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钢:用音乐传播中国声音
|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12-15 14:50:11 | 来源: 中国文化报 |
大提琴滑音犹如“阴风惨惨”,军鼓“咚咚咚”地撞击着心房,大提琴与乐队合作演奏的《我遥远的南京》是为纪念1937年在南京大屠杀中被害的30万平民而作,并不像一般同类作品那样声嘶力竭和血雨腥风,它用醇厚深情的大提琴,祭奠历史上那并不遥远的日子,表现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与祈祷。
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办之际,名为《永不忘却》和《和平祭》的音乐会,先后在南京和北京上演。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钢作曲的《我遥远的南京》、《和平祭》第三乐章是音乐会演奏的重要曲目。
200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叶小钢创作了大提琴协奏曲《我遥远的南京》。“这部作品完全是有感而发,没有任何人要求我去写。里面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情绪的表达,我们期盼和平,但是和平是有代价的,不能一味隐忍,还要奋起抗争。”叶小钢说。
叶小钢的另一部南京题材作品《和平祭》是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落成而作,在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0周年祭日当晚在南京首演。《和平祭》共有3个乐章,即《南京》、《石头城》和《和平祭》。此次选演的是第三乐章,在道出了对战争的悲叹和惆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祈望。“《和平祭》是超越个人情绪的,不仅仅写这场战争、这场大屠杀,更是关注人类,为未来祈祷和平。”叶小钢说。
这两部作品的创作经历对叶小钢来说是沉重的。为创作,他不仅参观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采访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当死难者的照片和死亡名单一次次在脑海中闪现,愤怒的情绪压抑了理性的创作。“我必须从愤怒中跳出来,我的作品不是声嘶力竭地无奈控诉,不是大喊大叫。对作曲家来说,控诉和宣泄是需要理智地通过艺术手段表现的。”叶小钢介绍。
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叶小钢这位出身音乐世家,当过农民、钳工,经过不懈努力回归音乐之路,留学美国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却毅然回国的音乐家更懂得怎样用音乐传递中国声音。近年来,他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作为2014年中德人文交流计划项目,今年11月,叶小钢受德国萨尔州第25届艺术节和德国萨布吕肯广播交响乐团之邀前往德国,在德国举行了两场“中国故事·大地之歌”专场音乐会。叶小钢介绍,“中国故事·大地之歌”音乐会在未来3年还将继续在世界各地举行,一批更具“中国风”的作品将会被安排在国外文化主流市场上,让西方观众真正感受到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我遥远的南京》已经被叶小钢列入明年赴德国演出计划之中。“明年,我会带《我遥远的南京》去德国演出,指挥和演奏者都将是外国人。”叶小钢认为,通过交响乐这种人类共通的艺术形式,可以把中国故事表达得更生动,更容易让全世界理解。
叶小钢表示,虽然有一定阻力,但还是希望未来能携自己的南京题材作品到日本演出,让日本人通过音乐体会到中国人心中的挣扎、反抗、痛苦、希望和向往,希望他们读懂作品中“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主题。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2025-11-09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9日晚在广东广州举行 习近平将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2025-11-09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 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2025-11-09
- 国台办: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 “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2025-11-09
- 探寻神秘巴文化:台湾自媒体人走进达州罗家坝遗址博物馆2025-11-09
- 宝岛重光——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系列报道2025-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