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功1946》-(1)山河归,语言殇

八十年前,硝烟散尽,台湾重归祖国版图,但在台湾,语言的割裂却成了同胞间无形的屏障。今天,我们就来回望 1946 年,看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如何带领团队,用汉字与注音符号,为台湾同胞找回“祖国的声音”。让我们走进那段“语同音、书同文”的燃情岁月。

 

1946 年 2 月 2 日,农历正月初一,台湾桃园机场迎来了魏建功和他的“国语推行团队”。然而眼前的景象,让满怀期待的他们心头一沉—— 满街的日文标牌,耳边的日语交谈,就连儿童少年口中,都喊着像“山田俊雄”这样的日式名字。

 

 

1946年,魏建功与“国语推行委员会”同仁在台北桃园机场合影

 

自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来,日本在台湾推行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系统性地摧毁中华文化的根基。日语被定为“国语”,中文报刊被查封,学校禁止教授汉文,甚至连家庭中使用闽南语都会遭到监视与惩罚。这种文化认同的危机,正是殖民者精心设计的精神驯化。语言成了割裂的伤口,而魏建功深知,恢复“国语”不仅是沟通的重建,更是民族认同的重塑。恢复“国语”地位,就是文化回归的第一步。

 

人光复了,文化也得光复,语言也得光复!台湾光复了以后,推行“国语”的唯一意义是“恢复台湾同胞应用祖国语言声音和组织的自由”。魏建功坚信:敌人夺去台湾的河山,已经重归了祖国版图;台胞表达意志的方式,根本敌人是不能改变的,恢复起来一定很快!我们要稳稳实实地清清楚楚地先把“国语”声音系统的标准散布到全台湾。

 

总监制:张栩龙

监制:顾建

撰稿:虞颖、李鸿建

剪辑制作:虞颖

策划:邵鸣钢

主持: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