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渡台,从福建的文庙开始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12-25 16:36:26 | 来源: 福建日报 |
9月28日,时值孔子诞辰日,首届海峡两岸联合祭孔大典在福州文庙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数百名祭祀人员及嘉宾,共同以传统释奠礼的礼仪向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表达敬意。这是海峡两岸迄今规模最大的联合祭孔仪式。(资料图片)
300多年前福建先民渡海赴台,在台南建起了全台第一座文庙,此后儒家文化不断衍播,如今岛内已有24座孔庙,每年都举办以明朝仪轨为依归的祭孔大典。今年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日,来自台湾的近400位礼生、乐生跨海来到福州文庙,参加首届海峡两岸联合祭孔大典,他们演奏祭祀音乐,并首次带来文八佾舞与武八佾舞等祭祀音乐,循古礼向中华文化的至圣先贤表达敬意。
“清朝统一台湾后,科举制度、儒家思想等都从大陆传到了台湾,对台湾文化发展起了关键作用。文庙是供奉儒家文化鼻祖孔子的地方,当年台湾以及闽南一带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都要到福州文庙赶考,此次将首届海峡两岸联合祭孔大典放在福州文庙举办,既有历史传承的意味,也是在追溯闽台的文化渊源。”台湾中华华夏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沈智慧说。
而台湾孔庙的建筑形制则与泉州府文庙一脉相承。据泉州师范学院教授吴幼雄介绍,台湾各地最早的孔庙大都由泉州的工匠主持修建。泉州文庙培养了众多人才,他们东渡台湾,推动了台湾儒学的起步发展。台湾儒学得以发展之后,反过来又与泉州府文庙保持了密切联系。可以说,泉州府文庙是闽台儒学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见证地。
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泉州府文庙原位于泉州鲤城区百源川池畔,始建于唐开元末年,由当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移建于现址泉州中山路。
泉州府文庙建筑规模宏大,它将宋代中原文化与闽南古建筑艺术有机结合,是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主体建筑大成殿乃祭孔大殿,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斗拱层叠,梁枋纵横,雕饰的飞禽走兽、花卉草木等栩栩如生。整座大殿用48根白石柱承托,前有露台,翼以扶栏,下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筑有元代石桥,桥面铺72块长方形条石,代表孔子的72个得意门生;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玉振门。东畔明伦堂、崇圣祠为文庙现存主要附属建筑。西有泮宫及乡贤名宦祠、状元祠等四座。大成殿正厅中央供奉着孔子圣像,梁上悬挂清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东西两侧供奉四配、十二哲人及五十六贤人,陈列祭孔礼器、乐器和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文物共500余件。
明清以来,泉州府文庙英才辈出,他们东渡台湾后大力推动台湾儒学的发展。而若论两地文庙的渊源,则与曾任泉州知府的蒋毓英大有干系。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蒋毓英调任台湾首任知府。在任5年内修建了两座孔庙,这为泉台两地文庙间的交流奠定了基础。此后,台湾孔庙在建筑形制上就一直追摹福建文庙,其创建与维修时往往都聘请福建工匠主持,建筑材料也多取材自福建。例如,台北孔庙创建时就请泉州名匠王益顺按闽南式建筑风格设计,木石材料大都运自大陆,其中包括泉州白石及青草石,雕刻十分精美。台南孔庙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时,不仅购买泉州石材,还延聘泉州名师精雕细琢再运到台湾组合安装,并如泉州文庙一样增设泮宫坊、府学署等,至此,台南孔庙迎来了全盛时期。
今天人们参观泉州府文庙时,可以看到刻有“乾隆六十一年台湾知府蒋元枢捐造,贡生蒋鸿皋监制”铭文的3件青铜豆,及有“同治六年五月□日铸,州同衔即选训导郑秉经,郊行李树监铸冶”和“台湾北路淡水同知严金清谨制”铭文的青铜编钟2件。这些器物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台湾孔庙在泉州府文庙举行祭孔典礼时带来的贺礼。
福州市社科联主席林山告诉记者,祭孔大典源于上古学生敬拜先生的礼仪,两汉以后逐渐演变为专门祭祀孔子的仪式,它是中华民族传承2000余年的重要礼仪活动。两岸同胞今年首次在福州文庙共同举办祭孔典礼,旨在促进心灵契合,让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福州文庙、泉州府文庙与台湾孔庙之间独特的文缘关系,彰显了台湾民众对大陆原乡的文化认同。(记者 林娟)
新闻推荐
- 连续发行21年 生肖邮票成为法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2025-01-21
- 福建省台联“乡亲相爱一家人”2025年台胞迎新春联谊活动在福州举办2025-01-21
- 两岸观光有望恢复 岛内旅游业者:已准备好,只待岛内主管部门放行2025-01-21
- 事关就业、社保、工资,看2024新成效、2025新动向2025-01-21
- 埃及中国问题专家:春节是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2025-01-20
- 亚冬会火种采集“以冰燃火”难点是啥、怎样实现的?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