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两岸同胞携手同行,乘着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大船奋勇向前

从1987年至今,海峡两岸开启交流已经36年了。天津市作为台商投资的重要聚集地之一,截至今年6月,已经累计批准设立台资企业2602家,台商投资的总额超过181.98亿美元。今年8月22日,第十四届津台投资合作洽谈会(简称“津台会”)开幕。期间,有19个重点项目进行集中签约,台商投资总额达49.2亿元人民币,真正体现了海峡两岸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实现同胞心灵契合,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追求。

 

两岸同胞携手同行,乘着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大船奋勇向前

 

第十四届津台投资合作洽谈会开幕式现场(简称“津台会”)

 

在促进津台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天津市一直坚持走深走实,出台了一系列惠台措施,为台胞台企分享更多大陆发展机遇、享受更多同等待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从2008年开始举办津台会,天津市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顺利举办了十四届。仅前十三届的津台会就吸引了台湾2600多位政界、商界的重要人士参会,使津台会成为两岸同胞经贸交流融合、沟通亲情的重要纽带。

 

两岸同胞携手同行,乘着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大船奋勇向前

 

天津台协棒球队的队长苏哲锐

 

来大陆13年的台湾青年苏哲锐是在天津工作的白领,在他的带领下,天津台协队的棒垒球比赛成绩一直是华北地区的冠军。在今年的津台会台企新品采购洽谈会的台青创业区,他向大家展示了与棒垒球运动相关的展品。在谈到两岸交流时他说,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吸引台湾更多的人才和商品到天津来,并通过津台会这样的平台帮助在天津发展的台商和就读的台湾学生落地生根。聊起棒垒球运动,苏哲锐说自己就是天津台协棒球队的队长,经常组织青年台商与当地的青年打比赛,让两岸青年人以球会友,促进商业交流。

 

两岸同胞携手同行,乘着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大船奋勇向前

 

王铭宽(左)在津台会展台前

 

来自台湾的王铭宽先生到天津将近20年的时间了,这是他首次参加津台会。他开心地对记者说:“我是天津姑爷,在这里定居了,也买了房。非常感谢能给我机会参加交流,让我们公司有机会面向更多的消费者。“他还对记者说,不管是两岸经济还是两岸交流,都离不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像我常年在大陆生活,也希望吃到一些台湾的农特产品。两岸关系好一点,两岸贸易就可以多一点。希望借助这个展会,我的品牌在京津冀甚至华北地区都可以做一个全新的推广,为公司增加更多的发展机遇。

 

两岸同胞携手同行,乘着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大船奋勇向前

 

钟文轩(左)在津台会现场

 

来自台北的80后青年钟文轩是大陆咖啡某品牌的研发总监。他对记者说,他来大陆从事这个行业的初心就是想让更多的大陆人认识咖啡、了解咖啡,他相信未来大陆的咖啡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大。他说:“我大多数的同学都在做金融或者科技相关的工作,在这里,他们感觉今后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我的父母也认为,我在大陆工作或者生活,他们很放心,而且会常来这里旅游。”

 

两岸同胞携手同行,乘着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大船奋勇向前

 

杨泊舟(右)参加津台会

 

在大陆奋斗了十年的杨泊舟先生对记者说: “来到祖国大陆的第一感觉,就发现自己特别喜欢这里。我爸爸在我小时候就一直说,你要记得你是中国人,要记得我们祖籍是福建,要记得身上流的血。我想把我的品牌往大陆这边引进,就是希望把台湾的产品介绍给大陆同胞认识。大陆对台湾人的政策是很好的,为我们提供了很优厚的条件。搭上大陆发展的顺风车,我相信能一步一步向着更好的方向走下去。”

 

两岸同胞携手同行,乘着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大船奋勇向前

 

台青王怡雯(左)和她创业团队里的年轻人

 

在天津做乡村振兴工作的台湾青年王怡雯,她的成长经历让记者的内心非常震撼。王怡雯经营的是第一个在大陆做落地运营乡村振兴产业的台资企业,也是天津市目前唯一一家把乡村振兴与党建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台资企业。多年来,她一个村一个村地挖掘,努力让党建教育的表达形式呈现得更活泼、更有趣。她着力打造的文旅主题就是 “红色经典、绿色乡村”,希望以此为乡村振兴赋能添翼。除了让企业发展与党建内容紧密结合,王怡雯还开动脑筋,努力让她的助力乡村振兴的台企与当地村集体合作社的发展结合起来,天津小辛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产物。在小辛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王怡雯持有50%的股份,其余的股份是当地村民的。她认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自己的企业能够真正助力乡村振兴,也能了解村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正因为村集体合作社持有一半的股份,所以集体的利益永远摆在第一位,不管是在村里面发展文旅产业,还是带着村里面的农特产品走出来,都要给集体创造收益,给村民带来好处。到目前为止,王怡雯的合作模式已经复制了三个,而且发展得都很顺利。王怡雯说:“台湾这么小,大陆这么大,不光是我这个小企业,就是再放大说两岸的经济或者两岸关系,未来肯定是要走向统一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一件事情。两岸青年一定要多交流,只有交流多了,了解了,才能谈认同;有了认同才能谈融合;有了融合,两岸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所以,两岸的交流真的不能停也不能断。”

 

两岸同根一家亲。只要两岸产业融合发展,两岸同胞和衷共济,携手同行,乘着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大船奋勇向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宽广。(作者:左妍冰)

 

两岸及香港青年培训夏令营在京结营

2023-08-14

两岸及香港青年培训夏令营在京结营

图为颁奖嘉宾为10名优秀营员颁奖。本报记者 杨子岩摄

 

8月12日,由香港潜能汇基金会与北京爱迪学校联合主办的“明日青年领袖培训夏令营”在北京结营。夏令营于7月31日开营,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来自两岸及香港的100位优秀中学生,接受了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及北京爱迪国际学校老师提供的领导力培训课程,并参访了京东方、美团等具有代表性的高新科技、数字经济行业企业,与商界人士和专家进行了深度交流。

 

据主办方之一、潜能汇创始会长江山介绍,该夏令营由主办方全程公益支持,目的是为两岸及港澳青年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和提高领导能力的平台,全方位帮助青年学生在提升能力、丰富学识、开拓视野的同时感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果并培养家国情怀。

 

记者杨子岩

展开全文

用青春的力量共圆同一个梦——第十五届海峡论坛台青侧记

2023-06-20

仲夏六月是火热的季节,也是年轻一辈编织梦想的季节。第十五届海峡论坛为两岸青年交流搭建了大舞台,让他们在沟通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青年是时代前进的重要推动者。在海峡论坛的各种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两岸青年相识相知、互鉴有无,用年轻人特有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两岸融合发展带来新思路、新创意。在论坛大会上, “登陆”已经十六年的台青寿彦轩说:“今天站在这里,我可以很自豪地说,在两岸融合发展的大潮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没有缺席。”

 

用青春的力量共圆同一个梦——第十五届海峡论坛台青侧记

 

6月17日,第十五届海峡论坛大会在福建厦门举行(摄影:左妍冰) 

 

台青林彦辰是第一次参加海峡论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非常激动,对记者说:“这是一个交流的盛会!有很多台湾青年来到厦门参加论坛。我发现,两岸交流是所有台湾同胞最渴望的一件事情,每一个台湾青年都想要来参与盛会。”林彦辰还说,大陆对台湾同胞非常关心,把台湾的前途、青年同胞的发展都放在了首位。我想,未来两岸统一对台湾青年的发展将更加有利。

 

在厦门大学读书的台湾女生康明明今年是第二次参加海峡论坛大会了。她对记者说:“今年感觉不同的是,有许多岛内朋友都来到了这个论坛,大会更加盛大,我也结识了新的朋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包含台湾人在内的,身为台湾青年,(我)也要扛起自己身上的责任。”康明明还表示,我们来到大陆发展,希望两岸能够更深度地融合,希望有更多的台湾青年、台湾学生来到大陆、了解大陆。只有深入融合到大陆的生活中,台湾青年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也才能为我们的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台生茆致远是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上海分会的会长。一直以来,他都在做两岸青年学生之间交流的工作,帮助“登陆”的台湾青年更好地融入大陆的生活。茆致远对记者说,这是他首次参加海峡论坛。看到台湾的村里长、文艺界、体育界和民俗宗教界的各界人士都来了,自己心里就明白这样的论坛活动才是两岸之间真正的交流。茆致远说,作为学生,我肯定会首先学习好,然后用我的努力和奋斗影响在台湾的亲人朋友、高中同学、大学同学,这样,我就能够把推动两岸交流的工作真正落实在自己身边。

 

 

用青春的力量共圆同一个梦——第十五届海峡论坛台青侧记

 

参加海峡论坛的部分台湾青年合影(摄影:左妍冰)

 

台湾青年杨睿泽是到大陆的“首来族”,记者采访他时,他到大陆仅仅两个多月。作为新媒体从业者,到大陆后,杨睿泽爱上了公益活动,常常作为志愿者去帮助残障人士。杨睿泽对记者说,在台湾,没有海峡论坛这样的两岸交流活动。海峡论坛让大家知道了自己的根在哪里。他还给记者讲了一个又一个在公益活动中发生的小故事,也展示了他拍摄的公益视频。他说,大陆残障青年乐观积极的生活状态让他很震撼。用新媒体手段展示他在大陆参与的公益活动是他来大陆后最大的收获,他一定会坚持参加公益活动。

 

谈到首次参加海峡论坛的感受,来自上海的台青陈深册对记者说:“这次大会上,我听到了来自不同职业、不同领域的台湾同胞的发言,意义很重大。我在思考,受到国家重视的我们,应该思考作为一名台湾青年应该做些什么。”他还表示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因为这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青年的梦想成就伟大的时代。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台湾青年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和各种创业机会,希望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跨过海峡参与祖国的飞速发展,与大陆青年携手打拼,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记者:左妍冰)

 

 

 

 

 

展开全文

以赛助创 2023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120个初赛项目出炉

2023-08-02

2023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8月2日对外通报,经过近一个月的报名,共收到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项目158个,有效报名项目为153个。经过专家评委的初评,120个进入初赛的项目清单新鲜出炉。8月22日至25日,两岸青年将携项目在江苏常州比创新“晒”创意。

 

大赛自6月30日启动报名以来,两岸青年报名踊跃。通过审核的有效报名项目包括企业组项目35个,团队个人组项目118个。其中,报名选手平均年龄38.2岁,具有留学经历的55人,核心团队博士67人,硕士100人,专利总数163个,软件著作65个,其他知识产权40个。

 

153个项目中,大陆有效报名项目为77个,主要来自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广东省、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北京市、黑龙江省等地;台湾地区有效报名项目为76个。

 

据介绍,此次大赛将以赛助创,为两岸青年互学互鉴提供优质平台,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融资贷款、技术转移、辅导培训、宣传推广等全方位、深层次、全链条服务,加强两岸青年互动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中国台湾网、江苏省台办联合报道)

展开全文

两岸一心,让爱回家

2023-08-11

在云南省中部的玉溪市有一家专门经营台湾简餐的风味餐厅,名叫“御味轩”。在这家已经经营了十年的餐厅里,浓缩着一个“两岸一家亲”的美好动人故事。

 

2023年6月29日晚上10点20分,一架从台北经深圳中转后飞往昆明的航班平稳降落在昆明长水机场。机场大厅的出口处聚集着迎接亲友的人,肖鹏就在其中。他静静地注视着依次而出的旅客,希望早一些见到已经分别了三年半的妻子黄郁芬和女儿。新冠疫情阻断了海峡两岸的正常往来,肖鹏与妻子、女儿只能通过视频“隔屏相见”。妻子熟悉的身影终于出现了!肖鹏激动之余轻声地问妻子身边的小女孩:“请问,你是我的宝妹吗?”小女孩点点头,肖鹏立即紧紧抱住了让他日思夜想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女儿。宝妹离开玉溪的时候才到爸爸的腰际那么高,现在都到他的肩膀高了。三年半的辛苦等待终于迎来温情时刻……

 

两岸一心,让爱回家

 

肖鹏一家在机场团聚的合影。(摄影:柳卫国)

 

故事的男主人公肖鹏是云南玉溪易门人,他的妻子黄郁芬是台湾新北人,两人于2008年因工作原因在上海相识,从此开启了一段跨越海峡的爱恋。半年后,肖鹏辞掉上海的工作回到玉溪,并热情地邀请黄郁芬到玉溪过年。初到玉溪的黄郁芬立刻就被云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住了,接下来的二十多天时间,黄郁芬对玉溪产生了莫名的亲切感,还爱上了玉溪的豆腐小锅米线和牛肉卷粉。回到台湾后,黄郁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掉工作,告别父母,再次来到玉溪,让两人的异地恋画上圆满的句号。两年后,肖鹏和黄郁芬步入婚姻的殿堂。考虑到台湾的岳父岳母也需要人陪伴,肖鹏随妻子在台湾住了两年。在这两年里,肖鹏升级当上了爸爸,还学会了一门厨艺——台湾简餐制作。

 

两岸一心,让爱回家

 

肖鹏夫妻俩经营了十年的台湾风味餐厅。(玉溪市台办供图)

 

女儿两岁时,肖鹏带着妻女回到玉溪,在玉溪五中旁开了一家餐吧“御味轩”,专门经营台湾简餐。制作简餐的食材大多是从台湾寄过来的,深受玉溪人的喜爱。经过夫妻俩的精心打理,餐吧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前来就餐的客人络绎不绝。四年前,女儿宝妹该上小学了。夫妻俩决定由黄郁芬带着女儿回台北读书,肖鹏留在玉溪照顾年迈的父亲,同时可以继续经营餐吧,逢学校放寒暑假,黄郁芬就可以带着女儿回玉溪团聚。没想到,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大暴发,打乱了小两口的计划,团聚的时间一延再延……

 

独自留在玉溪的肖鹏把对妻女的思念化成动力,一边照顾年迈多病的父亲,一边把餐吧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店里收款的账号就是黄郁芬的手机号,每做成一单生意,手机就会收到一笔款。通过收款短信,黄郁芬能知道当天的生意如何,由此判断出丈夫在餐吧经营得多么辛苦。每天晚上,夫妻二人都保持视频通话,妻子千叮咛万嘱咐让丈夫保重身体。带着女儿读书的黄郁芬专职照顾女儿,养家的重担落在了肖鹏一个人身上。肖鹏尽力经营好餐吧,只给自己留下非常少的零用钱,其余的全数打给黄郁芬。如此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丈夫,让黄郁芬确信自己嫁给这个男人值得了。

 

两岸一心,让爱回家

 

肖鹏和妻子黄郁芬一起经营着自己的小餐馆,心满意足。(玉溪市台办供图)

 

玉溪市台办是当地台胞台属的“娘家人”,他们一直关心着肖鹏一家。台办主任柳卫国经常找肖鹏聊天,帮他疏导情绪;邀请肖鹏参加联谊活动,让他认识更多的朋友。逢年过节,台办还会为肖鹏的妻子女儿寄去春联和玉溪特产,感受一脉相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习俗。黄郁芬说:大陆惠台的“31条措施’”“26条措施”“11条措施”和“农林22条措施”以及云南省颁布的惠台“75条措施”等等,她都能在微信群里收到玉溪市台办的通知。台胞有什么困难,台办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协调解决。两岸恢复出入境防疫常态化管理后,台办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肖鹏,肖鹏马上就为妻女订购了机票。

 

听说黄郁芬带着宝妹回来了,左邻右舍都带着礼物赶来看望。小伙伴们带着各种文具、糖果、饼干,来与宝妹相聚,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聊个没完。柳卫国代表玉溪市台办看望了黄郁芬和宝妹,还送给宝妹一套中国历史书籍。

 

两岸一心,让爱回家

 

玉溪市台办主任柳卫国向宝妹赠送中国历史书籍。(玉溪市台办供图)

 

餐吧老板娘回来了,店里的常客们非常高兴。黄郁芬跟他们聊着新北的变化,说那里已经通了高铁,新建了九个社区,还建了一个专门接待大陆观光团的夜市。黄郁芬说,她希望两岸能尽快恢复正常往来,增进两岸同胞福祉。

 

女儿宝妹回到了身边,父亲肖鹏高兴地带着她去看自己当年和妻子一起去过的景点,让孩子知道玉溪是“聂耳故乡”“云烟之乡”“花灯之乡”这“三乡”的由来,认识了国歌的曲作者聂耳。宝妹现在已经快上五年级了,这次回家不仅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方方面面的认知,更说回台湾后要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

 

两岸一心,让爱回家

 

肖鹏一家开心地在玉溪红塔大酒店顶层观光餐厅用餐,观赏家乡美景。(玉溪市台办供图)

 

两岸一心,让爱回家

 

宝妹在家乡参加亲子活动,体验制作蛋糕。(玉溪市台办供图)

 

肖鹏一家的动人故事,是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缩影。他们经历了疫情的考验,经历了跨越海峡的考验,坚守初心,保护着亲情的爱与美好。希望他们内心珍视的这份爱,能够让一个又一个两岸婚姻家庭回家的路短些、再短些。(撰稿:郝娴)

展开全文

第25届甬台大学生夏令营举行 台生组团探大陆发展活力

2023-08-02

“追随父亲的脚步来到宁波,希望能更加深入了解大陆。”8月1日,来自台湾的大学生林永檠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林宏洋曾于今年6月到访浙江宁波,参加当地举办的茶叶博览会,“他说这里很棒,我也想实地了解这么棒的地方。”

 

到访鄞州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了解台青创业故事;沉浸式“打卡”宁波前洋直播中心,体验“直播带货”;前往大陆科技公司,了解当地制造业发展前景……在林永檠的“行程单”上,一项项“体验”展现了大陆发展的别样活力。

 

7月31日至8月9日,第25届甬台大学生夏令营在宁波举行。来自台湾大学等台湾15所高校的数十位大学生参加了该活动。

 

甬台大学生夏令营是1993年经宁波市台胞台属联谊会、台北市宁波同乡会和宁波大学三方协商,共同推动举办的甬台大学生互访活动。

 

台北市宁波同乡会常务理事张禩民表示,30年来,该夏令营为台湾青年认识祖国大陆、拓宽视野、树立正确历史观、根植家国情怀搭建了平台,希望两岸青年加强交流学习,了解两岸历史脉络、感受两岸血脉相连,抓住历史机遇,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投身民族复兴伟业。

 

“这是我第一次来大陆。数字时代,我一直很关注线上运营方式。”台生黄子芸是一位“00后”,她直言对直播经济充满了兴趣。

 

在此次活动中,黄子芸现场体验了一番“直播带货”。“这比我想象中的还要专业,除了现场的专业设备外,还要了解产品的属性,掌握潜在消费者的兴趣点。”黄子芸如是说。

 

串珠成链的城市交通网,不断精修的城市颜值,在大陆创业的这些年来,台青林家安深感大陆市场之大。

 

“特别是宁波,这座城市的人文环境太赞了,创业氛围也很棒。”在活动现场,林家安以自身为例,向台生们讲述了其在大陆创业的故事。在她看来,大陆市场大有可为,只要肯花心思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希望有机会能来大陆创业创新。”台生陈冠宇是一名生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在他看来,通过夏令营多走走看看,可以更加深入了解祖国,也能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资讯,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

 

据悉,本次夏令营以“传中华文化 续民族根脉”为主题,通过深度参访、深入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增进甬台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对宁波现代产业和乡村振兴领域发展现状的了解和认知。

 

中新网宁波电 记者 林波

展开全文

民进党信口雌黄,但是抵不过真实的数据

2023-06-02

先来看几组真实数据:

 

1990年,第一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在江苏省昆山市落户。三十三年后的今天,这个“1”已经“裂变”到了5800多。据昆山市台办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昆山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5832个,其中2640个项目选择持续增资。仅仅在最近三年,昆山市新批台资项目就达600个,增资项目179个,新增投资总额72.21亿美元。去年,昆山市的GDP历史性地迈上5000亿元大台阶,整个昆山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工业总产值的40%、利用外资的50%、进出口总额的60%来自台资企业的贡献。

 

再看江苏省台办官网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苏州新设立台资企业98家,实际利用台资6.1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台企数量增加6.5%,实际利用台资增加96%,新增总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台企9家,合同台资6.4亿美元,有38个增资项目的增资总金额为2.46亿美元。

 

另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项目由8.8万个增加到12.97万个,实际使用台资由570.5亿美元增加到720亿美元,先后有60家台资企业在大陆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民进党信口雌黄,但是抵不过真实的数据

 

5月17日,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在京召开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旺旺集团驻京首席代表林天良连任常务副会长。他表示,新时代走过的十年,对于广大台商台企而言,是共同成长和蓬勃发展的十年,不仅投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吸引着更多台胞在大陆扎根。(图片来源:中国台湾网)

 

鲜活的数字与事实说明,三十多年来,广大台胞台商台企积极参与两岸经济合作与融合发展,在大陆广阔天地中实现了更好发展。大陆一直是广大台商台企投资的最大最佳目的地。在昆山开发区,占地12.3万多平方米的昆山六丰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的新厂区已经全部竣工,现代化的厂房和先进的机器设备将成为六丰在大陆最先进的生产基地,这座智慧工厂生产的轮毂将从铸造、加工、涂装、下线等全程实现无人化操作。这就是成立于1992年的台湾六和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落户昆山开发区已经三十多年了。“预计整条产线的工作效率将提升近50%,产能提升30%,实现全面降本增效。”六丰机械执行副总经理魏授桐高兴地说,“我走了很多地方,都找不到像昆山这么好的营商环境以及完备的供应链。”

 

面对事实,岛内仍有媒体不遗余力地炒作“昆山当地台商有三分之一已撤离”的假消息;民进党主席赖清德也信口雌黄,说:“大陆经商条件已大不如前,同时已不再是台企投资的最大基地”。可以这样说,违背事实、无中生有,就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毫无操守、甘当绿营“传声筒”的台媒,就是没有遵守新闻职业中真实报道这条基本原则。上述两者的目的,除了别有用心地“黑”大陆,就是在有意误导台湾民众。

 

民进党信口雌黄,但是抵不过真实的数据

 

在近日举办的全国台企联新一届会长、监事长就职典礼上,国台办主任宋涛勉励台商“观全局、看大势、谋长远,把握大陆发展机遇,实现更好发展”。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企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大陆经济长期向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展现出超强韧性、巨大发展潜力和充分活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台商台企提供了丰富的发展机遇。纵观全球,大陆为台商台企提供各方面支持的力度之大,可谓“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日前,台湾“三三会”理事长林伯丰在苏州参会时接受采访,他说,台商绝对不能忽略大陆市场,因为台湾本身市场狭小。台企要发展壮大,必须依托大陆市场,与大陆相互配合。有数据显示,做为台湾重要的工商团体,“三三会”的成员企业中,八成以上在大陆投资。

 

在5月31日举行的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朱凤莲表示,我们将持续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为台胞台商台企营造更好的发展、投资环境。大陆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会是台商台企投资兴业的最佳选择。(作者:常滨)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