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将海底接龙:再过120年也足以令人致敬

港珠澳大桥将海底接龙:再过120年也足以令人致敬

沉管生产已于去年结束 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摄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即将全线贯通,跨上了可以傲视“群桥”的最后一阶。即使再过120年,港珠澳大桥也足以令人致敬。

 

其实,一年多前,荷兰一家隧道工程咨询公司就举行过五星红旗升旗仪式,表达对中国港珠澳大桥岛隧建设者的敬意。这家“百年老店”在沉管隧道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中国,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只做过几个长不过几百米的江河沉管隧道。当建设团队登上珠海牛头岛开建世界最大的沉管预制厂时,大家心里都还没底,不知如航母般巨大的沉管该怎么做。

 

荷兰公司的致敬是有理由的。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评为“世界第七大奇迹”,实施过程中所遇困难都是世界性难题,而海上人工岛和海底沉管隧道又是其中难度最大的。尽管沉管隧道已有百年历史,但至今全世界也只有200来条沉管隧道。2000年以前,还没有一条3公里以上的隧道;2000年以后,北欧的厄勒隧道和韩国的釜山隧道也才3.51公里和3.24公里。

 

一分长一分险,实在是太难。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长6.7公里,几乎是厄勒隧道的两倍,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更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尝试沉管深埋。做经典建筑理论,沉管隧道浅埋隧道,一般都在海床2-3米。但为了保证通行30万吨轮船,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大埋深近50米,也就是海床下30多米。这一“大”一“深”就带来诸多技术难题——

 

33节沉管,每节180米长、8万吨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体量的沉管。沉管越长,受力越大,预制的难度就越大。中国交建通过一系列的工艺创新,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生产出高品质的混凝土自防水沉管,解决了超大型混凝土构件控裂难题,保证33节沉管共100多万平方米的混凝土毫无裂缝。要知道,全世界的沉管隧道漏水率平均值为10%,100%水密的隧道意味着什么样的挑战!

 

珠江口海域软土层厚度超过30米,这又让沉管沉降控制面临一大难关。通过一系列的世界首创,建设者们将沉管的沉降控制量从世界同类隧道的20厘米降低到10厘米以内;创新半刚性沉管结构出色地完成了沉管隧道深埋的超级挑战。

 

在外海条件下,将偌大的沉管从预制厂浮运到十多公里外的施工点,下沉到四五十米深的水下,将两个如中型航母般大的沉管精准对接,误差仅3毫米。如此庞大的身躯“相吻”,减少1毫米的误差在技术上都是一个飞跃,更何况珠江口变幻莫测的回淤,又提高了这道世界难题的难度分。

 

正因为难,能解题的高手全世界也就那么几个,这项技术被几个国家的专业公司垄断,要价过亿。中国的工程师们凭着一身本领攻下了这个关卡,研发出沉管沉放安装系统、泥沙回淤预警系统等数十个控制系统,解决了深水深槽、基槽回淤、珠江口特有的大径流等难题,形成了有知识产权的外海安装核心技术体系。

 

7年建设,7年创新。在岛隧工程建设中,创新比重前所未有地占总工程技术的15%,新技术创新64项,发明专利400多项。这些技术和创新迅速扩散到其他工程,两个人工岛的快速筑岛技术已在深中通道、三亚新机场的建设中使用。(羊城晚报讯 记者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