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部分地名超千年:紫霞里因宋朝小吏得名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6-16 15:36:52 | 来源: 广州日报 |
西城楼。
东莞有超过10万个地名 其中不乏超过千年者 其文化内涵丰富
莞景台
地名,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一部分。尤其是古老地名,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打开地方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据东莞市民政局介绍,东莞有超过10万个地名,信息量很大,其中不乏超过千年流传至今的地名,其文化内涵丰富。在千年古县——东莞,有哪些有趣的地名、街道名,这些地名背后有哪些掌故和有趣的传说和故事呢?记者实地探访,带您走进这个城市的记忆。
开篇语:
乡虽一隅,风景不尽;邑聚千年,鰲台流辉。
“两岸古榕云外路,半江残照寺边秋”。觉华烟雨作为“东莞古八景”之一,如今已难觅其踪。通过清朝莞籍诗人王典的《游觉华寺》,我们仿佛沐浴在当年觉华古寺的“溟濛烟雨”之中。市桥、凤台、宝山……这些淹没于历史烟尘之中的地名,昔景何如,现今何在?
百年之前,谁是走过西城楼下的那个人?百年之后,那个叫竹溪的地方又因何沿革改名为厚街?东莞有多少座祠堂,有多少处摩崖石刻,又有多少座天后庙?诗文中露出的历史衣角,楹联上散发的传世家风,碑刻里凿进的浩然之气,固然在今天工业日隆之下,仍然是村村有史,有待“打捞”。
自今日起,本报推出《莞景台》栏目,取“观景”之意,将陆续推出地名系列、名人系列、景观系列、祠堂系列等丰富内容,以飨读者。我们也诚恳邀请读者给我们提供您身边的线索,欢迎垂注。电话:
076922344428,邮箱gzrbdgz@126.com
西城楼:城市原点依然屹立
一个城市的原点就是一个城市的坐标。西城楼,便是东莞的城市原点,已成为东莞的一个坐标。
据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城楼又叫迎恩门。据考证,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当时东莞城东南西北四个城楼城门中西部的一个,故俗称西城楼至今。曾有城墙连接道家山、南城、钵孟山、东门、北门,全长1299丈,环护东莞城,坚固高大,雄伟壮观。如今,四门之中仅存迎恩门。
另据考证,东莞建城墙和四门,还为了防止海盗劫掠,只要关上四门,海盗就无法入城。而且城墙还有防洪作用,夏天遇到发大水时把城门用沙包堵上,城里就可不会遭淹,造福百姓。
如今的西城楼红墙碧瓦,飞檐斗拱,蔚然壮观。即便是周遭已经全部变样,但西城楼因为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雄姿英发。
随着时代变迁,西城楼周边建起了文化广场,供市民休闲娱乐,而西城楼下的市侨路,俨然成为了老莞城的商业中心。大型商超、百货云集,珠宝金饰一条街,休闲小吃聚集,女人时尚购物街,随处可见的都是浓郁的商业气息。
紫霞里:“仙人”已去古迹难寻
记者翻查1987年版的《东莞市地名志》发现,紫霞里因人得名。宋朝绍兴年间,有个名叫崔紫霞的人,在京城做小吏,耳闻目睹官场黑暗,愤而南行,在东莞一带山中学道修炼。崔紫霞死后葬于道家山,后人将山下一条巷子名为紫霞里以纪念。
紫霞里位于道家山,就不得不提一下道家山。据莞城社会事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莞城的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山丘一座。东南角的一座是在现在人民公园内的钵盂山;西南角是现今已被推成斜坡的道家山。道家山的范围大致是东起松柏高街,南起向阳路,西以向阳路西端至西城楼为界,北起西正路以南30米处。古城墙的南段,顺着地势凭高而建,至道家山,便由南转西,成为这座山丘的屏障。
曾经,山上的上清观、凤凰台、雁塔和这段险峻的城墙以及山北面的古建筑,恰恰连接成一个古迹网。这个古迹网,正是莞城历史悠久、文明发达的标志。不过,可惜的是,这些古建筑如今已茫然无存。
昨日,记者来到莞城文化广场,这里就是曾经的道家山所在,如今,成为广场的一角,只剩下一座象征性的雕塑,看上去像曾经的凤凰台。
一定居广州的老人回忆:凤凰台曾在道家山最高点,前方格外开阔;而左右两侧,也没有建筑物阻挡。在秋高气爽的季节,站在这里,古城内外星罗棋布的屋宇亭台,尽收眼底;月明之夜,月华由台东向台西移动,这里又是欣赏月光的最佳处。古人推敲出“凤台秋霁”四字作为东莞八景之一,可谓是匠心独运。
象塔街:老街沧桑象塔不再
象塔街之名因一座镇象塔而来,据清代陈伯陶《东莞县志》载,南汉时期,每年秋天群象踏食百姓田禾,县令派人捕杀,又恐象魂作怪,大宝五年即南朝宋建隆三年(962)禹余宫使邵廷买地,聚象骨,建石塔庙。塔四旁加甃以石入地,不知多深。塔身出地面四尺余,八面,面宽六寸,每面有大士象,下面刻序文,行楷书写,约千余字。
这条位于莞城市桥路、新芬路和万寿路交界的象塔街,着实不好找。昨日,记者重游象塔街,历经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墙上斑驳的白漆诉说着岁月流逝,地面上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依稀显示出这条街道年代久远。据当地老人讲述,象塔街名字依旧,但肯定不是南汉时期的街道了,甚至连象塔也是个传说,基本没人见过。
记者从市博物馆了解到,老人口中所说的镇象塔,据考证原址位于莞城象塔街,1966年4月因城市建设的需要,经省博物馆、东莞县博物馆发掘整理后,移至现在的东莞市博物馆安置。
不过,有趣的是,人们口中的镇象塔,是因为杀象而建,地方志记载的群象踏田如今无法考证。但发掘时在塔底只发现埋有猪、箭猪、鹿等动物的牙齿和骨骼,并未见有象的遗骸。因此,所谓的“象”还有待查考。
地名大盘点
还有哪些悠久地名
东城“乌石岗”
东城“乌石岗”,是东城主山的一个居民小组,其地名由来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乌石岗居民介绍,乌石岗原名“长源里”。很多年前,这里的黎姓居民在村前的空地上挖了一口鱼塘养鱼,在挖到几米深的时候,竟发现泥土下面有一块石头,就像一条长龙静卧在池塘底,颜色乌黑发亮。
东城乌石岗居民黎陈惠说:“我们祖先是宋朝来到这里的。后来发现了这条乌石,当时有人就说用这条石作为我们村的名称,就叫乌龙岗,后来有的人难以接受,改叫‘乌石岗’, 这个名字就由此而来。”
长安镇上沙
上沙,古名叫做长沙,又名沙溪。先辈祖先因为居家生活的地点是在海边一带的沙地上,且沙粒为粗细适中,宜于耕作的上等沙,故名上沙。 八九百年以前,这里就已形成了村落,因此地地理位置极好,背山面海,可耕可渔。原本村内有曹、梁、王、蒋、甘等姓氏的人杂居在此,后因孙姓人氏从外地迁入,子孙繁衍众多,反客为主,逐渐发展为此地最大的姓氏。而值得一提的是,上沙孙氏始祖名叫孙常德,在元朝末年(1350年前后)受朱元璋与张士诚混战的影响,由广东南雄珠玑巷迁至上沙定居,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该族第18代传人。目前,上沙还保留着孙氏宗祠和中山大道牌楼等文物古迹。
奇葩的地名和来历
鞋底沙:位于沙田镇。清朝时此处为一沙洲,附近百姓都欲占为己有,诉于官府,有一方以围洲时丢鞋为证而被官府判为己有,后建村,故名。
塘吓:位于高埗镇,15世纪立村。因此地鱼塘甚多,村民多住在塘边,故称塘下,因下与吓同音,后称塘吓。
天水养芹:位于莞城北部。清初,此地地势低洼,某年一场大雨,雨水汇成60多亩的浅水塘,一些芹菜种子留此,不久长出茂盛的芹菜,当时人们认为是上天所赐,故名。
拔蛟窝:位于万江,清初一探花命名。此地原名白鸠窝,村民始祖原是县官,后巡佳处归隐时,梦见白鸠鸟,便穷追不舍,一觉醒来,方知白鸠未擒,遂循梦迹搜寻,当至拔蛟窝时,以为是梦中之境,便定居于此。清末,一探花归乡,以为拔蛟与白鸠同音,取拔蛟龙之意,建议该名为拔蛟窝。
正丫:位于万江。相传宋朝景炎年间,村民从水南分支迁此,因此地是三丫海,村立于正丫,故以此名之。
牛屎凼:位于大朗镇。因村前有一水凼,天气炎热时,牛群在凼中拉屎,故以此名之。文/记者代希奎、唐红杰、王进波 葛宇飞、卢政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