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290场 昆曲传承需年轻观众参与
编辑: 李邵鹏 | 时间: 2016-09-21 10:53:12 | 来源: 文汇报 |
资料图
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苏州昆剧院携青春版《牡丹亭》日前再次赴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进行公益演出,与此同时,围绕着青春版《牡丹亭》十余载传承,北大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主办的“时代变动中的昆曲美学”圆桌论坛也在未名湖畔举行。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院长、青春版《牡丹亭》制作人蔡少华表示,青春版《牡丹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发展至今,它的传承首先是表演者的口授心传,其次是剧目的传承,但更重要的是观众的传承。
资料图
青春版《牡丹亭》由作家白先勇担任总制作人和艺术总监,自2004年首演至今,已在海内外演出290场,直接进场观众达60万人次。在大陆和港台地区及国外28所大学演出了85场,创造了校园演出单场观众7000人的纪录。自2005年启动校园巡演起,青春版《牡丹亭》已是第四次来到北大。据悉,演出入场券一日内便被一抢而空。3个多小时的演出现场,悠扬婉转的唱腔、绚丽的苏绣服饰和梦幻般的舞台效果交相辉映,令台下的年轻学子们沉醉在昆曲艺术的氛围中。
资料图
十余年来,台下的观众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每逢《牡丹亭》上演,此番场景总是如出一辙。对此,蔡少华感慨地说:“通过不断走进校园,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观众,他们不是被动地看,而是真正领悟到艺术的美,这让我们找到了昆曲传承的一个路径。”他表示,十余年来,青春版《牡丹亭》坚持将大学作为首选,其一是昆曲作为人文艺术,其人文性的传承需要积累,也需要在教育方面有所延伸;其次,大学生是未来文化审美的引领者和主要消费者,“不少年轻人在十年前看过,至今仍会温故”。这令他感动不已。他同时表示,文化的传承是综合、立体的,仅靠一部戏远远无法完成,且戏剧作为一种互动的艺术,应从其文化高度及人文性的审美特征着手,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不断进行推介和发展。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瑾认为,青春版《牡丹亭》主要的功绩在于传承和复原。“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成功,最根本原因是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在渴望传统回归的社会诉求下,这种呈现尤为引人注目。”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北大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均则表示,十余年来,青春版《牡丹亭》的被接受和经典化过程在每一阶段与社会的关系、对昆曲艺术的影响都已成为可供探讨的社会文化话题。
另悉,2016年适逢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位文学巨匠逝世400周年,本月底,苏昆将携《牡丹亭》再赴莎士比亚故乡伦敦演出。“文化走出去,是用我们自己的话语讲好自己的故事。通过走向更多观众,拿出更好的作品作为回报,这也是我们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最好的方式。”蔡少华说。(周渊)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