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繁花》是架起两岸文化的一座桥梁”

2024年开年伊始,出生于上海的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热播,风靡两岸,掀起“繁花”热。这部剧的豆瓣评分高达8.5分,就连87岁的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都在百忙之中抓出空档,选择观看沪语版的《繁花》。《繁花》给台湾青年提供了一个了解上海的新视角,从中可以看到大陆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以及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青年人勤奋进取的拼搏精神。这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座架起两岸文化的桥梁。

 

“《繁花》是架起两岸文化的一座桥梁”

 

电视剧《繁花》改编自金宇澄的同名小说《繁花》,同时融合了《上海赋》《野蛮生长》《股市中的红男绿女》《股市中的悲欢离合》等作品的部分内容。电视剧由秦雯执笔编剧,胡歌饰演主角阿宝,马伊俐、唐嫣、辛芷蕾为女主演,讲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发迹于上海黄河路的商人阿宝的故事。年轻的阿宝靠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自己的奋力打拼,成为商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电视剧《繁花》不仅有浓浓的上海人文情怀,也富含年代感很强的港台元素。在全剧30集的电视剧中,共出现多达57首上世纪80、90年代的港台流行金曲,包括叶启田的《爱拼才会赢》、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王杰与叶欢的《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Beyond的《光辉岁月》、王菲的《执迷不悔》和张学友的《偷心》等。而擅用灯光和运镜的王家卫导演,在镜头中常凸显出上海黄河路上一众餐厅的霓虹灯招牌。这样的场景像极了昔日香港的繁华街市。观众甚至会恍然以为自己正在观看1980年代的香港电视剧。

 

《繁花》的故事展现了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活力,反映出大陆同胞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不怕困难、敢为人先、勇于开天辟地的精神。该剧以青年阿宝为主轴展开,藉由阿宝的故事,一窥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上海与深圳股市的热潮与起伏,看到当年由上海南京路众多百货商场所点燃的时尚成衣大战,见证带动整个沿海省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造业发展,这些都奠定了之后四十多年大陆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就在和《繁花》故事所处背景的同一时期,在现实世界中,一大批台湾同胞带着资金和技术进入大陆投资兴业,如同剧中的阿宝一般在商海里拼搏。如今,当年登陆的台胞不仅在大陆站稳了脚跟,更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并以自身成功的经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台湾同胞来大陆创业就业,追梦圆梦。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22年,台商投资大陆项目已达12.97万个,实际使用台资累计720亿美元。2023年1月至11月,大陆新增台资企业数同比增长26.8%,实际使用台资金额同比增长39.9%。

 

“《繁花》是架起两岸文化的一座桥梁”

 

《繁花》是王家卫式的浪漫呈现,展现了上海风情和人生百态,让我们看到了上海的繁华与变迁。王家卫曾说过,《繁花》像是一部被拆成了30个段落的电影,不管是运镜、角度、灯光、还是色彩,视觉效果完全就是原汁原味的王家卫。最令人惊喜的是,王家卫做出全剧以上海话(沪语)拍摄的大胆决定。方言来自于一个地区特有的历史和文化,不管是腔调口气还是俚语俗话,都是以在地的方言来表达才最对味。《繁花》使用上海话(沪语)让整部剧的角色都活了起来,包含遇事宁折不弯的宝总、讲究规矩和派头的爷叔、嗓门大胆子小的陶陶、好大喜功的魏总、一不小心就得意忘形的汪小姐以及处世自有一番歪理的玲子和菱红,这些不都是我们印象中的上海人和上海文化吗?

 

其实,上海和台北有着很多相似的城市记忆,更拥有很多相同名字的道路,比如南京路、青岛路、厦门街、永康路等。相同的文化决定了两岸有着割不断的历史和情感链接。透过电视剧《繁花》在两岸的热映,我们看到更多台湾同胞愿意接近大陆、了解大陆的事实。任何人为筑造的高墙都阻挡不了两岸民众希望交流交往的强烈愿望。(作者:吴胜熙)

《繁花》火爆两岸,融入大时代看到大未来

2024-01-15

筹备6年、拍摄3年的时代大剧《繁花》,近期火爆两岸。

 

《繁花》是香港鬼才导演王家卫监制执导的首部电视剧,改编自沪上作家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这部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天空划过的一道闪电”,是上海的“清明上河图”。囊括了包括茅盾文学奖、华语文学小说家奖、台湾“镜周刊”十大好书在内的华语文学界诸多荣誉。

 

被央视称为“孤品”的电视剧《繁花》,以细腻的腔调、独具一格的“王氏美学”展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充满变化和机遇的大上海影像,讲述了以阿宝为代表的小人物,在改革开放初期,紧抓时代机遇,改写命运,拼搏成长的故事。以饮食男女、商战故事和方言叙事,呈现了岁月变迁下新上海滩弄潮儿的风采和那个活力四射的锦绣年代。

 

该剧播出后,在两岸观众中口碑爆棚。剧中出现的诸多特色场景、美食、方言、插曲及音乐,都成为大家搜索、讨论和追捧的热门话题。从南京路、黄河路、和平饭店到排骨年糕、鸡脚爪、宝总泡饭等都引发众多回忆和共鸣,并延展到线下的追溯和打卡。

 

2024年的第一部爆款剧,非《繁花》莫属。对许多台湾观众而言,《繁花》也提供了一个独到视角,让他们深入了解大陆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以及在大时代影响下上海青年人执着理想,勤奋进取的拼搏精神。有台湾网友不无感慨地表示,“《繁花》呈现了一个完全打破我既有想象的90年代中国(上海)”。

 

有评论指出,电影般的质感、节奏紧密的叙事,让台湾观众领略到,大陆社会转型与商业变迁。炒股,做外贸,打造国产服装品牌,开饭店,从国有单位下海经商……透过流畅丰满、扣人心弦的剧情,台湾观众看到了站在时代潮头的拼搏精神。这与上世纪台湾民众一边唱着《爱拼才会赢》,一边辛勤工作、努力学习,何其雷同。

 

事实上,两岸割不断的历史和情感链接,让很多台湾民众都有着浓厚的“上海情结”。特别是上海和台北,不仅代表着两岸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更有着相似的城市记忆,更拥有很多以地名命名的道路,如南京路、青岛路、厦门街、永康路.....路名都一模一样。

 

而其中的原由,就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接收台湾,派了一位上海的设计师重新规划台北的街道地名,他就把上海以中国地图来划经纬线、用各省市来命名道路的地图模式,完全复制过去。如此一来,台北天然就带有了上海的基因。

 

白先勇先生的小说集《台北人》里就曾描写了很多沉浸在上海过去荣光,追忆往昔时光的“上海人”。而父母都是上海人的台湾知名主持人蔡康永也常常自称“我们上海小孩”,说自己从小就“捕上海的风,捉上海的影”。

 

《繁花》剧中的外滩和平饭店,1998年10月14日,也曾经见证过时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的汪辜会晤。

 

上海,作为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先天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渊源,让其成为众多台湾同胞西进大陆的第一站,成为两岸交流交往最活跃的地区。

 

2003年,两岸首班春节包机是从上海起飞的;2008年,海峡两岸空中双向直达航路开通仪式也在上海举行。2015年,上海率先出台《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权益保护规定》,首创给予台胞“市民待遇”。

 

如今,大批台商在上海投资兴业,大批台湾青年在这里创业就业,追梦圆梦,成为这座城市的市民和主人。上海及周边地区有常住台胞50多万人。累计设立台企1.94万家,累计吸引合同台资462.67亿美元。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已连续举办14年。“双城好、两岸好”,已成为两岸同胞手足情深,携手合作、共创双赢的集中共识。

 

金宇澄曾这样解释《繁花》书名的由来,“繁花就像星星点点生命力特强的一朵朵小花,好比树上闪烁小灯,这个亮起那个暗下,是这种味道。”

 

《繁花》在两岸热播,不仅是两岸同文同种、一脉相连的呈现,更是两岸同胞在大时代中爱拼敢赢,永立潮头的精神在共鸣和闪耀。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更离不开这些时代微光和个体的勇于付出,正是他们穿梭两岸,涌动着和平发展、交流合作的主流民意和时代潮声。

 

岛内知名媒体人陈文茜曾以《我上海的一天》为题撰文感叹,从大历史角度看,上海正主宰着未来世界的一部分,这和台北恰恰好相反。台北正蔓延着一种宿命的疾病,每次“重大”事件的发作,都预言着衰落。“唯有欢乐的上海,让我想起台北的孤独”。

 

只有看到未来,才会有未来。

 

两岸一家人,有着共同的悲欢。当前,祖国大陆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全面推进,一个新的,充满广阔空间和丰富机遇的大时代正在铺展,广大台商台胞也正面临着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大潮和无限机遇。一个繁花似锦的未来,在等待两岸同胞共同书写。

展开全文

台湾写真:台湾观众迷《繁花》

2024-01-24

王家卫导演的《繁花》无疑是2024年伊始,最为台湾剧迷们热议的大陆电视剧。“你看《繁花》了吗?”“想去黄河路打卡,吃宝总泡饭和排骨年糕”……如是对话近来常出现在台北的友人聊天中。

 

台湾作家张大春本以为自己是朋友圈子里最早开始追《繁花》的。“多年以前我就听说我的老朋友王家卫和金宇澄要合作拍《繁花》,所以电视剧一出,我马上就看,并且推荐给我的朋友。”他对中新社记者说,“可没想到,有些朋友竟然已经在看,尤其是我的小学同学,他们有不少人祖籍上海或江浙,第一时间看了。”

 

“小说原作和改编剧本我都非常喜欢,”张大春说,“这部剧可说是现象级的作品,不论在美学或表演,以及故事的调度剪辑上,都是王家卫非常好的代表作。展现出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大陆民众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开天辟地的精神,不仅有对财富的追求,还包含着牺牲与容忍、尊重与理解的价值,也就是原著中所写‘不响’的美德,是一种迷人的风度。”

 

来自上海的卢氏夫妇,20世纪90年代初依亲落户台北。夫妻二人都曾是上海知名餐厅的厨师,在台北中山区的“卢记上海菜馆”一开就是30年,至今仍做着地道的上海菜,吸引不少老顾客。“那种年糕在台湾买不到,做出来不正宗,所以我不能做。你要去上海‘鲜得来’吃!”当记者询问排骨年糕,老板娘如是说,“现在上海变化飞快,我们每年都要回去看看。”

 

张大春每吃上海菜必点葱烧鲫鱼。“台北以上海为名或主打上海口味的餐厅遍地都是。”他说,台湾饮食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菜系融合——有时在川菜馆会吃到上海口味的菜,或是在日料店吃到带有上海本帮菜趣味的食物,在《繁花》剧中,玲子的“夜东京”也是这样。“这种既坚持原先的来历,又给它发展的出口,是我们谈论饮食文化更重要的一个关注点。”

 

作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总制作人,台湾作家白先勇一边忙着这出昆曲大戏20周年在台湾演出的安排,一边见缝插针地看了4集《繁花》。曾在上海念小学的他,选择看沪语版。“王家卫抓住了上海的精髓。”他说,剧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上海迸发出的活力,“我1987年回上海,从飞机上看下去,还是黑的,没什么灯。但我当时就讲,上海是龙头,一定会铆足劲恢复灿烂辉煌。后来的发展简直不可思议。”

 

“我看得根本停不下来。”台湾资深媒体人尹乃菁说,剧中的港台流行歌曲,一下子把人拉回那个年代,她当年常去上海,见证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从无到有,以及上海的飞速发展。

 

尹乃菁表示,当年香港、台湾在流行音乐和影视领域引领潮流,但大陆后来居上,现在台湾民众爱看大陆电视剧,KTV排行榜里也有许多大陆歌曲。“据说为拍摄《繁花》,光是收购影视基地花了5亿元人民币,这样的投资和市场规模太令台湾影视界羡慕了。”她表示,希望台湾影视人也能拥有这样的机会,拍出好的作品。

 

对于剧中人物,尹乃菁最欣赏的是玲子以及扮演者马伊琍的演技。这恰巧印证了台湾铭传大学网络声量与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杜圣聪用网络大数据测算的结果——近一个月台湾关于《繁花》的网上讨论,“好看”和“马伊琍”是最突出的两大关键词。

 

“这表示台湾观众对于这部剧的好感度较高,对马伊琍的演技最为认可,建立了良好的口碑。”杜圣聪解读数据指出,在新闻媒体上,《繁花》的曝光度远高于其他的大陆影视剧;在社交媒体上,对于该剧的讨论也具有一定深度,包括演员演技、导演运镜、人生体悟等等;而喜欢该剧的观众,则具有年龄较成熟、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较高的特征。

 

台商钟东霖观剧感触颇深。他在《繁花》所展现的年代,于南京东路开电脑超市,生意红火。黄河路、和平饭店,都是当时常去宴客的地方,甚至有位上海的长辈像剧中的“爷叔”一样“有腔调”,他的点拨让钟东霖获益匪浅。

 

如今30年过去,伴随着大陆的发展,钟东霖成为硬科技领域的投资人,在上海投资的几家半导体公司都已上市。他对记者说,“当年在上海创业的经历对我影响很大。大陆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快速、高效,未来仍充满机遇。”(完)中新社记者 路梅

展开全文

后劲很大!台湾《繁花》剧迷“走不出来”

2024-01-22

电视剧《繁花》收视口碑双丰收,在海峡两岸都成为观众热烈讨论的对象。该剧近日迎来大结局,不少台湾剧迷“走不出来”,直呼“后劲太大”。

 

从剧情走向到拍摄技巧、从主创团队到剧中“CP”、从演员妆造到插曲“回忆杀”,台湾媒体还在持续报道《繁花》,台湾网友也在社交平台发布观后感和“二创”作品。

 

后劲很大!台湾《繁花》剧迷“走不出来”

 

跟着《繁花》去“打卡”

 

《繁花》带动取景地旅游热度上涨。作为剧中故事重要发生地之一,上海老牌五星酒店——和平饭店走红,门前挂起剧照可供合影,联名定制餐也供不应求,不少台湾剧迷慕名前去“打卡”。

 

后劲很大!台湾《繁花》剧迷“走不出来”

 

排骨年糕、泡饭、油墩子、川沙鸡脚爪......岛内网友被剧中美食狠狠“种草”,“看饿了!有空一定要去上海尝尝同款”,还有一些“急性子”已经跟着网络视频学制作了。

 

后劲很大!台湾《繁花》剧迷“走不出来”

 

“侬方言欸港得来伐?(你能讲得了方言吗?)”沪语版《繁花》极富韵味的台词生动地展现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风情,其年代感和氛围感使很多台湾观众对上海话也产生兴趣。

 

后劲很大!台湾《繁花》剧迷“走不出来”

 

台舆论对《繁花》评价颇高

 

“《繁花》完全打破了我对90年代上海的既有印象。”“质感像电影一般,叙事节奏紧凑。”“演员非常好看,剧情也很流畅。”......

 

网友讨论度超高外,《繁花》在宝岛的爆火还体现于联合新闻网、中时新闻网、TVBS新闻网等台媒,对该剧时代背景、拍摄手法、布景道具、配音配乐等方方面面的“狂热”报道。

 

台湾时事评论员赖岳谦在一档节目中表示,《繁花》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加入了新文化的内容,这种张力让观众感受到当时上海的魅力。

 

《繁花》热播后,另一位时事评论员雷倩也追剧了。她认为,如今观众不仅爱看古代历史剧,还喜欢上了描绘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剧,在绵长的历史文脉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国潮和国风。

 

台湾《旺报》社长兼总主笔戎抚天表示,台湾和上海之间的联结非常深,所以看《繁花》可以收获很多感动。他说,这些年来,大陆的连续剧对岛内民众一直非常有吸引力,这背后是中华文化的强大力量。

 

“陆剧热”类型更多样

 

近几年,台湾“陆剧热”不断,如《甄嬛传》《琅琊榜》《觉醒年代》《狂飙》《三体》等,民众关注并喜爱的大陆剧集类型越来越多样。

 

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看来,大陆电视剧在岛内流行,大陆对台湾的文化影响力持续增强,两岸越来越生活在同一个文化圈中。在数字文化时代,原本海峡阻隔带来的文化隔膜,正逐渐通过新媒体而消融。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冬梅最近在《台海研究》杂志发文指出,随着大陆文化软实力的崛起,在对台湾地区传播方面,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等影视娱乐产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受到岛内青少年的追捧并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让年轻世代了解真实的大陆,这对于两岸融合发展,实现同胞心灵契合无疑有巨大促进作用。

 

有理由相信,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两岸同胞,将共同书写出中华文化繁花似锦的未来。(中新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岳青)

展开全文

《繁花》在台湾颇受欢迎 国台办: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情感共鸣从未改变

2024-01-31

海峡飞虹消息(记者 左妍冰):1月31日,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电视剧《繁花》在台湾颇受欢迎的相关提问,发言人陈斌华说,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文化根脉、共同的情感共鸣,即便时光流逝,即使跨越山海,哪怕人为阻隔,也难以减少,从未改变。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近期,台湾民众热议王家卫导演的电视剧《繁花》,一些岛内舆论认为台湾和上海的联结非常深,观众看《繁花》后很容易被触动。我们注意到近些年大陆连续剧对台湾民众一直颇具吸引力,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陈斌华说,很遗憾,因为工作繁忙,我还没有看过《繁花》,但身边很多朋友都推荐说“很好看”,还有专家评价这部剧制作精良,创造了大陆电视剧的新高度。《繁花》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中,天南海北的普通人齐聚上海滩,抢抓机遇努力打拼的故事,颂扬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播出后在网络上、在剧迷中引起了热烈讨论和广泛共鸣。我看到台湾剧迷好评如潮,有的还留言“想去黄河路打卡”“想吃宝总泡饭和排骨年糕”。

 

陈斌华表示,包括《繁花》在内,大陆影视剧等优秀文化作品近年来在岛内颇受欢迎。除了作品本身是好作品外,还因为两岸同胞同文同种、文化相通,对于剧情容易心领神会、共鸣共情。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文化根脉、共同的情感共鸣,即便时光流逝,即使跨越山海,哪怕人为阻隔,也难以减少,从未改变。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