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观察|Observe
台胞忆清明:外公给我讲的那些抗战往事
编辑: 马晓叶 | 时间: 2025-04-05 19:05:10 |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
八十年前,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争,无数先辈浴血奋战,终于换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时光带走了很多人的记忆,却无法抹去那些血与火的印记。对于许多人来说,抗日战争是教科书上的篇章,是影视剧里的故事,但对我来说,它是刻在家族血脉中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又是一年清明时节,在这个缅怀先人的日子里,我又想起了我的外公。
我叫苏允恺,我的外公是云南昭通人,他曾经亲身经历那场民族存亡之战。我的外公年轻时便投身军旅,先是在台儿庄战役中浴血奋战,后来又加入中国远征军,辗转于滇缅战场,参与了松山战役、畹町战役,最后在残酷命运的安排之下被迫滞留缅甸。对于外公来说,在缅甸的那些年是痛苦的深渊,是生与死的挣扎。最终,他拖着一身伤痕辗转去到台湾。清明时节,我追忆外公的过去,缅怀那一代为国家牺牲的英灵,心中满是敬意与感慨。
台湾青年苏允恺站在畹町桥边。当年,10万中国远征军就是从这里跨出国门赴缅抗日。(苏允恺 供图)
其实,我的外公很少谈论起那些年的经历和战争往事,只有在特定的时候,他才会缓缓说起那段岁月。台儿庄战役是他年轻时经历的第一场大战。那是1938年,中国军队与日军在山东台儿庄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外公对我说,那场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战场上到处是燃烧的村庄,废墟中残存着破败的墙壁,硝烟与尸体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抗战士兵们隐蔽在城墙后面,等待日军的冲锋,一波接着一波。战士把弹药打光了,就用刺刀拼杀,甚至徒手搏斗。他的战友一个个倒下,鲜血浸透了战袍,但没有人后退一步。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对日作战的首次大捷,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然而,这场胜利背后,是无数将士的牺牲。外公的心中始终记得那些未能走出战场的战友。
台湾青年苏允恺(第一排左四)和家人的合影。站在中间位置的是他的外公。(苏允恺 供图)
台儿庄战役后,外公随部队转战各地。直到1942年,中国远征军组建,他成为其中一员,从此便踏上了更加残酷的战场——滇缅战场。那时候,日军占领了缅甸,切断了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补给线——滇缅公路。如果这条“生命线”失守,中国抗战将陷入绝境。因此,组建远征军就是要派遣中国最精锐的部队与盟军并肩作战,共抗日军。
刚进入缅甸时,远征军面对的是极端恶劣的战场环境。热带丛林湿热难耐、蚊虫肆虐,很多人还未上战场就已经感染疟疾,高烧不退。在缺乏补给的情况下,士兵们经常断粮,甚至只能靠树皮和野草充饥。然而,最可怕的还是日军,他们装备精良,对中国军队展开了残酷的围剿。许多将士因为补给不及时,被迫撤退至缅甸北部的野人山,那里是“人间炼狱”,饥饿、瘴气、毒蛇、野兽,夺走了无数战士的生命。外公的很多战友就这样消失在密林深处,成为无名英魂。
1944年,远征军开始反攻,外公参与了松山战役。外公曾说,那是一场“血战到底”的战役,中国军队以极大的代价攻破日军阵地。战场上到处是炸裂的泥土与残肢,天空被浓烟遮蔽,空气中充满火药与血腥味。冲锋过程中,身边的战友不断倒下,尸体堆积成山,但没有人后退一步。在这场战役中,有一群特殊的战士——娃娃兵。这些娃娃兵大多是13至16岁的少年,有些甚至只有11岁、12岁,他们或是因为家园被毁,或是因为亲人被杀,怀着保家卫国、报仇雪恨的心情参军,与成年士兵一起奔赴战场,成为抗日战争中一股令人心痛又敬佩的力量。外公对我说,有些娃娃兵在最后时刻还紧握着枪,嘴里喃喃地喊着“报仇”“不能退”。最终,远征军成功攻克松山,为全线反攻打开了通路。
2024年8月,台湾青年苏允恺走访云南畹町“老兵村”,与抗战老兵交流,了解滇西抗战历史。(苏允恺 供图)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抗战老兵的后人,我深知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当我站在松山抗战遗址、畹町镇、腾冲国殇墓园,看着那些刻满英烈名字的石碑,心中充满无限的敬仰与悲痛。这些先烈曾经年轻鲜活,他们也有家人、有梦想,却在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再也没有回来。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虽然这段历史渐渐远去,但我坚定地认为,我们这代人必须要承担起讲述历史、传承历史的责任,让更多台湾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了解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并珍爱和平。
我的外公虽已离世,但他的故事将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我想念他,便想起他的战场、他的战友,以及那一代人无畏牺牲的抗战精神。我会记住这一切,并把它讲给更多人听,让那些英灵和他们的抗战精神永远不被遗忘。(作者:苏允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