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当地时间7月9日,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意大利文化部、意大利人类文明博物馆、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意大利足球协会、意大利拉齐奥大区议会共同举办的“光影同辉 美美与共”——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在意大利林琴国家科学院落下帷幕。据悉,在意大利“总统级文化机构”——林琴国家科学院举办中意艺术展尚属首次,引发各方广泛关注。自6月25日开展以来,这场汇聚了中意两国200余件书画和非遗珍品的展览,在罗马这座“永恒之城”绘就了一幅跨文明对话的生动画卷,展厅内参观者络绎不绝,累计吸引数万名意大利及各国观众驻足欣赏,流连忘返。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光影同辉 美美与共”——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现场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光影同辉 美美与共”——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现场

 

中国艺术瑰宝令外国观众叹为观止

 

此次特展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敦煌艺术研究专家常沙娜担任荣誉总顾问。展品包括来自中国100余位书画名家、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200余件精品,以及来自意大利人类文明博物馆珍藏的意大利非遗艺术品。书画家范曾为展览题字,崔如琢、吴为山分别作序。展品涵盖书画、景泰蓝、竹刻、刺绣、云锦、玉雕、剪纸等中华传统技艺与意大利陶器、铜器、服饰等艺术瑰宝,体现“文化的共通性与差异性的和谐共存”。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光影同辉 美美与共”——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现场

 

展厅内,蔚县剪纸《五牛图》以700厘米的磅礴气势展现农耕文明的厚重,其纤细如丝的刀刻技艺令意大利观众惊叹“纸张在匠人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定州缂丝《齐白石虾》以“通经断纬”的绝技还原水墨神韵;在蒲氏蛋雕展区,鸸鹋蛋壳上雕刻的《江南春色》以微米级的刀工呈现水乡景致,观众透过放大镜能看见蛋壳薄如蝉翼的透光效果。现场的参观者纷纷表示,从中国非遗作品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宁静之美。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光影同辉 美美与共”——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现场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意大利亨德里克·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博物馆馆长 迪·蒙特:我认为这个展览非常吸引人,可以说是一种首创。据我所知在林琴国家科学院这样的著名公共机构举行这种(中国)艺术展览还是首次。手工艺术品展现了传统中国技艺,而且是由当代艺术家完成的独创作品,让人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活力和表现力。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意大利当代视觉艺术家 莱拉里奥:这里有一幅画作和我的作品十分相似。我的那幅作品正在意大利国立现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我的画也被乌菲齐美术馆收藏了。我在作品中描绘了一些小猪,生活在大自然当中。和刘万鸣(院长)创作的这幅作品非常相似。这就好像是一场合奏音乐会,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波兰观众 安娜:展览给我一种和谐宁静的感觉,比如那些书画、花瓶。我对书法作品也很感兴趣,它们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内容。对于那些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可以在这个展览中看到很多东西。我很高兴欣赏到这个展览。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意大利观众 路易吉:我十分惊喜地发现这个中国的展览!令人赞叹!尽管我看不懂汉字书法,但从书画作品中我看得出来,书画中人物的身形和面部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代表着人类的尊严和高尚。所有的书画作品整体上都反映出一种宁静的庄严。你们(中国)的艺术表达方式在欧洲和西方是没有的。

 

非遗作品辉映文明共识 传承人点赞时代价值

 

本次艺术特展将非遗技艺转化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共鸣的生动载体,传承人深刻感受到非遗作品在当代传播中的独特价值与活力。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颖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颖认为,此次携景泰蓝作品赴意展演深感荣幸,将致力于推动中国技艺之美在世界舞台持续绽放。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周淑英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周淑英说,参与中意建交55周年文化交流活动深感荣幸与振奋。她表示,深化兼具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的非遗保护实践,是非遗传承人肩负的时代使命。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厦门珠绣代表性传承人谢丽瑜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厦门珠绣代表性传承人谢丽瑜感言,此次特展令人倍感振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罗马的盛大呈现,不仅为活态传承注入新动能,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舞台上受到广泛关注。

 

东西方艺术精品成为文明互鉴注脚

 

本次艺术特展展品涵盖书画、景泰蓝、竹刻、刺绣、云锦、玉雕、剪纸等中华传统技艺与意大利陶器、铜器、服饰等艺术瑰宝,体现“文化的共通性与差异性的和谐共存”。

 

展览还同时展出由意大利人类文明博物馆提供的多件意大利刺绣、木雕、铜器和陶瓷非遗收藏。东西方艺术珍品以“平行叙事”的方式共处同一展厅。当景泰蓝的釉色与意大利陶瓷的光影在展厅相遇,当剪纸的镂空与罗马建筑的拱券形成视觉对话,当意大利的工艺美学与东方非遗形成奇妙共振,展览超越了非遗技艺范畴,成为文明互鉴的注脚。很多观众都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美美与共”。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光影同辉 美美与共”——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现场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光影同辉 美美与共”——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现场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意大利建筑师 洛奇:最引人注意的是,两国的艺术作品的共同点是在处理材料、几何构图上的精益求精,哪怕材料简单,却可以实现高质量的作品,而不是堆砌黄金这样奢侈的材料。这些丰富多彩的意大利工艺传统在这里和中国的传统艺术找到了契合点。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波兰观众 米莎:对我来说,这里(的展品)是一种平静(之美)。在意大利的教堂和博物馆里,墙上都画满了壁画,但是这里非常独特,色彩不是那么浓重,更加的平静,从而带来和谐之美。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意大利观众 努恩齐娅:意大利是一个充满色彩的国家,一个盛产伟大艺术家的国家。中国也是如此。那么为什么不搭建交流的桥梁呢?这非常有必要,是一件十分美好且重要的事情。在这个展览中可以看到光明、辉煌与美感。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办的这个展览非常好!

 

艺术特展助推中意两国艺术交流与互动

 

在罗马林琴国家科学院的展厅里,众多前来参观的意大利博物馆专业人士和意大利艺术家们在被中国非遗作品打动的同时,还萌生了让更多的中国非遗展览在意大利落地的想法。意大利亨德里克·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博物馆馆长迪·蒙特还担任罗马另一家以服饰、装饰等非遗艺术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馆长,她希望今后在那里也能举办这样的中意非遗展。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意大利亨德里克·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博物馆馆长 迪·蒙特:在那个以装饰和工艺品为主题的博物馆,将来也可以举办这样的展览,包括中国传统的服饰、水壶、陶罐、镜子、其他装饰品都可以在那个博物馆展示。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意大利馆藏的19、20世纪的艺术品进行对话。

 

意大利当代视觉艺术家莱拉里奥则更进一步,他表示,参与本次展览的一位中国艺术家即将和他联合举办艺术展览。

 

文明互鉴·艺术交融!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绽放中意文明对话之光

 

意大利当代视觉艺术家 莱拉里奥:我将会参与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一个双人艺术联展。作为西方艺术家,我将在东方的世界中进行对话与交流,而我的中国艺术家同行也将在意大利一个17世纪建成的场所举行同样的展览,他也要和不同的世界交流。我们有一个连接彼此的共同纽带,很多艺术家都是这样,那就是大自然和诗情画意。两位艺术家的这种互动与融合非常美妙。尽管我们相隔遥远,但在充满诗意的(展览)中彼此靠近。

 

据悉,此次艺术特展引发了意大利媒体的广泛关注,意大利《日报》《米兰财经报》、ClassCNBC电视台、阿尔玛电视台、旅游电视台、拉齐奥电视台、黄金电视台、多纳电视台、罗马科罗纳广播电视台、伦巴底城市电视台、意大利新闻第一网、《纳维利日报》网、米兰第一资讯网等50余家意大利主流媒体平台对本次艺术特展进行了报道。报道普遍认为,“光影同辉 美美与共”——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通过展示中意两国的艺术瑰宝和传统技艺,拉近了中外民众的距离,创新了中意文明对话与互鉴,奏响了“美美与共”的和平乐章。

 

(总台记者 曹日 金京 殷欣 李耀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