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人物|Businessmen
彭怡平,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巴黎索尔本第一大学电影电视系博士。她行走过52个国家,通晓多种语言。电影、艺术、美食,她用她的精神力,传递着对这个世界的独特感悟。
彭怡平
阅读对我来说就是一种食物,一种心灵的滋养。
——彭怡平
彭怡平,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巴黎索尔本第一大学电影电视系博士。她行走过52个国家,通晓法、日、英、德、拉丁文。电影、艺术、旅行、美食、音乐,她用她的感受力和精神力,记录着、传递着对这个世界的独特感悟。
2017年,彭怡平带着她的新书《经典电影中的食—人性的放大镜》又一次来到了大陆。不得不说,她是一个细致的笔者。她的文字,常常不仅是一段故事,亦是一个深刻的研究。少则7年,多则18年,这是她成书的时长,也是她对艺术的责任感。
《经典电影中的食—人性的放大镜》
《经典电影中的食—人性的放大镜》这本书,亦经过了一段长长的岁月。当时彭怡平还在巴黎索尔本第一大学读书,正在准备博士研究的题目。她的老师向她提了两个要求:第一、去找一个从来没有人做过的题目。第二、若要改变电影界现状,不能仅仅只是读一个博士,而是要去做更多其他的事情。彭怡平说这两个要求或者说是问题,对她影响非常深刻。循着这个思路,不断探索下去,当时的她萌生了“要拍一部纸上的美味电影”的想法。
如同她的老师所要求,这是一个没有人研究过的想法。它探究了第七艺术电影的观影经验里所缺乏的第八艺术美食中所包含的“触觉”和“嗅觉”。同时,这是一个超前的想法,超越3D的概念,甚至超越的4D概念,这本书就像一个寓言,启发着读者,一个关于未来电影的可能性。
彭怡平说:“读到一本书,同时也是认识一个视点,跟一个完全陌生的心灵,展开一份永永远远的莫逆之交。”而这本新书,确实让读到它的人,探究到了彭怡平对于美食文化和电影艺术所独有的丰富的感官世界。
这个世界是多元的。首先,是内容层面的多元。追寻着一个时间的主轴,从早餐、中餐到晚餐,彭怡平借由电影作品,表达了食物留给她的感受和记忆。譬如说电影《蒂凡尼的早餐》,这里面有她对童年的记忆,对台湾的记忆。小的时候,彭怡平住在台北东区。那时候的她,24小时呆在开着冷气的房间里,眼前是黑漆漆的纱窗,耳边是街道传来的嘈杂噪音。因为空气污染,得了鼻窦炎的她,在这样沉闷的屋子里,似乎总也静不下心来。直到某天,偶然听到播放器里传来奥黛丽赫本的月亮河,她说:“我的心,立刻安静了下来。真的听不到外面车水马龙的声音了。”
这首歌就这样走进了她沉闷的房间,而后再在影院听到月亮河,看到《蒂凡尼的早餐》这部电影,她始终记得,这就是她小时候听到的声音。
电影《蒂凡尼的早餐》剧照
可她的作品,也不仅仅是个人感受的记录。如同《蒂凡尼的早餐》,也不仅仅是一个羊角面包,一杯热咖啡。清晨十分,纽约第五大道上,穿着华丽、打扮入时的霍莉(奥黛丽赫本饰),和她手中的所谓“穷人的早餐”亦是对时代和社会的记录。细细品味这本书的读者,体会到的有电影、有时代、有作者的思想。
电影《蒂凡尼的早餐》剧照
这本书的多元,还体现在它的“多重感觉”之上。《经典电影中的食—人性的放大镜》这本书,除了传统的“视觉”呈现,更将受众体验上升到了“味觉”层面。在制作这本书的时候,彭怡平召集了台湾不同领域的大厨,去还原这些电影中的“食”。她亲自开菜单,要求大厨们将那些经典食物都做了出来,并将每部电影中的菜单罗列出来,跟读者一起分享这个美味。
所以这是一本特别的书。能看到电影、能看到故事、能品味美食。
彭怡平
这本书的最后有一句话:“在电影当中,美食和吃,似乎不仅仅为饱腹和休闲,更是人性的放大,有着值得我们探究的奥秘。”和书名相互呼应,也和两顿晚餐相互呼应:《卖火柴的小女孩》通向死亡的圣诞晚餐以及卓别林的“鞋子晚餐”。
这是两顿“幻想中的晚餐“,贫穷孤单的女孩,靠着火柴的点点星火,延续着对“食物”的幻想。卓别林和友人,将鞋带视作意大利面,鞋底视作牛排,去产生幻想中的饱腹感。彭怡平说,这是她还是孩子的时候所看到的两部电影: “它形塑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观感”。这或许就是悲剧的力量、现实的力量,在孩童时代,我们同样需要通过儿童读物、通过戏剧去感悟一个完整的、不缺失的世界。
电影《淘金记》剧照
所以彭怡平的书,探究的也不仅仅是电影中的人性,它亦是一种呼唤,启发作为“观者”的我们,去塑造自己与作品之间的记忆,去感悟作品里不同的世界。
作品与作者,两者交织,密不可分,这便是彭怡平和她的书所具备的灵气。如果更多面的去解读除彭怡平,她除了是个细致的笔者,同时也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笔者。饮食文化于她而言,不是某一国的,某一部电影里的,而是跨国际的。她走访不同的国度,去体悟、去尝试、去拍摄。用身、心、镜头、文字记录真实,“因此在这本书里会看到很多的世界饮食以及对世界文化不同的研究。而这些研究都不是基于其他研究基础之上的,是我真的走访那个国度,拍摄的照片。”
彭怡平
从博士在读到今天,从电影到美食到个人记忆到社会责任,彭怡平剖析自己、剖析作品、剖析艺术。完成了年少时在法国许下的“要拍一部纸上的美味电影”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