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明山,寻访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故居里的人文咖啡馆

 

“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林语堂的这段话说的便是他在台北阳明山半山腰亲手设计的居所,如今,那里门口专设一个公交车停靠站:“永福(林语堂故居)”。除了专程前来参观的访客,往返阳明山的人们也时常会在此停留。和大陆人一样,台湾人鲜有不知林语堂的,这个赫赫有名的中国人,让两岸民众共同怀念。

 

林语堂一生著述甚丰,其中《生活的艺术》是被翻译成最多语种的作品,该书1938年在《纽约时报》的每周畅销书排行榜上雄踞榜首长达52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所倡导的闲适自在的生活理念为世人所熟知,但先生自己是如何实践的呢?真相可从其台北故居中窥知一二。因为那里不仅是他人生最后10年生活的地方,其建筑设计及空间布置也体现了他本人的生活趣味与审美追求。

 

林语堂曾这样畅想文人的书斋。“面前总有一个清雅的小院子,它充满着幽静的气氛。在这个小院子的中央,矗立着一两块嶙峋有致的假山石,满布着波浪形的纹理;或者几块古怪的木根,形如山石,叫作木假山,旁边挤生着一簇细竹……”现实版的林语堂书斋外正是这番景象。故居建筑以蓝色琉璃瓦搭配白色粉墙,其上嵌着深紫色的圆角窗棂,意境典雅精致。由西式拱门进入,穿过回廊,可以看见透天中庭,西班牙式螺旋廊柱被和煦的阳光拉长了身影。中庭的一角,由翠竹、枫香、苍蕨、藤萝等植物与造型奇特的石头营造出可爱的小鱼池,花色鲤鱼游弋其中。据说先生在世时,常坐在池边的大理石椅子上,仰观空中云卷云舒,俯察池中游鱼嬉戏,享受“持杆观鱼”之乐。

 

书房里的一台“明快打字机”很吸引眼球,这是1947年时,林语堂以他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设计键盘字码,花费12万美元请工程师制造出来的,为此他几乎破产。人们熟知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作家、学者身份,没想到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明快打字机”是史上第一台无须记住字位、字码的中文打字机,搭配“上下形检字法”,每分钟最快能打50个字,且无须训练即能操作。“明快打字机”的键盘曾授权使用于IBM的中译英机器。林语堂过世后,台湾神通中文计算机以“上下形检字法”发明“简易输入法”,成为现代人常用的计算机中文输入法。

 

当年,林语堂常常咬着烟斗埋首书桌前,历时5年编写出他自己视为毕生登峰之作的《林语堂当代汉英辞典》。而今手稿、文镇犹在,高高的书架里满是他的藏书。在林语堂看来,读书并非为了做学问或钻研什么大道理,而只是为了“面目可爱”和“语言有味”而已。“用软绵绵的大枕头垫高,使身体与床铺成三十度角,而把一手或两手放在头后”,是林语堂认为的“人生最大乐趣”的读书法,也是他提倡的“躺在床上的艺术”。紧挨书房的便是小小的卧室,光影在一袭灰色长衫上流转,墙上的镜子似乎还能折射出房子主人卧床读书的惬意身影。他热爱他的眠床一如他的书桌,想必睡梦中也会叨念幽默智慧的语句。

穿过卧室,便是作为客厅与餐厅的“有不为斋”,取意“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张椭圆形可伸展的大餐桌乃林语堂自己发明,与之相配的每只餐椅的靠背上都刻有一个小篆的“凤”字,显示对太太廖翠凤的一往情深。“我们只有在知己朋友相遇,肯互相倾吐肺腑时,方能真正地谈天。而谈时各人也是任性地坐卧,毫无拘束,一个将两脚高高地搁在桌上,一个坐在窗槛上,一个坐在地板上,将睡椅上的垫子搬下来当褥子用……”餐厅里的家具显露出使用频繁的光泽,那与朋友们的频繁光顾有关。

 

“有不为斋”外面有一个观景阳台,是林语堂休息发呆的地方,“黄昏时候,工作完,饭罢,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台北市北投区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也许是因为太喜欢这里的景色,1976年3月26日他去世后,很快就葬在了“有不为斋”下面的后园中,墓碑由国学大师钱穆题写。而当年林语堂之所以选择此处建居所,就是因为四周地貌酷似其福建故乡,而且还可以听到亲切的闽南话。

 

林语堂故居主任蔡佳芳告诉记者,在两岸对峙的年代里,已届高龄的林语堂曾到金门透过望远镜眺望对岸的家乡。而与家乡风物相近的阳明山故居,便是游子日常寄寓乡思的所在吧。如今,在林语堂家乡漳州平和县,也建有一座中西合璧的林语堂纪念馆,先生若九泉有知,当感欣慰。

 

本报记者林娟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