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忆清明:台北大稻埕的抗日回响
我是一名常年往返于两岸的台湾青年。每当我回到台湾,总是喜欢抽空到台北的大稻埕走一走。大稻埕作为台北早期城市聚落发展的重要商贸区,以南北杂货、茶叶贸易为主。日据时期的大稻埕是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地,这里也是现阶段回望日本殖民台湾史的重要历史文化街区。另外,大稻埕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台北日常市井生活的浓浓烟火气。
迪化街,旧称“永乐町通”,是大稻埕的核心街区。作为当地民众信仰中心的台北霞海城隍庙矗立于此,已有近170年的历史。霞海城隍爷原是福建泉州同安下店乡五乡庄居民的镇守之神,后被移至大稻埕。大稻埕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融合了多元历史脉络与地域文化特色的老建筑遗址,例如一些传统的闽南街屋,融合了西洋元素、南洋文化的装饰特点,建筑外观以独特的红砖墙垒砌,精巧的三进式建筑结构,即店面、天井、仓库与居家生活空间展现出浓厚的复古氛围。这些日本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建筑见证着大稻埕的发展与变迁。当我漫步于老街中,仿佛还能听见昔日商贾的喧嚣和抗日志士的低语。
本文作者绘制的台北大稻埕老街插画
位于大稻埕老街精华地段的戏院是永乐座,它是日据时期最负盛名的戏院。当时,这里除了上演传统的戏曲以外,也是演出现代话剧的舞台。永乐座更是抗日英雄、社会运动领袖蒋渭水、林献堂等人推进台湾文化革新和社会改革运动的所在地,也是台湾文化协会成立的发迹之地。
蒋渭水是台湾宜兰人,是台湾文化协会与台湾民众党的创立者,被视为日据时期重要的反殖民运动领袖之一。1921年,蒋渭水成立台湾文化协会,多次参加反对日本统治的请愿运动。日本统治者数次将他逮捕入狱。蒋渭水在狱中奋笔疾书,撰写了《入狱日记》《入狱感想》《狱中随笔》《五个年中的我》等文学作品。这些文字极具写实性,如同一面镜子,揭露了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社会现实,映照出民众的苦难与抗争,鼓舞着无数台湾人民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中。蒋渭水为团结力量反对日本统治,喊出了“同胞须团结,团结真有力”的口号,赢得了百姓的极大认同。1929年,由当地头领莫那鲁道掀起的反抗运动“雾社事件”震撼了全台湾。日本派兵严厉镇压,杀害了许多台湾民众。蒋渭水号召百姓奋起抵抗,但最终失败。
出身于台湾“第一家族”——雾峰林家的林献堂,原籍福建尤溪,一生不说日语、不穿木屐,坚持中华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台湾台中的雾峰林家于1746年从福建漳州渡海到台湾定居,后人英杰辈出,有清朝台湾抗法名将林朝栋,还有在民国初期抛家弃产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的闽南军司令林祖密等。曾经热播的大陆电视剧《沧海百年》讲述的便是雾峰林家的传奇历史。台湾日据时期的著名民族运动领袖林献堂也是林家后人。他是一位有道德、有勇气与充满使命感的民族运动先驱,领导台湾民众开展过轰轰烈烈的非武装抗日运动,在台湾社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本文作者绘制的大稻埕街区商贾云集景象的插画
我漫步在大稻埕老城区,行走在街边林立的老建筑群中,忆起那段悲痛的历史,仿佛下一秒就能穿越百年的时光长廊,触摸到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伤痕。日本殖民政府为巩固统治,对台湾社会进行全面改造。然而,面对殖民者的压迫,台湾人民并未屈服,涌现出了许多抗击日本侵略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英勇事迹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整个抗战史。
今年正值台湾光复80周年。在清明时节,我们回首那段烽火岁月,站在这片曾经的战场上,缅怀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英魂,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敬意。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自由。我们要以史为鉴,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景努力拼搏!(作者:谢雅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