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新时代、新问卷、新挑战 ——2017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

2017年正值两岸恢复民间交流30周年及中共十九大召开。中华民族站在开启民族复兴的历史新起点上。但蔡当局“柔性台独”执政路线导致两岸逐渐从“冷僵局”走向“冷对抗”,各种不确定性与系统性风险持续增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受到严重冲击。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十九大

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在京召开

一、中共十九大开启两岸关系新时代

 

2017年10月18日的中共十九大为两岸关系定位、定向,全方位而权威地回应了各界关切,引领两岸关系进入新时代。

 

第一,从战略高度把握对台工作的历史方位与发展进程。十九大报告在“两个一百年”的宏大叙事中,论述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国家统一进程以及中华民族复兴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大框架中,为两岸关系发展和台湾问题解决赋予新定位。

 

第二,报告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首纳“六个任何”。这是巩固两岸关系行稳致远基础,为各种形式的“台独”、“挺独”划出清晰红线。

 

第三,提出“两岸一家亲”的具体实现路径,让“共圆中国梦”落地。包括尊重台湾现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厚植共同利益,率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以文化内聚力实现心灵契合。对台政策论述转向台湾民心,合乎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价值取向。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主办的第九届两岸青年学者论坛于2017年3月在湖北武汉召开

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主办的第九届两岸青年学者论坛于2017年3月在湖北武汉召开,主题为“两岸关系:新态势与新模式”

 

二、大陆遏制“台独”同时,加速推动两岸社会融合

 

一年来,大陆对台政策“遏制台独更硬、争取民心更软”,在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进程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寻找持续动能。

 

一是强化遏制和反对“台独”。大陆正从必要的战略模糊走向必然的战略清晰,以消除不确定性,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其一,明示遏制“台独”的意志和能力。例如,针对“美台军舰互泊”炒作,画出启动《反分裂国家法》红线示警;大陆海空军“绕岛巡航”常态化,极大震慑“台独”势力。其二,在国际上巩固一中框架。“台巴断交”后,台湾未获邀参加WHA、ICAO和Interpol的活动,“台独”“国际活动空间”被大幅压缩。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017年中国军机绕飞台湾岛

2017年7月中国军机绕台湾岛飞行

二是两岸融合发展带动岛内民意正向转变。十九大后,“卢丽安现象”、“许历农挺共”以及岛内频频升起的五星红旗不断展现岛内民众国家认同的新气象。年末,《联合报》、《天下》杂志等权威媒体民调均显示,岛内认同明显“统”涨“独”消,民众乐见大陆崛起并愿意来陆发展,其中青年群体意愿最高。此外,台北市长柯文哲坚持“两岸命运共同体”等主张,成功登陆延续沪台“双城论坛”,其个人声望也触底反弹。可见,大陆发展模式和成果的“晕染效应”预示着两岸融合发展的深度与趋势,即大陆可引领台湾人民用脚投票、重新选择。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五星红旗

元旦,金门最著名的老街“模范街”旗海飘扬

 

三、蔡当局终究难以完成“两岸答卷”

不过,在十九大为两岸关系提出新发展方向时,蔡当局仍无视形势变化,固守二元对立的对抗思维,不但消极回绝“两岸答卷”,更寻求对等博弈、谋求由守转攻、争夺历史功绩、叫嚣拒统对抗。

 

一是蔡英文两岸论述本质不变而姿态百变,僵化保守且愈加强硬。蔡全年两岸政策谈话百变不离其“独”宗。其一,顽拒“九二共识”。其“新情势、新问卷、新模式”论述本质是否认“九二共识”而欲概括接纳两岸交流成果,寻求“无共识的互动”。其二,制造“维持现状”假象。年终记者会上,蔡放话“不会暴走、不会僵住、不走回不相往来老路”,一厢情愿、画饼充饥地否认两岸僵局现状。其三,升级对抗姿态,宣示“以武拒统”。“三新”是弃守转攻,争夺“两岸对等博弈”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年末,蔡更将两岸政策裹挟到防务政策,“恐吓”大陆台湾外有“靠山”、内有战备。这说明,蔡对大陆的政治意志、战略能力和当前形势存在严重误判,两岸政策是为“柔性台独”护航、为“法理台独”蓄力。

 

二是蔡当局持续推动“柔性台独”路线,培植分离主义土壤。其一,为“台独公投”打开方便之门。12月,蔡当局大幅降低“公投”门槛,开启“法理台独”的“潘多拉魔盒”。其二,肢解“宪法一中”及其行政架构。蔡当局游走于“法理台独”边缘,布局消解“一中”在台湾的“宪法”地位。例如,废除“蒙藏会”、研拟裁撤“侨委会”等。其三,“文化台独”,“去中国化”并重。蔡当局多管齐下、既破且立地构建“台湾国族认同”,包括强推“台独课纲工程”、语言平权、宫庙灭香等,“柔性台独”走上“最后一里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台湾民众抗议蔡英文当局修改课纲

台湾民众抗议蔡英文当局修改课纲

三是制造“绿色恐怖”,封堵两岸交流之门。其一,“立法”和行政多管齐下,将对两岸民间交往的阻挠由个体限制扩张为规模管控。如通过修改“两岸条例”和利用“机密保护法”,限制退休军政人员赴陆活动。其二,借对泛蓝人士系统地政治打压、司法追杀和人身迫害,削弱岛内“反独促统”力量,制造“寒蝉效应”。特别是悍然搜捕新党青年军,释放“正面对抗大陆”的恶劣信号。

 

四、两岸关系风险与挑战不容忽视

新旧更替之际,台海并不平静。内外交困的蔡当局在两岸关系上冒险投机、“正面冲撞”的倾向有所上升,两岸擦枪走火、对抗升级的可能性在增大。

 

一是外部势力介入和蔡当局“挟洋自重”风险大幅上升。其一,美台防务合作呈现“突进”态势。美“军工复合体”推动实现了特朗普任内首次对台军售,推出多个“挺台”法案,制造美台“军舰互泊”、“联合演训”等虚实议题。其二,美台逐步建构台湾在美“印太战略”新角色,并加速与台湾“事实一体化”。蔡当局见猎心喜、积极投机,或将引发两岸对立、冲突。

 

二是多形态“台独”为两岸关系增加变数。其一,民进党内“急独”将持续牵扯蔡两岸政策。蔡英文政治能量骤减,其“维持现状”也在党内遭遇“基本教义派”更多牵扯与反噬,或导致蔡频繁“踩红线”。其二,“公投绑大选”效应或导致“黑天鹅事件”。“独派”有机会借民粹谋求“入联公投”,或寻求“修法”纳入“宪法”相关议题,两岸恐难有宁日。其三,“多独合流”态势明显。2017年,在蔡当局的护航、策动下,岛内“独派”与其他分离主义势力等暗通款曲、互壮声势,其合流、共谋态势愈发明显。

 

不过,新时代的两岸关系同样充满希望与机遇。大陆对台政策“反独”与“促统”并重,担当历史使命,回应民心期盼,稳步掌控台海局势主动权、主导权,对台政策选项也超越了“和统”或“武统”的二元逻辑。大陆更强调以统筹两个大局来理解台湾问题,也为与岛内各界的交往留下机会之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和平发展道路能否行稳致远,端看民进党在正道与私利间的进退取舍。(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刘匡宇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专家谈“台湾旅行法”:兹事体大,美国需谨慎

2018-01-12

专家谈“台湾旅行法”:兹事体大,美国需谨慎

北京联合大学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朱松岭  (付勇超 摄)

 

近日,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为美台高层互访解禁的“台湾旅行法”,要求美国政府“鼓励美台所有级别官员的互访交流”。岛内媒体称,这是“美台”在人员互动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在1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表示,该法案严重违反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立的原则,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敦促美方恪守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慎重处理台湾问题,不要与台湾进行任何官方往来和接触,不得向“台独”势力发出任何错误的信号,希望美国能够以实际行动维护中美关系大局以及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

 

事实上,所谓的“台湾旅行法”尚未正式生效。北京联合大学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朱松岭做客海外网“金台沙龙”时指出,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所谓“台湾旅行法”草案,这项草案鼓吹“美台”之间实现所有层级官员的“互访”,但这其实还没有生效,只是在众议院通过。如果要成为法律的话,还需要获参院通过,并得到总统签字。

 

然而,对于这样一份尚未生效的“台湾旅行法”,台湾方面却表现得很兴奋,在美“台独”组织台湾人公共事务会狂称:“很高兴看到‘三公报’被不断送入历史垃圾堆,那也是它们最适合的归属。”环球时报11日发表社评称,认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过时的人,要么是极端仇视大陆,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不懂历史。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它不是美国对中国的恩赐,而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当初为了尽快从越南的泥潭脱身,为了联合中国对付苏联,主动不远万里跑到中国签到的。同样,在21世纪的今天,在朝核问题、伊朗问题等国际议题上,美国离得开中国?中国如果像美国一样动点手脚, 美国也会“吃不了兜着走”。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台美关系研究室副主任汪曙申指出,当前,特朗普政府仍然在中美关系的框架下拓展美台实质关系。在台湾寻求参与世卫大会破产、巴拿马与台湾“断交”事件后,特朗普政府深知,陷入执政困境的蔡英文亟需美国支持,但也认识到美援台政策必须有个度。

 

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院朱磊认为,特朗普政府虽然有遏制中国的战略考虑,但美国所面对的国际格局并没改变。美国当前面对的主要矛盾来自其他方面,比如半岛问题、反恐问题等,应对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国配合。因此,2018年,因为美国因素而出现突发事件影响两岸关系可能性不大。(文/海外网 李鹏宇)

 

展开全文

专家:失去“九二共识” 蔡当局便不可能“维持现状”

2018-01-12

2016年蔡英文上台时曾表示,两岸要“维持现状”。然而,快两年过去了,两岸似乎越来越走向对立。1月10日举行的第19期“金台沙龙”上,两岸问题专家分析指出,“维持现状”是民进党当局骗取台湾民意支持的谎言,因为“现状”是不可能维持的。

 

北京联合大学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朱松岭表示,民进党所谓的“现状”终将无法维持,原因有两点:第一,对于现状的界定并不明晰,两岸始终未得出维持一个怎样的现状的“共识”;第二,民进党所讲的“维持现状”,实际是向美国骗取保证的口号,“它希望传递给美国的信息是,民进党承诺上台后,不会改变两岸相对和平的现状,不会给美国制造麻烦,且不会给美国利益带来损失。”

 

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同样认为,民进党当局提出的“现状”无法维持。在王英津看来,两岸实力的变化,决定了现状不可能维持;一旦失去“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现状”便不可能维持下去。王英津还指出,蔡英文的“维持现状”是个策略,不是政策;是民进党当局骗取台湾民意支持的谎言,因为“现状”是不可能维持的。最重要的是,蔡英文才是两岸现状的最大改变者,而不是维护者。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桂清指出,民进党声称“维持现状”的最终结果,是两岸走向越来越尖锐的对立。究其原因可知,维持现状需要基本的实力和筹码,没有实力和筹码,民进党一厢情愿地坚持维持现状,免不了转而依靠外界干预,如此一来,事态发展不受自己左右,最终结果便是无法维持现状。

 

 

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教授朱磊指出,“维持现状”只是一个幌子,蔡英文一上台就否认“九二共识”,反映了她想主导现状的实质,即借“维持现状”的幌子,减少主导两岸关系现状的阻力。朱磊认为,未来无论蔡英文是否会连任,民进党仍然会继续回避“九二共识”,并推动渐进“台独”。未来五年,两岸的碰撞将会更加激烈,两岸关系也将会进入一个非常不稳定的时期。

 

在谈到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时,陈桂清用八个字概括,即“本质不变,策略百变”。他指出,“本质不变”是指,民进党坚持“台湾独立”的本质立场不会改变。至于民进党在策略上进行的各种语言调整,未来还会继续维持。这些举动,都符合民进党未来的总体目标,即维持两岸基本“冷和”的状态。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严峻则从“现状”改变和未改变的地方入手,分析民进党的两岸政策。现状改变的是两岸政治基础、两岸官方半官方的沟通交流机制、以及两岸在国际场合中的互动。严峻认为,应从以下两点看待民进党的两岸政策:第一,现在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服从于其内政政策,也就是说,民进党目前的施政重点在台湾内政。因此,在处理两岸关系上则以敷衍为主,在改善两岸关系上缺乏积极性和急迫性。在敷衍两岸关系上,民进党采取的是“用语貌似缓和,立场顽固不变”的方式,从而达到维持两岸“冷和”的目的。第二,民进党推进“台独”的方式,将以推动文教“台独”为主,采取“鸭子划水式”的方法。这表明,民进党虽不会使用刺激性的动作,但其推进“台独”的效果,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更加深远,危害更加巨大。(文/海外网 刘思悦)

 

 

展开全文

专家:美众议院通过有关法案破坏两岸关系 台当局勿误判形势

2018-01-12

针对美国众议院通过鼓吹实现美台所有层级官员互访的所谓“与台湾交往法案”,两岸专家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法案严重违反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立的原则,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对“台独”发出错误信号。美方不应在错误方向上越走越远,台湾当局更莫误判形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该法案严重违反一中原则,干涉中国内政,也暴露了美国政界部分人的对华敌意。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这是理所当然的。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朱松岭表示,这一法案对中美关系造成了非常不和谐的影响,也释放了纵容“台独”的错误信号,使处在低谷的两岸关系更加恶化。民进党当局不要误判形势、挟洋自重,主动充当国际势力遏制大陆的棋子。一旦越过“台独”红线,造成台海局势动荡,台湾当局必将自食苦果。

 

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戚嘉林表示,众所周知,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基础。美国炮制这一法案,意图扩大所谓美台“官方联系”,想打擦边球冲撞、破坏一中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如遭破坏,对美国将无益处。

 

“美国应信守承诺,不要挑动两岸中国人的敌意、伤害中国人的感情。”戚嘉林说,“台独”分子不要以为有美国当靠山就气焰嚣张,两岸关系紧张,绝非台湾民众之福。

 

台湾淡江大学教授王昆义表示,美台高层互访层级、范围扩大,是明显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现在无论是中美实力对比、两岸实力对比,还是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都已今非昔比,美方如踩踏中方底线,将付出巨大代价,美方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据悉,所谓“与台湾交往法案”还需美参议院通过、并经美国总统签署后才能生效。“美方如不悬崖勒马,继续朝错误方向加码破坏两岸关系,后果将十分严重。”朱松岭说。新华社/台北1月11日电(记者查文晔、李凯、李慧颖)

展开全文

港媒:荒唐“修法”是民进党荒唐施政的缩影

2018-01-11

香港《大公报》今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一部“劳基法”,每次都修改得千疮百孔、天怒人怨,是民进党荒唐施政的缩影。蔡英文选举时为骗取选票,乱开政治支票,结果上台后才发现行不通,唯有自打嘴巴,背弃承诺。民进党以为快刀砍乱麻就能解决问题,殊不知民怨未能平息,反而日积月累,犹如火山般蓄势爆发。

 

评论摘编如下:

 

俗话说“新年新气象”,没想到岛内在2018年的“新气象”竟然是基层民众对台当局的抗议形式更新颖、更激烈、更庞大。自上周末起,多个劳工团体不满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强行推动“劳基法”在台湾“立法院”通过,而集结在台湾“立法院”外举行多场游行示威,甚至不惜卧轨,以“肉身挡火车”的惊险场面表达心中的愤怒。这几天正是台北入冬以来最冷的日子,示威者冒着严寒在冷雨中抗议,而维持秩序的警员则用盾牌挡雨和取暖。台湾“立法院”外警民对峙的场面令人心疼。但反观台湾“立法院”内,民进党“立委”在温暖的议场内呼呼大睡,而“劳基法”最后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在睡眼惺忪的“立委”审议下通过,真乃台湾政坛一大奇观。

 

这两年来,“劳基法”修改了三次,始终争议不断,成为台湾打工仔挥之不去的梦魇。2016年1月马英九当局“修法”,缩短每周工时,但删减7天“法定”假日,以弥补少了的工时,平息资方不满。不料,民进党选举时夸下海口,要给打工仔更好的福利,不仅每周休两天,而且不会删减“法定”假期,于是在成为台湾“立法院”第一大党后便废除了马当局的修正案。但蔡当局的方案窒碍难行,最为人诟病的是加班费核算方法:员工加班一至四小时,僱主要支付四小时加班费,即员工只加班一小时,也能拿到四小时加班费。这种“不劳而获”的计算方法着实荒唐。此外,当年公务员是以“删减7天‘法定’假日”来换取“周休二日”,如今劳工却能“鱼与熊掌”兼得,资方怎会买帐?蔡当局于是违背选举承诺,实施只能保障劳工每周休一天的“一例一休”,并删减7天“法定”假期。在选举中投票给民进党的劳工团体不甘上当受骗,抗议声浪如排山倒海。民进党当局为了挽救跌跌不休的民望,不得不决定再次“修法”,除了取消不合理的加班费计算方法,还延长加班工时、缩短轮班时间、允许加班换补休等,被批评一面倒倾向资方,漠视基层劳工权益。

 

一部“劳基法”,每次都修改得千疮百孔、天怒人怨,是民进党荒唐施政的缩影。蔡英文选举时为骗取选票,乱开政治支票,结果上台后才发现行不通,唯有自打嘴巴,背弃承诺。这种投机本性为其执政埋下了失败的因子,加之执政后沉溺政治争斗、追杀国民党党产,对攸关民生、经济的法案束手无策。而民进党“立委”本应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来审议“法案”,却把民进党党意置于民意之上,成为蔡当局的橡皮图章,每次在台湾“立法院”开会都是一片混乱中通过“法案”,根本就没有经过详细辩论和认真修正,如此匆忙出台的“法案”怎能不引发民愤?民进党以为快刀砍乱麻就能解决问题,殊不知民怨未能平息,反而日积月累,犹如火山般蓄势爆发。

展开全文

在台陆企代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两岸经济融合

2017-05-12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台北办事处主任李荣民10日在台北表示,自2009年6月台湾开放陆资进入以来,大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台创造就业机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促进两岸社会经济融合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李荣民当天在参加台北举行的“两岸公益行销与社会责任实践”专题讲座时表示,近八年来,虽然受到台湾方面的限制,陆资在台投资规模仍较有限,但大陆企业在台湾依规经营,无论是对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在地税收、带动进出口贸易,还是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合作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台湾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根据台湾经济事务主管部门的数据,自2009年6月至今年3月底,台湾累计核准陆资来台投资985件,投(增)资金额计17.45亿美元。另据台湾劳动事务主管部门统计,目前陆资企业在台派驻大陆员工200多人,雇用台湾员工数1.3万多人。

 

李荣民表示,陆资在台企业在积极做好保障台湾员工福利的同时,踊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赈灾、捐助弱势群体、培养青年学生等方面表现积极,也有很好的成绩。

 

“特别是在高雄气爆、八仙乐园尘爆事故和台湾南部地震事故发生后,在台陆企和机构踊跃捐助款项、奉献爱心。其中,中国银行台北分行一家共捐出救灾款926万元新台币,而部分参与捐款的陆资企业甚至仍未在台湾盈利。”李荣民说。

 

他表示,陆企来台投资互补性强,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和两岸经济融合。“公益行销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陆企来台投资在这一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未来还应持续努力。”

 

此次专题讲座是“了解台湾系列讲座”的第十场。该系列讲座由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台北办事处、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两岸经济与产学合作中心主办,旨在帮助在台陆企了解台湾相关规定,帮助在台陆企顺利运营和健康发展。

 

该系列讲座已针对陆企在台投资相关规定、台湾在地民俗、绿色公益、台湾特色产业等内容进行研讨,今后还将围绕产业发展趋势、金融投资和餐饮经营的危机处理与品牌管理等方面举办专题讲座。新华社台北5月10日电(记者马玉洁章利新)

展开全文

新时代“两岸一家亲”理念之体现

2018-01-03

“两岸一家亲”理念写入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两岸同根同种、同文同源,是荣辱与共、水乳交融的命运共同体。“两岸一家亲”理念写入十九大报告,等于再次确认了两岸性质的定位,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无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两岸同胞始终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报告还指出“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思想,反映了大陆为台湾同胞谋福祉、办实事,希望台湾同胞能搭上大陆发展快车、分享大陆发展机遇的诚意。这对增进两岸同胞亲情和福祉,增强对两岸命运共同体认知,形成共谋民族复兴合力有重大意义。同时还体现了同胞爱手足情,反映了为台湾同胞谋福祉办实事的真心实意。长期以来,大陆方面积极出台措施,为台胞在大陆工作求学生活提供更多便利,让两岸民众尤其台湾同胞从交流中更有“获得感”,报告相关政策宣示无疑是一颗“定心丸”——当可激发两岸同胞深化交流的热忱,增强心灵契合、共创未来的信心。

有上述可知,“两岸一家亲”理念的体现,不仅仅是流于形式的流于空话,更为重要的是用心去做用真诚去做,从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和从下至上台湾同胞的意见反馈,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对台政策体系,最重要的让广大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有感,同时欢迎更多广大的台湾同胞来大陆走访交朋友进一步在大陆发展和融入。

举一个台湾同胞近期最有感的例子,莫过于教育部奖学金单独设立“台湾奖学金”,增设特等奖、提高奖学金金额和增加受奖名额,从颁布实施到各校评奖,立马在全国各地有台湾学生的地方实施,在大陆超过万余名的台湾本科、硕士和博士生都受惠,在台湾学生圈里都在热议此事,这小小的一个举措无疑就让许多在大陆求学的台湾青年有感和更认同大陆,无疑再次体现了“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不仅是两岸同胞都要用同理心同胞心一起努力,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广大的台湾同胞在大陆发展时也要饮水思源,因为既然来到大陆就是自己的家,两岸同胞都是自己人,不分你我不分彼此,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就可真正扎扎实实的落实在两岸十四亿同胞之间。  (作者:罗鼎钧,台生,现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展开全文

大陆对台研究迎来大格局时代

2017-11-29

11月26至27日,由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等两岸六家研究机构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这是中共十九大闭幕后,由两岸涉台学界共同举办的首场大型学术研讨会。

 

发端于四年前的两岸智库学术论坛,在当时的岛内政局与两岸关系形势下,扮演了制度性两岸“二轨”交流平台的角色。虽然随着去年“5.20”民进党上台,该论坛的台湾方面主办方发生了变化,但论坛仍然为两岸智库学者的交流与思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新时代”是十九大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部时代主题,也将是大陆对台工作的重要主题。对于大陆对台研究学界而言,如何理解“新时代”对台工作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举措,从本届两岸智库论坛的议程设置与主要观点中可以一窥究竟。

 

总的来说,进入新时代的大陆对台研究,站位更高,格局更大,视野更广,思考更全面,将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全局视角与全球视角正在逐渐形成。首先,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探讨,大陆对台研究界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辩证关系已经认识得十分明确。那就是统一将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逐步实现,统一的进程也将和新时代“两步走”的进程同步。在当前情况下,大陆掌控台海局势的能力、自信和外部环境愈加有利,今后在加强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同时“以融促统、融中渐统”的对台方法论也愈加清晰。

 

其次,大陆对台研究将加强对涉外因素的分析与应对,实际上是从全球性视角与全球化路径思考和看待台湾问题。这次论坛的一个特别环节,就是邀请台湾“中研院院士”朱云汉从历史的、全球的视角介绍世界格局与中国的全球领导角色。可见,加强对国际局势与世界大势的研究,加强对中国日益增强的实质性全球领导力的认识,有助于更加自信、更加从容不迫地分析台湾内部事件、看待国家统一问题,避免那种就两岸谈两岸、就台湾谈台湾,就岛内政局甚至以个别人物的个别观点来作为两岸关系唯一参考系的思维局限,及其带来的躁进心态与悲观情绪。

 

不过,正如同一位与会学者在论坛发言中说的那样,如果通过大陆对台机构的个别人事任命就简单地把大陆今后对台工作等同于“用外交手段解决台湾问题”,这一论断实属荒谬。加强对台湾问题涉外因素的处理与管控,是大陆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主次矛盾的新思考与再认识,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的“民心工程”不仅不会被削弱,反而会更加加强。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本届论坛所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对台工作思想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发展思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大重点。如何在大陆的对台工作中贯彻落实这一理念,成为大陆对台研究界探讨的重点议题。不少学者在论坛中指出,发展两岸关系、谋求国家统一,根本上是为两岸同胞谋幸福、谋福祉,根本上是为了满足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大陆学者在主旨发言中罕见强调,要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谋求和平统一的理论指南,“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台研究的宗旨,也是两岸关系的底线和红线。有大陆学者特别指出,不能让对“法理台独”的过分纠缠掩盖了两岸民间社会快速发展的事实,呼吁聚焦在两岸民间交流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上。这充分说明,大陆对台研究界充分认识到,两岸关系不是简单的“地和地的关系”,国家统一是“人与人的统一”,“人心统一”、“心灵契合”才是根本之道。

 

无独有偶,10月26日台湾地区领导人在蔡英文参加两岸交流30周年研讨会的致辞中,曾多次提到两岸交流的核心是人民,台湾陆委会负责人也在随后多次提及“以人民为核心”的两岸交流。假设把台湾方面的这些言行尝试理解为向大陆释放“善意”的话,那么台湾方面应该进一步指出,两岸人民是什么关系?是同属一家人、同属中华民族的同胞关系?还是像某些人士鼓吹的“朋友关系”“邻居关系”?既然台湾当局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作为处理两岸事务的依据,那么就要回答,两岸人民的关系是不是一国之内两个地区人民之间的关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秉持“两岸一家亲”。十九大后,大陆对台学者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那么台湾方面就应该对此做出清晰表述,否则会被再度被理解为“暧昧不明”、“敷衍了事”甚至“别有用心”,这样只会扩大和加剧两岸的“信任赤字”与负面螺旋。

 

最后,大陆对台研究提升至新格局,还体现在对“底线思维”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本届论坛上,有大陆学者指出,目前两岸执政者都以“底线思维”看待彼此,但他注意到“底线思维”意味着做最坏打算,争取最好结果。因此,若两岸仅仅认为“底线思维”只是前半部分,那么一方强调“台独”灰犀牛的巨大风险,另一方则动辄营造“被统战”的两岸交流氛围,毫无疑问任何一方释出的善意破功,若两岸均“争取最好结果”,那么两岸走出当前僵局仍然存在着可能。

 

正如海协会副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李亚飞在论坛致辞所说的那样,尽管今后两岸关系还会遭遇诸多挑战,但两岸关系风险可控,僵局中更孕育新机,两岸关系发展机遇仍大于风险。因此,新时代站在更高格局看待两岸关系,大陆更加自信,也更能把握住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良机。(记者 束沐分析报道)

展开全文

新时代对台工作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2017-11-08

编者的话: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高瞻远瞩、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我们党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了更全面、深入、准确地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方方面面,切实把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本栏将约请更多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十九大代表作为栏目作者,同广大读者一起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中共十九大报告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整体的战略思维、深邃的历史思维、严密的辩证思维、强烈的创新思维、清醒的底线思维分析和把握两岸形势,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要理念、目标任务、原则方针和主要措施,为新时代对台工作提供了思想遵循、行动指南和动力支撑。

 

用历史思维观大势,保持对台工作的战略定力。“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报告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提出完成祖国统一,是党和国家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将两岸关系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考察,以科学的历史思维深刻分析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号召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顺应历史大势”,“共创美好未来”。报告更加彰显了我们始终引领两岸关系发展方向、推进国家统一进程的战略定力、战略自信和坚强实力。

 

用战略思维谋全局,牢牢把握主动权。报告从维护好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服从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出发,充分阐明了和平发展、和平统一和民族复兴三者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将国家统一放在民族复兴的大战略、大背景下谋划,强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这是将国家统一进程置于一个更大更宏观的理论框架中探讨。

 

用辩证思维把规律,丰富国家统一的思想内涵。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报告一方面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中谋求发展与统一,另一方面坚决反对“台独”。报告强调“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提出“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这表明了我们要辩证看待两岸之间的“同”和“异”,高度重视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在两岸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作用。

 

用创新思维增活力,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报告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丰富了做台湾人民工作的思想内涵;提出了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的论述,指明了国家统一的基本路径;提出了“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的两岸融合发展思路,创新了从和平发展走向和平统一的新动力、新路径。这些创新思维和创新举措对拓展对台工作思路、创新对台工作模式具有极其重要指导意义,丰富和发展了国家和平统一内涵。

 

用底线思维定边界,确保国家核心利益。报告明确划定红线,对逾越底线的行为决不妥协。一是宣誓了对台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二是强调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政策思维和决心。三是坚持以“九二共识”为政治基础的底线原则,清晰地传递了我们在事关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重大原则问题上绝不妥协、绝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四是坚持底线思维与区间思维的有机结合。报告同时强调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展现了最大的善意和包容。

 

(作者江尔雄为中共十九大代表,全国台联副会长、福建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