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大陆救助海外台胞是“认真的”也是“蛮拼的”

日前,一名台湾女青年在阿富汗卡布尔旅行时,因受骗遭遇困难而流落街头。中国驻阿富汗使馆获悉后,及时提供协助,保障生命安全,提供经济资助,帮助平安返台。大陆真情实意帮助海外台胞,赢得了台湾同胞的掌声和赞许。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

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

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回应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两岸同胞一家亲。台湾同胞无论在海外什么地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提供协助。同时也希望台湾同胞赴海外旅行提高安全意识,如遇紧急情况,立即报警并联系我驻相关国家使领馆。

 

没有多么美丽的言词,却又货真价实的善意和实实在在的亲情体现。不管身居和身在何处的台胞,不管碰到和遇到何种困难,大陆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急台胞之所急,想方设法的解决台胞困难,最大诚心、最快速速、最好措施保障台胞生命财产安全。

 

大陆对台胞的家人之心,亲人之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两岸同胞是同根同祖的一家人,是血浓于水的亲兄弟。同胞有难,怎会袖手旁观呢?大陆对每一位台胞的安全都牵挂在心,即便没有掌声,招致冷嘲热讽,大陆为台胞谋福的诚心依旧,为台胞办实事的善意依然。

 

其实,大陆救助阿富汗旅行的台胞,只是万千救助海外台胞的一个缩影和个例。因为,这样的救助还有很多。据统计,近年来台胞在海外遇到困难而得到中国驻外大使馆帮助的事件越来越多。这十几年来,包括备受赞誉的几次大规模撤侨事件,对台胞一视同仁,常有台胞出现在受助队伍中。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中国使馆方面与墨方进行沟通。报道截图

中国使馆方面与墨方进行沟通。报道截图

1991年,在科威特,在大陆的救助下,台胞搭乘大陆舰船、飞机离开战争之地;2011年,在埃及,在大陆的救援下,40人的台湾旅行(团)搭上大陆救援机,经北京转机回台;也是在2011年,日本发生福岛核灾,在大陆帮助下,台胞坐上中国大使馆安排的巴士才得以紧急撤离;2014年,在越南,发生对外暴力事件,中国领馆保护200余位台胞入境大陆并妥善安置;同样在2011年,利比亚撤侨,大陆更是倾力帮扶台胞,安排台胞乘坐大陆舰船安全撤出;2017年,在墨西哥,一名台商遇害,死者家属向中国使馆求援,得到积极救助;同年,墨西哥发生地震灾害,中国驻墨使馆在得到求助电话,得知5名台胞受困和下落不明的情况时,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多次看望被困台胞亲属。也是在2017年,在多米尼加,中国驻加勒比地区使馆协助转移在多米尼克遭受飓风袭击的台湾同胞。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中国驻墨使馆为台湾同胞提供领事保护

中国驻墨使馆为台湾同胞提供领事保护

大陆救助海外台胞的事情,就不展开讲了。估计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可以说,这就是一份简单的大陆救助台胞的事例,更是大陆对台胞亲情体现和家人关怀的缩影。公道在人心,任何诋毁、侮辱、中伤大陆救助台胞的言行举止,都得不到人心更得不到掌声。

 

正如被大陆救助的台胞所言,让所有旅居外国的台湾人知道,发生事情的时候,中国大使馆能提供最有效的协助。的确,大陆正是通过务实的行动,让每一位台胞读懂明白大陆的家人情怀和亲人真情。同时,让台湾同胞同大陆同胞共同享受强大祖国的国际尊严。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受害者父亲的感叹

受害者父亲的感叹

也正是有了强大的祖国,不管台胞身处何地,遇到何种困难,大陆都会通过各种办法,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第一时间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第一时间帮助台胞救援台胞。大陆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台湾竞争力论坛执行长谢明辉称,台湾同胞只要拿台胞证能证明是台湾人,一律同享“国民待遇”,均可获得中国使领馆无差别的协助。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图:随着中国实力提升,中国同胞包括台胞在海外可得到更有力保障。图为三年前中国海军在也门撤侨/资料图片

 

其实,像渔船渔民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等,大陆都会用行动说话,对“自己人”伸出援助之手。大陆的善意,货真价实。

 

随着大陆的不断推出便利台胞的政策措施,台湾同胞认为只有拥抱大陆才拥有未来。台湾也唯有搭乘大陆经济快车和崛起顺风车,才能走向世界。可是,岛内别有用心的政客认为大陆的善意是别有用心的“统战”。这种不顾台湾同胞感受和利益的信口雌黄,只会遭到台胞的唾弃和声讨。尤其是台胞在海外遇到困难,得到大陆有效救助之后,岛内一些人跳出来,戴着有色眼镜横加指责大陆是另有所图的行为。和台湾无心无力的救助相比,大陆的善意,是不讲条件不搀杂质的货真价实。所以,奉劝这些人,不要一再的利用大陆的善意进行恶意中伤和攻击,反思和检讨所行政策和措施到底给台胞带来了什么?

 

大陆的诚心实实在在。岛内政客把大陆实实在在的诚心看做成别有目的的“渗透”,而不顾及台胞的感受。其实,这种人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以“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姿态,抹黑抹红。一些台胞在这种错误言论中,也产生了一些误解。发生的肯尼亚河马攻击旅客事件中,两名旅客一死一伤。台湾有些网民,顿时“兴奋不已”,误以为“河马咬死陆客”,还发表一些幸灾乐祸的侮辱言论。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经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12日进一步核实,确认两名死伤游客来自中国台湾。而大陆的所作所为,顿时让抱有偏见的台胞“汗颜”和“尴尬”了。尼亚河马伤人事故刚发生,中国驻肯使馆第一时间就派使馆官员赶赴现场,核实情况并进行相关事务处理。中国驻肯使馆发言人表示:“为台湾同胞提供领事保护与协助是中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驻肯尼亚使馆将同肯尼亚政府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为遇难者遗体出境、伤者治疗和善后处理等事宜提供积极协助。”所以,请每一位台胞看清读懂,大陆的诚信,都是实实在在的。也请抱有偏见的人,收起你的冷言冷语。

 

大陆的亲情真情实意。两岸同胞是骨肉天气,打断骨头连着筋,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势力都不能把我们分割开来。这份天然的文化联结和情感认同都是割舍不断的。即便在当前台湾当局一再的推动“去中国化”,强搞“绿色恐怖”,让台湾同胞的和平红利受到威胁,大陆不改为台胞服务的初心,不放弃为台胞办事的努力。特别是学习、创业、工作、就业等方面,大陆各地以接地气、加速度的作为,全方位、多角度让台胞感受到大陆的浓浓亲情,在享受这份家人亲情和情怀中,收获幸福感,提升幸福感,感受安全感。从台胞源源不断的登陆潮,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人心所向势不可挡。台胞在大陆的真实感受和收获,用脚告诉台湾当局,到底是大陆好还是台湾好?大陆崛起,对台湾是机遇还是威胁?大陆的便利举措,是别有用心还是货真价实?人心,热度,潮流,台胞都在用行动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也用不断的掌声和赞许告诉世人,大陆的亲情,真情实意。

 

显然,大陆救助海外台胞是“认真的”也是“蛮拼的”。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一家人不做两家事,广大的台胞“有事您说话”。大陆定会鼎力相助,真情真心无私关切还有在保护台资台企台商生命、安全、权益方面都做到了全力以赴,诸如维护岛内农渔民权益、利比亚撤侨、紧急突发情况施展救援、自然灾害捐助援助等等方面,除了大陆驻外使馆的真心帮助,其实整个大陆对台湾都是真心关怀与照顾的。(此文作者系两岸观察专栏作者贾永辉)

台高中历史新课纲“去中国化” 舆论忧影响年轻一代史观

2018-08-17

台湾教育部门课审大会日前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纲,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脉络,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连日来,台湾媒体频发声,指课纲修改是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和“文化台独”又一实证,更忧虑“台独”势力插手教育,将影响年轻一代树立正确史观。

 

《联合报》14日社论指出,新课纲抛弃传统台湾史、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划分,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且以所谓“专题式内容”取代编年史,让学生分不清朝代更替,对中国历史认知模糊。

 

社论表达忧虑,对台湾下一代而言,历史课堂恐将变成穿越剧,看到“猪哥亮”(台湾艺人)辅佐刘备不必惊奇,因为“诸葛亮”也能主持歌厅秀。

 

社论表示,当局肆意剪裁中国历史,以为稀释与解构中国史,就可以让台湾史卓然独立。事实上,这种做法不仅无伤中国历史,反而让台湾历史脉络模糊,蒙蔽了台湾人的视野,也困惑了年轻一代。

 

台湾淡江大学教授赵春山在《中国时报》撰文指出,对于课纲修改的关切,不应只担心“去中国化”或“台独”问题,而应关注整个台湾年轻一代的历史观问题。他说,教育工作者常感叹,台湾年轻学生愈发缺乏历史观,并非他们健忘,而是没有多少东西让他们学习和记忆。

 

“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世纪。”他引述历史学家汤恩比的话认为,身为在台湾的中国人,理应为此感到骄傲。若是别有图谋割裂两岸历史连结,不仅会让台湾青年人的历史观扭曲,也会冲击两岸关系稳定。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展良在媒体疾呼,从小学到高中,四百年的台湾史可以螺旋式学习三遍,而五千余年中国史却一再缩减,这摆明是用政治力控制年轻人的国家和文化认同。

 

他表示,影响台湾未来的最大因素必然是大陆,在此情况下,将中国史缩减至此,会影响年轻人对大陆的认知,并危及他们对两岸未来走向的判断和选择。

 

台湾大学教授张亚中也直指,这群“去中国化”共谋者,让台湾内部冲突激化,让两岸关系紧张,让青年人失去历史文化的根。他强调,历史是民族的根,没有中国史,台湾不会有未来。

 

不过,也有学者指出,民进党当局种种“去中国化”手段,最后恐将“竹篮打水一场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主任胡幼伟表示,台湾年轻人并不糊涂,当局大搞“去中国化”;他们为了自己的前途,选择“中国化”,纷纷赴大陆求学、就业。(中新社北京8月16日电  记者 夏守智)

展开全文

台湾青年不应成为蔡当局“去中国化”的牺牲品

2018-08-17

日前,台湾教育部门拍板,12年义务教育高中历史课纲分成台湾、东亚及世界等3个分域,并明确提到“中国史纳入东亚史的架构下讨论”,中国史将不再单独存在。

 

蔡当局利用修改课纲达到“去中国化”的目的,毒害台湾年青一代,让他们在错乱的史实观中,迷失文化,迷茫认同。可以说,蔡当局毒害台湾年青一代的不择手段,言可耻,心可诛。

 

然而,即便蔡当局“去中国化”如何包装如何隐藏,都逃不过两岸同胞的慧眼。台湾青年更不应该成为蔡当局“去中国化”的“牺牲品”。

 

蔡当局曾经宣称,台湾年青一代是“天然独”。可是,这种利用课纲“去中国化”的行径,明显是洗脑和毒害台湾青年,让其成为被毒害的“人造独”。

 

但是,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蔡当局必须回应民众的质问:没有中华文化,何来台湾文化?修改课纲,中国史并入东亚史,就能消灭中国史?

 

先“灭其文”,再“灭其史”。即便蔡当局百口狡辩,信口雌黄,都是名副其实的数典忘祖,隔断历史脉络,自绝中华文化。正如台湾民众抗议蔡当局修改课纲的怒言一样“中华文化将在台断根!”如此行径,怎么会赢得台湾民众的支持呢?

 

台湾青年是台湾的未来,是台湾的希望。中文文化是其成长壮大的精神源泉,是其中国人身份的基因。岛内“台独”势力接连不断地“去中国化”,是让台青成为政治利益的“牺牲品”。

 

近段时间以来,台湾有些怀着政治目的的势力,处心积虑地利用课纲、教材搞“去中国化”,为“文化台独”招摇造势,以表面文化之争谋暗中割裂之行。

 

所以,台湾年青一代不应该再选择沉默,应该在辨别是非中强化民族认同,在辨别黑白中提升文化认同,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人,当中华历史的维护捍卫者。(中国台湾网网友:文剑)(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展开全文

蔡英文说当前台湾经济是20年最好状态 网友晒图打脸!

2018-08-17

 

 

蔡英文说当前台湾经济是20年最好状态 网友晒图打脸!

 

“阿德漫画”在脸谱网绘图讽刺蔡英文。(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6月时曾表示台湾经济目前处在过去20年来最好的状态,股市也有亮眼的表现,欢迎外资券商赴台设点,也欢迎外资投资台股。对此,“阿德漫画”在脸谱网绘图讽刺蔡英文,图中有满满的租屋、转让的字眼;还有挂着“民进党不倒,台湾不会好”的海报以及近日在台湾掀起旋风的夹娃娃机台。

 

蔡英文曾表示,台湾资本市场转型已带来正面的影响,表现在失业率持续下降、薪资稳定增长等经济指标,台湾经济目前处在过去20年来的最好状态,台湾股市也有亮眼的表现,欢迎外资券商赴台设点或辅导业者赴台募资,也欢迎外国投资人投资台股。

 

此外,蔡英文还说过她上任两年来台湾经济增长率不断进步,去年下半年跟今年上半年共4季,经济增长率都超过3%,甚至超越韩国,台湾经济已不是亚洲4小龙之末。

 

虽然蔡英文在许多场合中强调台湾经济好,但各行各业仍叫苦连天。对此,“阿德漫画”则在脸谱网画出一张漫画,图中的房子有许多都贴着租、售、转让等字样,还有人喊着“生意真歹做”“啊你做这么久,都没有加薪?”此外,近日的夹娃娃机风潮也在图中;“民进党不倒,台湾不会好”的海报高高挂起。“阿德漫画”讽刺表示,台湾经济20年来最好状态?有没有到街上看过?

 

对此,网友表示“应该说是,民进党自己经济最好的时候吧”“最好骗的时候”“觉得愤怒又悲哀”“其实她是说她家的经济”“当然是最好的喽!好到物质全面高涨”“睁眼说瞎话”。(中国台湾网8月16日讯)

 

 

 

 

展开全文

台媒:大陆推台胞18码居住证获赞 迈向新里程碑

2018-08-16

台湾《旺报》报道称,大陆将推台胞18码居住证,在大陆长期居住的台湾学生和台湾青年都非常兴奋,纷纷表示总算突破技术瓶颈,迈入“新的里程碑”,“打通任督二脉!”

 

台媒:大陆推台胞18码居住证获赞 迈向新里程碑

 

资料图:台胞在福州机场边检站办理办理入境手续。 中新社发 刘可耕 摄

 

在北京开业10年的台籍医师林峻生说,18码也就是18位数居住证最大的影响是,大陆现在几乎“跟金钱相关的在线申请”,都会遇到身份验证问题;台胞证以前最大问题就是过不了这个验证,现在按照大陆编码规则,给台胞重新发一个18码证件,生活便利性大大增加。

 

林峻生说,台胞之间已经在转传18码居住证好处,包括“3项权利”:依法享受劳动就业、参加社会保险、依法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

 

“6项基本公共服务”:居住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为其提供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务等。

 

“9项便利”:享受在居住地办理机动车登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申请授予职业资格、办理生育服务登记以及在内地(大陆)住宿旅馆,乘坐国内航班、火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办理银行、保险、证券和期货等金融服务,与内地大陆居民同等待遇购物,购买公园及各类文体场馆的门票,进行文化娱乐、商旅消费等。

 

林峻生说:“以前这些文件都要亲自到现场办理,现在应该都能上网申请!另外购买公园及各类文体场馆的门票,也可以跟大陆居民同等价格。”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差异,就是台湾学者申请大陆国家经费、研究经费,以前没号码,在线申请不了;现在应该都可以突破技术上的瓶颈,“打通任督二脉,迈入新的里程碑!”

 

北京清华大学台籍博士生罗鼎钧表示,台胞证是旅行证件,和居住证差很多。他对居住证最大期待就是买大陆机票、火车票,“以前我都是上网预订之后,去车站港澳台取票机,或是去代售点拿票;”希望未来台湾人可以像大陆居民一样,刷证件就直接进站。中新网8月16日电 

展开全文

奉献全球人均一枝花——云南鲜花走向世界

2018-08-15

七夕将至,昆明斗南花卉市场迎来鲜花“争夺战”。37岁的云南花商袁福旺目不转睛地盯着拍卖大屏上实时滚动的鲜花品种、评级和价格信息,静静等待出手时机。

 

“每4秒成交一笔,一刻也不敢走神。”他说,虽然自己入行快十年了,但每次参与鲜花电子拍卖,仍然感觉“惊心动魄”。

 

本世纪初,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落地斗南花卉市场。经过数年发展,这里已逐渐成长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中心。

 

云南拥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较长的日照和短暂的霜冻期让这里的鲜花常年不谢,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主要的鲜花种植区。

 

近年来,云南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提升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水平,加大经贸、人文等领域交流合作。作为“云南名片”的鲜花,也化作丝路花雨,香飘世界。

 

目前,每天有40多个品类、500多个品种的鲜花在斗南花卉市场交易;高峰时,每天800万-1000万枝花卉从此启程,走向海内外市场。

 

每周一次,袁福旺来斗南进货,而身在老挝波乔省的妻子则负责接货。“老挝大多是热带花卉,因此温带花卉很有市场。”前几年嗅到商机,夫妻俩把广州的花店承包出去,自己开始转战海外。

 

如今,他们家在老挝经营的鲜花批发店里,80%的花材来自斗南,其中优质玫瑰和康乃馨最受欢迎。“云南采取定制化种植及与农户合作等方式来保证质量和种类,花期长、花苞饱满的鲜花品类供不应求。”

 

作为鲜切花产业的最前端,规模化种植是基础。在位于昆明市呈贡区的斗南花卉小镇,花农们一年四季辛勤忙碌,他们手里的鲜花在竞拍开始前一小时,需要接受购买商严苛的质量检验。

 

53岁的刘春梅家的五亩地从前是菜地,这几年看着越来越多人靠鲜花赚了钱,她果断转行,加入花农合作社,摇身一变成了各大花卉公司的“供货商”。

 

每天,她精心培育的玫瑰花从种植基地运到公司,再经过质检进入鲜花待拍区。“拍卖成交后,当天晚上就能收到花拍中心反馈的成交信息,第二天就能收到交易钱款。”刘春梅说,去年一年,全家单靠鲜花收入超过十万元。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登记的花农合作社达400多家,联合农户12000多户,涉及花卉生产面积4万多亩,亩产值稳定在3万元左右。

 

近年来,随着全球花卉需求增长,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鲜花交易量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2017年鲜切花交易量达65.3亿枝,交易额53.55亿元,几乎相当于全球人均一枝鲜花。

 

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总经理张力说,云南鲜花销售的触角已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30%出口到南亚、东南亚国家,还有一些进入俄罗斯、澳大利亚。

 

东南亚是云南花卉的传统市场。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相互开放的产业合作,为双方商贸活动注入新动力,尤其随着昆曼国际大通道打通,云南鲜花出口更加便捷。

 

“这几年,中国和周边国家贸易增长特别快,东南亚一些国家对鲜花的需求逐渐进入高峰。”张力说,每年越南一些传统节庆期间,鲜花需求量骤增,甚至会影响到花卉拍卖交易中心鲜花交易的行情。

 

前不久闭幕的“第十九届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吸引了越南、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和荷兰、以色列等国家驻华使领馆代表参加,境外客商数量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最近几年,为满足日益多元的鲜花需求,云南锦科花卉工程有限公司开始将目光转向花卉新品种技术研发推广。目前,公司正在培育的月季新品种已达2.3万个。

 

“目前公司与法国戴尔巴德、荷兰的西露丝等公司长期紧密合作,合作方式包括买断转化、授权作为代理和代为推广等。”云南锦科花卉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功说。

 

云南本土一些农民企业家也不甘落后。来自昆明市宜良县的郑继兰在制作保鲜花方面拥有独特技艺,并申请多项专利。目前,出自她公司的保鲜花已出口日本、迪拜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

 

郑继兰说,除了出口保鲜花,部分地区还从她这里购买鲜花种苗,邀请她到迪拜进行鲜花种植。

 

规模化种植、产业化运作、品牌化输出。如今,云南花卉产业已实现由“种植生产型”向“市场服务型”转型。

 

根据规划,未来云南将持续加大鲜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花卉研发及品质管控投入,进一步提升花卉生产、运输标准化能力。

 

“2025年我们要建成面向全球的花卉交易中心,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花卉交易市场,实现云南花卉‘卖全球、买全球’的大流通格局。”张力说。(新华社记者许万虎、丁怡全)

展开全文

台当局扭曲历史课纲引岛内痛批 历史绝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2018-08-15

台湾高中生历史课本在民进党当局的政治操弄下,再一次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8月13日,台当局“教育部课审大会”强渡关山通过课纲修改,将高中历史课纲分为台湾、东亚及世界3个部分,并明确提出“中国史纳入东亚史”,“中国史”不再单独成册。岛内各界有识之士对此表达了严正的批评和抗议,认为扭曲的课纲不但会给台湾下一代灌输错误的历史观,更是破坏两岸关系现状,推行彻底的“文化台独”,会激化两岸矛盾。

 

“中国史”被纳入“东亚史”

 

据悉,按照修改后的历史课纲,未来高中历史课本中将不再有“中国史”,而分为台湾、东亚及世界3个部分,“中国史”放在“东亚史”脉络下教学,其内容从原来的1.5册缩减为1册。

 

依据新课纲,未来历史课程将不再用有历史脉络的年代或朝代顺序排序,例如“中国史”分成“先秦时代”“秦汉至隋唐”“宋、元、明与盛清”等,而是采用主题方式分单元,比如中国相关的主题单元有4个,“中国与东亚的交会”“国家与社会”“人群的移动”和“现代化的历程”。至于中国的石器时代、夏商周三代都将消失,中华文化的起源及政治史部分,也都消失了。

 

嘉义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昆财表示,以前“台湾史”是“中国史”的一个章节,之后变成“台湾史”一本、“中国史”一本,现在则是“中国史”不见了。民进党当局的目的就是切断大陆与台湾在文化上、民族上、血缘上的联结,“从量变到质变,正式完成去中国化。”他表示,许多历史学者不满台湾当局此举,近日酝酿发表连署书抗议。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朱浤源也分析称,把“中国史”放在“东亚史”的脉络下讨论,这样的高中历史课纲,显然就是把中国“模糊化”,很明显有“去中国化”的问题,令人怀疑有政治化的操作。

 

受害者是台湾下一代

 

台湾“中研院”院士黄一农认为,相关修改对台湾学生的历史观绝对会有影响。他反问:“但这样的变化究竟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还是为了政治目的?”

 

台湾《中国时报》指出,不讳言,课纲审查大会的“司马昭之心”,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借由淡化“中国史”来进一步切割大陆与台湾五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观,希望让台湾学生从小就习惯一套没有“中国史”的史观。

 

“按照新课纲,台湾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会稀稀落落,没办法形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概念。这是‘台独’势力对下一代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灌输,为‘台独’铺路。”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历史学者戚嘉林表示,若任由他们为所欲为,台湾的未来不堪设想。

 

台湾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理事长段心仪也表示,目前台湾小学课本里没有“中国史”,初中只有两学期有,五千年复杂的中国历史如此交代已是粗略至极。如今高中历史课还要继续压缩“中国史”,这只会造成历史课程虚无化与碎片化,最后学生既不了解“中国史”,也无法掌握“东亚史”“世界史”。她呼吁当局以青年学子的前途为念,回归教育本位,不要再设计自我封闭的困局。

 

改也改不了历史真相

 

台湾资深媒体人陈柏廷在媒体上撰文指出,课纲修改的这一决定,不仅没有为纷扰多时的课纲争议画下休止符,未来反而会招致更多争议。这种把历史当做“捏面人”的做法,还可能进一步撕裂台湾社会。他说:“两岸同文同种,文化同源,不是换个课纲就能改变的。民进党当局想让台湾学生从小就被没有‘中国史’的史观洗脑,更是恶毒。台湾人如果不懂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将成失根兰花,无以为家。”

 

国民党“立委”赖士葆担忧,高中历史新课纲从过去的编年史改为主题式的讨论,“中国史”的主题纳入“东亚史”,民进党这是要从文化的断裂对高中生进行洗脑,要灌输“天然独”的下一代,这是彻底的“文化台独”。他说,蔡英文虽然一再地宣称两岸“维持现状”,但是从教科书的课纲做手脚,好像切香肠似的一寸一寸挪移,这样是片面逐步的改变现状,两岸的关系只会愈来愈糟,不是台湾之福。

 

云林县公务员林明港也将心中忧虑投书媒体:“历史课纲‘去中国化’,让人担忧学子能否看到历史的全貌,还是仅能窥见偏颇一角。毕竟历史课本可以改,但真正的历史却改不了,让学子误解历史,学到错误的历史观,负面影响恐怕比‘效益’大上许多吧!”(本报台北8月14日电)汪灵犀 王 尧

展开全文

林毅夫:中国双轨渐进改革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2018-08-14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金融经济危机的国家

 

如果要找一个词来形容改革开放40年中国在经济上取得的成绩,最合适的是“奇迹”这两个字。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指标,197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一般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但1978年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人均GDP是490美元。与世界上其他贫穷国家一样,中国当时有81%的人口生活在农村,84%的人口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之下。

 

当时,中国也是非常内向的经济,出口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进口仅占5.6%,两项加起来仅为9.7%。而且,出口的产品中75%以上是农产品或是农业加工品。

 

在这么薄弱的基础上,1978年到2017年,中国经济取得了连续39年平均每年9.5%的增长速度,在人类经济史上未曾看到别的国家或地区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并且我国对外贸易每年增长的平均速度达到14.5%,在人类经济史上也没有任何别的国家能够这么快速从封闭经济变成开放经济。

 

在这样的增长速度下,2009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出口额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并且97%以上的出口产品是制造业产品,所以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曾经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最早是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世界工厂”变成美国,二战以后“世界工厂”变成德国、日本,现在变成中国。

 

2013年,中国贸易总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014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去年中国人均GDP达到8640美元,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在此过程中,七亿多人口按国际贫困线标准脱贫,对过去40年世界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70%。在这段时间内,虽然中国经济崩溃论此起彼伏,但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金融经济危机的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要回答此问题,必须先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什么,表面上看,是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不断丰富,但是,人均收入提高的前提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对现有的产业进行技术创新,让劳动者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好产品;另一种方式是产业升级,将资源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部门配置到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部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两个方式是一样的。

 

发展中国家有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可能性,被称为后来者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小的风险,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取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处于世界前沿,只有发明新技术、新产业,才能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只要下一期生产活动采用的技术优于本期,就是技术进步;只要下一期进入的新产业附加值高于本期,就是产业升级。

 

由于技术先进程度和产业附加值水平有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对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进入附加值比现有水平高且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当然,利用后来者优势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并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能利用后来者优势实现快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13个经济体利用后来者优势实现了年均7%甚至更高、持续2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大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这13个经济体中表现最为抢眼的一个,也是赶超速度最快的一个。

 

所以,我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能够实现高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充分利用了后来者优势。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没能利用后来者优势?最主要的是思路决定出路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转型取得成功,而同期其他国家转型失败

 

如认为市场化改革是造成1978年前后中国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转型,其他社会性质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在进行与中国相似的、由计划经济或政府主导的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他们是危机不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我们是稳定快速地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社会性质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转型,当时认为,这些国家在转型前经济效益不好是因为政府对市场干预太多,没有建立与发达国家一样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当时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实施“休克疗法”,按照“华盛顿共识”的主张,把政府的干预全部取消,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

 

目标虽好,但这样的转型思路忽视了原体制中的政府干预是为了保护和补贴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重工业,如取消保护补贴,结果必然是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的破产倒闭,造成大量失业,短期内对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巨大冲击。

 

而且,重工业中有不少产业和国防安全有关,即使私有化,国家也不能放弃,必须继续给予保护补贴,而私人企业主要求政府提供保护补贴的积极性比国有企业更高。寻租、腐败严重,效率反而更低。

 

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维持稳定并快速发展?我们推行的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于资本密集、规模大、与就业和国家安全有关的产业,在转型期间继续给予必要的保护补贴,以维持经济稳定;对过去受到抑制的、劳动密集型的,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产业,放开准入,积极招商引资,并以务实的方式设立工业园、加工出口区等,将其变成竞争优势。

 

新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迅速发展,资本快速积累,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原来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变成了我国的比较优势,企业由缺乏自生能力变成有了自生能力,保护补贴由“雪中送炭”变成“锦上添花”,可以而且应该给予取消,才能根除在渐进双轨改革进程中存在的市场扭曲和不当干预所导致的腐败滋生、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并使我国完成从双轨制到完善的市场制度的过渡。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认为我国采取的渐进双轨制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主张一次性消除政府干预。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务实的渐进双轨制是我国维持经济稳定和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总结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对现代经济学有何意义

 

二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地位,致力于追求自己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但成功的经济体非常少。二战后至今,在近200个发展中经济体中,只有两个经济体从低收入进入高收入,一个是中国台湾,另一个是韩国。2025年,中国大陆很可能成为二战后第三个从低收入进入高收入的经济体。

 

通过比较二战后少数几个成功和绝大多数不成功的经济体,我发现,迄今还没有一个发展中经济体,按照西方主流理论来制定政策而取得成功,而少数几个成功经济体的共同特点是:其政策在推行时,从当时主流理论来看是错误的。

 

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在追求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化,当时主流的理论是结构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这个目标,应该推行进口替代战略,以政府主导来配置资源,发展现代化的资本密集型大产业,推行这种战略的经济体都未能取得成功。

 

少数成功的东亚经济体,却是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小规模产业开始,推行出口导向而不是进口替代战略,当时这种发展方式被认为是错误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所有的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国家都从政府主导的发展方式转向市场经济,当时的主流理论是新自由主义,倡导“华盛顿共识”,主张采用“休克疗法”,一次性消除各种政府干预扭曲,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按照这个方式来转型的国家,遭遇的是经济崩溃、停滞、危机不断,而少数几个经济体像中国、越南、柬埔寨取得快速发展,采用的却是双轨渐进的改革模式。为什么是这样呢?

 

因为主流理论来自于发达国家经验的总结,以发达国家的条件作为理论的前提,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条件不同,照搬来自于发达国家的主流理论,发展中国家必然遇到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们现在采用的理论都是从发达国家有什么来看发展中国家缺什么,比如结构主义,或者看发达国家哪些方面做得好,就让发展中国家照搬,比如新自由主义。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确实比较完善,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市场有很多干预,就主张发展中国家采用发达国家的制度安排,实际上,这样的理论忽略了重要一点,就是没有看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条件的差异性。

 

这是2012年我从世界银行回来以后,开始提倡新结构经济学的一个原因,它与过去主流经济学有很大的差异,是总结于中国自己成败的经验,也是总结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成败的经验。

 

这样的一个理论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自觉地把发展中国家的条件作为出发点,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为什么成功,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未来如何发展。同时,这样的理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我认为,只要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继续深化,中国在21世纪将变成最大的经济体,发生在中国的经济现象将是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世界的经济中心历来是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中心,著名的经济学家多出于此,所以,21世纪当中国变成世界经济中心时,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就将大多来自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的国家,中国与其他的发展中、转型中国家,条件是比较相似的,我们提出的理论将能比来自于发达国家的理论更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作者:北京大学教授 林毅夫)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