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家风与传承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到岭南大学讲演,勉励学生“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这既是孙中山对青年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写照。孙中山一生以救国救民为“大事”,不计个人得失。他有这样的胸襟,与他的家风密切相关。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家风纯正,则雨润万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孙中山的家风。

 

家庭是人生第一堂启蒙课,直接会影响和形塑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孕育一代伟人茁壮成长。

 

孙中山的祖父孙敬贤(1789—1850),以耕种承继的十余亩祖田为生,生子孙达成、孙学成、孙观成。孙中山父亲孙达成(1813—1888)年轻时在澳门当鞋匠,到30岁时才回乡娶妻生子。孙达成除了辛勤耕种外,有段时间晚上还兼做更夫,以增加一点收入帮补家用。孙达成老实敦厚,村里有喜事、丧事,他都常常主动去帮忙。孙家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咸丰六年(1856)《三修翠亨村祖庙碑记》中记载,孙达成为重修祖庙捐款一元,这个数目是碑上所录男丁捐款的最低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孙中山出生前十年孙家的状况。人穷,但活得有骨气、有尊严。同样是这次修祖庙,孙中山叔父孙学成和其他4位村民却联合捐出二百多两银子。据说该笔巨款是他们在务工时偶然在地里掘得,但他们不贪图这并非劳动所得的意外之财,全数捐出修庙。

 

中华民族的传统成为孙中山家风的基本内容:勤劳、朴实、忠厚;尽管生活清贫,但家庭和睦,互敬互爱,极重孝道。

 

父亲孙达成1846年与崖口隔田村杨氏结婚,杨氏是一位富有美德的传统妇女,相夫教子,孝顺公婆,贤淑明理。美国传记作家林百克根据孙中山口述写成的《孙逸仙传记》一书中这样描述孙中山的父母:“他们是真正的中国人,很以民族的旧俗自豪的,他们俩终身相爱,在家庭中是很快乐的”。

 

美国传记作家林百克根据孙中山口述写成的《孙逸仙传记》内页

美国传记作家林百克根据孙中山口述写成的《孙逸仙传记》内页

 

年幼的孙中山在这样的和谐家庭中,不乏关爱。据记载,4岁的孙中山经常在祖母黄氏的怀抱中听故事。兄长孙眉很小就担起家中生活重担,17岁赴檀香山谋生,后来成为茂宜岛大牧场主,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孙中山与兄长亲密无间,1877年6月孙眉回乡娶亲。据二姐孙妙茜回忆,那时候一家人都在计算孙眉到达家乡的日子,孙中山更是天天到路边张望。

 

1887年仲秋后,孙达成病重。孙眉、孙中山兄弟双双返家侍奉老父,共尽孝子之情。两兄弟侍母至孝。1895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以失败告终,母亲杨氏与家眷走避檀香山,由长子孙眉奉养。孙中山在革命的间隙,曾多次赴檀香山探视母亲。

 

1901年孙中山与家人在檀香山合影,中坐者为母亲杨氏。

1901年孙中山与家人在檀香山合影,中坐者为母亲杨氏。

 

1906年,孙眉因檀香山的实业陷入困境,终至破产,于是携母亲杨氏、孙中山元配卢慕贞及两女儿赴香港生活。他租耕九龙牛池湾的荒地,奉养母亲。不久杨氏双目失明,孙眉每日亲自捕鱼,为母熬制鲜汤。“拗鱼奉母”(拗鱼,即捕鱼)逐成孙家的好家风。1910年4月,杨氏病重。忙于革命,不能赴港尽孝的孙中山心急如焚, 4月26日,他致信侄子孙昌,称已寄上500元银行汇票,命他收款后立刻返港侍奉祖母。1910年7月上旬,孙中山途经香港被港英政府拒绝上岸,只好嘱人把病重的母亲杨氏抬至船上相见。7月19日,杨氏病逝,安葬于香港九龙飞鹅山百花林,孙眉经常携家小祭拜。饮水思源,谒祖感恩,成为孙氏后裔的好传统。

 

孙中山曾说:“《孝经》所讲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正是他躬身垂范,他的后人也是百事孝为先,如孙科对母亲卢慕贞,孙穗瑛、孙穗华姐妹对宋庆龄。

 

由于有着西方的教育背景,孙中山的家风中西并蓄。比如在践行传统的道德观同时,孙中山发展了传统“忠”的内质,主张“忠于国,忠于民”。他说:“在国家之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讲,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要高尚得多。”同时他倡导平等、博爱的精神,并赋予新意,他认为“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

 

孙中山“博爱”题词

孙中山“博爱”题词

 

基于上述的价值观,孙中山一生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从不谋私利。1912年3月1日,龙济光、陆荣廷、龙觐光等广东各界致信孙中山推举孙眉为都督,被其婉拒。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立下《家事遗嘱》:“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长成,能自立,望自爱”。

 

孙中山《家事遗嘱》

孙中山《家事遗嘱》

 

他的亲属与后裔不负遗志,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秀家风,爱国爱乡,关怀桑梓建设。儿子孙科1921—1925年间,三任广州市长,他与父亲一样从政清廉,政绩突出;身为国民政府要员,孙科心系家乡。1929年9月,他出席中山县训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为中山模范县建设出谋划策;1931年,他在翠亨村主持兴建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校(即今中山纪念中学),造福家乡教育事业。

 

孙科手书“人生以服务为目的”

孙科手书“人生以服务为目的”

 

孙中山孙女孙穗瑛、孙穗华侨居海外,但支持家乡文化事业,近年来多次无偿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捐赠家藏文物、史料总计1000多件套。2016年11月,两姊妹获“中山市荣誉市民”称号。2015年初,孙中山曾孙孙国雄创办孙中山中心基金会,并担任主席,致力于宣传孙中山革命事迹,促进中美文化交流……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孙中山的家风在家乡中山市得到弘扬,他的人格魅力、爱国思想、济世情怀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作者:黄德强)

 

参考资料: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孙中山家风》展览大纲。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