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台湾青年:总台秋晚犹如明镜,映射了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天地

中秋烤肉是台湾最受欢迎的中秋节习俗。每逢中秋佳节,马路上、屋檐下、巷弄间,飘荡着浓浓的烤肉香味,几乎可以这样说,在台湾过中秋节可以没有月饼,但是不能没有烤肉。中秋节这天,我们常常全家人出动,有时候还约上朋友一起去台北大稻程烤肉,那边视野宽阔,可以看到最大最圆的月亮。大家把烤肉架子架好,男生负责生火和烤肉,女生在一旁活跃气氛。鲜美的烤肉配上烧烤酱,然后用面包夹着烤肉吃,味道超级赞!大家一起赏月、吃月饼,还会唱歌、跳舞,开心指数爆棚。这是属于每一位台湾同胞心中最深刻的中秋节记忆。

 

台湾青年:总台秋晚犹如明镜,映射了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天地_fororder_1

 

这些年,我来到大陆创业。不久前,我与大陆心心相映的另一半喜结连理,所以今年没有回台湾跟家人一起烤肉过中秋节。中秋节当晚,我在大陆跟家人一起赏月、欢聚,还一起观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感到很开心,也很温暖,一种难以名状的深厚情感在我胸中激荡。这是我第一次在大陆过中秋节,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我感受到了之前未曾有过的“家”的温度。

 

当歌手周深那空灵而深邃的歌声传来,我不禁感慨。每一个音符都像温柔的触手,轻轻叩击着记忆的门扉。歌词“山河无恙,明月依旧”让我想起在大陆各地看到的美丽风光,想起阿里山上的云海、日月潭畔的炊烟,想起那些在台湾的中秋月夜,还想起外婆在花莲的庭院里摆上柚子和月饼,给儿时的我讲嫦娥的故事。此刻,举头望去,天空中的月亮又圆又大,家人的欢声笑语同样亲切而温暖。我突然明白,无论海峡有多宽,两岸的家人、两岸所有的同胞都仰望着同一轮明月,讲述着同一个关于团圆的故事,怀揣着同一份中秋美好寓意和祝福。

 

当韩红演唱《回家》的歌声响起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她那充满力量而又温柔磁性的嗓音,仿佛能够带我穿越时空隧道。我想起外公在世时常说的话:“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外公是一名抗战老兵,直到生命尽头,依然惦记着云南老家的石板路和小商店门口的大榕树。这种对“根”的眷恋,深植于外公和我们全家的谈话里、饮食里、节庆习俗里,也深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台湾青年:总台秋晚犹如明镜,映射了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天地_fororder_2

 

总台中秋晚会上的节目犹如一面明镜,映射了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天地。那些唐诗宋词里的月亮,那些水墨丹青中的山水,那些南音北曲里的乡愁,都是我们源源不绝的精神财富。当《水调歌头》的旋律响起,我情不自禁地用闽南话跟着哼唱,身旁的家人用普通话应和着。那一刻,语言的差异不再是隔阂,反而成了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生动体现。

 

在大陆生活和创业的这些日子,我发现两岸同胞有着那么多共同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都在端午节吃粽子,在春节盼团圆,在中秋节赏月……这些延续千年的习俗,如同无形的情感纽带,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紧紧相连。文化的力量温柔而坚定,它不需要刻意渲染,只需要一颗开放的心,就能感受到那种血脉相通的亲近和亲切。

 

在这个中秋佳节,我格外思念台湾的亲人,还与他们进行了视频通话。小侄女兴奋地告诉我,她们学校也举办了中秋晚会,大家一起学习制作广式月饼,朗诵李白的《静夜思》。听到这些,我顿感欣慰——尽管隔着海峡,但两岸中国人仍在用同样的方式传承着共同的中华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延续,比任何地理的距离都更加坚韧而有力量。而这种文化,终将以其温柔如水却无比强大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更深的理解、更真的认同、更美的团圆。

 

台湾青年:总台秋晚犹如明镜,映射了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天地_fororder_3

 

作为一名台湾青年,我在大陆的这片土地上,找到了文化上的归属感。这种感受不是来自外部的灌输,而是内心的觉醒。当我看到两岸艺人在中秋晚会上同台献艺,当我感知到许许多多像我一样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台湾同胞都在这个夜晚仰望着同一轮明月,与两岸的亲朋好友一起欢庆佳节时,我深深体会到“两岸一家亲”是活生生的现实,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朴素的情感。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就像这中秋的明月,虽有阴晴圆缺,但永远高悬在我们心中,照亮我们的未来。(作者:台湾青年  苏允恺) 

两岸文化交流“摆渡人”凌峰:走过“八千里路”此情切切

2025-10-01

新华社澳门9月29日电 题:两岸文化交流“摆渡人”凌峰:走过“八千里路”此情切切

 

新华社记者齐菲、刘刚

 

暌违数载,年至耄耋的台湾歌手凌峰日前再度登上舞台,在“湾区升明月”2025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倾情演唱歌曲《吾爱吾国》。他说:“一听这首歌的歌词,你就能明白我的心。”

 

吾爱吾国

 

“如果有轮回,我情愿投生,再回到中国……”28日晚,“湾区升明月”2025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在澳门举行,凌峰倾情献唱歌曲《吾爱吾国》。舞台上,唱至情深处,他眼含热泪;唱至情浓处,他面向九三阅兵影像,脱帽致敬。

 

今年80岁高龄的凌峰此前曾两度脑溢血,但是接到晚会邀请,他说服家人,毅然接受,因为“这首歌就是我的信仰”。

 

《吾爱吾国》1983年收录于凌峰的专辑,由其好友、台湾歌手陈彼得作词作曲,抒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和憧憬。凌峰的夫人告诉记者,尽管因为身体原因凌峰已无法记住很多新的东西,但是《吾爱吾国》的歌词他忘不了。

 

“山东人有个习惯,就是‘想家’。我们离开老家很久了,每逢节日,我的父母亲想家想到掉眼泪。”凌峰说,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爱国。他也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家国情怀。

 

“这是我选的歌。它不只词美,还有背后的意义,你不觉得很感动吗?”每每说到动情处,这位老人就会不禁唱起歌,用歌声表达自己内心浓浓的情意。

 

八千里路云和月

 

1945年,凌峰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4岁时跟随父亲迁往台湾,从小在台北的眷村长大。他的童年记忆里一直弥漫着一层挥之不去的乡愁,来自周围天南海北的乡音,也来自母亲和眷村人口中时时唱起的《松花江上》。

 

就在凌峰首唱《吾爱吾国》的那年,当时已身患重病的父亲千辛万苦回到家乡探亲。“我父亲是多么严肃的一个人,一回到老家,跪在祖坟前,哭声震动所有人。”凌峰回忆,当时听到家里人的描述,他当即决定要回家、要拍片,要替所有眷村人看看家乡。

 

1987年,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当年11月凌峰与摄制组赶赴大陆拍摄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他们选择的首站是广州,镜头中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有黄埔军校旧址。

 

这部名字取自岳飞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的纪录片前后共播出300多集,每集45分钟,涵盖风土、人物与文化3个单元。它不仅慰藉了台湾许多人的思乡之情,也产生巨大社会反响,人们不时会说:“明天要播到你家乡了吧?”

 

凌峰的夫人透露,从1987年到2016年,凌峰一直不停记录祖国大陆人、事、物的变迁。如今,共计9000多小时的母带被恒温恒湿完整保存。

 

两岸文化交流“摆渡人”

 

随《八千里路云和月》走过大陆许多省份,凌峰见识到祖国的广博,视野打开了,此后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大陆,持续记录各地风土人情的同时,先后参与电视剧、电影的拍摄以及其他文化交流工作。

 

1990年,凌峰第一次受邀参与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献唱歌曲《小丑》。“演出结束后,我走在街上,人们一下子认出我,喊我‘小丑、小丑’。”同年,他出资成立基金会,为两岸文化艺术界人士搭建桥梁,先后支持多位大陆文艺工作者赴台湾演出,也帮助台湾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等“登陆”交流。

 

凌峰曾自言是两岸文化交流“摆渡人”。“两岸的交流,特别是文化上,非常重要,对彼此之间的感情发挥很大作用。”他说,希望两岸求同存异,把过去不好的部分忘掉。

 

2017年,“两岸一家亲——纪念两岸开放民间交流30周年特别节目”在北京举行,凌峰担任主持人。这是他在此次晚会前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站在“湾区升明月”的舞台上,他以《吾爱吾国》唱出心声:我舍不得她,因为她是我心爱的祖国。

 

一台晚会,一位老者,一首歌,一句话,感动每一个中国人。(完)

展开全文

【两岸新发现】台湾青年音乐文化之旅:中秋限定浪漫温暖两岸同胞

2025-10-07

两岸新发现,音乐新体验!台湾青年张永楷在大连开启城市浪漫之旅,他漫步于海边、街道和城市广场,体验“浪漫之都”的网红打卡地,还乘坐大连的城市符号——有轨电车,感受到穿梭在城市中的慢生活所带来的独特浪漫气息。在车上,他结识了大连当地的网红毛毛,畅聊城市发展与音乐文化。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两人携手用美妙的音乐为两岸同胞献上中秋问候。

展开全文

特写:在台湾感受中秋的节日韵味

2025-10-09

新华社记者周文其、齐湘辉

 

月到中秋分外明。10月6日是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中秋节。在台湾,中秋是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格外受到岛内民众重视。

 

10月4日、5日恰好是周六、日,与中秋节相连,使得台湾民众迎来3天“小长假”。3日晚间,岛内媒体就报道有的车站出现人潮,部分路段堵车严重。当天,记者在台中高铁站看到,许多乘客手提各式各样的伴手礼,期待与家人团聚。

 

月台上,吕先生拎着两盒月饼,等待着北上前往新竹的列车。“爸爸妈妈在新竹住,我平时在台中上班,中秋节是团圆节,肯定要回去陪他们一起过。这两盒月饼是我特意挑选的台中老字号,希望他们喜欢。”他笑着说。

 

岛内朋友说,在台湾有“中秋四宝”:赏月、剥柚、吃饼、烤肉。赏月、吃月饼象征着阖家团圆。“柚”与“佑”谐音,剥柚代表着祈求“月亮保佑”之意。至于烤肉,则是近几十年兴起的新风俗,其缘起众说纷纭。据说是因20世纪80年代一则成功的烤肉酱广告“一家烤肉万家香”,让烤肉席卷全台,逐步盛行至今。

 

中秋节来临前,岛内店家纷纷以中秋为名推出各式各样的商品,包括口味多样的月饼、香气扑鼻的烤肉、寓意圆满的团圆盆菜等,使得节日氛围更加浓郁。

 

位于台北万华的二和珍饼店内,绿豆沙馅和咖喱卤肉馅的台式糕点、杏福饼、老婆饼等各式糕饼造型精美、琳琅满目,吸引不少民众选购。店铺负责人黄梓城说,中秋节是传统佳节,台湾民众也十分注重过这个节日,因此这几天都有很多人来购买。他中秋的一大心愿就是希望把老味道守护好,让客人更加满意。

 

黄梓城介绍,店铺是从家中长辈传下来的,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他一方面在视觉上加以创新,将早期台湾砖瓦式建筑融入到礼盒外观设计上,另一方面也将以前老人设计的口味进一步凸显出来,以期让大家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老味道。

 

在台北市民许先生的回忆中,小时候过中秋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家人一起烤肉。“大家围坐在一起,闻着香味品尝美食,还能和邻居分享烤肉成果,非常热闹。”许先生说出了烤肉在台湾流行的部分缘由。

 

今年中秋,他继续在自家院子里支起架子、摆上调料,和家人一同烤肉。“希望以后我的孩子也能把这个习俗传承下去。”许先生说。

 

除了中秋四宝,目前在岛内还有许多中秋习俗,如祭祖、祭拜土地公、拜月娘、博饼等。

 

中秋节“拜拜”,是许多家庭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台北市民黄小姐说,中秋不仅是团圆的节日,也是感恩的日子。中秋节当日,在家中摆上满满一桌的美味佳肴祭拜神明,代表着祈愿阖家平安、幸福美满。

 

中秋前后,台湾多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茶博会在南投开幕,吸引观众们品茶香、玩茶艺,拥有一种不同的过节感受。嘉义上演海上烟花秀,五彩绚丽的烟花与天空中的圆月交相辉映,别有意趣。正在举行的高雄热气球嘉年华上,民众可以登上热气球,换个视角看风景。

 

记者感受到,中秋在台湾更像一场“欢乐嘉年华”。年近七旬的新北市民李先生说,如今年轻人的喜好变化很快,庆祝节日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但不变的是中秋的内核“家人要团圆,要开开心心”。

 

中秋假期,基隆市民刘先生特地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奔赴一场“文化盛宴”。宋代文学家苏轼写下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令他印象最深。他说,这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浪漫,对于团聚的向往始终印刻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希望海峡两岸共赏一轮明月、共庆阖家团圆。

展开全文

一家人 两座岛 三个中秋——跨越76载的月下离合

2025-10-09

10月6日,湄洲岛,中秋节傍晚,初升的圆月刚刚跃出海面。

 

64岁的高丹华站在礁石上,向东眺望。

 

“看,月亮下面就是乌丘屿,那里就是我的家!”说罢,她有些哽咽。

 

18海里外的乌丘屿,不仅是高丹华的家乡,也是她父辈们的出生地。这次她专程回湄洲岛探望的“阿伯”高亚美,正是出生于乌丘。

 

高亚美是高丹华父亲高金振(小名阿皮)的亲哥哥,也是她父辈唯一还在世的亲人。

 

几天前,本打算从金门返回乌丘的高丹华,打通了与高亚美的视频电话。“丹华,我老啦,你要回来看看我啊。”90岁的高亚美说。经常跟伯伯联络的高丹华心头一揪:“他以前从不曾这样吩咐我,要我抽时间去看他。我知道,他怕等不起。”

 

高丹华辗转厦金“小三通”航线、高铁、轮渡,10月3日抵达湄洲岛,再次与伯伯中秋团聚。

 

跨越76年的三个中秋节,见证了高家仅相隔18海里的悲欢离合。

 

1949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三。正在湄洲岛读私塾的高亚美、高阿皮兄弟俩,已经有些时日没见到乌丘屿上的父母。

 

中秋将至,12岁的阿皮缠着14岁的亚美,想一同返回乌丘与父母团圆。亚美不同意:“明年或者等春节,把《幼学琼林》学完,我们再回去。”

 

然而思亲心切的阿皮还是趁着月色,偷偷钻进同村渔民的渔船,第二天一早抵达乌丘。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十四,1949年10月5日。

 

谁料,就在1949年10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两岸陷入军事对峙,湄洲与乌丘断绝了往来。

 

兄弟俩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再见面时,亚美、阿皮都已是鬓染霜雪的老人。

 

2007年,高阿皮去世。身为长女,高丹华很是遗憾。随着时间推移,她对父亲的思念越来越深。“爸爸走了以后,我才发现自己对他的童年一无所知。”高丹华决定提前退休,追寻父亲与乌丘的故事。

 

2012年中秋节,高丹华刚退休两天,就循着厦金“小三通”航线来到福建。第一次在湄洲岛上见到头发花白的伯伯高亚美,高丹华感觉爸爸仿佛就在身边,分外亲切:“阿伯身上有爸爸的影子,他们都喜欢看书,也都写得一手好字。”

 

也是从伯伯口中,高丹华第一次得知1949年中秋的分离往事,心情沉重。联想起父亲去世前,曾让她挂在墙上的诗句“四海通行庆太平”,高丹华体会到父亲的手足情深、思乡心切:“爸爸是盼着两座岛能通航。到最后,他都没放下对哥哥和湄洲岛的思念与牵挂。”

 

今年10月6日的中秋,高家的家宴分外热闹。高亚美老人特意换上了长袖衬衫。餐桌上的人越来越多,住在附近的后辈们纷纷送来菜碟、前来敬酒。

 

“我常常跟台湾的朋友开玩笑:在台湾,我人单势薄;可来湄洲岛看看,我家大势大。”高丹华笑着说。

 

院落墙面上还投影着一行字——“欢迎姑姑回家”。院落之上,圆月如洗。

展开全文

“一轮明月照家国”中秋晚会在京举办 两岸同胞共话团圆

2024-09-15

“一轮明月照家国”中秋晚会在京举办 两岸同胞共话团圆

9月14日,由台盟中央、全国台联举办的“一轮明月照家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秋晚会在北京民族剧院隆重举行。(中国台湾网记者 房琳琳 摄)

 

秋空明月悬,又是一年中秋至。9月14日,由台盟中央、全国台联举办的“一轮明月照家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秋晚会在北京民族剧院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苏辉视频致辞。两岸同胞900余人欢聚一堂,喜迎中秋,共话团圆。

 

“一轮明月照家国”中秋晚会在京举办 两岸同胞共话团圆

中央民族歌舞团优秀舞蹈家肖荣浩表演舞蹈《雀之灵》(中国台湾网记者 房琳琳 摄)

 

晚会星光璀璨,阵容豪华,来自中央民族歌舞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台湾音乐家等在内的50余名艺术家,以其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在北京创业的台胞周嘉人看完演出后,难掩激动的心情。他说,这场晚会不仅让我欣赏到了高水平的艺术表演,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两岸同胞对家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共同期盼。台胞林圣庭表示,这是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演出。节目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精彩华丽的各种舞蹈,孔雀舞的表演简直惊为天人。

 

晚会《明月寄相思》《天涯共此时》《千秋家国梦》三个篇章,紧扣中秋佳节的“月文化”,既有悠悠的习俗,也有浓浓的乡愁思念,更有深深的家国情怀。表演艺术家载歌载舞,带着观众在国风、古韵中,缘牵两岸,思接古今。

 

“一轮明月照家国”中秋晚会在京举办 两岸同胞共话团圆

 

台湾音乐家杨慕弹唱歌曲《原乡》(中国台湾网记者 房琳琳 摄)

 

来自台湾的音乐家杨慕,深情弹唱自己作曲的歌曲《原乡》。他的深情演绎,打动了在场的观众。他表示,中秋节,我们中国人讲的是一个团圆,这个歌曲写的就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对母亲对故乡对祖国山河的想念。希望借着这首歌,祝福大家团圆健康平安快乐。

 

“一轮明月照家国”中秋晚会在京举办 两岸同胞共话团圆

晚会现场表演《彩云追月》(中国台湾网记者 房琳琳 摄)

 

台胞林圣庭表示,主题开始以中秋明月寄托对母亲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让人非常感动!节目中不断呈现台湾的风景名胜和祖国大好河山,民族歌曲嘹亮响彻大厅,透出两岸一家亲的浓浓气息!

 

“一轮明月照家国”中秋晚会在京举办 两岸同胞共话团圆

台湾青年歌手魏奇奇(左)献唱歌曲《我们同唱一首歌》(中国台湾网记者 房琳琳 摄)

 

台湾青年歌手魏奇奇为观众献唱歌曲《我们同唱一首歌》。她说,能来参加中秋晚会,觉得非常温馨,非常有归属感。

 

 

“一轮明月照家国”中秋晚会在京举办 两岸同胞共话团圆晚会现场表演《春江花月夜》(中国台湾网记者 房琳琳 摄)

 

周嘉人对《春江花月夜》印象深刻。他说,这首曲子通过琵琶、古筝、竹笛、箫等多种传统乐器的合奏,展现出了春江夜晚的宁静与美丽。那种音乐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轮明月照家国”中秋晚会在京举办 两岸同胞共话团圆

晚会现场演唱《中华民族》(中国台湾网记者 房琳琳 摄)

 

整场晚会不仅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刻洗礼。两岸艺术家同台竞技,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加深了两岸同胞的文化交流与情感纽带。在共赏明月之际,两岸同胞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家国情怀的厚重与温暖。


中国台湾网北京讯 记者 房琳琳 李鑫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