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从兰州到敦煌,台媒记者眼中的大美甘肃

“从兰州到敦煌,一路向西我们看到大山大河、大漠风光,也感受到这里奋力发展的态势。”“这是一次超级精彩的西北之路,期待再次来到甘肃这个美丽的地方。”“我会用好我的新媒体账号,努力创作,让(台湾)更多的年轻人看见甘肃,爱上甘肃。” ……7月23日,“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在甘肃敦煌落下帷幕。回顾这趟甘肃之行,台湾记者都非常兴奋,他们同时又表示非常振奋,因为不仅看到了甘肃外在的环境美,更体验到了甘肃蓬勃向上的内在发展劲头。

 

 

从兰州到敦煌,台媒记者眼中的大美甘肃

 

海峡两岸记者合影留念

 

联合采访活动的起点是兰州。参加活动的四十多位海峡两岸记者从兰州出发,一路向西参访了武威、金昌、张掖、酒泉等地,领略大西北独特的壮美河山,欣赏那里的人文风情,实地感受甘肃文化、科技、生态、农业等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两岸记者夜游黄河、观看凉州攻鼓子非遗展演、参观雷台汉墓文化博物馆、走进张掖山丹军马场和丹霞世界地质公园,观看肃北蒙古族“男儿三艺”(指:摔跤、射箭和赛马)表演,探访敦煌莫高窟和鸣沙山等地。

 

在敦煌莫高窟,台湾自媒体人李宣说:“太震撼了!我好像坐着时光机穿越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时代,没想到一幅幅壁画可以呈现出这么多精彩的故事。我比较喜欢唐朝的风格,因为它更加外放热烈。印象深刻的是壁画中的人物身着薄纱裙,一下子就感觉到唐朝的开放和对时尚的独特理解。”

 

联合采访团一行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市博物馆、肃北县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第一次来到甘肃的台湾《观察》杂志社记者陈淑英说,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历史发展的浓缩,也是人们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地方。走进这些博物馆,沿着历经千年的丝绸古道,我看到了中国人的智慧,也感受到了当年甘肃这个地方的繁盛。

 

从兰州到敦煌,台媒记者眼中的大美甘肃

 

敦煌鸣沙山的骆驼

 

在丝绸之路上,甘肃是非常重要的通道。伴随着往来商队的驼铃声,穿流不息的人流跨越了高山大川、荒漠戈壁,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在武威市博物馆,台湾中国电视公司记者严珮瑜采购了一条印有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小丝巾。她说,近几年大陆在文创方面做得很成功,开发了很多相关的文创产品,很有特色。看到这款丝巾,自己立刻被圈粉了。她认为通过文创产品展现的内容,更容易吸引游客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台湾《观察》杂志记者李中邦说,甘肃之旅看到的所有景观都令他心灵悸动,河西走廊的新发展和新科技同样令他难忘。他说他想告诉台湾的朋友们,不要总是盯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因为在大西北,你可以看到焕发着独特浓郁历史和文化色彩的景象,雄壮的大西北很有爆发力,同时充满机会。

 

一路上,台湾东森新媒体ETtoday副董事长马咏睿都在用心体会着陇上大地发生着的变化,“我们乘坐大巴赶路时,来来往往的各式车辆很多,说明来这儿的人很多。我们站在嘉峪关长城远眺祁连山时,看到一列列满载集装箱的中欧班列,穿梭往返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不断。”

 

从兰州到敦煌,台媒记者眼中的大美甘肃

 

敦煌大成聚光热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孔令刚为海峡两岸记者介绍情况

 

十年前,台湾《中国时报》记者蓝孝威到访过甘肃,但是这次甘肃之行,他看到了与印象中的大西北完全不一样的景象,建在戈壁滩上的民乐工业园矗立着智能玻璃温室,生产出来的串番茄口味清爽,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内各地,实在令人惊叹。说起甘肃的新兴产业,蓝孝威口若悬河。他说,敦煌光电产业园利用广袤的戈壁荒漠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正符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有中国“镍都”之称的金昌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技术如此之先进令人赞叹。

 

采访团团长、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陈斌华说,大陆幅员辽阔,每个省份的差异都很大。能够深入到西北腹地,尤其到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甘肃来了解历史中、记忆中、文化中、甚至大家背诵的诗歌中的甘肃,进而了解这些年来陇上大地发生的变化,会让记者朋友、海内外朋友们对大陆有更真实、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作者:如之)

行在陇上 情牵两岸——“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侧记

2023-07-26

盛夏七月,来自两岸及香港23家媒体的43名记者相聚甘肃,在16日至24日间,一路行经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等地,进行为期约一周的“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

 

采访团团长、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陈斌华表示,甘肃省在很多台湾同胞心目中,是历史、文化和诗歌中的中国。记者们生动、鲜活的报道,能让台湾同胞从历史的甘肃走进现实的甘肃,从一个侧面了解发展进步、丰富全面的新时代大陆,从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积蓄更多正能量。

 

在这场千里之行中,两岸媒体用脚步丈量大美甘肃,以报道记录活力甘肃,共同绘就情牵两岸的“丝路连线”。

 

共赏生态风光 回味千年诗情

 

行在陇上 情牵两岸——“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侧记

甘肃山丹马场风光(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扬 摄

 

祁连山北,山丹马场,绿草如海,畜群如云。

 

这里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军马场之一,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如今,这里已成为甘肃张掖生态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马场职工刘国年骑着爱马“果果”,驰骋于蓝天绿地间。牧马数十载的他,亲历了近十年间祁连山生态变化:“山绿了、水更清了。”

 

行在陇上 情牵两岸——“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侧记

 

在甘肃山丹马场上,来自台湾的新媒体人林惟纲举起手机,与风姿各异的骏马合影留念(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扬 摄

 

“好幸运!能够来到这里,见到这么美丽的草原和骏马!”来自台湾的新媒体人林惟纲举起手机,与风姿各异的骏马合影留念。

 

《台湾导报》记者蔡淑娟漫步茵茵绿草之上,沉醉于塞上美丽风光。

 

蔡淑娟感叹,曾在教科书里读到过“天苍苍,野茫茫”“离离原上草”“祁连山下好牧场”,此前遗憾未曾得见,如今终于得偿所愿。

 

记录西部发展 见证时代新变

 

陇中之地曾被打上“苦瘠甲于天下”的贫苦印记,而如今,这里凭借现代农业的发展,蜕变为瓜果飘香的沃土。

 

位于戈壁滩上的民乐工业园内,占地20万平方米的智能大棚赫然矗立。

 

行在陇上 情牵两岸——“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侧记

 

甘肃民乐工业园内的智能大棚(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扬 摄

 

棚顶之下的玻璃温室,浓缩了荷兰、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和资源,使原本产自异国的优质串番茄在河西走廊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这种番茄拥有整齐成串的独特造型,而且口味清爽,目前已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往大陆各地。

 

“红红火火”的串番茄农业,让台湾《中国时报》记者蓝孝威颇感兴趣。

 

“这个项目利用戈壁荒滩生产果蔬,不占用耕地资源,让人惊叹之余,也感受到大陆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蓝孝威说,希望两岸在改良农业领域有更多交流合作机会。

 

行在陇上 情牵两岸——“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侧记

 

甘肃敦煌光电产业园内用于光热发电的定日镜(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扬 摄

 

在金昌,智能化环境正改善“镍都”矿工的劳动条件;在敦煌光电产业园,万余面定日镜围成同心圆,以创新形式实践“用光发电”……一路走来,两岸记者亲身感受河西走廊里的新发展、新科技。

 

台湾东森新媒体ETtoday副董事长马詠睿说,在河西走廊我们看到了大陆在农业、电力、矿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感受到了大陆建设大西北的坚定决心,“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将发挥更重大的价值”。

 

亲临历史古迹 感受两岸同心

 

“让更多人看到敦煌艺术,这是我的愿望。”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我们与台湾合作多年,和很多学者都是老朋友。”

 

据赵声良介绍,敦煌研究院曾在台湾举办多次展览,并与台湾学界在敦煌数字化修复等多个领域开展交流合作。

 

采访团中,不少台湾记者心中怀揣相似的愿景。走入敦煌莫高窟前,台湾东森新媒体ETtoday记者蔡仪洁对敦煌艺术认真做了功课。

 

“其实,敦煌的壁画不是那么神秘、难懂。”蔡仪洁将敦煌壁画类比为古人向百姓传播佛教的“连载漫画”,“希望通过我的影片,能让更多台湾民众对敦煌艺术感兴趣”。

 

铜奔马造型的“小绿马”玩偶、绘有天梯山石窟壁画的丝巾、肃北蒙古族民众赠予的哈达……离开甘肃时,台湾记者们的行李中,满载他们对丝路文化的喜爱与留恋。

 

对台湾中视记者严珮瑜而言,一份带着浓浓乡情的“关照”,令她倍加珍惜。“关照”上写着:“严珮瑜系艋镕人氏,经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前往西域……”

 

“艋镕”,正是台北的古称。“我之前完全不知道!”严珮瑜难掩内心的惊喜。

 

行在陇上 情牵两岸——“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侧记

 

游客在嘉峪关关城游览(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扬 摄

 

“台南旧称‘承天府’,金门岛曾叫‘浯州’……”在嘉峪关为游客颁发“关照”的“关长”李森说,这里接待过数不清的台湾游客,久而久之,宝岛台湾的古地名也逐一记在了他的心里。

 

历史上,作为明长城最西端关口,来往行人通过嘉峪关,守关官员会检验身份,并颁发通行凭证。

 

当地人说,不论远行至何方,都会留下家乡的印记,这便是“关照”的意义。新华社记者 黄扬

展开全文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启动

2023-07-17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启动

 

海峡两岸媒体前往甘肃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参访(摄影 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启动

 

海峡两岸媒体前往中山桥游览黄河夜景(摄影 马晓叶)

 

海峡飞虹消息(记者 马晓叶):“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16日在甘肃兰州启动,来自海峡两岸23家媒体的43名记者将赴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等地展开为期大约一个星期的采访活动。

 

采访团团长、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陈斌华表示,此次联合采访可以帮助大家深入了解大陆内陆地区,感受不同于沿海地区的具体生动的社会经济脉动。他说,甘肃这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故事。希望媒体朋友用心观察,捕捉甘肃大地新变化,讲好新时代“甘肃故事”。

 

“你看,那是中山桥,这是黄河。”台湾自媒体人林惟纲在黄河游船上透过自己的镜头对网友们说:这就是美丽的甘肃!林维纲是第一次到甘肃,第一次夜游黄河。他说,通过这种方式体验了兰州的浪漫,希望更多台湾朋友能亲自踏上这片土地,感受这里的文化。

 

此次活动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组织。参与采访的大陆媒体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新社、中国日报、中国台湾网、东南卫视等;台湾媒体包括中国时报、联合报、TVBS、东森新媒体ETtoday、中国电视公司、东森电视台等,以及部分台湾青年自媒体人代表;香港中评社。

 

采访团将前往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古浪黄花滩、富民新村、张掖山丹军马场、巴尔斯雪山、丹霞地质公园等地进行采访。活动将持续至7月24日。

展开全文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一:兰州之精美

2023-07-18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一:兰州之精美

 

海峡两岸记者们来到甘肃省博物馆参观采访(摄影马晓叶)

 

海峡飞虹消息(记者 马晓叶):7月17日,参加“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的记者们在甘肃兰州参访了甘肃省博物馆,品尝了地道的兰州牛肉面。

 

素有“黄河明珠”美誉的兰州又称“金城”,自古就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经过岁月长河磨砺,兰州积淀了悠远厚重的文化底蕴 。兰州之精美体现在文化之精、内涵之美,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

 

甘肃省博物馆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珍贵文化遗存,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国宝级文物16件(组),国家一级文物720余件(组)。馆内收藏有新石器时代的多种彩陶和石窟艺术珍宝;有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还有古代木器、漆器、铜器和汉简以及与长城相关的文物;更有驰名中外的重量级文物,比如包括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等。

 

兰州美食排第一的当属兰州牛肉面。兰州牛肉面历史悠久,始于清朝末年,回族人马保子于1911年始创清汤牛肉面,至今已经上百年的历史了。兰州牛肉面纯手工拉面筋道细长,肉烂汤鲜,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具体说就是: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子油红)、四绿(香菜绿)、五黄(面条黄亮)。一碗面端上桌来色香形俱佳,令人垂涎欲滴,广受国内外食客的喜爱和好评。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一:兰州之精美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一:兰州之精美

 

铜奔马(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一:兰州之精美

 

海峡两岸记者采访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一:兰州之精美

 

驿使图(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一:兰州之精美

 

台湾记者现场体验拉兰州牛肉面(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一:兰州之精美

 

兰州牛肉面(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一:兰州之精美

 

兰州牛肉面制作现场(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一:兰州之精美

 

林和宫牛肉面传承人马海帆接受记者采访(摄影马晓叶)

展开全文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二:武威,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2023-07-19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二:武威,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海峡两岸记者来到武威市博物馆参观访问(摄影马晓叶)

 

海峡飞虹消息(记者 马晓叶):7月18日,“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的记者们来到甘肃省中部的武威市,欣赏凉州攻鼓子非遗展演,参观雷台汉墓文化博物馆,走进武威市博物馆。

 

武威古称凉州,位于河西走廊东端,南靠祁连山,北依腾格里沙漠,是中西方文明交流发展的重要通道,更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武威形成了以汉唐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等为主的地域特色鲜明的凉州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在五千年前,原始先民就在此生息繁衍,悠久的历史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这里有雷台汉墓、白塔寺、西夏碑、武威文庙、天梯山石窟等历史遗迹。

 

凉州攻鼓子是流传在武威市凉州区北乡一带尤其是四坝镇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是汉唐军旅出征乐舞的遗存,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攻鼓子的表演风格浑厚而豪迈,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犷豪放的美感,具有浓烈的西部特色。表演者身着黑衣白扣,下穿灯笼裤,头戴黑幞帽,左右两侧插上野雉翎,脸上涂脂擦粉,眉毛画得粗黑且上翘,俨然是古代的武士。

 

雷台汉墓文化博物馆,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生地,博物馆收藏的汉代历史遗迹和文物非常丰富。1969年和1996年,考古工作者在雷台下先后发现了两座汉代大型砖室墓葬,其中一号汉墓出土了包括铜奔马在内的各类珍贵文物231件、古钱币3万枚,被称为蕴藏丰富的“地下博物馆”。

 

武威市博物馆成立于1982年,馆藏各类文物46111件,其中珍贵文物1036件,包括国宝级文物2件、一级文物170件。引人注目的是这些文物中有汉唐丝绸之路文物、西夏文物、历代佛教文物和少数民族文物,显示出武威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二:武威,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凉州攻鼓子展演现场(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二:武威,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凉州攻鼓子展演(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二:武威,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凉州攻鼓子传承人杨门元接受记者采访(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二:武威,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木牛蓬车(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二:武威,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彩绘漆木鸠(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二:武威,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武威雷台汉墓文化博物馆内的汉墓铜车马仪仗队(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二:武威,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武威古城市详图(摄影马晓叶)

展开全文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之三:“塞上江南”张掖

2023-07-21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之三:“塞上江南”张掖

 

海峡两岸记者在七彩丹霞前合影留念

 

海峡飞虹消息(记者 马晓叶):“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当江南”,这里说的甘州就是张掖。7月19日,参加“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的记者们来到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张掖,用两天的时间重点探访了山丹军马场和丹霞世界地质公园,实地感受张掖的魅力。

 

张掖,古称甘州,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自古以来就是军事咽喉要道和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的重镇。张掖海拔在1284米至5564米之间,地势高,多高原和山地,沙漠戈壁分布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这里有山丹军马场、巴尔斯雪山、丹霞世界地质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等。 

 

山丹军马场由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始创,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肃和青海两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山丹军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这里培育的山丹马体形匀称,粗壮结实,适应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优,是驮、乘用的良骥。  

 

丹霞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张掖市临泽县城以南30公里处,是中国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景观区主要包括冰沟丹霞风景区和七彩丹霞风景区两大景观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间和天气变化,绚丽的彩色丘陵也会变幻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奇妙风采。另外,如果雨后观赏丹霞地貌,你会看到经过雨水湿润的色彩更加绚丽明亮。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之三:“塞上江南”张掖

 

山丹军马场(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之三:“塞上江南”张掖

 

台湾自媒体人林惟纲在山丹军马场拍摄视频(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之三:“塞上江南”张掖

 

山丹军马场(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之三:“塞上江南”张掖

 

牧马人骑马奔驰在山丹军马场(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之三:“塞上江南”张掖

 

美丽的七彩丹霞(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之三:“塞上江南”张掖

 

记者用镜头记录下独特的丹霞地貌(摄影 李军)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之三:“塞上江南”张掖

 

美丽的七彩丹霞(摄影马晓叶)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之三:“塞上江南”张掖

 

美丽的七彩丹霞(摄影马晓叶)

展开全文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实录之四:在肃北感受蒙古族风情

2023-07-24

海峡飞虹消息(记者 马晓叶):7月23日,参加“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的记者们走进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感受那里独特的蒙古族风情。在肃北县民族体育活动中心,射箭师傅给大家传授射箭要领:“射箭时要盘弓搭箭,目视靶位,左手握弓、右手后拉弓弦直到满弦再撒放。”  

 

来到肃北,观看蒙古族的“男儿三艺”表演,即搏克(摔跤的意思)、射箭、赛马是不容错过的。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蒙古族创造了“男儿三艺”,很好地体现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特色,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现场体验了搏克后,台湾自媒体人李宣兴奋地说,虽然叫“男儿三艺”,但女生也照样可以感受,重要的是我们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谈到射箭,台湾东森新媒体ETtoday副董事长马咏睿说,听到一声脆响“哒”,就意味着弓已拉满,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传统射箭技艺。台湾记者严珮瑜对记者说:“穿上这身蒙古族传统服饰,我很想唱歌。这是我第一次换上少数民族服饰,感觉很好,衣服颜色鲜艳,很漂亮。”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南北两侧,是甘肃省内唯一的少数民族边防县。这里的山川风貌极具西北特色,有戈壁、雪山、草原、冰川、湿地、河流、峡谷等。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