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中华文化同宗同源 宝岛的春节这样过

甲辰龙年春节即将到来。在这个喜庆团聚的日子里,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充满了浓浓的过年气氛。无论身处何处,大家都有个执着的期盼,那就是回家过年。对于常年在大陆工作生活的我来说,也不例外。睽违四年,今年我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回台湾过年,感受台湾过年的味道。说到过年,祖国大陆大江南北都有各自不同的年味特色。祖国宝岛台湾省,过年都有哪些年俗呢?

 

中华文化同宗同源 宝岛的春节这样过

 

台北迪化街年的味道   图片来源:央视截图

 

在台湾,腊月二十四前后是全台各地年货大街开市的日子。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大家都要上街采购年货。作为台北人的我,每次回到台湾,都会去全台最著名的年货大街——迪化街采购。迪化街是台北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街市,这里汇集了南北货及茶叶买卖、中药材和布匹批发,带动了整个台北大稻埕地区的繁荣。1996 年,台北市政府首创农历春节年货大街活动,以采买过年必需品为号召,将迪化街从盘商采购性质转换为一般民众都能采买的地方。经历多年岁月兴衰变化的迪化街,大部分建筑物仍保留原状,是台北市最原汁原味的老街,也是每年春节最负盛名的年货大街。

 

“2024台北年货大街”活动自1月26日开张,以“年货一条龙”为主题,串联起台北市十大年味商圈,力拼春节商机。春节前的迪化街人潮涌动,人气很旺。这里不仅可以采买到应景的年货,现场还有写春联、摸彩等活动,可以说年味浓浓。在今年的“2024台北年货大街”上还摆放了4座巨萌Q版龙气球,分别为招财龙、好运一条龙、购go龙以及纳福龙,可以说龙年味道十足。

 

再来说说小年。一般说到小年,北方和南方的日子都会差一天,北方小年在腊月23日,南方小年则在腊月24日。但是台湾的小年通常又称之为“小年夜”,是在大年夜(即除夕)的前一夜。许多外地游子也会在这天提早回家,与家人团聚吃小年夜饭。小年夜的“小”有预备之意,意指预备要吃年夜饭。在小年夜这天,最重要的就是要除旧布新。除了清洁打扫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那就是“除秽换气”。想想我们平常不会搬动的那些大型家具、堆积杂物的抽屉、衣橱置物柜得累积了多少湿气灰尘、蜘蛛网等,还有我们看不到的那些负能量,也就是所谓的“浊气”!大扫除就是要把这些“脏污”都打扫掉,让家里焕然一新,这样好的运气进来才不会被破坏。还有,搞大扫除这个动作也是让家里的“气”动起来,通一通、换一换,如同有了活水一般,才能风生水起、好运来,也就是闽南语中常说的“大拼厝,才会大富贵”。在台湾,小年夜还要“拜天公”,寓意是感谢玉皇大帝过去一年的守护,让家宅平安。

 

根据台湾地区的年俗,除夕当天要祭祖,晚上要全家团聚围炉,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的菜色各有寓意,例如鸡代表“白手起家”、年糕代表“吃甜甜过好年”、长年菜代表“长年百岁”。除夕夜的另一个重要年俗则是守岁,全家聚在一起,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当然,在除夕这天全家吃过年夜饭后,小孩子们最开心的事莫过于领红包。我上有老下有小,也准备出了一叠叠“小朋友”(1000元新台币)包好准备给小孩和父母亲,也是借过年的机会向父母尽尽孝。

 

中华文化同宗同源 宝岛的春节这样过

 

2月3日,在台北市迪化街的一处春联摊,几名年轻女子在为人们现场创作创意春联。新华社记者 陈键兴 摄

 

中华文化同宗同源。春节是全体华夏儿女共同的节日,两岸如采买年货、过小年、大扫除、吃年夜饭、发红包、守岁、祭祖等许多过年的习俗完全是相同或者相近的。这些习俗都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意味着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连接是刻在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人血液里无法抹掉的文化基因。在2024甲辰龙年到来之际,祝福两岸同胞在新的一年里龙行龘龘,前程朤朤。(作者:吴胜熙)

宝岛喜接“甲辰龙” 台湾迎春年味浓

2024-02-06

甲辰龙年春节前的这个周末,台北市迪化街异常热闹,古朴的街市张灯结彩,采买年货的人们摩肩接踵,拥挤的巷弄水泄不通。

 

宝岛喜接“甲辰龙” 台湾迎春年味浓

 

这是2月3日拍摄的台北市迪化街一景。新华社记者 陈键兴 摄

 

“2024台北年货大街”活动自1月26日“开张”,以“年货一条龙”为主题,串联该市十大年味商圈,力拼春节商机。

 

提起在台北去哪买年货,迪化街“当仁不让”,“台北年货大街”1996年就创立于此。这是台北保存最完整的老街,所在大稻埕地区是台北古城三个重要生活圈之一。清代晚期,大稻埕码头商船云集,邻近的迪化街发展成繁华的商家聚落。如今,这里仍聚集不少南北杂货铺、中药行和布匹店。

 

2月3日,记者前往迪化街,远远看见街口二层老楼顶上立着巨型龙偶气球,形象憨态可掬。走进老街,立刻感到“寸步难行”。人潮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夫妇,有牵着幼儿的小夫妻,有结伴而行的“中生代”,有打扮时尚的“后生仔”……

 

店家、摊铺把各色年货摆得满满当当,有花生、瓜子、糖果、糕饼,有肉脯、干菇、年糕,还有春联、红包和灯笼、爆竹、铜钱造型的装饰挂件,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店员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显然不想错过一年中最火爆的商机。一位市民说:“辛苦一年,春节要过得喜气洋洋,希望开个好头!”

 

迪化街上春联摊不少,有些是专门让民众自己动手写,还有几个年轻女孩搭了摊子,她们身着汉服,为人们现场创作创意春联。

 

宝岛喜接“甲辰龙” 台湾迎春年味浓

 

  2月3日,在台北市迪化街,一处店铺的店员在向采买年货的顾客叫卖。新华社记者 陈键兴 摄

 

最近,记者在台北跑了好几场与春联有关的活动,书法家忙得不亦乐乎,民众笑逐颜开。今年,台北市政府免费为市民提供“福运龙来”(闽南话,意为“好运都来”)春联。

 

2月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甲辰故宫喜迎春——龙来挥毫贺新年”活动,书法家现场创作寓意吉祥的春联、斗方,赠送给民众。据了解,该院还推出亲子写春联活动,并免费提供春联、红包袋。

 

过年最重要的当然是除夕团圆饭。周末的台北南门市场,满是排着长龙的采购队伍。这座台北最知名的传统市场,不久前经过改造重新开张,宽敞明亮了许多。

 

一个摊位上挂着各色肉类加工品,格外“吸睛”,“湖南辣肠”“广东腊肠”“云南椒麻肠”等一溜牌子标注了“舌尖上的记忆”;另一家创办于1947年的铺子,贩售“湖州粽子”“宁波年糕”“苏式酥饼”等,招牌上写着“正宗传承”。

 

年菜吃什么?岛内机构日前公布网络调查发现,源于福建的佛跳墙最受网友喜爱,饺子也是众多网友认为不可或缺的,有人特别提到希望吃到包硬币的“元宝”。

 

“两岸中国人有同样的传统习俗,春节最受重视,游子要赶回来,与长辈一起过年,阖家团圆。”台湾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邓岱贤说,“团圆饭必须鸡鸭鱼肉齐备,尤其鱼象征年年有余。我父亲是从山东来台湾的,我们家有北方的习俗,除夕晚上包饺子,初一子时吃。”

 

居住在苗栗的傅郡英是客家人,祖籍广东陆丰。“依祖辈传下来的习俗,我们过年前要自制年糕。早年物资匮乏,年糕是家长给孩子的一种奖励。”她说,“我们的年菜除鸡、鱼、猪脚、佛跳墙、水饺、火锅等,通常还有寓意步步高升的年糕、寓意勤俭持家的芹菜,以及我们叫长年菜的芥菜,寓意长命百岁。九菜一汤,十全十美!”

 

台湾今年春节假期从2月8日至14日,头尾都会迎来类似大陆春运的交通高峰。记者几位在台北工作的友人要带妻儿回中南部老家。他们说,奔波一年,难得的长假要好好陪陪老人。温暖的围炉,最爱的家乡味,传统的拜天公、拜祖先仪式,尘封的儿时记忆,都是疗愈和安顿人心的良药。

 

甲辰龙年近了,台湾的年味浓了。日前,“2024台北灯节”的“龙跃光城”展区点亮。夜幕降临,台北捷运西门站至北门站一带,华灯构筑出“光廊”。不同造型的龙灯,吸引许多市民驻足拍照。

 

据悉,今年台北市共有15间宫庙配合灯节,将推出花灯展示、小提灯发送等活动。位于该市的台湾省城隍庙打造“跨街灯海”,记者看到,入口处是双龙抢珠的龙门,沿街灯饰璀璨如星光点点。2月17日起,台湾省城隍庙门口还将举办多场“灯谜擂台”活动。(陈键兴)

 

宝岛喜接“甲辰龙” 台湾迎春年味浓

 

  2月3日,在台北市迪化街的一处春联摊,几名年轻女子在为人们现场创作创意春联。新华社记者 陈键兴 摄

 

宝岛喜接“甲辰龙” 台湾迎春年味浓

 

  2月4日,顾客在台北南门市场一处摊位选购肉类加工品。新华社记者 陈键兴 摄

 

宝岛喜接“甲辰龙” 台湾迎春年味浓

 

  2月4日,在台北南门市场,顾客在一家历史悠久的店铺前排队购买年糕等食品。新华社记者 陈键兴 摄

 

宝岛喜接“甲辰龙” 台湾迎春年味浓

 

  2月3日,人们走过“2024台北灯节”的“龙跃光城”展区。新华社记者 陈键兴 摄

展开全文

春节假期两岸“小三通”客流量预计超3万人次

2024-02-06

中新社厦门2月5日电 (黄凯 王涛)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5日透露,2月9日(除夕)至2月17日(正月初八)期间,两岸“小三通”客运航线出入境旅客量预计超3万人次,日均出入境旅客量较1月增长约7%。

 

目前,两岸“小三通”客运航线有四条,包括厦(门)金(门)航线、福州马尾琅岐—马祖航线、福州连江黄岐—马祖航线和泉州南安石井—金门航线,是两岸人员往来的黄金水道。

 

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人士称,春节假期厦门五通客运码头每日出境客流高峰时段为8时30分至10时、11时至13时,入境客流高峰时段为11时30分至15时。

 

应对春运客流高峰,该总站精心布置口岸通关现场,融入春节传统文化元素,增添喜庆“年味”。

 

与此同时,边检人士认为,随着便利外籍人员来华措施落地实施,免签政策利好持续释放,出入境游热度显著上升,2024年春节假期或迎三年来出入境客流新高峰。

 

据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预测,2024年春节假期福建口岸将迎新一轮出入境客流高峰,2月9日至17日出入境旅客量预计超18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假期增长超3倍,日均出入境旅客量较1月增长超20%。

 

福建边检部门正加强出入境客流和口岸运行情况监测,及时发布口岸出入境客流情况,并通过合理安排执勤警力、动态调整通道比例等举措,优化候检模式和旅客分流引导,确保春节假期口岸高效顺畅通关。(完)

展开全文

年味蒸腾乡土间——各地乡村春节民俗文化大赏

2024-02-06

乡野烟火处,年味渐浓时。

 

南北小年一过,除夕在望,新年的味道更加浓郁热烈。纷繁多彩、热闹非凡的年俗,总是在大江南北的广袤乡野中最先登场,将过年“氛围感”率先拉满,仿佛在提醒着所有人,年味不仅仅是喜庆的味道,更是家味、故乡味。

 

乡土之间,除旧布新、迎春接福、拜神祭祖等老传统依旧隆重,“村晚”“村超”“村BA”、年货美食“大集”、非遗技艺展示互动、文旅美景推介等新年俗越发火热。地理迥异,风情有别,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与乡村振兴下的新鲜活力,在这个春节凝聚,成为一场盛大的乡村文化狂欢“盛宴”。

 

年味蒸腾乡土间——各地乡村春节民俗文化大赏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张家村的孩子欢舞“非遗”鸳鸯龙。新华社发(谭云俸 摄)

 

在老民俗中传承浓浓年味

 

金龙游动追逐戏珠、十番锣鼓热闹喧天、原始傩舞古朴神秘……在安徽省黄山市,著名的“祁门红茶”之乡,长长的非遗民俗表演队伍一眼望不到头,绕着历口镇的茶园鱼贯而行,周围热烈的喝彩声和鼓乐声交织在一起。

 

这是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一见的祁门县非遗活动“踩街”,各个乡镇都在这时“掏出家底”,村民们早早把代代传承的才艺演练了再演练,不仅仅为了比拼谁更能展示徽州文化之美,更是传递他们一年丰收的喜悦,和来年更上一层楼的期盼。

 

在黄山市屯溪区,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间,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徽州非遗民俗黎阳仗鼓雄壮敲响。32只火红的仗鼓共同击响,有如春雷,配合悠扬的笛声和清脆的云锣,瞬间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

 

此时,东北正是冰雪皑皑。黑龙江省宝清县夹信子镇徐马村的“农家乐”小剧团正唱起《小拜年》:“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大年初一头一天……”锣鼓、秧歌、快板、二人转……唱腔嘹亮,舞姿热烈,引得在场村民阵阵喝彩。这是最富有东北特色的鲜活民俗,春节在即,连“猫冬”都充溢起热气腾腾的年味。

 

65岁的郑伟远远看着两个孙女,孩子们随着祁门“踩街”的队伍奔跑跳跃着,不禁感慨:“老的年俗一样没少,看得人比以前多出许多。”事实上,这场“踩街”的观众超过千人,不少都是从外乡赶来。“孩子们能看见我小时候看过的年俗,才能把传统的年味记住、传承下去。”他说。

 

各地乡村传统年俗里蕴蓄与传承的丰厚文化,如繁星数之不尽,但都在用最热闹喜庆的方式,表达着大家对春节的情结,对“过年”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在一年一度的历史与礼俗文化重现里,亿万中国人的精神与情感强烈聚合,家庭、亲族、故里、民族和国家,在这一场场千百年也不曾减损的仪式感中,愈发深厚地合为一体。

 

在新年俗中升腾文化自信

 

老年俗里有说不完的历史故事,一批“村”字头IP的新年俗文化,已从乡野泥土中蓬勃生发——“村晚”“村超”“村BA”“村VA”……乡土气息的“才艺天花板”们不但没有受到冷落,反而屡屡“出圈”,甚至火出海外。

 

在黄山市黟县深山里的柯村,常住人口只有500多人,却因为举办了2024年的首场安徽省级“村晚”,迎来了1500多人前来“围观”。

 

“快看!凤灯来喽!”在一片欢呼声中,当地非遗表演雉山凤舞带着遍身金光闪动的“凤灯”游弋而来。只见彩凤口衔牡丹,点头、伸颈、展翅、摆尾,一片飞金流彩。

 

徽剧、杂技、相声、舞蹈……台上,安徽各地群众自编自演的节目高潮迭起;台下,上千名观众挨挨挤挤,孩子被扛上肩膀,后排村民纷纷站上了板凳,台上在闹,台下在笑。

 

1981年的小年夜,全国第一台“村晚”诞生于浙江丽水。这种完全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村晚”,既有别于传统年俗单调的舞龙舞狮闹花灯,也不同于曾经的年节“送戏下乡”,而是“放下锄头去排练、放下筷子当演员”,村民们有了自己成为“民星”的舞台。

 

2016年,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成立,“村晚”开始初具年俗气候,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出现“村晚”,2023年初,文旅部发文鼓励各地将“村晚”由春节拓展至四季。如今40多年过去,随着乡村振兴的脚步,“村晚”已然成为扎根数以万计乡村的新年俗。据文旅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共举办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

 

今年春节期间的“村晚”热度刚起,“才艺天花板”就层出不穷,玩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花样: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的“村晚”上,西装革履的村干部领舞“科目三”火热出圈;

 

在湖南省凤凰县腊尔山镇苗寨中,4个“90后”苗族小伙组成的“苗人三蛮”乐队,在“村晚”上唱响了自己创作的民谣,村里的姑娘们也穿上民族服饰,在电音中走出了T台超模范儿;

 

上千公里之外,山西临汾的一场“村晚”和凤凰苗寨“村晚”进行了直播连线。临汾村民们拿簸箕黄豆当乐器,配合唢呐和非遗晋南威风锣鼓,演奏出一首首电音热曲,上演了一场南北“村晚”大联欢;

 

在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今年的“村晚”更将和已经成为流量IP的“村超”融为一体,小年夜在体育场开启狂欢;

 

在海南文昌,村镇排球迎春赛刚火热开打,比赛现场还同时举办歌舞戏曲,爬椰子树、椰子保龄球、椰子拔河等接地气的演出和趣味活动,年味满溢……

 

在这些“村”字头的新年俗中,最自信的主角,都是村民自己。“村超”上,传承发展苗侗民族音乐的萨玛乐团就一唱“出圈”,乐队主理人吴水得说,“村超”“村BA”这样的舞台,展示了新一代民族文化传承者的能力和自信。

 

2023年,全国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已经超过46万个,数量还在不断增长。在柯村登台献唱徽剧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汪育殊说:“在‘村晚’舞台上我不是‘角儿’,村民才是真正‘角儿’。”他曾参加过的送戏下乡数不胜数,但他直言在如今这方全新的百姓舞台上,这份发自心底的文化自信最动人心。

 

春节“流量”助推乡村文旅

 

全家一起从安徽合肥赶去柯村村看“村晚”的游客何娟,还在当地年货“大集”大包小包采购,柯村村党支部书记柯文平已经在兴奋地向村民宣布刚刚出炉的大数据:“咱们今天线上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了200万,现场农特产品就收获了3万元销售额,直播还‘带货’销售了大约33万元!”

 

春节期间,仅安徽省就“端出”5000多项文旅惠民活动,其中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正是其中的“大菜”。以“游购乡村 好物迎春”为主题的年货市集在各地陆续举办;“祈福禄 赏非遗”乡聚年俗之旅、“龙凤呈祥 民俗风情”水美乡村之旅、“乡聚古村 多彩民俗”新年之旅等专为春节开发的旅游线路纷纷发布;安徽省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在春节不断推介土特产“走”向千家万户……

 

老传统和新年俗各放异彩的同时,大大小小的年货美食“大集”、节庆氛围浓厚的非遗体验互动、热烈的民俗节目汇聚……“白天+夜晚”全时段、“线上+线下”全衔接、“传统+时尚”全消费融合场景,正在全国各地乡村将新春新年味推向高潮。

 

“看不完,根本看不完!”自媒体人王琰说,手中还在忙着直播安徽铜陵犁桥水镇上演的烟花秀,“白天播了年货集市,美食‘大集’,晚上还有主题灯展,太欢乐了。”和她一样的很多自媒体人在春节期间都将镜头焦点对准了乡村文旅,“毕竟是年味最足的地方,今年随着旅游业复苏,更加热闹了。”她说。

 

这个春节,已然成为乡村文旅产业新的流量入口。山西和湖南之间“村晚”直播连线的线上观众,瞬时就达到了近800万人,而贵州榕江县即将开启的“村超”“村晚”合体上演,仅仅是预告就收获了海量关注。

 

各地乡村的非遗年货也在春节市场上备受欢迎。“前几天我还买了皖南非遗汪满田鱼灯,它的头、腹、尾都可以单独活动,非常灵动精美!”安徽姑娘雪来兴奋地说。春节临近,她和朋友们专门去逛各地有非遗项目参展的年货“大集”,不仅给自家采购年货,更作为新春节礼,赠送给外地的朋友们。从河北来到黄山的游客孙伟华说,“用非遗年货作为礼物太特别了,自带中国历史传承在里面,又有心意又有文化。”暗藏大巧的文房四宝、流光溢彩的徽州漆器、茶香飘逸的绿茶红茶……许多非遗技艺制作产品更是火热到了海外市场。

 

“这个春节感受到了大家对乡村的关注,希望借由春节的文化活动,能让更多人了解徽州文化,来乡村玩一玩住一住,为我们的文旅发展带来更多助力!”柯文平说。

 

“村文化”盘活乡村振兴“春水”

 

一场贯穿春节的乡村民俗文化“盛宴”,正在激起更多的“村文化”涟漪,盘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村晚”“村超”“村BA”等IP,正激起更多地方借势打出乡村文旅品牌、亮出乡村文化特色,开拓更多维度的振兴路径。贵州“村BA”“村超”的火爆,带动了当地旅游、住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相关收入大幅增长,将赛事资源转化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效益,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引擎、新动力。“去村里看比赛”带动了贵州旅游的新风潮,“村超”更是已经将民族文化、全民足球氛围和新媒体运营方式融为一体,打造出了富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据了解,“村超”还将加入全国各地美食文化推介和民间足球邀请赛等方式,进一步提振市场活力,带出“超经济”。

 

在黄山太平湖畔,春节期间前来游玩的旅客不但可以赏玩徽州山水,更可以体验采茶、舞灯等等当地特色民俗活动。“特色文化让游客深度走进乡村,并能够保持长期和乡村之间的连接,成为更多偏僻乡村的宝贵资源。如今网络传播的飞速发展,将这种资源和市场开拓得更快更广。”当地民宿经营者梅娉艳说,乡村文旅的发展也会赋能更多新业态,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

 

乡村非遗文化的大量“走红”,也在倒推非遗产品谋求创新发展,进而以产业带动传承。安徽省级非遗汪满田鱼灯本是黄山市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的民俗,春节期间游村的大鱼灯最长达8米。近年来,汪满田村把鱼灯民俗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产业,开发文旅项目,设立非遗制作体验工坊,传播鱼灯文化。如今,各种小尺寸鱼灯作为文创产品走向市场,来皖南的游客都愿意买上一盏,将富有徽州年味的纪念品带回家。而汪满田村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资源,每年仅鱼灯销售额就超过20万元。

 

作为省级非遗,今年春节销售火爆的安徽铜陵白姜,近年来也随着传统文化的火热,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发展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农户”的模式。铜陵市如今鲜姜年总产值可达约1.8亿元,从业农户2600余户,拥有加工销售企业35家。“口味、包装,都在随着新的市场需求不断升级服务。”非遗技艺传承人金如林说。

 

安徽省文旅厅副厅长邵海卫说,这场春节期间的乡村文化活动“盛宴”,不仅在于丰富节日期间优质供给,满足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更在于有效推进了农文旅融合,发挥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消费增长的综合效益。各地乡村正在将人文典故、乡土民俗、传统工艺、非遗产品、传统体育项目等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文旅多样化发展路径,推动文化和旅游“潮起来”“热起来”“火起来”。

 

“泥土味”温暖人心,“烟火气”升腾信心。由“民星”唱主角的春节乡村文化“盛宴”,用万千乡村年味,让世界目光投向中国几十年来的乡风文明之变、精神文化之变。

 

新春新景开新宴,迈入新年,期待乡村文化旅游“新美味”不断,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力量。(朱青 刘美子 水金辰)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