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台思想指引两岸关系不断向前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涉台重要讲话15篇,这些讲话浑然一体,已成体系。习近平对台思想重要体系言行并举、行知合一,体现出习总书记宏大的战略事业、清晰的时代关怀、明确的两岸观察和透彻的历史眼光。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对台重要思想体系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清晰的层次、科学的结构以及全面的内容,既是对中央对台思想体系的新的科学概括,更是国家统一思想与时俱进的新结晶。习近平对台思想体系指导着对台工作不断向前。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409132c6-0

2015年11月7日,举世瞩目的“习马会”在新加坡举行

首先,习近平对台思想将两岸政治关系推向新阶段。2015年11月7日,举世瞩目的“习马会”在新加坡举行。“习马会”打破了各种禁忌,在世界舆论面前重申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将两岸交流推进到最高阶段,也向世人宣告,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有和平发展,就有繁荣稳定,就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什么问题都可以商量。没有“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将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习马会”丰富和发展了两岸关系的内涵,预留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广阔空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2015年9月21日,大陆全面施行卡式台胞证,进一步方便台胞往来。

其次,习近平对台思想将两岸关系从和平发展推进到融合发展阶段。经过八年的关系和平发展,两岸交流的深度广度不断增加,两岸之间深层次的问题也不断展现。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早就看清了岛内政治局势的重大变化,明确区分了对台战略与策略,政治与政策,明确提出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总书记的“两岸融合发展论”内涵丰富,包含了融合情感论、融合阶段论、融合阶层论、融合环境论、融合结果论等一整套理论体系。十八大以来,两岸一日生活圈日渐扩大,台湾外流人才六成登陆发展,在陆台胞要求大陆居民待遇的呼声强烈,大陆顺应台胞的要求,适时采取了得当措施,有利促进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化解两岸社会矛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今年5月22号,第70届世界卫生大会在日内瓦万国宫开幕。大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决定,拒绝将尼加拉瓜等国提出的“邀请台湾地区参加世卫大会”的提案纳入本届大会议程。

第三,习近平对台思想指引着反“独”促统工作再上新台阶。习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具有历史穿透力明确了“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 的政治决断,旗帜鲜明地将两岸关系推向前进。十八大以来,大陆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WHO、ICAO等国际组织不断将“台独”拒之门外,美国断然拒绝了蔡英文“川蔡通话”的请求,台湾的所谓邦交国逐渐脱离台湾,台湾的不少具有“台独”色彩的代表处被所在国要求改名,岛内军界的退将代表明确不再反共、积极促统,两岸反“独”促统工作出现新动向。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台湾地区退役将领吴斯怀(右一)参加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

第四,习近平对台思想引领对台舆论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涉台重要思想体系是负责任的大国领导人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两岸关系话语体系的创新与科学建构,建立起来的引领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思想体系。这一重要思想体系,既符合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又符合区域与全球安全与稳定;既有对历史的关照,又有对现实的关怀;既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外部思考,又有两岸关系最终归宿的终极关怀。这一思想体系以其准确的话语,充分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两岸利益,反映出大陆和平解决问题的诚意。这一重要思想体系关照到六个基本层面:国际层面、两岸层面、两岸各自层面;历史层面、现实层面、未来层面;各有话语体系,但又相互关联、呼应,相辅相成。习近平构建的两岸关系话语体系,蕴含着先进的理念即“和谐两岸”、 “命运共同体”主张作为方针,表达了大陆方面的共同心声,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昭示着两岸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

 

  第五,习近平对台思想指明了对台工作的方向。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登高望远,看到时代发展、民族振兴大趋势,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摆脱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束缚,明确振兴中华的共同奋斗目标。

 

两岸关系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据此确定自己的路线图,继续往前走。习总书记的涉台理论体系就是我们的路线图。这套理论体系尽管还在发展和生成之中,但是已然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因为习总书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了涉台理论体系本体论上的清晰、认识论上的融贯以及方法论上的普遍。这套论述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反思又有自觉,既体现了习总书记面对政治分歧的勇气、又体现了共产党人矢志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习近平对台思想体系既是对以往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思路的延续,又有依据时代精神和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做出的创新,这一理论体系必将在两岸和平发展乃至未来祖国统一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作者:朱松岭,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党朝胜: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的伟大成就(上)

2017-09-26

五年来,中央对台工作严格按照中共十八大报告“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的部署,紧密围绕习近平“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等系列涉台重要讲话的新论断新思想新思路的指引,在对台工作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台独”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九二共识”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国家统一之势更加不可逆转、统一进程正加速推进。

 

一、不断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大陆综合实力,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最终统“独”对决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两岸关系走向与统“独”终极对决,最终取决于大陆综合实力发展,取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大陆发展越好越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越稳健,“台独”分裂势力的各种蛊惑之词就越显荒谬,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与物质基础就越显牢固。大陆自身发展进步是解决两岸问题的基本前提,不断发展大陆综合实力,就是在“反独促统”。

 

五年来,大陆严格按照十八大报告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部署,致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改革创新,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不断提升自身软、硬实力,并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梦也到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的关键时刻。五年来的伟大成就,不仅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与伦比的生机和活力,激发了大家追求中国梦、谋求国家统一的热情。“北京模式”全球影响更加深远,岛内反响更加强烈,对“反独促统”的作用最为突出。

 

一是,形形色色“台独”蛊惑之词不攻自破。长期以来,“台独”为蛊惑民众、扩散“独”潮,总称台湾有钱民主、大陆贫穷落后,并以“扣红帽”、“打黑棍”等方式阻止真相传播。但随着两岸交流深入,真相逐渐被台湾同胞了解。最近,墨绿出身的台北市长柯文哲又大声讲出“大陆发展强大,台湾相对落后许多,台湾已虚耗20多年,继续下去只会完蛋”的话,立即引发广泛共鸣,岛内各界更指出,两岸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尤其是大陆从中央到地方都齐心为经济打拼,且大陆的目标都会落实,台湾的计划总是喊了很多年,最终不是停在计划阶段就是不知去处。“台独”蛊惑之词正被大陆进步的事实与有识之士的宣扬一一粉碎。

 

二是,大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与实力得到充分展示。军事力量是“反独促统”的保底手段。五年来,大陆强军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军队精神作风天翻地覆,硬件建设快马加鞭,这些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建军90周年阅兵式等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大陆军队频频对“台独”分裂势力亮剑:航母辽宁舰编队数次途经或绕航台湾、空军编队例行训练绕台飞行……大陆军方行动,向“台独”及暗助“台独”的国际反华势力传递这样一个明确信息,军事手段始终是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保底手段,“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谁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并且,中国有决心有能力取得反对“台独”分裂的最终胜利!

 

三是大陆对台湾同胞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五年来,大陆社会安定、经济年均增速7.2%、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年均7.4%,与岛内政局动荡、社会矛盾激化、薪资长期停滞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在“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对台工作新思路下,大陆出台了系列方便两岸交流合作新举措;“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深入,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机遇。诸多利好叠加,吸引了越来越多台湾同胞。近年台湾人才外流严重,绝大部分涌进大陆,且主要为科技及经贸管理等方面的专才。台官方数据也显示,台湾外流人才近6成“登陆”。另有消息,当年反对两岸服贸的“太阳花学运”骨干也已悄悄赴深圳工作。

 

二、充分展现大国担当发挥国际影响,“台独”谋求“国际空间”的幻想破灭,为统一伟业营造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本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台湾就已在法律和事实上回归中国。之后台湾问题的出现,虽与内战有关,更主要是外国势力干涉的结果。为此,中国政府和人民付出了长期艰巨的努力,确立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国际法与国际政治格局。然而,“台独”分裂势力始终没有停止“挟洋自重”“以洋谋独”的幻想,始终没有停止谋求“台独国际空间”的行动。国际场合阻击“台独”分裂已成“反独促统”重要一环。

 

十八大以来,大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开展全方位外交,推动全球治理新变革,中国正在前所未有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这五年,大陆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共同美好家园,谋求全球共赢共享;努力维护“二战”成果,成功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特别提留权(SDR),成为国际结算与超主权储备货币;积极推动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中非、中拉、中阿迈上新台阶,“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金砖合作有声有色;积极推动区域合作,成功引导APEC、亚信、中国—东盟峰会、东亚峰会等;主动运筹,稳固大国关系,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与巩固,中俄、中欧关系进入新阶段……中国外交已从“对大国的外交”转变成“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大国自信与大国担当得到充分彰显。国际社会越来越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理所当然更自觉尊重中国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自觉维护中国核心利益,一个中国原则成为国际社会主流认知,“台独国际空间”越来越小。

 

一是,国际组织拒“台独”于门外。2016年,新上台的蔡英文当局妄图在不承认不接受“九二共识”前提下,坐享马英九当局因坚持“九二共识”而取得的参与国际活动的成果,结果一再碰壁。2016年蔡当局参与WHA用的是世卫组织对马当局的邀请函,且邀请函明确注明联大2758号决议及世卫大会25.1号决议的一中原则,2017年则没再邀请蔡当局。国际民航组织ICAO不仅不再邀台参与,更将“台湾台北”更正为“中国台北”。APEC也根据一个中国原则和有关谅解备忘录的规定,拒绝“台独”分子的登台走秀。

 

二是重要国家不再给“台独”机会。被“台独”视为靠山的美国,虽然发生政权更替,但始终强调一个中国政策,并基于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内涵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拒绝了“台独”系列无理要求。尤其是特朗普就任总统后,公开否决蔡英文期待的“特蔡通话”,对“台独”无异当头棒喝。被“台独”视为“新南向政策”支点的新加坡,与台关系越来越远,这将让台在东南亚的布局崩盘,“新南向”也将无路可走。

 

三是台“邦交国”日渐远离。蔡英文执政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马先后与台“断交”,台“邦交国”仅剩20个,即便如此,岛内消息称18个“邦交国”等着与台“断交”。为稳住“邦交”,蔡当局玩出“金援外交”老把戏,人口仅仅35万的伯利兹一次从台获取18亿元新台币,但这又刺激了其他“邦交国”的胃口,要求更多“援助”,否则,随时弃台而去。更让“台独”尴尬的是,花钱虽不少收益却甚微,近半“邦交国”不愿为其发声。

 

此外,台湾在一些非“邦交国”长期经营的所谓“代表处”也在所在国压力下被迫改名为“台北代表处”,与“台独”期待“国际正名”的幻想完全相反。(未完待续。)(作者:党朝胜,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明日发布(下)篇,敬请关注。

展开全文

党朝胜: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的伟大成就(下)

2017-09-27

五年来,中央对台工作严格按照中共十八大报告“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的部署,紧密围绕习近平“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等系列涉台重要讲话的新论断新思想新思路的指引,在对台工作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台独”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九二共识”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国家统一之势更加不可逆转、统一进程正加速推进。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党朝胜,昨日已刊登上篇,今日刊登下篇:

 

三、事实再次证明,只有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才能和平稳定发展,台湾才有更好前途,才能不断夯实岛内反“独”民意

 

两岸关系多年实践的宝贵经验证明,以一个中国为实质内涵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之锚,锚定了,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才能不断发展深化,两岸尤其是台湾同胞的福祉才能得到真正保障。反之,两岸共同政治基础遭到破坏,两岸互信不复存在,两岸关系就会重新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

 

十八大以来,随着岛内政局变化而变化的两岸关系的现状,再次从正反两方面证明,只有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才能继续和平稳定发展,台湾才有更好前途,反之,两岸关系陷入僵局,台湾同胞损失首当其冲。经此变化,也进一步了夯实岛内的反“独”民意。

 

正面经验,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能和平稳定发展,台湾同胞就能获取最大利益。

 

2008年之后,坚持“九二共识”的国民党马英九执政,两岸两会本着“平等协商、善意沟通、积累共识、务实进取”精神,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节奏,取得系列协商成果,两岸实现“三通”,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全面展开,包括广大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首次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巨大红利。十八大后,两岸更呈现“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全新局面,两岸交流合作进入更深层次,并接连出现重大突破。

 

一是“张王会”。2014年2月11日,经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沟通协商,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与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交换意见,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协商机制正式建立。“张王二人一小步,两岸关系一大步”,“张王会”不仅实现了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的首次正式接触,而且进一步巩固深化了两岸政治互信,更好地维护了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

 

二是“习马会”。2015年11月7日,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习近平、马英九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在新加坡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习马会”在重申“九二共识”的同时,解决与回答了两岸中国人尤其是台湾同胞最关心的重大事件,从两岸关系的前进方向,到设立两岸热线、妥善解决台湾国际参与问题等,两岸关系进入新境界新高度。

 

反面教训,违背“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得而复失,台湾同胞是最大受害者。

 

由于国民党政绩不佳与内争不断,“台独”不甘失败而疯狂反扑,岛内政局重陷动荡,两岸交流合作也受到巨大干扰。2016年“大选”民进党实现“完全执政”后,蔡英文当局拒不承认接受“九二共识”,反而推行所谓“隐性台独”、“柔性台独”,让两岸关系陷入僵局,广大台湾同胞深受其害。

 

一是,两岸既有沟通联系机制停摆,两岸热线不通,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联系不再,两岸两会接触层级严重下降。二是,两岸交流全面受阻,台商“西进”受蔡当局“新南向政策”干扰,陆客赴台数量急剧下降,赴台陆生规模缩小。三是,为反制“台独”,台国际参与连带受损。四是,蔡当局幻想“联美亲日抗中”、利用“邦交国”为“台独”在国际社会张目,却反被要挟,台湾同胞不但牺牲了渔权、健康权,还需付出大把血汗钱让“台独”买“邦交”、买军火。五是“台独”不仅用极端手段打击国民党,还掀起“去蒋”、“去孙”、“去孔”,甚至“去中国神”的风潮,让岛内再次陷入政治对立、社会撕裂的混乱局面。事实证明,蔡当局拒不承认接受“九二共识”,不但不能“维持两岸现状”,反让台湾深陷穷与乱的恶性循环。

 

民进党当局所作所为引起岛内民众极大不满,“台独”政权基础正在动摇,要求蔡当局接受“九二共识”、重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呼声正在高涨。然而,蔡英文并未顺应民意,而是开始拥抱“急独”、重返陈水扁老路。不过可肯定,当年李登辉证明了阻挠两岸交流之路行不通,陈水扁证明了“急独”路线行不通,蔡英文则正在证明“柔性台独”之路也行不通。所以,“台独”之路的尽头就是统一!

 

总之,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台工作成效显著:一是进一步充实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统“独”最终对决的物质与精神基础;二是进一步压缩了“台独国际空间”,一个中国原则成为国际社会主流民意;三是进一步凸显了“九二共识”之利、“台独”分裂之害,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自觉加入到认同、支持、维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对“台独”的方向上来。同时,这三大成就也让“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的前景更加广阔,国家统一之势更加不可逆转,国家统一进程正在加速。(完)

展开全文

中国改革开放下半场 倡导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

2017-09-28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促使世界经济格局加速调整,客观上要求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揭示发达国家主导的当代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着效率与代表性的巨大挑战。根据提出金砖概念的高盛集团前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的最新预测,金砖国家在2035年有望超过七国集团的经济总量,不久的将来,世界经济格局将出现自二战以来的巨大改变,传统发达大国对全球影响力不断下降的态势难以逆转,当代全球经济治理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优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当代全球经济治理的五大问题

 

二战时期,美国主导44个国家的经济特使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专题会议商讨战后体系,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条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两个附件,确定了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了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推动了全球经济在战后的较快增长。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元危机及全球经济滞涨等事件,倒逼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七国集团演变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关贸总协定在1995年转变为世界贸易组织,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迎来了几十年的稳定较快增长。然而,本次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减速分化的新常态,世界各国加强协调沟通的问题突出,反全球化等现象揭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内在挑战。

 

一是治理机制上,缺乏高效的全球治理平台。金融危机之前,西方七国集团(G7)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G7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较长时期保持在60%以上,甚至曾经一度达到70%以上,七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既有代表性,又有较高的效率。然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逆势上升,G7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下降至50%左右,不包括新兴经济体的七国集团治理平台面临着代表性不足的巨大挑战,全球事务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应对需要治理机制的创新,为此,二十国集团(G20)取代G7成为金融危机以来新的治理平台。G20在应对金融危机问题上倡导大规模的财政货币刺激政策,促使全球经济较快进入复苏增长通道。然而,危机以来伴随全球经济减速分化,G20相关经济体政策也出现分化,宏观协调难度加大,部分国家宏观政策负向溢出效应的问题突出,揭示了全球治理平台亟待完善的事实。

 

二是治理理念上,缺乏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新思维。2016年6月英国举行脱欧公投,选民选择了脱欧的选项,2017年3月29日英国首相正式向欧盟提交脱欧申请,如果谈判顺利,2019年3月29日之前英国就将正式脱离欧盟。英国脱欧意味着英国与欧盟的分家,也意味着欧盟一体化的倒退。欧盟作为全球一体化的典范,英国脱欧预示全球一体化受到了挑战。未来如果英国脱欧以后经济仍然保持稳定的发展,那么欧盟的其他成员国可能也会效仿英国诉诸于脱欧的举措,欧盟乃至全球化进程都可能受到影响。对此,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理念并没有同步创新调整,部分世界发达大国还出现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美国作为全球治理体系的主导者,不仅没有提出深化全球化的新思维、新战略,反而挑起贸易战的大旗,这些都突出了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思维亟待创新的事实。

 

三是治理模式上,缺乏促进全球平衡发展的制度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全球失衡的治理问题就备受关注,当时顺差国与逆差国之间面临着非对称调整的挑战。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全球失衡的调整压力通常由逆差国承担,因为顺差国可以持续积累外部盈余,而逆差国难以持续平衡逆差引发的赤字融资问题。在此背景下,凯恩斯提出要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全球失衡的对称调整,然而,当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主要的顺差国,美国并不同意自身也承担调整责任。因而在二战后美国所倡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并没有考虑解决全球失衡的可持续方案,而是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对逆差国提供赤字融资等方式进行调节,但这种方式并没有根本上解决失衡的问题,而仅仅是维持了失衡的格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直接原因在于金融创新过度,深层次原因是美国巨额逆差的不可持续,揭示了解决外部失衡问题的紧迫性,也体现了促进全球平衡发展的制度模式亟待构建的事实。

 

四是治理目标上,缺乏对人类发展愿景的考量。当代的全球经济治理虽然形成了一套保障全球经济运行的体系,但并没有从动态角度确立未来全球经济治理的愿景目标。全球经济治理如何根据发展阶段而不断完善的问题,全球经济治理将推动人类社会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等等,这些都较少在当代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得到充分的考虑。21世纪以来,WTO谈判停滞不前,有些国家之间的经贸摩擦不是通过协调加以解决,而是诉诸于贸易保护主义,有些国家还举起反全球化的大旗,世界各国缺乏一致的愿景,重视短期而不重视长期的问题突出,全球经济治理亟待考虑如何协调各国发展战略的问题,需要树立人类发展的共同愿景以增大各国之间的合作意愿,全球经济治理难以回避发展愿景的确定。

 

五是治理保障上,缺乏可持续、稳定高效的治理机制。当前以美元霸权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世界贸易组织等三大支柱为中心的体系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虽然全球经济因此进入了现代较为规范的治理时代,但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暴露了当代治理保障机制的问题。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着“特里芬难题”的考验,主权信用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面临着提供全球流动性与保持国际储备货币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储备货币发行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问题突出。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发生的各种危机并没有减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防范系统性危机的预警机制没能高效运作,世界银行集团等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无法满足世界各国大量项目的巨大融资需求,世界贸易组织也难以高效保障世界各国公平公正的开展经贸合作。由此可见,全球经济治理亟待构建高效的保障机制。

 

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

 

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亟待变革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国因素正在持续放大,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逆势上升,2008至2016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达到了50%左右,成为超越美国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世界格局加速调整具有越来越显著的中国元素。尽管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位居世界主要国家前列,中国经济体量预计在2025年左右超过美国。中国的持续较快追赶客观上要求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世界格局的持续调整内在要求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顺应时代的要求,中国开始越来越重视全球经济治理问题。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区域或者全球经济治理问题,而且非常重视APEC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G20峰会等区域或者全球治理机制,多次在中国主办区域或者全球治理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演讲倡导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中国开始进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时代。如果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主要是通过开放改革融入美国二战以后主导构建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那么十八大以后中国开放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更加注重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国由原来的接受规则及体系转向参与规则制定及体系构建,预示中国改革开放正式进入下半场。

 

针对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暴露出来的问题,中国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方案?虽然社会各界不少专家提出了诸多解决全球问题的各种建议,但这些大多只能称得上药方,因为药方更多的是应对当前的困境,而方案不仅要解决当前的问题,还要着眼长远的挑战。结合中国近几年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实践看,所谓的方案就是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合作共赢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外交部部长王毅接受2015年4月20日《学习时报》采访时对合作共赢内涵进行阐释,即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那一套。历史上发达大国通常是将自身倡导的规则体系强加于人,从这个角度看,合作共赢的治理理念与传统治理体系具有显著差异。

 

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不仅可能成为应对当前全球经济治理问题的有效手段,而且对于促进全球经济治理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治理最紧迫的问题是全球化面临着逆行的风险,核心原因在于全球发展不平衡,那些自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没有得到好处的国家希望诉诸于反全球化的手段。对此,如果能够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那么世界各国在开放合作中都能得到好处,世界将更加平衡的发展,反对全球化的压力有望缓解。从治理机制上看,合作共赢强调各种治理机制的对接,通过各机制的互补性解决单个治理平台的低效率或者代表性问题。从治理理念上看,合作共赢通过强化包容性发展以降低世界各国之间的冲突。从治理模式上看,合作共赢将促进世界各国更加平衡发展。从治理目标上看,合作共赢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树立各国的共同愿景。从治理保障上看,合作共赢将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机制的构建促使世界各国之间实现更高效的协调。

 

中国已经开始运用合作共赢的治理新思维推动国际开放合作的诸多实践。2013年以来中国主导构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当前亚投行已经拥有80个成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理论上讲,亚投行众多成员可以共享亚投行的收益及其金融资源,体现了合作共赢的本质特征。此外,近年来中国持续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中国高铁、核电等优势产业与外部的合作,既推动东道国基础设施等较快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相关企业的全球布局,具有合作共赢的重要特征。最值得指出的是,2013年以来中国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促进相关国家在能源、经贸、投资、文化等多方面的全方位合作,为深化相关国家开放合作奠定基础,为未来一体化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中国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六大重点

 

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重要方向,但改革具有长期、复杂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必须根据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稳步推动相关的体制机制变革,结合当前来看,中国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既应考虑现有体系的缺陷,也应考虑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为此,当前应着力考虑六大重点,即国际经济开放性、国际金融中性、世界发展均衡性、国际投资非歧视性、宏观政策非外溢性、国际治理平台代表性,这也是合作共赢的基本要求。

 

首先,全球经济治理应坚持国际经济开放性。逆全球化或者反全球化都不符合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开放合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倡导开放应成为国际多边合作的重要原则,积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反对有悖于开放合作的区域壁垒的设置。重点应加强国际协调,通过“一带一路”倡议、APEC峰会、G20峰会等区域或者治理平台,倡导深化开放合作的政策举措,推动相关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与此同时,针对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开始考虑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新动向,结合世界各国对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的重视,推动相关国家进行沟通协调,逐步形成有助于深化开放合作的全球经济治理新体系。

 

其次,全球经济治理应坚持国际金融中性。货币金融不仅关系各国经济发展,也是影响外部环境的重要变量。尤其是国际货币发行国货币金融政策可能引发货币金融资本跨境大规模流动,对国际金融稳定性构成潜在影响,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大国实施量化宽松等超常规的货币金融政策,由此引发的金融波动持续升温。未来应积极推动国际货币金融治理体系变革,提升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性,积极倡导构建货币发行国责任与权力对等的体制机制,研究货币发行国超常规货币政策的应对政策,促进货币金融的中性化,避免其对国际金融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应该重视当前美国货币政策缩表等行动所滋生的负面影响。

 

第三,全球经济治理应坚持世界发展均衡性。当今世界越来越多国家实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效率被至于更加优先的地位,世界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了较快增长。然而,世界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没有改观,世界经济的南北差距没有显著缩窄的迹象,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问题。全球经济不均衡的发展越发突出,未来应更加注重世界发展的均衡性,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全球化红利,以此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提升全球化的福利水平。

 

第四,全球经济治理应坚持国际投资非歧视性。投资是未来的生产能力,它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持续的动力,各国应注重国际合作尤其是国际投资合作,但目前尚未形成全球的国际投资秩序,各国对外投资合作有待深化,国际投资秩序应积极倡导国民待遇与负面清单模式。值得指出的是,国际投资非歧视性对我国尤其重要。2016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占GDP比重仅9%左右,离世界35%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预计未来10到2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增加3到5万亿美元,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海外投资大国。在此背景下,应重点考虑近年来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国发展的投资协定,并以此为样本开展与其他国家的投资谈判,营造海外投资非歧视性的环境,促进国际投资合作的深化。

 

第五,全球经济治理应坚持宏观政策非外溢性。缺乏国际协调的宏观政策产生外溢性是本次金融危机所凸显的重要的现象,近年来IMF持续对美国、中国、英国、日本及欧元区等五个系统重要性经济体的宏观政策负向溢出效应做出了深入的评估,揭示了宏观政策溢出效应问题的重要性。各国尤其是系统重要性经济体宏观政策需要考虑其对其他经济体的负向溢出效应,全球经济治理应注重国际协调,着力降低各国宏观政策的负向溢出效应。

 

第六,全球经济治理应坚持国际治理平台代表性。历史经验表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从而全球经济治理改革面临诸多挑战。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本质上是各国对国际经济治理讨价还价的结果,更深层次上是国际公共产品如何定位、如何提供、谁来提供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各国在国际公共产品问题上的权利与责任问题,因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必须考虑治理平台的效率与代表性问题。一方面可以推动G20治理平台体制机制完善以提升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带一路”等新的区域治理机制的构建,倒逼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陈建奇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室副主任)

展开全文

十八大以来大陆对台工作辉煌成就综述

2017-09-28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客人时指出,两岸关系“经得起风浪考验”,“风风雨雨几十年,总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这是历史的必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历经岛内剧变和国际风云的重大考验,取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辉煌成就。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对台大政方针英明伟大,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坚强睿智,对台工作战线队伍素质过硬,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积极主动。这是两岸开放交流三十多年来台海形势颇为复杂的5年,也是必定会给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两岸关系提供鲜明导向的5年。

 

两岸政治关系取得新的突破。提出了解决两岸政治分歧的基本思路。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指出,只要有决心和诚意,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一定能找出解决方案。可以在这一基础上就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进行探讨。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实现正式见面。双方还建立了日常联系机制。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一伟大创举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竖起了新的里程碑。2016年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后,两岸政治关系虽有所倒退,但岛内各界对两岸政治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突破政治僵局的社会呼声占据主流、重建两岸政治互信的社会压力始终有增无减。民进党蔡英文当局被迫反复表态“维持现状”、“不挑衅”、“无意外”,实质是对两岸关系的一种“政治再保证”。

 

两岸和平发展大局得以继续维持。以2016年台当局领导人选举为分水岭,中央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取得实质成效。台湾岛内国民党、民进党两个执政党,就像两本教科书,使得“九二共识”的神圣性得到有力彰显。尽管民进党蔡英文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政治互信受到重创,但蔡英文在突破两岸政治僵局上也摆出了一定积极姿态,在处理两岸事务上认可“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等有“一中”内涵的规则。民进党在处心积虑地推进“柔性台独”和“去中国化”同时,迄今在重大敏感的边界环节上尚投鼠忌器、知所进退。目前,两岸政治僵局未解,但没有完全破裂;军事对峙上升,但没有恶化到打仗的地步;涉外事务斗争激烈,但与陈水扁执政时代相比尚更可控;经贸交流继续发展,文化交流没有中断,社会交流不断深入,和平发展的机遇仍然大于挑战。

 

两岸经贸合作发挥倒逼作用。两岸经贸合作在国民党执政时代稳步发展,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则克难前行,但也取得一定进展。2016年台商赴大陆投资增长约两成,两岸贸易总额增长1.6%,大陆仍然是台湾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2017年两岸经贸交流持续增长,预计超过去年。两岸经贸合作领域也有新的拓展,文创、旅创、社创、农创等合作势头强劲。值得指出的是,两岸经贸合作因素渗入岛内经济社会更多方面、更深层次,每当台湾当局欲开倒车、两岸关系面临危险时,从大工商业者到中小业界、小商摊贩都适时出面反制,两岸经贸合作体系在岛内一次次媒体舆论战、街头抗争、民意机构斗争中,有力地遏制着民进党当局的倒行逆施,制约着分裂势力的盲动冲动。“发展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是岛内民心所向、“台湾经济的未来在大陆”是岛内社会共识,两岸关系的经济力正以更大的力道推动台湾当局向进一步开放方向发展。蔡英文当局之所以不敢在“台独”上轻举妄动,很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的制约。

 

青年工作异军突起。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青年工作,青年工作一直是对台工作的重要方面。2016年对台工作会议根据岛内情况的新变化,对青年工作做了更加突出的部署要求,掀起了新的高潮。大陆连续制定一系列旨在便利台湾青年人赴大陆交流、就学、就业、创业、旅行、生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成批推出丰富多彩的配套交流合作项目,密集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交流活动,成为对台工作一大亮点,产生明显效果。更多的台湾青年人对大陆崛起之势、台湾前途命运、自身未来发展重新思考,对以往诸如“太阳花学运”等有害两岸交流合作的事态进行深刻反思,对赴大陆发展等以往很多人排斥的选项进行再度审视。民调表明,多数台湾青年人不再排斥甚至积极争取大陆赴大陆就业、寻找发展机会等。同时,“太阳花学运”及发迹于“太阳花学运”的“时代力量”昙花一现,岛内青年“反中”势力逐步走向极端化等状况,则从另一个方面反衬出逆流影响的式微之势。台湾青年一代的这种思想变化,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具有极强昭示意义。

 

两岸社会一体化框架初现。国家统一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以“命运与共”“心灵契合”“融合发展”“融合统一”为核心要素的“促统路线图”更加清晰。在统一前的过渡阶段,大陆方面既把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把台湾民众作为“同属一国”的公民来看待,实行同等待遇、提供同等便利、建构同等生存发展环境条件,逐步消除历史遗留的差别化待遇。包括以两岸生活一体化、便利化为切入点,系统配套推出更加符合“两岸同属一国”性质的便利两岸投资、创业、兴业、就学、就业、旅行、交往、通婚,以及金融、电信、网络、交通服务等新政策举措,大陆各地各行业各部门大力抓落实,广大台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便利,两岸社会一体化的框架逐步在关乎两岸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越来越清晰地伸展开来,甚至包括台胞参与大陆政府治理等前所未有的领域。一张卡式台胞证,便利了八方交流互联互通。这些年来,台胞无论赴大陆就学就业还是旅行定居、接受跨两岸各类服务等,都呈现加速增长,有些如淘宝买卖等则呈现爆炸式增长。两岸社会一体化是“现状即没有分裂”状态的具体表达方式。

 

台海军事安全得到基本保证。岛内“台独”分裂势力、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每一次得势,都对两岸关系和平稳定构成重大挑战。大陆反对“台独”的一系列实际举措和物质精神准备,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台海和平,维护两岸人民福祉。5年来,大陆依托雄厚的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加速推进“反独促统”各项准备,取得空前成效,遏制和打击“台独”的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有力有效。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军目标为牵引,大陆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台海方向军事斗争准备更注重向台军长期宣称所谓占据优势的质量要效能,成效举世瞩目,台军已经几无任何优势可言。未来假如“台独”分裂势力胆敢触动《反分裂国家法》“红线”,必将在第一时间招致灭顶之灾。即便有外力支持,大陆构筑的这道非和平手段防线都是绝对不可逾越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所宣示的:“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底气的表现。

 

5年来,岛内民心也有积极变化的一面。尽管部分岛内民众依然抵触统一、民意绿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对“维持现状”的支持还是居高不下,但另方面也应看到,事实表明,这些年来,多数岛内民众也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弥足珍贵,谁搞不好两岸关系就不应该在岛内上台执政;“九二共识”不可或缺,没人乐见两岸关系“地动山摇”;两岸经贸交流与台湾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太阳花学运”掀起的反合作逆流及其代表人物令人厌恶;“台独”分裂害人害己,民进党铤而走险不得人心。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岛内民众对国家民族认同问题也进行了反思,“中国人认同”出现恢复性增长;对两岸关系大势有了更现实的认识,过半认为两岸最终将实现统一。这些积极的变化充分证明了争取岛内民心的工作绝非可有可无、竹篮打水,天长日久人心必见。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必将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统一大业做出新的部署。我们坚信,在新一届党中央英明领导之下,对台工作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加辉煌的成就。(作者:郑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

展开全文

港媒:民进党当局变本加厉搞“台独”只会自取灭亡

2017-09-28

台“行政院长”赖清德26日首次到“立法院”报告施政方针时公然宣扬“台独”。香港《大公报》27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赖清德明知推行“台独”会损害台湾民生福祉,会危害两岸和平,却还一意孤行,挑衅大陆两岸政策的底线。如此罔顾民众安全、罔顾台海和平的政客还有何资格坐在台当局“行政院长”的位置上?现今岛内民众对蔡当局无法处理两岸关系、无力扭转经济困境已是怨声载道。民进党当局却还变本加厉地搞“台独”,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

 

评论摘编如下:

 

台“行政院长”赖清德26日首次到“立法院”报告施政方针时公然宣扬“台独”。他说自己是“主张‘台湾独立’的政治工作者”,不管担任哪一个职务,都不会改变。赖清德以前担任台南市长时已公开表达支持“台独”的立场,但那时不过是一个地方长官,影响力有限,但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阁揆”,其一言一行都代表台当局立场。陆委会主委张小月亦狂言“我们已经‘独立’了”。看来,蔡当局是铁了心一条路走到黑了。民进党自去年“520”上台以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单方面破坏两岸政治基础,导致两岸联系沟通机制停摆,两岸关系陷入僵局。当局这一年多来非但不思反省,还纵容和推动一系列“去中国化”行径,如今甚至明目张胆地宣扬“台独”。这样的挑衅言论只会令本已“冰冻”的两岸关系雪上加霜,危及台海和平。难道台当局是要挑起台海战事,把台湾推向战争的边缘吗?

 

赖清德散播“独”论,并不令人意外。这固然是其一贯立场,只是26日是他担任台当局“行政院长”后首次表示支持“台独”,显然是向“独派”投桃报李。前台当局“行政院长”林全下台,一方面是因为政绩乏善可陈,另一方面是民进党深绿人士认为林全不够“独”。多次公开挺“独”的民进党中生代“政治明星”赖清德因而获得“独派”青睐,如今上位,公然播“独”,向“独派”送上大礼。但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口口声声说“维持两岸现状”,赖清德的“独”论不啻是要打破两岸现状。这是在耍“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的两面策略?还是民进党内斗正酣,“跛脚”的蔡英文根本无力约束深绿阵营的狼子野心?

 

众所周知,民进党一直不愿放弃“台独”党纲,上台后又拒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还无所不用其极地企图切割两岸在历史、文化及社会方面的联结,大搞“去中国化”。由此可见,民进党根本就是“台独党”。然而,“台独”终归是死路一条。

 

赖清德明知推行“台独”会损害台湾民生福祉,会危害两岸和平,却还一意孤行,挑衅大陆两岸政策的底线。如此罔顾民众安全、罔顾台海和平的政客还有何资格坐在台当局“行政院长”的位置上?当年陈水扁叫嚣“一边一国”、大搞“正名”等“去中国化”运动,致使台湾经济发展空转,最终被老百姓赶下台。现今岛内民众对蔡当局无法处理两岸关系、无力扭转经济困境已是怨声载道。民进党当局却还变本加厉地搞“台独”,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

展开全文

首份中美智库合作推进“一带一路”项目调研的谅解备忘录签署

2017-09-28

首份中美智库合作推进“一带一路”项目调研的谅解备忘录签署

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教授与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执行主任黛博拉·艾森曼分别代表本机构签署《中美合作推进“一带一路”项目调研》的谅解备忘录

 

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和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共同承办的“中美大学校长和智库论坛”26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召开。中美两国约40多所大学校长、智库与企业界代表共200多人参会。

 

大会主题为“未来50年的中美关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美国亚洲协会会长与首席执行官施静书和美国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作为特邀嘉宾在开幕式上做主题发言。

 

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张晓京以及施静书、亚协政策研究院主席陆克文资深顾问钱镜的共同见证下,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教授与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执行主任黛博拉·艾森曼分别代表本机构签署了《中美合作推进“一带一路”项目调研》的谅解备忘录。据悉,这是中美著名智库间签署的首份关于合作推进“一带一路”项目调研的谅解备忘录。

 

据悉,人大重阳将与亚协政策研究院加强在项目调研及学术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将合作开展“一带一路”项目调研。双方将通过宣讲会、研讨会、论坛、报告发布会等形式,在美国50个州和联邦直辖区推广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正确认识;双方将对“一带一路”具体合作项目进行跟踪调研,并形成研究报告;双方将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开展长期和短期专家及研究人员交流活动,并可向双方交流人员委派调研及学术研究任务。 

展开全文

台创园里的台农二代:“我要留在这里 继续创业”

2017-09-27

台创园里的台农二代:“我要留在这里 继续创业”

 

第15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台湾小伙儿张朝渊带来了自己的农产品——永福高山茶,希望借农交会平台提高自己产品的认知度和销路。(中国台湾网  郜利敏 摄)

 

中国台湾网9月26日北京讯(记者 郜利敏 刘畅)在刚刚闭幕的第15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简称“农交会”)上,台湾小伙儿张朝渊带来了自己的农产品——永福高山茶,希望借农交会平台提高自己产品的认知度和销路。

 

作为福建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简称“台创园”)的代表,张朝渊还是第一次参加这样规模的农交会,他感觉特别兴奋,也“趁机”到其他展区参观,一览大陆农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态势。他说,这次参展最大收获就是坚定了“我要留在这里继续创业”的想法。

 

聊初衷:台湾月薪“逼我”来漳平当茶农

 

在农交会台湾展区,记者看到80后的台湾青年张朝渊。他身穿着衬衫,背黑色双肩包,带着一幅黑边眼镜,文质彬彬,说话前总爱先腼腆一笑。他对每一个驻足展台的顾客热情推介自家产品。

 

作为台农二代,目前张朝渊跟随父亲脚步,来到福建漳平台创园种植茶叶,和父亲张梓平一起经营永福高山茶。张朝渊说,自己是被“逼”到大陆的。

 

张朝渊的父亲张梓平是较早一批到大陆发展的台湾农人之一。张梓平在台湾仅有20亩土地,无法满足种植茶叶的发展需求。2003年,在台商谢东庆的引荐下,张梓平来到了福建漳平种植高山茶,成为了众多在漳平发展台商中的一份子。2008年,漳平台创园设立。张梓平也成为了早期一批入驻台创园的台农。2011年,张梓平茶叶种植面积从2004年的314亩扩大到540亩。目前,他的茶园年产量达到6万斤,年收入200-300万人民币。

 

在台湾学习经营管理的张朝渊,原来的职业规划是“穿着职业装,出入写字楼,做名‘白领’”。可是,22K新台币月薪,让他泄气,“被逼”跟随父亲脚步“登陆”,在福建漳平的高山上做起一名地道“茶农”。

 

随着大陆经济快速发展,两岸经济交流频繁,很多台湾青年都纷纷选择来大陆就业、创业。张朝渊腼腆一笑说,自己基础条件这么好,更没有理由不来大陆发展了。

 

看发展:10年,漳平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惊艳

 

“10年,漳平有着天与地的差别,发展真是翻天覆地,变化令人惊艳。”腼腆的张朝渊认真地说,“这么说,真是一点都不夸张。”

 

张朝渊回忆2007年第一次来漳平的情形,道路都是泥泞的小道马路,一下雨出行就特别不方便。他当时第一想法,“这个地方真是落后。”

 

高山云雾出好茶,为此很多茶农长时间生活在山上。但是,那时山上讯号特别不稳定,到处都是“死角”。在漳平后,张朝渊曾一度半年都没有与台湾的朋友联系,朋友都调侃他在云雾缭绕的山上闭关修炼“成仙儿”。

 

10年间,漳平的发展的确令人惊艳。泥泞曲折小路不见了,19米宽的水泥道路直通家门口;山上讯号“死角”不存在了,4G网络全覆盖。张朝渊笑着说,再也不用举着手机满山找讯号了。

 

张朝渊激动地说,大陆像漳平这样发展迅速的县市乡镇比比皆是,宛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大陆发展速度宛如奔跑中的‘雄狮’,奔跑快速令人无法想象,非常遗憾自己的家乡近10年却无任何变化,发展确实令人忧虑。”

 

目前,张朝渊的家人已全部来到大陆发展,自己的弟弟妹妹也由台湾转到漳平上学。对于他和家人来说,漳平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第二个故乡。

 

台创园里的台农二代:“我要留在这里 继续创业”

 

农交会期间,各台创园的台农与农业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台湾展区沟通交流。(中国台湾网 郜利敏 摄)

 

谈未来:我想留在这里,继续创业

 

两岸交流30年来,两岸在诸多领域的交流交往极大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福祉,越来越多台湾同胞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业中来。大陆陆续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为台胞在大陆生活和发展提供了便利和帮助。

 

“漳平台创园就是大陆惠台措施的真实写照。”张朝渊说,台创园帮助台农发展可谓实实在在,在“硬件”上,出台扶植政策、做好基础设施、实施道路硬化;在“软件”上,树品牌、拓销路等。去年,园区的品牌性产品永福高山茶在电商平台本来生活网的销售额度达到200万,今年预计将突破千万。

 

目前,随着两岸农业交流合作越来越多,“登陆”大陆的台农群体也越来越年轻化。仅漳平台创园就吸引了23位台农二代和38名台湾青年入驻园区,而且比例正逐年增加。台湾青年在大陆的新一轮创业正蓬勃兴起。

 

近年来,大陆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经济发展举世瞩目,成绩斐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新一批“登陆”创业的台农,已入驻福建漳浦台创园的蔡志阳也说,正是看到了大陆发展潜力和契机,2012年才“抛家弃业”,独自到漳浦创业,发展种子育苗事业。目前,他培育树葡萄已小有成绩,去年已开始陆续接到来自云南、四川等地的订单。

 

在本届农交会上,因曾入围今年厦门金砖峰会的指定用茶之一,永福高山茶作成为了台湾展区的“明星产品”。张朝渊表示,这是对永福高山茶,对台农们最大的肯定和鼓励。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的规划——“我要留在这里,继续创业!”(完)

展开全文

陈先才:习近平对台融合发展论述的理念与实践意涵

2017-09-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台海形势的发展变化,就对台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对台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对台工作迈上新台阶,引领两岸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其中,习近平在不同场合提出了要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概念。这是中国大陆第五代领导人对台论述的最新发展,其意涵相当重大。

 

2016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发表看法。他表示,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这是中国大陆第五代领导人在对台大政方针中首次提出“融合发展”这个概念。此后,习近平在不少场合再次提及两岸融合发展的理念。两岸融合发展概念的提出,不仅表明中国大陆领导人对台湾问题的认知相当深刻,而且对于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有相当程度的洞察力与自信力。

 

一、习近平对台融合发展论述的理论意涵

 

在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陷入僵局的特殊时期,习近平的融合发展论述对于未来两岸关系何去何从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与极强的现实意义。其目的就是要破解两岸关系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使两岸关系能够始终沿着和平统一的正确轨道前行。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融合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涵值得重视:

 

首先,融合发展论述是十八大以来对台思想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根据两岸关系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对台思想论述,诸如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一家亲、心灵契合、共圆中国梦等。而2016年以来,随着台湾地区政局出现的重大变化,针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最近情况,他又提出了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论述。

 

其次,融合发展论述是和平统一理论的重大突破与创新。

 

融合发展论述是和平统一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突破与创新。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大陆领导人对国家统一路径的认识更为深化,是和平统一理论体系建构臻于成熟完善的重要体现,它明确了两岸要在融合中谋求统一的历史目标。从这个意义来看,融合发展未来将成为检验两岸关系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中国大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台工作开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再次,融合发展论述是大陆掌控台湾问题主动权的体现。

 

融合发展论述是中国大陆方面牢牢掌握两岸关系发展脉络和解决台湾问题主动权的重要体现。它强调大陆要积极主动承担起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与和平统一的主导责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那样,“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这不但体现了中国大陆在面对台湾问题时的高度自信,而且也表示大陆将和平统一的主导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上。

 

第四,融合发展是把台湾问题解决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

 

融合发展是把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纳入到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新理念中来,这是一个极大的突破。它彰显的是大陆领导人面在处理台湾问题时认识论上的重要突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本身就是发展的理念,它也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理念。这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习近平同志把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根植于发展之中,透过两岸发展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非常明确。以发展的眼光和思路促进和平统一,这是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

 

第五,融合发展论述是对过去对台政策的某种反思与提升。

 

融合发展论述体现了大陆领导人对两岸社会层面融合的高度重视。它弥补了过去单纯经济合作的利益交换模式之缺失,强调透过两岸社会的全面融合,来帮助台湾民众对两岸交流甚至两岸统一的态度朝正面认知的方向迈进。融合发展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一个求同化异的包容与互相了解,磨合融汇的全新过程。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两岸民间的无素相互交织、相互磨合、相互融合。

 

二、习近平对台融合发展的实践意涵

 

两岸关系融合发展论述对于中国大陆推进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涵。

 

不可否认,当前对于中国大陆而言,台湾问题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如何突破台湾民众对大陆认同较低的困境。而融合发展论述至少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思路和可能的路径。

 

融合发展从表面上看似是经济层面的作为,似乎还是注重两岸物质和利益的结合与连接,但它用社会融合发展来弥补经济融合发展的功能缺陷,强化两岸在精神层面与心理层面的心灵契合,彰显在融合中谋求国家的最终统一。因此,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背后已彰显有两岸未来的互动将是全面性的融合发展之导向,而这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则具有重要的实践意涵。

 

当前台湾内部自身面临诸多的困境,诸如经济发展长期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尤其是其内部的治理模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在长期蓝绿政治结构的固化与情绪性内耗下,台湾的政治、社会及经济结构等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台湾内部的长期沉闷不堪也是近年来台湾地区不断爆发社会运动的重要诱因所在。相对而言,中国大陆近30年的快速发展,大陆成功的治理模式不仅在国际社会树立起典范的价值,更是为台湾未来走出困境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在两岸的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过程中,必然有助于海峡两岸的良性互动。

 

就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而言,两岸融合发展论述在对台工作的实际面向上,大致可以发挥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正面效应:

 

经济层面上,融合发展论述重在彰显两岸之间的整合、合作、和平与发展等意涵,有助于为两岸谋得合作双赢之局面。而这种合作双赢与过去倡导的两岸双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些差异。其面向不仅有两岸的精英阶层,而且也包括两岸基层民众及青年群体,突显两岸在融合发展中能够更加重视公平公正、机会均等等问题。而融合发展对于台湾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不仅可以大幅减少被大陆吸走掏空之顾虑情绪,而且随着中国的极大发展,大陆也可以为台湾经济振作提供更多机会与市场。

 

政治层面上,融合发展在现实两岸关系中当然有其政治层面的实践意涵。一则是台湾不少民众已经对台湾现有的政治治理模式有很大的失望不满情绪,从李登辉以来,台湾一直在走政治思维挂帅,意识形态优先之路,这导致内部政治纷争不断,无人用心关注经济民生问题,长年积累下来的后果就是导致台湾经济不振,年轻人看不到发展前景的窘境。二则是由于两岸长时期的严重对立,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政治治理模式缺乏基本的了解,出现了不少偏见。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离不开融合发展的功能发挥。两岸在融合发展进程中,当然可以给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群体更广阔的政治视野,包括对中国大陆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制度有全面深入的了解,逐步削除误解,推进台湾民众对大陆政治制度及政治治理模式的欣赏与认同。

 

社会层面上,两岸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社会的连接。由于历史与现实因素使然,台湾社会对两岸走向统一的的焦虑与不安情绪长期存在。融合发展论述则是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可以为降低台湾社会的顾虑,增强台湾民众对中国认同等面向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给予台湾民众完全的居民待遇,以及为台湾青年提供更为充分的创业、就业环境,从而化解台湾年轻人对未来发展的一些焦虑情绪。如果这些政策能够有效落实,当然就会彰显出强劲的社会意涵。

 

心理层面上,两岸融合发展当然有望产生积极的两岸心理效应。尽管当前台湾社会在心理上对两岸未来走向统一有某种排斥感,但这并不表示海峡两岸之间的心理情结永久存在,无法排除。事实上,两岸由排斥到接受的心理变化过程,它是一个历史趋向,只是这个过程比较漫长,需要时间和过程去连接。而两岸的融合发展,透过两岸之间大量的人、事、物等元素之流动、整合,逐渐化解心理的症结,从而拉近两岸双方的心理距离,实现最终的心灵契合,从而使两岸在心理情绪上由排斥到不排斥,最终到相互拥抱。(作者:陈先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社会平台执行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政治所副所长)

展开全文

便利措施频出 台胞切身感受到大陆真诚善意

2017-06-20

“二十多年前,我就开始到大陆参加学术交流,这么多年来,两岸来往越来越便利,生活已经没有任何不同了。”近日在厦门参加海峡论坛的台湾综合研究院副院长黄宗煌如是说。

 

以“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为主题,第九届海峡论坛正于福建厦门举行,来自台湾各地的8000余名嘉宾参加了不同主题的交流活动。论坛内外,大陆不断推陈出新的惠台便民政策措施成为了两岸民众尤为关心的话题。

 

在大陆就业的台湾居民将享有住房公积金缴存和使用权利;在大陆居住、就业和就学的台湾居民可参加社会保险;银行业将改进台胞小额信用卡服务;符合条件的大陆高校台湾应届毕业生,将可以获发《就业协议书》和报到证……

 

在本月14日举行的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马晓光应询表示,近期大陆有关部门陆续公布了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的多项便利政策措施。

 

“5年前,我在北京跑了20多家大大小小的银行,想办一张信用卡都很难,3年前,我再次尝试仍是失败。今年6月8日,我在网上申请工行信用卡,13日就审核通过了。”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理事长王正说,近年来大陆陆续出台不少便利台胞工作、生活的政策措施,令人印象深刻。

 

“从前年的卡式台胞证颁发,到现在不断更新的就学、就业便利政策,我们看见大陆的确是在为台胞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基金会副执行长林彩媚经常往返于两岸,组织不同学校的青年学生开展交流互访。在她看来,如今台胞在大陆学习和就业越来越便利,真的能让人感受到“两岸一家亲”。

 

林彩媚表示,自己每年都会带几十名台湾学生到大陆访问,看到大陆的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台湾青年提供了周到的创业指导服务,这些景象令人振奋。“这为台湾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选择,到大陆工作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近年来,两岸民间交流越来越密切。在许多台胞眼里,大陆的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社会开放日新月异,两岸之间不再是“隔海相望”,民众彼此“你来我往”已成常态。

 

来自新北市的市民许宸杰已经连续4年到厦门参加海峡论坛。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他带了年近八旬的父亲许邦彦和13岁的儿子许秉纶一起参加“同名村”交流活动,并到泉州、厦门等地体验地道的闽南美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的父亲是最早返乡寻根的一批人,九十年代时,我到了福建中医学院读书。以后,我还要经常带着我的孩子到大陆来。”许宸杰说,现在大陆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两岸往来不再是难事,未来年轻一代的交流增多,必将拥有更多更丰富的“共同记忆”。

 

全国台企联副会长林子凯表示,如今大陆方面针对台胞旅游、学习和就业等需求都出台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便利措施,让台胞在大陆过得更加安心、舒心,对未来前景更具信心。“这无疑会吸引更多台湾人到大陆生活,推动两岸民间交流走向更深层次。”林子凯说。

 

在海峡论坛期间,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多个活动中和台湾青年进行了见面交流。张志军表示,希望台湾年轻人来到大陆学习、生活和工作,都能够享受同大陆居民基本相同的待遇。大陆将继续研究出台便利台湾青年人来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的措施,让“就业领域更加宽泛、门槛更低,生活和出行更加便利”。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