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观察|Observe
台湾经济患上了“台湾病”
| 编辑: 马晓叶 | 时间: 2025-11-28 12:12:42 |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
近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发文章指出,台湾因深层的、结构性的经济功能失调,患上了“台湾病”。文章认为,“台湾病”是一种“由政策诱导的营养不良”,造成台湾经济正被“四大失衡”所困:一是极度低估的汇率;二是因劳工薪资增长滞后带来的社会层面的失衡;三是资产价格的泡沫化;四是潜在的金融系统性风险。
除了文中所提到的“四大失衡”,笔者认为,台湾经济还面临至少“三大忧患”:其一,从需求方面看,消费持续低迷,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其二,从产业结构看,尽管台湾高科技产业发达,但传统产业不断萎缩,经济过度依赖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其三,从支撑条件看,不仅传统上的“五缺”难题未能得到解决,还因民进党当局的错误政策及倒行逆施出现了更多的“缺”。

2025年以来,拉动台湾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两驾已近于熄火,主要靠出口的相对强势增长拉动,经济出现剧烈波动的风险加大。根据台湾地区统计部门10月底发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净出口对台湾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三分之二,投资的贡献率约为四分之一,消费的贡献率则不足一成,第三季度净出口的贡献率更是超过九成。这意味着,台湾经济面临的内需不足问题愈加突出,对出口的依赖进一步加深,缺乏内在的稳定性。台湾内需不足的背后,是收入分配的失衡,贫富差距持续加大,普通民众缺乏购买力,民间消费难有起色。
台湾产业发展的两极分化问题正日益严重,导致其脆弱性不断提升。一方面,以半导体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据日前台湾当局经济事务主管部门统计处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电子信息制造业(台湾方面称为资讯电子工业)的产值同比增长25.84%,占台湾制造业产值的比例进一步提升至47.52%。其中,集成电路产业的产值同比增长27.79%,占台湾制造业产值的比例高达24.11%。另一方面,包括化学工业、金属机电工业、民生工业等在内的传统产业均出现负增长,前三季度的产值同比分别下滑8.24%、1.78%和0.08%,特别是化学材料及肥料业、基本金属业和汽车及其零件业3个主要行业,产值下滑幅度分别为13.98%、12.51%和9.46%。台湾制造业发展高度依赖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问题更为突出,难免会陷入“成也电子信息,败也电子信息”的境地。
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各种缺失问题也日趋加剧。民进党上台以来,不仅长期面临的“五缺”(缺电、缺水、缺工、缺地、缺人才)问题未能解决,还出现诸多新的缺失,特别是“缺安定”,使得岛内的资本外流问题愈演愈烈。当前,台湾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不确定性上升,高科技产业受美国等西方国家胁迫导致技术和人才流失,传统产业受关税与汇率“双杀”举步维艰,贫富差距持续加大。在美国祭出所谓的“对等关税”背景下,赖清德当局一味任美予取予求,甚至不惜将台积电逐渐变成“美积电”,使得岛内半导体产业“空心化”的风险进一步升高,台湾经济正加快被边缘化。

面临上述严峻的问题,民进党当局无意也无力改善现状,只是一味推动与大陆“脱钩断链”,无异于自断活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客观事实表明,两岸遵循市场规律和合作共赢原则,所形成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关系,拓展了台商台企的竞争力,促进了台湾的产业升级,提升了台湾同胞的利益福祉,大陆资源和市场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民进党当局违背经济规律,强推两岸经济“脱钩断链”,正令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加快集聚,经济体系将更加脆弱,经济前景更加黯淡,真是祸及当下,贻害子孙。(作者:周小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