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心愿终达成——台商周大顺内蒙古创业记

年逾花甲的周大顺本可在台北过着儿孙绕膝的惬意生活,却为实现埋藏心底多年的愿望,来到大陆北方农村,经营起一份事业。

 

“我出生在农村,长大后做了工业,可心里一直想着农业的事。‘退休’后机缘巧合来到这里,达成了心愿。”66岁的周大顺说。

 

初冬的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隆盛庄镇朝天沟移民村寒气袭人,村边一排排灌木——柠条迎风挺立,为当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周大顺创立的柠条加工厂就在这看似荒凉的地方。

 

见到周大顺时,他正站在厂房里与员工交谈。只见他头戴浅灰色棒球帽,身穿蓝黑色防风衣,双眼深邃,目光慈祥,说话不疾不徐。脚上一双皮鞋沾满灰尘,已看不出本色。

 

周大顺身旁的粉碎机和制粒机快速运转,或将柠条枝叶破碎成粉,或将其制成颗粒饲料。

 

柠条广泛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既是重要的固沙树种,又能加工成优质饲料。它们生长三四年后,需定期平茬收割,否则会衰老甚至枯死。

 

多年来,丰镇及周边地区大量农民在政府引导下,将贫瘠土地退耕还林、种上柠条。然而,平茬收割要有专业技能,又消耗人力物力,成为林木管护一大难题。

 

3年前,周大顺在当地招商引资项目中看到有柠条加工厂。“就像遇到未曾谋面的老友,很快达成投资意向。”他说,对农民承包的柠条林平茬、采收、加工,既对林木生长有利,又能补贴农民、帮助扶贫,还可给养殖户提供优质饲料,这件事很有意思。

 

加工厂2018年选址建设,2019年建成投产,可年产2万吨柠条粉及颗粒,年营收约200万元。银灰色的厂房、防雨棚、宿舍楼和办公楼布局紧凑。鸟瞰厂区,流线型顶棚设计充满动感。

 

厂区内,有的工人用铁耙翻动新采的柠条枝叶,有的娴熟操作粉碎机、制粒机,有的驾驶装载机向生产设备投料……

 

“他们大多是附近的农民,还有贫困户,没农活就来厂里上班,日薪一二百元。”周大顺说,全厂目前有30多名员工,每到秋末冬初采收旺季,从事采收、运输的临时务工者超过100人。

 

柠条加工厂还给柠条林承包户发放平茬收割补贴:普通农户每亩补贴1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亩补贴15元。当地不少农民在加工厂带动下增加了收入,也认识了周大顺。

 

每天早晨,周大顺都会喝一杯黑咖啡,然后去村里散步。农民见到他,就热情地上前打招呼。“当地人非常友善,我在这里住得很舒服。”周大顺说,碰到淳朴的农民,看到活蹦乱跳的小孩子,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周大顺初来大陆发展是2002年。他曾在台湾经营一家铝厂,本想在大陆拓展铝业项目,经过一番考察,看中了内蒙古包头市一个钢铁加工合作项目,便与大陆朋友合伙干。

 

“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来到内蒙古,感觉哪里都很开阔,特别舒服,心胸更加宽广起来。”周大顺说,当时在矿区看到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就觉得这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在大陆。

 

起初周大顺对内蒙古气候和饮食不大适应,后来渐渐习惯了。时光在忙碌中悄然流逝,2012年前后周大顺从执行董事岗位上“退休”,开始踏足念念不忘的农业领域,才有了如今的事业。“妻子和孩子们很支持我,让我放心在大陆做事。”他说。

 

当前,内蒙古正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着力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我们的事业与这个发展方向非常契合。”周大顺说,他正与科研院所专家合作,想提升饲料产品含金量,也就是以柠条为原料研制发酵饲料,牛羊食用后能提高免疫力,从而减少抗生素使用,肉质和口感也会更好。

 

每有台湾来的朋友看望他,周大顺都会请他们品尝内蒙古羊肉,不少人回台后仍常常提起这鲜美的味道。

 

“未来我想把生产发酵饲料作为基础,涉足肉羊养殖,形成产业循环。”周大顺说,“这也是我们想走的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标签:台商台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