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古代“情人节”?未婚男女借赏灯灯传情意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2-10 15:10:51 | 来源: 华西都市报 |
2月14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西方的情人节。这两个节日在一天相遇,据说19年才有一次。民俗专家说,元宵节在古代其实就是情人节,什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发生在元宵节的灯会了。也许,对大多数人来说,当元宵节遇见情人节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袁定基
今年这个农历马年,本来就有些不寻常的东西,比如“一年两头春”(一年有两个“立春”),“百年难遇闰九月”等等。如果再把今年的农历跟公历对照起来看,就有更多的看点了,比如:“一月两头年”(1月1日公历年,1月31日中国年),“五个巧合的星期五”(4月4,6月6,8月8,10月10,12月12,都是星期五);还有一个有趣的日子马上就来了,那就是“中西情人节喜相逢”: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而当天正好是农历的正月十五即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我们中国本来没有情人节,改革开放以来,大家看西方国家大多数有情人节,就想我们也兴一个。不过,要兴一个节,也不能太随便,总得找些历史文化上的根据。搞民俗研究的人找来找去,找到两个时间节点作为中国“情人节”的备选资源:一个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一个是七月七“七夕”。
二者相比之下,元宵节更有充当中国“情人节”的资格。
首先,元宵节是传统社会中一个热闹而浪漫的节日,许多青年男女实际上就是把元宵节当成“情人节”来过的。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这就为当时未婚男女的相识提供了交谊和沟通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的时机为自己物色对象、传情达意。更有甚者,那就是冒险幽会或干脆私奔了。宋朝人陈嘉言《上元夜》诗中有两句写元宵节青年男女的活动很具体。诗云:连手窥潘掾,分头看洛神。
“潘掾”指潘岳,西晋时天下第一帅哥,为所有的女子所倾慕,这泛指美貌男子。“洛神”就是宓妃,这里泛指美貌女子。这两句诗是说美女们群集河桥,偷窥“潘掾”,暗送秋波,男士们则分头行动,饱览“洛神”秀色,有的大饱眼福,有的期盼姻缘。
其次,元宵节的多种民俗功能原本都是指向生殖的目的,都与男女的情爱有关。比如,元宵节也称灯节,据说最早起源于汉家天子祭祀星神太一。之所以祭祀星神,是因为古人认为星神主宰生殖。春天是植物开始发芽生长、动物开始交配孕育的时节,古人在这时举行的祭神活动几乎都是围绕祈求生殖这一目的来展开的。又如,灯火正是元宵节最具特征的民俗事象,而灯火原本也是为人们的生殖目的服务的。福建《邵武府志》说:“上元张灯,初十起至十五日止。日则舞鬼,夜则悬灯,谓之庆元宵。里社祈年。”山东《淄川县志》说:“元宵张灯,前后凡三夜。俗曰:十四主麦,十五主谷,十六主豆,月明风恬者,收登也。”《齐东县志》说:“元宵沿户张灯,饮酒为乐。十四日至十六日初昏时有风则歉,无风则丰,谓之占岁灯。”这些记载告诉我们,元宵节的礼俗,各地虽然不尽相同,但祈求农业的丰登这一宗旨是一致的,这就表明元宵节原本是祈求生殖的节日。生殖不仅指年岁的丰饶,还包括子嗣的繁盛。《本草》一书记载:“正月十五日灯盏令人有子,夫妇共于富家盗之,勿令人知,安卧床下,当月有娠。”
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深层文化意义,也与生殖有关。成都一些民俗研究者认为,吃汤圆是对吞星星的模仿。中国古人认为,星星是生命的源泉、生命的种子,生命的根本,吞星星能使人增寿,也能使人生子。而汤圆,在古代也跟中秋祭月而模拟圆月制作月饼一样,是把它比作星星的。宋朝人周必大写的《元宵浮圆子》诗中说“: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浮圆子”就是汤圆,这诗里正是把汤圆比作星星。清末成都人傅崇矩所撰《成都通览》一书中,还记载了当时成都有元宵之夜偷取供在神龛上的汤圆,以期望得子的习俗。
所以,许多民俗专家认为,中国要兴个“情人节”的话,可说是非元宵节莫属。至于以七月七作“情人节”,虽然也扯得上一些历史文化上的渊源,但是主要传说故事讲的是牛郎织女两地分居,可怜兮兮的,不如元宵节喜庆、快乐、浪漫。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