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产业是新经济 养老供给侧改革待加速
|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10-30 11:03:12 | 来源: 新华社 |

资料图
重阳节的到来引起了很多人对养老问题的思考。在近期上海举行的中国养老产业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提出,随着老龄化的加重,中国的养老市场蕴含着巨大机遇。未来,需要通过金融、科技和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加快养老供给侧改革,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养老需求。
根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在部分大城市如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已超过30%。在庞大的老龄人口基础上,养老服务如何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传统观念中的‘养老’,突出一个‘养’字。”上海亲和宇宙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创始人奚志勇说,但实际上要给予老人选择自己养老生活方式的权利,而不是事事靠别人安排。
中国养老产业联盟顾问、上海市民政局原局长马伊里也谈到,养老也是一种生产力,要确立老年人的主体性原则,不能把养老做成是“恩赐型”的。比如在一些国外的养老院,专门设置有竖着的扶手,帮助腿脚不好的老人在想站起来的时候能够实现心愿。
考虑到养老市场的巨大需求,我国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201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到2020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和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养老的本质,是一个人通过劳动积累,购买下一代生产的养老服务和产品。”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在论坛上表示,老龄经济绝不仅仅是老年人的经济,而是一种新经济。
老龄产业的新经济属性,表现在什么地方?首先是老龄金融服务。党俊武说,谈到老龄金融,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养老保险。其实,养老保险只是老龄金融的支柱之一。除了保险,包括养老产业基金、信托类产品和以房养老试点等金融服务都在积极探索中。
其次是老龄科技产品,包括各种高科技护理、康复设备。“这方面我国存在很多不足。国内不少养老机构运营艰难,而日本的老年护理设备厂商却赚了大钱。”党俊武表示。
此外还有老龄服务网络。上海不少街道正尝试借助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对接供求信息,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各种上门服务。
除了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老龄产业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人才的短缺。奚志勇认为,能不能吸引年轻人的进入,是老龄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2025-11-09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9日晚在广东广州举行 习近平将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2025-11-09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 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2025-11-09
- 国台办: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 “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2025-11-09
- 探寻神秘巴文化:台湾自媒体人走进达州罗家坝遗址博物馆2025-11-09
- 宝岛重光——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系列报道2025-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