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忆清明:回忆父亲讲述的江西子弟抗战事迹
“咚,咚,咚”,父亲常常边比划边说着抗战时期他带着小朋友们上街,打着鼓宣传抗战的场景。
籍贯江西雩都(今于都县)的父亲丘德新先生,毕业于江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抗战期间,该校在战火中由南昌先后迁移至萍乡、赣县、雩都等地,在校师生仍维系教育不辍。父亲毕业后曾短暂任教职,后因日军侵略,学校解散。他与一位校工徒步逃难,目睹乡里满目疮痍,因此决心报考军校,走上从戎救国之路。
在父亲成长与接受教育期间,江西许多乡贤志士投身革命与抗战的事迹,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辛亥先贤李烈钧将军,抗战时期送五个儿子从军,其中三人进入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南京保卫战中殉国的朱赤、易安华、谢承瑞三位将军,均是江西省子弟。据统计,抗战期间,江西省征调兵员人数位列全国第四,赣鄱儿女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他们的精神长存不朽,成为后进的榜样。
父亲常常告诉我,抗战并非军人的专利,不论在哪个岗位上,只要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都是无名英雄,就值得我们尊敬与效法。
江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的李右襄校长,在抗战期间坚守岗位,师生几度迁徙,学校的图书、仪器、机器未曾散失,他认为这是抗战的命脉,轻忽不得。学校搬到偏僻的雩都,李校长不仅在当地首用水力发电,带来光明,更带头表演抗战话剧,鼓舞士气,老百姓也深受激励。父亲还有亲友投身于电信事业,在战火下抱着话务机在山涧中爬行,只为保存得之不易的设备,等到部队反攻日军时可以即刻恢复通信,以免误失战机。
说到这些,父亲是希望我能够理解,在那个时代下,国家与个人生存不易,但是通过大家团结努力,终能拨云见日,迎来胜利。这份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毅力,是中华民族的无价资产。
2021年3月31日,众多两岸黄埔后代齐聚江西省上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公祭在“上高会战”中牺牲的抗日英烈。图为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丘智贤宣读祭文。
1941年3月至4月发生在江西上高及其周边地区的上高会战,是中国军队成功击退日本侵略军发动的一次大规模会战。会战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斗志。上高会战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爱国将士和支前民众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会战中,时任上高县县长黄贤度积极动员战地民众,支援战场上的抗敌斗争,仅上高县一地就发动了3万余民众支前。
2021年3月31日,台湾黄埔后代吴浩天、丘智贤、汪大钧(自左至右)在江西省上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的合影。
2021年,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与江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纪念上高会战胜利80周年活动,以表追思,各界参与甚为踊跃。我也曾与台湾的黄埔后代和江西乡亲一道,重踏庐山、马当、万家岭、南昌、上高、高安等地的抗战战场,同祭英烈。在苍松翠柏之间,是当时军民碧血流尽处,我们不能忘记,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国家的命运,鼓舞着中国人民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抗战更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民族记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常以江西同乡会编纂的江西文献示我,当中有许多珍贵的抗战回忆,父亲也常带着童稚的我,到忠烈祠凭吊抗战英灵,他总说:“千万不要忘记前人”。
抗战精神不会被遗忘,我们幸福和美的生活正是英灵瞑目微笑之所寄。时值清明,想起父亲当年讲述的抗战事迹,我久久不能平静。反观民进党当局漠视甚至曲解抗战历史的行径,令人义愤填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作者:丘智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