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观察|Observe
台青:在“世界屋脊”感受民族交融与时代脉动
编辑: 马晓叶 | 时间: 2025-08-25 18:50:12 |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当我看到新闻中对西藏自治区发展成果的报道时,不禁想起2023年,自己与10位台湾小伙伴一起首次踏上青藏高原的旅行。当时,我们怀着激动与好奇的心情,用一周时间穿越拉萨、林芝和山南,亲身行走于雪域高原。那次旅行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那无与伦比的自然之美——湖水澄澈、山川壮丽、天空辽阔,带给人心灵的宁静与放松。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各民族的和谐交融与时代的有力脉动。
刘育宇在西藏参观“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常设展览(刘育宇供图)
记得那时,我们参观了西藏博物馆的“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常设展览。展览集中展示了西藏自治区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成果,纵向涵盖数万年的西藏地理发展史,横向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维度。尤其引起我注意的是,许多出土的陶器、饰品与中原文化存在密切联系,印证了雪域高原与中原王朝源远流长的关系。诸如唐蕃联姻、元朝宣政院印、清代金瓶掣签等文物史实,均生动揭示出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文化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西藏各族人民的情感依托和心灵归宿。最令我震撼的是西藏和平解放特展。展柜中陈列的锈迹斑斑的镣铐、农奴破旧的衣衫,与民主改革后颁发的第一张土地证、第一批基础设施的照片形成鲜明对比。关于农奴受压迫的恐怖历史,我在布达拉宫也有见到——在宫殿深处保存完好的农奴监狱遗址非常触目惊心:低矮的牢房、冰冷的刑具、残酷的刑罚方式、压抑的环境,无声诉说着旧制度的残酷。这些珍贵文物清晰展现了新旧西藏的天壤之别。2024年,西藏自治区的生产总值达到27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155倍,多项关键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西藏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彻底改变了旧西藏的贫穷落后,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西藏地处中国的西南边疆,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着藏、汉、回、珞巴、门巴等40余个民族,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拉萨的八廓街宛若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缩影。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八廓街感慨地说:“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与历史见证,伫立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之巅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导游介绍说,宫殿外墙每年仍按传统方式刷漆。宫殿内的壁画、雕塑与宗教圣物保存完好,每天都有信徒和游客前来礼拜和祈祷。布达拉宫是典型的西藏传统土石木结构建筑。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长期的风化和地质变化可能会对其稳定性造成威胁。1961年3月,布达拉宫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累计投入近3亿元对布达拉宫实施了两次大规模维修工程。除此之外,还形成了以日修、岁修为工作准则,持续开展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这些努力使布达拉宫能够始终以壮丽迷人的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
仅有文物修复和保护远远不够,还需要做好年轻一代的教育,以实现文化的传承。在西藏农牧学院参观时,我参与到课外藏文社团体验中。当拿起非常特别的藏文笔,在藏族同学指导下书写自己姓名的藏文写法时,我第一次感受到藏文书法的精妙。在交流中,我了解到西藏中小学校均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和藏语文课程。这种“以语言通心灵”的设计,真正促进了中华各民族间的融合。另外,在一所以藏文化为主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里,有来自西藏、青海、四川的学生,他们埋头于唐卡绘制、经文篆刻和彩墨拓印等传统工艺,每一笔、每一刀都是对文化的守护。学校的老师介绍说,国家通过专项资金支持、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等方式,系统性保护和发展藏族传统工艺,为年轻人扎根传统技艺、走向未来的人生道路提供了更多可能。
刘育宇在西藏(刘育宇供图)
通过西藏之行,我深切体会到,西藏自治区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宝库,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在那里,我看到了一个既传承千年文化又拥抱现代发展的西藏。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家通过教育扶持、文化保护、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多方面举措,使得西藏自治区获得持续的繁荣发展。作为台湾青年,我感到非常振奋。西藏自治区的实践证明:坚持民族团结,保护好历史,尊重并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实现各民族携手发展,共同进步。(作者:刘育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