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为祖国统一出一份力

编辑:左妍冰|2019-11-15 10:29:33|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是泉州人,记忆中大概3岁时爸爸第一次带我去海边,我问他‘海的对岸是哪里’,我爸说‘是台湾’。”邱晔键回忆:“后来大概5、6岁,我爸又带我去了厦门、福州、漳州的海边,我问他‘海的对岸是哪里’,他也说,‘是台湾’。”

 

邱晔键是本届“挑战杯”华侨大学《惠台31条对台湾青年的吸引力研究》项目的队长。谈及为何选择这个课题,他告诉记者,因为“海的对岸总是台湾”,他仿佛从小就和那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情感联结。

 

这种联结和后来课文里学到的“宝岛台湾”,以及接触到的台湾同学共同作用,促使邱晔键对台湾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关心。2018年2月,国家印发《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文件,俗称“惠台31条”政策,邱晔键自然非常关注,但他发现一个问题:周围很多台湾同学对这个政策“并不知道”。

 

彼时,另一所侨校、暨南大学的吴仲抒同学正准备参加台湾的交换项目,不久后他到台湾发现,身边的台湾同学有不少想法和自己“不一样”。

 

这种“不知道”“不一样”的情况,激发了邱晔键和吴仲抒的探索欲:“惠台31条”到底对台湾青年有没有吸引力?两岸青年学生的心理距离到底有多大?邱晔键开始在大陆着手组织团队展开调研;吴仲抒则决定探究《台湾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在台湾高校发放问卷。

 

邱晔键的团队有14名同学,其中10名来自台湾。吴仲抒和队员蔡楚萍则邀请在暨南大学任教的台湾老师陈致中指导课题。

 

“他们找到我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课题适合我来指导。”陈致中2004年开始在清华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毕业至今一直在暨南大学任教。他告诉记者,近些年回台湾时会发现,受媒体议程和舆论氛围等影响,台湾青年群体对两岸关系的态度变化十分“微妙”,因此他认为,探究台湾青年群体对两岸关系的感知、优化和提升台湾青年对大陆和中华文化的认同非常吸引人,也很有价值。

 

事实上,在得到学术研究结论之前,邱晔键、吴仲抒和他们的小伙伴还取得了另一种收获。他们不知不觉成为了推动两岸青年交流、理解和互信的践行者,也摸索出一些与台湾青年朋友的相处之道。

 

邱晔键的方法是“彼此尊重、坦诚相见”,以及“脱敏”。在和台湾同学交流时,如果遇到分歧,他会首先选择尊重对方,支持对方“把真实想法说出来”。

 

他还告诉记者,他和组里的台湾同学毫不回避“统战”这类敏感词汇,也不忌惮讨论与“统一”相关的政治话题。

 

他团队中的台湾同学崔祐玮说,自己做这个项目的一部分初衷,就是希望把“惠台31条”的利好政策传播给更多在台湾的朋友,“希望他们能来大陆看一看”。

 

和邱晔键的情况不同,吴仲抒和蔡楚萍没有台湾队友助阵,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摸索出一些与陌生台湾青年沟通、交流的方法。

 

“其实大家有很多青年话题可以聊。”吴仲抒发现,电影《流浪地球》、台北动物园的大熊猫“圆仔”,以及一些年轻人热衷的视频网站,都是两岸青年的交集点。蔡楚萍还意识到,“台湾同学也和我们一样面临着相似的烦恼”,比如毕业后的出路问题等。

 

“开始有台湾同学问我,你们真的吃不起茶叶蛋吗?”蔡楚萍哭笑不得,但后来她发觉,通过长期与自己接触,一些台湾同学在自动修正刻板印象,他们不但对大陆的经济水平有了了解,还主动对蔡楚萍说:“以前听说大陆人都很野蛮,但我觉得你不是这样。”

 

谈及吴仲抒和蔡楚萍调研的结论,陈致中总结,目前台湾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情况,在不同维度上呈现出了不同的趋势:在文化认同、经济认同等方面比较强;在政治认同等方面比较弱,“但这是可以通过引导和文化氛围的塑造得到提升的”。

 

也基于此,吴仲抒和蔡楚萍希望,在大陆的台湾同胞能获取更多的同等待遇,“这样他们才不会觉得自己是异乡人”。陈致中认为,台湾近些年经济情况并不好,高层次人才相对饱和,其实有一种推力在把他们推向大陆,如果大陆能在台湾人才寻求机遇的同时,提供更好的政策保障,对两岸来说都会非常有利。另一个项目中的台湾同学崔祐玮也提到:“‘惠台31条’政策很棒,执行方面还希望能再加强。”

 

陈致中说:“这些年来,我发现大陆的同学都很热爱台湾,对台湾同胞十分友善,而且迫切地希望看到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特别是在暨南大学,两岸学生在接触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理解,不少大陆同学身上都有一种希望加速两岸统一的使命感,而台湾同学感受到祖国的资源和善意之后,也越来越希望能够实现两岸统一的目标。”

 

“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也有人怀疑我们这样做是否有意义。”蔡楚萍说:“我们和台湾同学从不熟悉到熟悉,也在不断向对方介绍自己熟悉的地方,改变对彼此的某些偏见。我坚信我们的小小努力,有朝一日会得到扩大,会影响更多人的认知,以后也会有更多人通过研究去改变两岸之间的偏见。”

 

邱晔键则告诉记者:“希望我们能为祖国统一出一份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