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观察|Observe
两岸“民心竞赛”,蔡当局被远远抛开
编辑: 何婧 | 时间: 2018-08-24 |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
一年来,大陆秉持十九大报告中的“两岸一家亲”理念,加快落实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各项同等待遇,从中央至各地接连推出惠台新政。本月16日,有关部门宣布将于9月1日起实施《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台湾居民在大陆将可申请18位编码的居住证,可在多个社会服务领域享与大陆民众同等待遇,引发两岸强烈反响。这本是多数民意认知的善事与美意,但奉行“台独”路线的民进党当局并不这么看,反陷入一贯的“反中仇中”思维,进行刻意淡化、曲解的负面解读。蔡当局这种本能而又极为复杂的狭隘和对抗心态,加上其在两岸关系和内部治理上的无能表现,使其在两岸民心竞赛中被大陆抛开,又反过来加深了其被边缘化和被抛弃的恐慌。
蔡当局难以自抑的“恐中膝跳症”
在消息传出第二天,远在伯利兹出访的蔡英文就专门在媒体餐叙中,轻描淡写地称,“居住证是一张卡片,是生活上便利性的东西,跟认同是两回事”,还称从“31条”到居住证,大陆都在借机“政治操作”。蔡否认台湾民众申领大陆居住证即代表“认同中国大陆”,似乎是第一时间在岛内进行将此事进行“去政治效应”的定调,甚至被解读成是为绿营无限上纲炒作先打预防针,避免升高两岸冲突。
蔡英文这种看似“云淡风轻”甚至有些“乐观其成”的姿态很快被陆委会“打脸”。陆委会以极大的恶意揣测和清奇的黑暗脑洞,先是旗帜鲜明地跟蔡“唱反调”,攻击居住证新政是“对台统战拉拢策略”,有极高的政治意义;又颇为“精分”地调门一转,蔑称居住证是“农民工用的”;继而危言耸听地称大陆将综合利用居住证和社会治安体系对台湾人施加“天网监控”;最后,还隐藏户籍认定后手,称可能将居住证定义为“大陆身份证”,用“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相关规定,威胁取消取得大陆居住证者的台湾户籍身份及相关权益。
在蔡英文“窜访”过程中,爱国华侨组成红色海洋,“反台独”声浪震耳欲聋(资料图)
陆委会代表蔡当局的正式表态,显示民进党仍是无所不用其极地政治操作两岸议题的老套路,也证伪了蔡上述言论是对大陆的“善意”,而是担心大陆惠台政策确实发酵出政治效应和民心认同,在民心向背的关键环节“打预防针”。
但话说回来,蔡当局“怕得有理”。
忧惧被两岸和平发展大潮边缘化
十九大以来,中国大陆以我为主,绕过台湾当局,直面岛内民众,以“两岸一家亲”理念通过“31条惠台新政”等政策和措施,为在陆和岛内同胞提供了不少普惠式的优惠政策。大陆直接向台湾民众播撒阳光雨露成为了两岸关系的新气象和新常态,也受到不少在大陆长期居留、工作和学习的台湾民众的肯定。
2018年8月17日上午,由公安部户政中心组织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机读信息规范》培训会在北京召开,公安部户政中心、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认证中心及兴唐通信的领导出席此次会议,向各身份证阅读器生产厂商传达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机读信息的内容和规范,并部署产品升级工作(资料图)
然而,在两岸心灵距离和利益认同连结不断拉近的进程中,民进党当局却是几乎唯一的“失意者”。蔡英文2016年后上台后,就一直挟“民意”作为抗拒一中原则、“九二共识”和争夺两岸博弈主动权的筹码。如今,不但岛内非绿政治人物不少仍往来两岸贡献正能量,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也受大陆惠台新政吸引来陆发展,蔡当局陡然发现自己打“民意牌”推行“远中路线”已然破产,既无法封堵两岸交流外溢效应的扩散,也实现不了两岸政治对话,从而被逐渐边缘化。民进党虽然“远中”,但并不代表蔡当局不需要和顺繁荣的两岸关系为其执政“加分”,也不代表其不希望凸显自己在两岸事务上有所作为,来增强自己面对内外压力时的“底气”与合法性,这是蔡英文“渐进台独”路线所必需的“外部条件”。因此,当蔡当局意识到自己虽尽力把持台湾的“入口”,却控制不了台湾“出口”,无法阻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势,甚至逐渐沦为潮边看客之时,焉能不恐慌?
8月20日早上,包括蓝天行动联盟等20余个民间团体共数十人,到台“教育部”前抗议并递交陈情书。他们不满“教育部”修改历史课纲,进行实质“去中国史”、搞文化“台独”,并强调坚决反对自我奴化的历史课纲,强烈指责蔡当局美其名是重视区域而反对“天朝史观”,其实骨子里就是“去中国化”,加强媚日。(中评社图片)
不甘在两岸民心竞争中迅速落败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也应当是一切执政者和政策的根本依归。日前,台湾旺旺中时集团民调指出,高达52.3%的岛内民众赞成两岸当局“比赛爱台湾”,显示民众对蔡当局独裁乱政高度不满,对蓝绿恶斗极端失望,过去以颜色和党派为纲的政治态度正在向对政策效益和治理能力的比较转移,说明民众开始寻求岛内政治的替代性方案。
因此,蔡当局另一个愈发加深的恐慌在于,在大陆主动用“惠台31条”、台胞居住证落实台胞在陆同等待遇,对两岸居民一视同仁之时,民进党却拿不出能够比肩或跟随的政策,反而成为民众利益的反作用力。例如,当大陆推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时,蔡当局制造“陆生共谍案”和“一中承诺书事件”进行阻挠;当大陆降低台湾高中生求学门槛时,蔡当局情治部门却在调查台湾中学校长是否“鼓励学生报考”;当大陆促成向金门供水时,蔡当局却屡次横加干扰;如今,在大陆推出居住证等惠台新政时,蔡当局又条件反射地“不乐见其成”、负面解读并用法规胁迫民众的迁徙和认同自由,阻止人民寻求机遇、追寻梦想。可以说,大陆方面不断聆听改进,为民所欲;而蔡当局却为一党之私,处处与两岸民众的诉求和福祉作对,自然遭到民众厌弃。以此次居住证为例,在台胞证解决“宜行”问题后,又为数十万在大陆打拼的台商、台干和台生提供了“宜居”福利保障,还极有远见地规定申办不需放弃台湾户籍,限缩了蔡当局借机做“法律”文章的空间,最大可能地让民众规避了两岸政治选边站的困扰。因此,台媒表示,这项政策直白说,就是大陆“爱台湾”又得分了。事实上,如果蔡当局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动用所谓“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去对抗居住证等政策,等于逼迫民众用脚投票,长期来看,反而会在客观上加速民心向大陆流动、融合。
港澳台居民居住证信息(资料图)
恐慌治理能力无法抗衡大陆统战
蔡当局言必称“统战”,进行阴谋论和污名化的负面解读。事实上,大陆的统战工作本质上就是争取政治认同、转变认知偏见的民心工程,是开大门、交朋友的正道和“阳谋”,比拼的是软硬实力内涵与外延。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时指出,两岸应相互尊重对方的制度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两岸社会制度和治理模式的竞争将是两岸竞合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历史上,当台湾处于经济先发时期时,经济成就是支持台湾维持“主体性”的物质基础和合法性来源;但如今,在台湾仅相当于大陆中等省份水平,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的情况下,“自由民主制度”又成为部分政客强行区隔两岸的借口。然而,通过“党产”清算、“年金改革”和“吴音宁事件”等,民众很快看透民进党是如何借“民主政治”和“自由价值”,行绿色独裁分肥之实,也衍生出对蔡当局执政长达两年的高度怀疑和不满。
日前,亲绿的“民意基金会”民调显示,民众对蔡当局处理两岸关系的不满度超过5成,6成不满其经济表现。近期几份跨蓝绿民调显示,46.3%民众支持在接受“两岸同属一中”前提下展开两岸协商;同时,多数民众认为蔡当局要为两岸关系现状负责,仅有10%满意蔡两岸政策。这显示,台湾民众需要两岸正常交往,如果两岸现状无法维持、甚至让民众感到忧心时,民众意识到大陆针对蔡当局和岛内民众的“切割做法”,会更多归咎于蔡当局,并对大陆形成另类的期待。
这样的民意动向绝非偶然或短期现象,而是岛内民众对两岸执政者一段时间以来的理性认知。以蔡当局上台以来,巴拿马、多米尼加和萨尔瓦多等拉美国家纷纷与蔡当局“断交”,与大陆建交为例,蔡当局每次均惯性地用“大陆金元外交”转嫁责任,却忽略了这些国家均是在旧中国时期即与前中华民国政府建交,与台方维持了70-100年的“邦谊”,并非唯利是图、首鼠两端的小国。其转向大陆,是基于大陆作为国际事务和新一轮全球化愈发重要的领导者,希望借大陆发展东风融入国际主流社会,而非自甘下流地与台湾维持不清不楚的关系。但以蔡当局有限的政治格局,很难参透大陆如何不断对内自我革命,更新治理能力并向外辐射和平发展红利,只能以井蛙思维度人。可以想见,未来当越来越多的岛内民众来到大陆,走向世界,就会亲眼见证大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通过新政策享受大陆安定而生机勃勃的社会,以及愈发完善科学的公共服务与治理,戳破绿营对大陆的妖魔化谎言,也会很容易在与蔡当局种种被动无力中,看破其“皮袍下的小”。
融合发展将逐渐消溶仇恨与敌意
民进党是一个不肯废除“台独党纲”的政党,其宗旨和利益与两岸中国人同圆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和主流民意背道而驰,这也决定了该党“仇中”、“反中”和“去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惯性政治思维。然而,蔡当局此次对居住证等惠台新政的抵制心态与作为,却不简单是出于某种义和团式的狭隘民粹或膝跳反应,而是出于被历史潮流抛弃和被历史车轮碾压的恐惧。归根结底,民进党与蔡英文害怕的是,上述三类效应的叠加作用,会不可避免地增加其不愿承认和正视的台湾民众的大陆认同和中国人认同,让未来两岸复归统一水到渠成。
然而,民之所欲,浩浩汤汤。台湾目前有超过7成上市公司在陆投资,对陆年均顺差近700亿新台币;根据今年第一季度统计,在大陆学习、工作、及生活的常住台湾民众已经多达近百万人,在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也已经超过1万人。这样庞大且不断增加的“两岸族”和两岸利益联结,必然应被两岸当局重视。已有重量级台商警告,如若蔡当局认定居住证=大陆身份证,则会使台商群起激烈反弹;也有台青表示,此举实为拒绝台湾人民在陆的自由,将掀起隐性身份认同战争,激起强大民怨,进一步歽伤两岸关系。
8月22日,“2018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少年创客大赛”在上海落幕。(图片来源:上海市台办)
在十九大上名闻两岸的台湾籍党代表卢丽安在被绿营当做“叛国贼”攻击时,曾心平气和地表示,与其称自己是“脱台者”,不如叫“融陆者”;时代在变,爱台湾与爱祖国并不矛盾。但民进党当局最终还是用“汉贼不两立”年代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废止了卢的台湾户籍身份,大开历史倒车。然而耐人寻味的是,2000年前的汉武帝一生讨伐匈奴,但其临终托孤大臣中却有匈奴人金日磾。更不消说,盛唐时期的中国海内一家,胡汉一体的广阔胸襟。遗憾的是,正试图将中华民族历史一点点从台湾教科书剔除的蔡当局,不愿意再让台湾的下一代知道两岸一家的血脉渊源,让他们看不清天下分久必合、合则两利的历史大势,并用仇恨和斗争去取代中华民族性格中的开放与融合。不过,大道之行天下通。一边是合乎民族大义和民生福祉融合统一,一边是一叶障目的仇恨教育和敌对政策,两岸民众如何选择,不言而喻。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匡宇 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