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功1946》-(3)育人才,拓长远

八十年前,硝烟散尽,台湾重归祖国版图,但在台湾,语言的割裂却成了同胞间无形的屏障。今天,我们就来回望 1946 年,看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如何带领团队,用汉字与注音符号,为台湾同胞找回“祖国的声音”。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那段“语同音、书同文”的燃情岁月。

 

通用标准语言的推行,师资是关键。台湾光复初期,当地“国语”教学的教师群体中,既有操着地方腔调、难达标准的授课者,也有仍沿用日语开展教学的本地教员,难以满足“国语”普及的迫切需求。1946 年 9 月,魏建功为此紧急返回北京,启动“国语”推行员与教师的专项招募。

 

为了“国语推广运动”能够长期健康地发展下去,魏建功在第二年又特地在台湾大学设立了“‘国语’专修科”,以培养从事祖国通用标准语言推广坚持的后续力量。在培养专业国语人才之外,魏建功还着眼于普通民众的语言需求,想出了更“接地气” 的推广办法。短短几年,魏建功和他的团队,用《国音标准汇编》定音、用“广播节目”传声、用《国语日报》扎根,彻底铲除了日本殖民语言的影响,让台湾同胞重新用上了传承五千年的汉字汉语。

 

八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1946 年那段峥嵘岁月,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扫除语言隔阂的“国语”运动,更是一位学者以赤子之心守护中华文化的坚定践行——魏建功以汉字为基、以注音为桥,斩断殖民文化的枷锁,让台湾同胞重新拥抱祖国的语言,重归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这既是对中华文化血脉的赓续,更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生动见证;而这份传承,也将继续引领我们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携手前行,让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愈发牢固,让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在两岸交融中永续绽放。

 

总监制:张栩龙

监制:顾建

撰稿:虞颖、李鸿建

剪辑制作:虞颖

策划:邵鸣钢

主持: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