设定和引导两岸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主导权”是对两岸关系互动议题的设定权,也是对“台独”之类“反题”的排除权,必须由大陆来主导两岸关系的实质性内涵及其发展。这是一个中国原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政治代表性决定的。“主动权”是指在设定议题之后的主动作为、主动造势与主动突破。在两岸关系走向上,不允许出现“台独”势力主导或美国主导的情形,而必须是按我们自己设定的议题、节奏和路径最终完成统一。在这个世界上,最渴望统一和最有责任完成统一的就是中国大陆,这是“主场统一”的根本政治逻辑所在。

 

第五,过程与结果相协调的历史时间观和实践观。总体方略是综合平衡的战略性框架,充分考虑到台湾问题的历史复杂性和地缘政治敏感性,是以最坚定的政治意志和最有耐性的历史实践智慧进行设计和引导的。一方面,台湾问题是国家统一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和历史定位问题,是主观性国家建构无可回避的核心议题,是民族整体复兴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另一方面,台湾问题牵涉内政、外交与复杂的地缘政治斗争,也要与改革开放的可持续性利益、民族复兴的发展大局以及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性放在一起统筹考虑,因而并非可以简单诉诸决断行动。在“历史决议”中,中央提出“祖国完全统一的时与势始终在我们这一边”,操之在我,但需要操之有度有量,其中“量”的积累与“质”的决断需要做到辩证统一。最终统一是结果,到达这一结果的具体路径可以是宽松的“和统”,也可以是结合适当的非和平方式的“混统”,《反分裂国家法》对此已有原则性规定。国家统一是大势和大局,不会拘泥于具体形式和手段,更不可能作茧自缚。

 

整体上看,“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是偏向于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因而具有可期待性和可塑造性。总体方略是富含新意并有所作为。这一新框架下的“一个中国”原则更加清晰,对“台独”和外部势力的斗争更加明确和严厉化,对两岸融合发展及民心互动更加积极主动,对两岸关系的主导权与主动权之行动哲学与具体机制更加自觉和坚定,对两岸完全统一的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平衡更为理性和自信。这就使得总体方略适应和嵌入了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整体脉络之中,成为掌握祖国统一之“时势”并从法理、情理和具体方法上促成最终统一的基本遵循与理论指导。(作者:田飞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

展开全文

“极不平凡的履职”——港澳代表委员的两会“心里话”

2022-03-11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香港特区、澳门特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结合自身履职实践,回顾这几年履行职责与建言资政的经历,憧憬国家和港澳美好未来,展现为国为民的殷殷情怀。

 

“极不平凡的履职”——港澳代表委员的两会“心里话”

医生在由澳门援建的从江县小翁村卫生室内给村民讲解用药须知(2019年1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见证从江脱贫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大山深处的贵州省从江县,总人口逾37万,是国家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截至2018年底,当地仍有贫困人口4.78万人。这里距离澳门约800公里,却是澳区全国政协委员、澳门镜湖医院院长吴培娟牵挂的地方。

 

2018年5月,全国两会结束后不久,澳门帮扶贵州从江项目开始实施,聚焦“支教育”“助医疗”“育人才”等八个方面。同年9月,澳门特区全国政协委员赴从江考察,吴培娟是考察团中一员。

 

在调研中,吴培娟得知从江的医疗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居民的医疗知识匮乏。回到澳门后,她当即在镜湖医院发起动员,号召年轻医护人员参与从江医疗扶贫。次年两会上,吴培娟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两地加强往来,并鼓励澳门志愿者前往从江支援教育和医疗建设。

 

“极不平凡的履职”——港澳代表委员的两会“心里话”

2021年5月4日,澳门学界举行青年节升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在她和众多澳区代表委员的持续推动下:24所村级卫生室拔地而起,年均可服务6.4万人次;13所小学和幼儿园“横空出世”,惠及6个乡镇3300名学生;9000多人次贫困家庭中小学生获得资助。

 

更令她感到振奋的是,2020年11月,从江县成功脱贫摘帽。“真替他们感到高兴!这是本届履职最有成就感的事。”吴培娟笑着说,今年若有机会,一定会再去从江看看,“这是我和他们的约定”。

 

作为澳门帮扶从江项目的深度参与者,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刘艺良说,为国家脱贫攻坚作贡献,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生动体现,也是自己作为人大代表应有的担当和作为。“本届履职最后一年,我们仍要铆足力气加油干。”

 

“让爱国的歌声唱得更响亮”

 

在香港“修例风波”中,与受煽惑的学生直接对话;推动大湾区创业培训计划,帮助港青了解国家;参与两会委员通道,接受中外记者提问……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长陈卓禧直言这几年“是异常充实的几年,也是让我飞速成长的几年”。

 

他说,这几年的履职经历让自己深切体悟到国家对香港青少年的重视和关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让爱国的歌声在香港年轻人间唱得更响亮”。

 

陈卓禧出生于港英殖民统治时期。在他的印象中,那时因害怕受到打压,很多人的爱国情怀只能默默放在心里。“香港回归后,我们可以正大光明升国旗、唱国歌,当然要珍惜。爱国是正确的事,为人师表,更应当捍卫。”

 

“极不平凡的履职”——港澳代表委员的两会“心里话”

在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楚标中学,白衣蓝帽护旗升旗小队正步走向旗杆(2021年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本届任期以来,陈卓禧的提案几乎都是围绕青少年教育展开。在他看来,香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在教材上、制度上落实,更要在生活中加强,这将更加有力地反击反中乱港分子的抹黑和造谣。

 

自新中国成立后,澳门镜平学校便有了每周升国旗的仪式,并坚持至今。几年前,学校又做了改进,升国旗不仅奏国歌,全校师生还要唱国歌。澳区全国人大代表、该校校长黎世祺为此十分自豪。

 

“教材内容很关键,一定要及时将国家最新的发展成果编入其中,让学生能够了解国家的进步和成就,增进他们的认同感。”在黎世祺看来,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是件不能松懈的事情。

 

“衷心为国家繁荣富强而高兴”

 

谈起本届履职的感想,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霍启刚用了三个“很”字:“责任很重大,过程很难忘,心情很激动。”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颁布实施香港国安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这几年,经历太多历史时刻了!不论是对香港还是国家来说,都是很不平凡的几年。有幸成为参与者和见证者,永生难忘。”他感慨道。

 

“极不平凡的履职”——港澳代表委员的两会“心里话”

2022年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身为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委会副会长,霍启刚对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赞叹不已。“这次冬奥会给人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阳光、开放、充满自信。”他说,“国家的发展成就来之不易,衷心为祖国繁荣富强而高兴。”

 

当下的中国,充满着活力、机遇和无限潜能。更大的市场、更有韧性的经济、更开放的姿态和行动,让从事纺织业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亨利有了进一步拓宽事业版图的“雄心”。

 

“我很看好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前景,希望有机会能与内地同行携手‘并船出海’,共同开拓海外市场。”70岁的陈亨利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无论是香港,还是整个国家,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站出来,为国家更加繁荣富强接续努力。”

 

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陈舒、罗羽

展开全文

第一观察丨两会上,总书记提出这些重要论述

2022-03-10

第一观察丨两会上,总书记提出这些重要论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5个“必由之路”,揭示新时代中国的“成功密码”;在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又提出5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展望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

 

第一观察丨两会上,总书记提出这些重要论述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通过公开报道可以发现,不少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重要论述,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0年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的。

 

“三严三实”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时间:2014年3月9日

 

场合: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

 

“亲”“清”政商关系

 

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

 

时间:2016年3月4日

 

场合:看望民建、工商联委员并参加联组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概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时间:2018年3月4日

 

场合:看望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

 

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

 

时间:2018年3月8日

 

场合: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时间:2021年3月5日

 

场合: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5个“必由之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2年3月5日

 

场合: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5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时间:2022年3月6日

 

场合:看望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

 

第一观察丨两会上,总书记提出这些重要论述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外界观察中国政策走向的窗口。总书记在全国两会这一重要场合提出这些重要论述,释放重要信号,影响深远。

 

这些重要论述,涵盖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汇聚民意、集中民智的民主过程,也是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凝聚力量的过程。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为人民造福,这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要义。

 

这些重要论述的提出,同当时面临的形势特点及党和国家重大工作部署有着紧密的关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此背景下,总书记分别于2014年全国两会提出“三严三实”,对领导干部做人做事提出明确要求;于2016年全国两会提出“亲”“清”政商关系,为领导干部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划出高线和底线。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几个月后,在2018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总书记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5个方面阐释了乡村振兴的内涵。

 

今年,又值一个特殊时间节点——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2022年下半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此时,在全国两会上提出5个“必由之路”、5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既是对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的回顾和总结,也是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指明方向。

 

这些重要论述,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有机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必将持续转化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监制:赵承

 

策划:霍小光

 

主笔:董博婷、杨依军、黄玥

 

统筹:张晓松、罗辉、王绚

 

视觉 | 编辑:姜潇、张惠慧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