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音乐人看甘肃:西北民乐初体验

台湾青年音乐人看甘肃:西北民乐初体验

 

7月11日,“青春作伴、与乐同行”--两岸青年音乐人公益交流活动来到甘肃临夏市举行交流活动。(中国台湾网 陈文韬 摄)

 

当台湾少数民族的旋律融入到大西北的花儿民歌,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当三弦遇到吉他,会碰撞出什么样的音乐火花?当来自两岸的青年民族音乐人相聚在甘肃,又会有怎样精彩的互动交流?

 

7月11日,“青春作伴、与乐同行”--两岸青年音乐人公益交流活动来到甘肃临夏市,两岸青年音乐人们围绕主题“花儿与少年”,与当地花儿艺术家互动交流、合作演艺,举行两岸青年音乐交流活动。

 

“花儿”,又名“少年”,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多民族民歌,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花儿的起源地之一,临夏地区自然不乏花儿“好手”。交流活动现场,数位当地优秀的花儿音乐人携二胡、三弦等民族乐器现身,与到访的两岸青年音乐人展开热烈的音乐交流。

 

现场,一位当地花儿演奏家带来了西北特色民族乐器“咪咪”,其双簧气鸣式的精巧构造和清脆高亢的音色引发了两岸青年们的“强势围观”;传统说唱艺术“河州贤孝”国家级传承人王威学叙事性十足的表演也同样“抓耳”,一首反映临夏当地历史真实事件的《韩起功抓兵》令在场来宾赞叹连连。

 

两岸民族音乐融合:找到彼此的默契

 

青年音乐人们在活动中相互切磋学习,经过短时间的磨合,共同配合完成了两首花儿民歌《花儿与少年》《山丹花令》。值得一提的是,《花儿与少年》在两岸音乐人的演绎下,在经典的旋律中加入了台湾阿美人的特色唱腔。对于这种“混搭”的诠释,临夏当地音乐家、“河州贤孝”国家级传承人王威学给出了“十分满意”的评价。

 

“不管是哪个民族的音乐,最后总能找到彼此的默契,这就是音乐的魅力。”王威学表示,通过这次两岸青年的交流活动,他第一次听到台湾少数民族优美的音乐,也第一次将临夏花儿、河州贤孝的音乐表演给台湾的朋友,这样的交流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推广大有脾益。

 

西北民乐初体验:“很想一头栽进去!”

 

大西北的花儿音乐对台湾青年琵琶演奏家李英凤来说算是“初体验”,无论是小巧精致的民族乐器“咪咪”,还是三弦老师绑上的大大的三弦指甲,都让她觉得很新鲜、很“酷”。“花儿音乐虽然短时间内很难完全吸收,但在和当地音乐人交流的过程中,彼此的音乐碰撞所产生出的火花是最宝贵的经历。”

 

在北京发展10年的李英凤目前是一名音乐老师,她认为,作为老师,就是要不断吸收和积累,自己学到更多,才能教给学生们更多。

 

同样是首次接触西北民族音乐花儿,台湾青年古筝演奏家沈晓菁表示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到了最地道的花儿音乐,而且越学越“上瘾”:“由于时间仓促,我们可能学到的只是花儿的皮毛。但是一旦接触了它就会被它吸引,会一直想再深入地去了解,有种很想一头栽进去的感觉!”

 

既热爱台湾少数民族音乐的欢快、又欣赏西北地区民乐的悠长,接纳不同民乐风格的沈晓菁目前正在大陆进行民乐培训领域的创业。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对祖国的民族音乐和乐器不再产生距离感,“让每个人都可以‘玩起来’”。

 

本次活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中文网策划并主办。活动于7月8日至13日赴甘肃省广河、临夏、甘南地区进行采风和公益交流活动。(中国台湾网7月12日临夏讯  记者 陈文韬)

 

台湾青年音乐人看甘肃:西北民乐初体验

 

 临夏当地音乐人与到访的两岸青年音乐人展开音乐交流。(中国台湾网 陈文韬 摄)

 

台湾青年音乐人看甘肃:西北民乐初体验

 

  交流活动现场。(中国台湾网 陈文韬 摄)

 

台湾青年音乐人看甘肃:西北民乐初体验

 

西北特色民族乐器“咪咪”。(中国台湾网 陈文韬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