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尼泊尔唐卡——记一位收藏尼泊尔唐卡的中国人的故事
编辑: 李思媛 | 时间: 2014-07-31 09:04:52 | 来源: 海峡飞虹 |
海峡飞虹报道(记者 张晶):旅行、徒步、摄影、潜水,这些都是米糕高(网名)的爱好。自称混在上海的北京人米糕高自1998年回国后,至今一直就职于世界五百强企业,平均每年都要乘坐上百次飞机的他足迹遍布欧洲、非洲、美洲、澳洲、亚洲。除此之外,对传统文化也很感兴趣的他在业余时间还痴迷于研究、收藏唐卡,尤其专注于尼泊尔传统唐卡。
世界上,有着绘制唐卡传统的地方除了尼泊尔,还有不丹、印度、斯里兰卡以及中国的西藏、青海和台湾地区。据史料记载,公元五世纪唐卡就在尼泊尔诞生了。唐卡的前身叫“博巴”,是出现在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的一种佛教绘画艺术。
米糕高与尼泊尔唐卡的结缘纯属偶然。十几年前,他去尼泊尔徒步旅行,当时的向导恰巧出身唐卡绘画世家。于是,米糕高像其他游客一样,兴冲冲地买了一些普通唐卡作为旅游纪念品送给了信佛的母亲和朋友。而这时,收藏界的一件传闻引起了他的注意。
“当时在中国大陆,非常有名的一位师傅的一幅唐卡作品大家都在找,很多人都没见过,结果我发现那画师就是小孩向导的叔叔,是尼泊尔人。然后由此就结下了这个缘分。”
与尼泊尔唐卡大师结缘后,米糕高开始从购买唐卡旅游纪念品转向收藏尼泊尔唐卡精品。尽管中国近几年拍卖市场上唐卡拍品逐渐增多,价格亦是愈来愈高,但其实唐卡收藏还是一个很小众的领域,收藏尼泊尔唐卡的圈子就更小了。
目前国际上把唐卡的风格基本分为三大类:西藏和青海地区的唐卡统称为西藏风格;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颇受欢迎的尼泊尔纽瓦丽风格;还有一种叫日本风格,也叫唐密风格,盛行于唐朝,因为诸多原因在中国已经断流了一千多年,但在尼泊尔还很兴盛。
米糕高所钟情的便是唐密风格的唐卡。他每年至少都会去尼泊尔两次,定期去收集当地五位唐卡画师的作品,同时向画师们学习很多唐卡相关的知识和甄别技巧。唐卡整个制作过程非常讲究,仅仅是画布的制作就有一个非常繁琐的程序。对此,米糕高如数家珍地介绍说:“唐卡的画布是用牛皮熬制成胶状,再配以白色的石头磨成的粉,混合在一起,涂抹在普通的棉布上面,然后用鹅卵石进行细细地打磨,7天才可以形成画唐卡的这张布。一般都是家里的亲戚,老婆、孩子给这个画师做布。这个布做出来的硬度、吸颜料的程度等各方面的掌握都是画师熟悉和喜欢的状态。”
经过和尼泊尔唐卡画师多年的接触和自己不断地学习钻研,米糕高已经从一个对唐卡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晋升为了一位火眼金睛的收藏高手。当然,唐卡收藏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不乏起伏和挫折。为了让画师专心创作,米糕高为他们备齐了画笔、矿物质颜料、金粉、照相机和电脑。然而,一切就绪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有一个我很喜欢的画师的作品,之前已经说好给我,他突然说不行了,不准备给我作品了,也不说什么原因。那我就很失落。但是这个心态要好,当时我听到后就说没有关系,我还有其他人画师。很有意思的是,我认识的另一位朋友和这位画师很熟,说服了他,最后他的作品还全是我的,而且签了独家。这件事大概折腾了一年。这对于我来说是悲喜过一次了。我认为这就是缘分,本来已经走了,又回来了,过了一年啊。”
经历此事后,米糕高心态更加平和,他表示自己不信因果报应,只信“因缘”,因为他相信这个缘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唐卡市场上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平日遇到有人有唐卡方面的迷惑和问题,米糕高都会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在尼泊尔驻华使馆的一次经历更让他体会到掌握唐卡知识的益处。
“唐卡里面有一个非常主要的题材叫做坛城,也就是佛修行的地方,它是圆形的,外行人很难分辨它的正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在尼泊尔大使馆里看到摆着一幅坛城作为装饰品,结果摆反了。我收藏唐卡,所以一眼就看出来摆得不对,就告诉了使馆一秘,他们连声说谢谢,原来他们当地人都不知道。第二次我再去时它已经摆好了。这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已经可以帮助别人了。”
经过几年的积累,米糕高已经收藏了300多幅尼泊尔唐卡,每一幅唐卡都讲述着自己特有的故事。平时,米糕高就把唐卡卷好,用硫酸纸包好,存放在高处,偶尔自得其乐地拿出来把玩欣赏一番。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也在筹划着在北京和上海举办尼泊尔唐卡展厅,让有缘人去看,推广唐卡,讲述每幅唐卡背后的故事。
“我自己单独做,本来计划是在今年,但太忙了,希望在今年年底能实现。我大量时间在上海,收藏的风格又是唐密,这在江、浙、沪地区最盛,所以希望在上海先做一下。关于信仰这些都可以去传播,终归是正能量。”
米糕高自认还没有皈依、吃素,不够称为一个信佛之人,只能说是个一步步亲近佛的“近佛之人”,他希望有一天最终能够达到那个境界。他把唐卡看作是内心与佛法沟通的桥梁,唐卡收藏也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