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古典与现代的交响——一座都城
编辑: 方玮晴 | 时间: 2014-07-22 18:25:46 | 来源: 海峡飞虹 |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来自意大利的记者唐云。我喜欢唐诗,所姓唐。我来中国二十多年了,十分热爱中国的文化!二十年前,我曾到过郑州。这一次,我非常高兴,能够再次来到这片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来到这中华文明的轴心区。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从历史、文化、以及现代发展的角度,共同体验和感受郑州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魅力。听众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黄帝故里新郑敬拜轩辕黄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一项盛典。它始自春秋时期,在唐代渐成规制,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2013年,一些文化学者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设为“中华圣诞节”,呼吁普天下华夏儿女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共同纪念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这一次,唐云来到郑州,并没碰上拜祖大典。不过,她来到了黄河游览区,站在巨大的炎黄二帝雕塑的脚下。这两尊塑像,并排而立,整体高106米。整个广场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达15万平方米。
唐云:亲爱的听众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炎黄二帝的脚下,在我身边,是我的中国同事向菲。向菲,此刻你有什么感想?
向菲:我现在非常非常激动,炎黄被称为华夏文明的始祖,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而此刻,我正站在他们脚下,我觉得很难用语言去描述,敬仰,除了敬仰还是敬仰吧!
唐云:对,我能了解你的这个感觉。我知道,三月三在这儿附近有一个很大的祭祀活动,全世界的华人,国内的国外的,都会来这儿寻根,对祖先表达自己的敬意。然后,正好是在黄河的对面,这儿还有一个很大的广场。我们还准备坐船,然后去游览黄河。
唐云一行人乘坐气垫船,沿着专用河道,驶向黄河。天气很冷,河面已然结冰,船每每向前挺进,冰面便一点点破裂退后,两岸是随风摇曳的芦苇荡。不一会儿,他们就驶入了黄河。河道很宽,一眼望不到头。
向菲:Gabri,你看,这就是黄河!
唐云:黄河,水是黄色的,可能是因为它经过黄土高原到这里的。周围都是芦苇,也很漂亮!
向菲:你会带一些东西回家吗?
唐云:对,当然!因为我参观过很多(黄河文明),山西、陕西,比如说碛口、土岗乡,很多的小城镇,看黄河的。然后我每次去,都会带回一些河畔的土,都是黄色的,然后带回家放在一个网里。这个网也有十几年的历史了,也很破的。
向菲:这个土是代表一种思念吗?
唐云:那当然!
唐云他们的船停靠在一片陆地上,这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看起来坚实的土地,几经踩跳,就开始变得软绵,就跟踩在牛皮上一样柔软,溢出了水,被人们戏称为牛皮地。究其原因,这里是黄河的旧河道,脚下的土地,除了粘土就是沙子。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
国际台记者向菲在黄河游览区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 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省为核心。大中原地区文化即中原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
而郑州是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座古老的城市距今已经有3600年的历史了。2004年,郑州被确立为中国第八大古都。这里有夏朝都城阳城遗址,以及大量的商城遗址。
阎铁成:我们现在所到的这个地方,是中国夏代的都城,我们知道,夏是中国第一个王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我们今天的中国,就是从这里起步的,从这里迈入世界民族之林的!
这一天,阎铁成带着唐云来到了登封。2010年8月1日,世界遗产大会做出决议,将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
阎铁成:你到中国二十多年,研究过“中国”这个名字吗?
唐云:应该是有很多说法吧。
阎铁成:为什么叫中国,知道吗?
唐云:我看了很多说法吧,反正它本身太大了,我自己的想法,全世界可以是中国。
阎铁成:回到它的本意啊,它应当是中央之国,国中之国。
唐云:嗯,对!
阎铁成:国中之国,最中心的地方,这个国家就叫中国。但为什么叫中心之国呢,这和中国人的宇宙观有关系。当世界还处在一个混沌状态的时候,人们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哪个地方的人最开始寻找呢?就是郑州人。郑州人寻找的时候呢,他就根据自己的观察,他认为,我自己所在的这个地方呢,就是中。我站的这个地方是种。最早产生“中”这个概念,然后又产生东、西、南、北这样的方位关系。所以说,在中国,第一个有方位概念的,是郑州人。他把自己站的这个地方称作“中”,后来又把这个地方称为中原、中州,后来在这里建立的国家,就叫中国!
在文化学者阎铁成的陪同下,唐云一行人来到了观星台。他们脚下的地面上,嵌着是一个圆形的图案,上面标记了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分布。
唐云在观星台
随行记者:这是我们整个天地之中历史文化建筑群的示意图。
阎铁成:申遗那年我们做的。
唐云:东南, 西南……
随行记者:这样的示意图,您看着觉得怎么样?
唐云:反正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阎铁成:天圆地方嘛!
随行记者:真的能理解我们的意图啊!
唐云:世界的中心!
阎铁成: 我们自己认为的!实际上,天地之中这个概念啊,世界好多国家,他们也都在寻找,比如说印度。实际,这代表了人们对宇宙的一种探索。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告成,因其位于嵩山之阳,箕山之阴,最早被称作阳城。唐武则天时,在进行封禅活动时,有“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一说。为取此吉兆,故改嵩阳县为今天的登封市,改阳城为今天的告成镇。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
阎铁成: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观星台啊,是中国元代一个大科学家郭守敬建的,当时他以这为中心,在全国建立了二十几个观测点,制定了一个历法叫《授时历》。它算出来的时间,和我们今天的公历,只错了26秒。所以说,非常不得了。
观星台前后院共分照壁、山门、垂花门、周公测影台、大殿、观星台、螽斯殿等七进。在唐云面前的,是石制的周公测影台。早在周代的时候,周文王的四子周公姬旦为营建东都洛邑寻求天文依据,立土圭,竖木表,在此进行天文观测。唐开元11年,公元723年,当时的天文官吏为保存周公旧制,将其修成现在的石圭石表。
观星台负责人:这个周公测景(影)台,就是古代先民“天地之中”的确定之处。
唐云和她的中国同事向菲参观完观星台后,聊了起来。
向菲:Gabri, 参观完观星台,你有什么收获?
唐云:“中”这个说法,很有意思,郑州登封阳城,过去的人觉得这里是天地之中。按照过去的想法,地是方的,天是圆的。这个想法也很有意思。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都有这样的需求吧,可能在意大利也会有,但我还没有真正地研究过。这个想法影响了后来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比如对称的结构、思维方式。
探寻天地之中,体现了华夏民族对“中”的崇拜,形成了“中正”、“中和”、“中庸”等无处不在的中华文化体系,也出现了如中华、中国、中央、中天、中原、中土、中州、中岳、中心等这样的词。据史料记载,4000多年前,舜帝传位给大禹时,曾传予其修心之法,曰“人心为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中华文化经典中记载的最早的心法,九九归一方能天人一体、中立守恒。只有执中、守一,才能通天彻地,通晓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真理。这和后来的释迦心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郑州少林塔沟武校集团的创始人刘宝山接受采访
郑州少林塔沟武术学校精彩演出
记者唐云(左一)、刘保山(中)、记者丹尼尔(右一)
唐云:对不起,你当过和尚吗,在少林?
刘宝山:少林寺啊,我是个假和尚。
随行记者:俗家弟子。
唐云:俗家弟子。
刘宝山: 我没有出家,我没有当和尚。
和唐云对话的,是郑州少林塔沟武校集团的创始人刘宝山。现年83岁高龄的他,十分随和。他出生于七代武术世家,精通四十多种拳路和十八般兵器。1978年,他创办了塔沟武校,如今,这所学校已被誉为“天下第一武馆”。
少林功夫(及罗汉拳)讲究(内外)兼修并任,如果说少林拳是少林功夫的象征,那么少林器械则为少林武术的精华。少林十八般兵器……
唐云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塔沟武术学校艺术团学生的表演,演出结束后,她还采访了少林塔沟教育集团副董事长刘海科。
唐云:特别吃惊,看到你们的学生,特别了不起。他们差不多十五岁吧,这个表演团。
刘:他们平均年龄应该在15岁左右,最小的也有5、6岁。
唐:对,我看到了。
刘:大的也有18、19岁。整个咱们塔沟武校,学员的年龄啊,平均也就是15、16这个年龄段。这是一个以武术为特色,以文化教育为基础的一个文武兼备的一个学校。通过练习少林武术啊,最大的收益,第一个身体强壮,第二个意志顽强,也可以说这就是磨练了意志、陶冶了情操。
少林塔沟教育集团位于中岳嵩山脚下,辖新、老两个校区。老校区在少林寺景区入口处。名扬海外的少林拳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爱好者,更让不少外国人慕名而来。你听,我们的唐老师碰到了一个来这儿学习的洋学生。
唐:Can you speak?
德国学生:English?
唐:You are from Egland?
德国学生:No, I’m from German.
唐:How long you study here?
德国学生:One month. (00’08’’)
唐:你挺小的吧,那你多大吧?
武校学生:11岁。
唐:你是哪里人?
武校学生:江苏人。
唐:你专门一个人从家来这边的?
武校学生:嗯
唐:那你不怕?离开父母没关系?
武校学生:刚开始有一点儿。后来就习惯了。
来了郑州,如果不上少林寺,实在有些遗憾。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嵩山五乳峰下,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有“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之誉。少林寺因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因建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这一次,唐云很幸运,她采访到了少林寺现任住持释永信。
唐云:少林正在(发生着)变化,(它)走向世界了,很多国家的人来这里,很想问,在这么多变化当中,什么是少林不会变的呢?
释永信:随着全球化,大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的人群在一块切磋,对我们自身也是一种提升,所以我们认为,人的心性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人和万物的本质是不会变的。我们说的生老病死、成住坏空,都不会变的,我们如何能把握住我们的心性,能把握住万物的本性,能够把什么问题都跟“空”字结合,那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做事方式就能把握住,就能把握地更好。
Reg 晨钟暮鼓(取前奏的钟鼓声)
忽远忽近的晨钟暮鼓,诉说着沧海桑田的世事,也传递着更鼓不变的人生真谛。时过境迁,历史沉淀,正是古老为崭新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韵味。城市依旧是那座城,郑州,曾经的商代都城,如今的中部经济中心城市,未来,也许会成为国际化的航空大都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在发展,那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呢?也许,是流传下来的人生真谛,也许是经久不衰的史诗,又或许,是那首为世人所传唱的曲子。
这段《穆桂英挂帅》是已过90高龄的苏兰芳老人所唱。她被誉为“豫剧活化石”,是戏剧教育家周海水的嫡传弟子。这位当年与常香玉同台演出的老艺人,曾几何时,却被人们淡忘。朴实无华的个性,逆境中坚韧的人生,让人无不触动。苏兰芳说,戏词教人学好、向善,你听这“天波府走出我这报国臣”,多么的开阔、大气。也许不变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吧!
郑州地处中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特殊地位,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郑州的发展提供了机会。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15》,赋予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国际航空物流枢纽”的战略定位。唐云20年前来过郑州,所以她特别期待,有了航空港的郑州,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访谈航空港实验区党工委书记胡荃
这一天,唐云约访到了郑州市委副书记、航空港实验区党工委书记胡荃。
胡荃:我们航空港发展目标,实际上也是我们发展的主线,有这么三句话。第一句话就是“发展大物流”,或者叫“建设大枢纽”。就是刚才我讲的陆空,陆路包括铁路、公路、航空,它们与都市对接、都市联运。第二句话是“发展大产业”,特别是临空经济,临空产业,高端附加值比较高的,依靠航空运输的。第三句话就是“塑造大都市”,产业和城市相结合,产城融合来塑造大都市。
经济是否发展,社会是否进步,城市的建设只是一个方面,更正要的,是要看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随着城市不断的建设和发展,社区逐渐形成,并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正确引导群众理性化表达诉求,为群众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郑州市在借鉴本市这些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提出并在社区为基础上各级联动推行了网格化管理这项新举措。究竟网格化是什么,为了一探究竟,唐云来到了郑州市金水区经八路社区。
唐云:你们这个社区有多少人住吧?居民是多少?
街道办负责人:居民常住户是2193户,人口数可能是5490人。但户籍人口多一些,可能是12202人。
唐云:这是一个老区?
负责人:是个老区,房子一般都是八十年代的房子。
唐云:老人多还是年轻人?
负责人:老人多。
唐云:退休的?
负责人:对、对,离退休的比较多。但是我们这离退休的老人生活地很幸福,有的感觉,他们的生活状态,比年轻人还要充满激情。今天正好有我们的社区先锋报,他们编辑部正在筹备第七期的报纸。
在社区编辑部,唐云看见了正在为杂志选画的老人们,唐云和大伙儿一见如故,老人们十分热情地赠画给她。
老人:这个是我画的。
唐云:你自己(从前)就喜欢画画的?
老人:也是退休以后,老有所乐吧。
唐云:你去老年大学?
老人:嗯,老年大学有个书画院。
唐云:这是您的画儿吧?
老人:是的。
唐云:我特别喜欢那个绿牡丹。
老人:要喜欢你就拿走。
唐云:不好意思。
老人:没啥不好意思。自己画的,不要钱,没事儿。
碰到这些老年朋友,唐云感到非常开心。而关于网格化的建设,社区负责人解释说:
负责人:我们说,如果郑州市相当于一个版图的话,给它划成小的方格,然后每个格子里呢,都有人来管理,管理格子里的各种事务,为格子里的居民提供各种服务,是这样一个概念。
唐云:他们服务多少人吧,一个网格员?
负责人:差不多也就说是六百多户左右。
唐云:现在全郑州都有这样的(机制)吗?
负责人:对、对,全郑州都是。
听起来,网格化管理的确是项惠民的好措施,这里老人们的生活状态也着实令人羡慕。临走的时候,热情的合唱团的老人们还唱起了他们排练的歌,你听
冬日一个寒冷的夜晚,站在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的楼顶向远处眺望,华灯初上,灯火阑珊。 这里,是郑东新区CBD,郑州市重要商务、金融集聚区,也是郑州现代化发展的一大亮点。
向菲:Gabri, 现在我们站在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天台上,你看见那个黄色的“大玉米”建筑了吗?
唐云:当然了,这很漂亮的。现在天黑了,周围都是灯,高楼大厦,很漂亮的,像一个塔。实际上是一个大宾馆,我听说。它是按照嵩岳寺塔仿造的。我们也参观过了,所以我很有印象。这儿附近还有正在建设的国际航空港,这是很大的一个项目。他们准备利用郑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建成一个国际的航空物流中心。郑州这个地理位置的优势太重要了,所以利用铁路、道路、航空方面的优势,会覆盖到整个周围地区,甚至全中国的。所以,将来如果我们回到郑州,一定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形式。
郑东新区CBD中心公园的湖畔,一幢形似“大玉米”的玻璃大楼倒映在水中。湖畔散步的老人们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豫剧,远处的喷泉此起彼伏。郑州,这座历久弥新的城市,正奏响着古代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乐章!
(记者:向菲 唐云(意大利))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