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发现“小脑萎缩症”第40种致病基因
编辑: 刘燕枫 | 时间: 2014-09-25 21:27:19 | 来源: 香港《文汇报》 |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浩然(后排左一)率领30人团队研究小脑萎缩症致病变异基因,为曹氏姐弟及其家族(前排两位)找出病源。香港《文汇报》图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早前发现了第四十种导致 “脊髓小脑性运动失调症”的变异基因,该小组希望可找到更多致病基因,以助研发药物。
报道说,脊髓小脑性运动失调症又称“小脑萎缩症”(SCA),是香港的罕见疾病之一,平均每5000位港人中才有一位病患者。患者发病年龄大多在20岁至40岁,其小脑、脑干及脊髓由于基因变异,退化萎缩,基因变异大部分源于家族遗传,少数人是基因突变。
医学界现时得知不同基因变异可引发不同类型的小脑萎缩症,中文大学24日公布,该校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小组早前发现了第四十种致病的变异基因。
报道说,小脑萎缩症是其中一种脑退化症,与平时认知的脑退化症不同,患小脑萎缩症的绝大部分病人的记忆不会衰退,但受小脑萎缩影响,行动和语言能力会逐渐下降,初时会步履不稳、肢体摇晃,中期说话含糊不清、肌肉不协调难以书写、进食吞咽困难等,晚期已无法言语、不能站立须以轮椅代步,最后因身体不能正常制造蛋白质而慢慢死亡。
SCA无根治方法,病人只可依赖物理治疗和复健延缓病情及维持基本自理能力。如果父母任何一方拥有SCA病征,下一代患病的机率可高达50%。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浩然3年前成立30人研究团队,招集来自医疗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神经内科等多个学系的专家,研究香港本地小脑萎缩症家庭的致病基因。
团队将上万个基因与人类基因图谱用计算机分析对比,寻找基因异常的特质,经过3年时间,在其中一个家庭的基因里,成功找出第四十个引致SCA的变异基因。
团队成员、中大化学病理学系顾问医生袁月冰24日指,医学界可利用数据研发药物,做好遗传咨询工作,“有些病人可能想有下一代,测试结果可助他们决定生育计划。”
新闻推荐
- 这份“答卷”含“金”量足!多重优势吸引跨国企业持续投资中国、深耕中国2025-07-22
- 江西旅台同乡会到上饶参访交流2025-07-22
- 第三届湖台青年“追梦 筑梦 圆梦”交流暨体育嘉年华活动在吴举行2025-07-22
- 2025“相约醋都 放飞梦想”台湾大学生实习体验营在镇江举办2025-07-22
- “情牵两岸 相约运河”苏台青年文化之旅活动在扬启动2025-07-22
- 今天迎大暑 一年中最热节气来临 注意防暑降温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