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大陆想赶超 台湾艺拍市场渴望破茧成蝶

对比大陆想赶超 台湾艺拍市场渴望破茧成蝶

 

对比大陆想赶超 台湾艺拍市场渴望破茧成蝶

(资料图片)
 

慈善与名酿、名画及名瓷相结合,为两岸弱势群体贡献力量。第四届玉山高粱名酒慈善拍卖会将于12月3日亮相台北。如今,两岸间的艺术拍卖活动越来越多,成为交流的重要一环。《2014年度全球艺术市场报告》显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组合跻身全球第一,年销售收入为56.6亿美元。尽管台湾占有的份额超过1/3,但大部分的交易却不在岛内产生。这是为什么呢?

 

资源外流

 

台湾地区的拍卖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一度吸引苏富比、佳士得两家国际拍卖公司入台成立亚洲第一家分公司。但高额的税赋,成为限制台湾拍卖公司发展的首要原因,并造成台湾藏家、资金、艺术品等资源外流。

 

“税的问题,我们提了20多年。大陆和香港都是分离课税,大陆课3%,香港课0.5%,而台湾最高达到40%。”台湾“中华文物艺术拍卖协会”理事长郭亨政无奈地说。

 

除了税制的老大难,还有艺术品鉴定和法律机制等问题。受制于此,台湾拍卖业一直未得到显著发展。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巨头,因拒绝向台湾税务机构提交客户名单问题而深陷矛盾之中,在本世纪初就选择离开台湾并深耕香港市场。

 

这些年,两大巨头在香港发展得风生水起,每年的春拍和秋拍更是吸引全世界艺术收藏者的目光。与之相对,台湾二级艺术品市场陷入低迷。虽然本土拍卖行支撑起台湾的拍卖行业,但发展平缓,与几乎同期开始经营并快速成长的大陆拍卖业相比,渐渐拉开差距。

 

底蕴厚实

 

其实台湾的艺术收藏市场,底蕴极为厚实。深厚的传统文化,超前的收藏意识,造就了不少深谙“藏道”的藏家,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藏品。例如,1949年前后,携自大陆的大批文物艺术品藏于台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实力雄厚的台湾收藏家从大陆、日本、香港及东南亚地区回购大量艺术上品。至今仍有很多精品从未在拍卖场合露面。

 

由此台湾也成了大陆淘宝者“觊觎”的天堂,岛内收藏的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名家书画、篆刻、雕刻、碑帖、印谱等,都是业界必争的“重中之重”。每年都要来几次台湾的上海敬华拍卖总经理刘金旺说,“台湾收藏家在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此言不虚。2010年春,来自台湾藏家的北宋黄庭坚《砥柱铭》就拍出了4.368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对比去年《木兰秋猎图》以1.3亿元新台币就创下岛内成交天价,中间差距之大一目了然。大陆拍卖业近些年蓬勃兴起,拍卖高价屡屡被刷新,买家成为中国香港、日本、欧美拍场的重要力量,这些对台湾地区拍卖业无疑是很大的刺激。

 

破局之道

 

守着宝山却看到别人来薅羊毛赚钱,岛内的心情可想而知。面对困局,台湾业界人士希望能“分离课税”,以提高台湾地区拍卖市场的竞争力。台湾拍卖公司数量也在迅速增长。随着公司剧增,抱团取暖的“中华文物艺术拍卖协会”于今年9月应运而生。此外,由相关部门酝酿的“古董文物拍卖法”也呼之欲出。

 

小而精,差异化,成为台湾拍卖行的破局之道。景熏楼的现当代华人艺术、罗芙奥的近现代艺术、宇珍的书画、正德的当代水墨、门德阳的佛像……“台湾不限制高古文物的拍卖,也成为其特有的优势之一,我们在高古青铜器以及高古玉器上将持续扎根,借以扩大市场占有率。拍卖公司规模小也更灵活。”台湾正德拍卖董事长刘廷振说道。

 

在台湾汉思拍卖行董事长张永朋看来,台湾拍卖公司要从本土资源出发,经营特色拍卖,与大陆、香港有所区别。汉思选择了高古的瓷器、玉器及青铜器为特色,这部分恰是大陆拍卖政策所限制的内容,可以形成对大陆拍场的补充,并可拓展未来彼此合作的空间。

 

两岸联手

 

众多新拍卖公司成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吸引来自大陆的买家。“中华文物艺术拍卖协会”的成立,不仅可以协调本土各家拍卖公司,也可以在未来与大陆拍卖协会和公司做某种程度的交流与合作。

 

张永朋表示,观察两岸市场发现,近年来大陆拍卖业成长火热,台湾过去在拍卖市场中较多扮演被动角色,对大陆开放程度也比较低。“随着目前两岸交流增多并且台湾本地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继承,加上本地藏品资源丰富,我们认为时机已经到来。”张永朋指出,以往台湾本地拍卖重视西方画作而少专营传统书画。近年大陆包括香港的拍卖公司多次赴台征集传统作品,众多优质资源仍可挖掘,两岸实现互利双赢的空间很大。

 

在业界看来,台湾艺术品拍卖产业仍然是未被充分开发的“蓝海”,台湾仍有成为亚洲艺术市场中心的潜力。如今台湾正通过重回大陆拍卖市场的视野,为拍卖行业寻找到新的突破口,努力实现化被动为主动。下一步,业界能否把属于台湾的份额留在岛内,进而成为香港、京沪拍场以外的另一个华人拍卖重镇?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