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忆清明:回忆父亲讲述的江西子弟抗战事迹

编辑:王瑞颖|2025-04-06 18:41:02|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咚,咚,咚”,父亲常常边比划边说着抗战时期他带着小朋友们上街,打着鼓宣传抗战的场景。

 

籍贯江西雩都(今于都县)的父亲丘德新先生,毕业于江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抗战期间,该校在战火中由南昌先后迁移至萍乡、赣县、雩都等地,在校师生仍维系教育不辍。父亲毕业后曾短暂任教职,后因日军侵略,学校解散。他与一位校工徒步逃难,目睹乡里满目疮痍,因此决心报考军校,走上从戎救国之路。

 

在父亲成长与接受教育期间,江西许多乡贤志士投身革命与抗战的事迹,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辛亥先贤李烈钧将军,抗战时期送五个儿子从军,其中三人进入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南京保卫战中殉国的朱赤、易安华、谢承瑞三位将军,均是江西省子弟。据统计,抗战期间,江西省征调兵员人数位列全国第四,赣鄱儿女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他们的精神长存不朽,成为后进的榜样。

 

父亲常常告诉我,抗战并非军人的专利,不论在哪个岗位上,只要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都是无名英雄,就值得我们尊敬与效法。

 

江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的李右襄校长,在抗战期间坚守岗位,师生几度迁徙,学校的图书、仪器、机器未曾散失,他认为这是抗战的命脉,轻忽不得。学校搬到偏僻的雩都,李校长不仅在当地首用水力发电,带来光明,更带头表演抗战话剧,鼓舞士气,老百姓也深受激励。父亲还有亲友投身于电信事业,在战火下抱着话务机在山涧中爬行,只为保存得之不易的设备,等到部队反攻日军时可以即刻恢复通信,以免误失战机。

 

说到这些,父亲是希望我能够理解,在那个时代下,国家与个人生存不易,但是通过大家团结努力,终能拨云见日,迎来胜利。这份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毅力,是中华民族的无价资产。

 

台胞忆清明:回忆父亲讲述的江西子弟抗战事迹_fororder_2

 

2021年3月31日,众多两岸黄埔后代齐聚江西省上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公祭在“上高会战”中牺牲的抗日英烈。图为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丘智贤宣读祭文。

 

1941年3月至4月发生在江西上高及其周边地区的上高会战,是中国军队成功击退日本侵略军发动的一次大规模会战。会战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斗志。上高会战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爱国将士和支前民众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会战中,时任上高县县长黄贤度积极动员战地民众,支援战场上的抗敌斗争,仅上高县一地就发动了3万余民众支前。

 

台胞忆清明:回忆父亲讲述的江西子弟抗战事迹_fororder_1

 

2021年3月31日,台湾黄埔后代吴浩天、丘智贤、汪大钧(自左至右)在江西省上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的合影。

 

2021年,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与江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纪念上高会战胜利80周年活动,以表追思,各界参与甚为踊跃。我也曾与台湾的黄埔后代和江西乡亲一道,重踏庐山、马当、万家岭、南昌、上高、高安等地的抗战战场,同祭英烈。在苍松翠柏之间,是当时军民碧血流尽处,我们不能忘记,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国家的命运,鼓舞着中国人民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抗战更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民族记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常以江西同乡会编纂的江西文献示我,当中有许多珍贵的抗战回忆,父亲也常带着童稚的我,到忠烈祠凭吊抗战英灵,他总说:“千万不要忘记前人”。

 

抗战精神不会被遗忘,我们幸福和美的生活正是英灵瞑目微笑之所寄。时值清明,想起父亲当年讲述的抗战事迹,我久久不能平静。反观民进党当局漠视甚至曲解抗战历史的行径,令人义愤填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作者:丘智贤)

“黄埔后代要继承父辈热爱祖国这颗中国心”——陈知进回忆父亲陈赓

2024-11-14
展开全文

“父辈那一代黄埔人的理想和信念,就是为了使贫穷落后的中国翻身走向繁荣昌盛而一直努力。”陈赓将军之女陈知进近期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内外的黄埔后代要继承父辈的黄埔精神,继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这颗中国心。

 

陈赓,1903年2月出生于当时的湖南省湘乡县。受祖父湘军虎将陈翼怀的影响,从小立志驰骋沙场。青少年时期,他在五四运动、五四精神的激励下,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并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

 

1922年,陈赓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21岁的陈赓受党组织委派学习军事,并顺利考入黄埔军校,成为一期学员。毕业后,陈赓曾留校任连长、副队长。

 

陈知进收藏了父亲当年考入黄埔的入学登记表。她还记得登记表上“入学原因”一栏,父亲填写的是“要锻炼一个有革命精神的军人来为主义牺牲”。

 

“他们是一群热血青年,向往革命,特别有朝气,本着救国救民的思想,去学军事,想为国家出力”,谈起父辈,陈知进这样说。

 

陈赓曾回忆他在黄埔的生活,说自己当年非常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就是不太注意工作方法,还会因观点不一致跟国民党学生组织吵起来,有时甚至“互相扔板凳就干”。

 

虽然有矛盾、有斗争,“但我父亲为人开朗热情,朋友特别多。不管是对手还是同志,很多人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陈知进说。作为非常活跃的一员,在校期间,陈赓还介绍了左权等多位学员加入中国共产党。

 

陈赓、徐向前与国民党知名将领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关麟征、孙元良、黄维等同为黄埔一期学员。国共合作抗日前后及解放战争的南征北战期间,彼此间打打和和。

 

1950年4月的一天,与被俘国民党军官同押在歌乐山的宋希濂突然接到通知,时任云南军区司令员的陈赓,专程从昆明来到重庆,要看望宋希濂及其他黄埔军校出身的在押人员。“我父亲给他们讲了共产党的政策,告诉他们安心,他们都很感动。”陈知进说。

 

后来,宋希濂等人被转到北京并于1959年12月作为第一批特赦人员重获新生。“我们又走到一起来了”,陈赓在宴请宋希濂等几位获得特赦的黄埔同窗时说,“将来解放台湾还要诸位出力。”

 

谈到这段历史,陈知进觉得父亲一直在做黄埔同学的工作。“天下黄埔是一家”,陈知进说,当年黄埔学员为了“三民主义”聚在一起,后来为了抗日、为了民族解放,再后来为了国家的统一。“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经过历史考验形成的。现在,我们以及在台湾的黄埔同学、黄埔后代,也都有同一个目的,就是希望一个统一的中国,希望一个强大的中华民族。”

 

1952年6月,时任志愿军代司令的陈赓受命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后简称“哈军工”)首任院长兼政委,担负起筹建新中国第一所高级军事科技学校、为新中国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的重任。

 

陈赓将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强大国防事业、推动国防科技进步上。在中国研制原子弹、导弹等尖端军事科技装备道路上,陈赓四处奔波、耗心耗力,发挥了重要的开拓与奠基作用。1961年,由于积劳成疾,陈赓因病离世。

 

陈知进说,从去黄埔求学到创办“哈军工”、到为国防科技事业的开拓耗尽心血,“要强大我军一直是父亲打心眼里的愿望和目的。”

 

在打仗时、在工作中,陈赓是很有血性的。在陈知进眼中,陈赓是慈父。“我们家一到周末都有10多个孩子,有的是父母牺牲了,有的父母在外地,都是父亲战友或黄埔同学的孩子。”陈知进回忆,“父亲想方设法把他们找到,带到家里,给予照顾。周末他跟我们一群孩子一起玩,我就觉得特别开心。”

 

对于个人的享受,陈赓生前从不在意。“他觉得那么多同志、战友都牺牲了,他是替死去的战友们活着,所以自己没有资格去要求享受。”陈知进说。(完)中新网记者 邢利宇

收起全文

聚焦反“独”促统 第十七届黄埔论坛在广州召开

2024-11-13
展开全文

新华社广州11月11日电(洪泽华、周欣卓)以“回望百年黄埔,坚定反‘独’促统,共促民族复兴”为主题的第十七届黄埔论坛11日在广州召开,海内外黄埔组织及亲属代表,有关专家学者,各地黄埔军校同学会负责人等200余人出席。

 

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陈知庶在致辞中说,“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两岸黄埔同学及其亲属的精神纽带。要继续弘扬黄埔精神,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

 

“昔日面对外来侵略,广大黄埔师生同全国人民一道,团结一致、奋起抗争。”陈知庶说,“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需要我们挺身而出,共担民族大义,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

 

来自台湾的戚嘉林、蒋成龙等人士发出坚决反对“台独”分裂的呼吁,希望大家继续秉持民族大义、顺应历史潮流,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澳台青年交流促进会会长蔡文政表示,应发挥澳门独特优势,构建交流平台,为澳台两地青年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和实践舞台,在互动中增进友谊。

 

加拿大黄埔军校后裔联谊会副会长林海说,希望海内外黄埔后代相互学习和帮助,共同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英津在发言中说,应深入揭批“台独史观”,不断增进台湾民众的国家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广东与台湾有着紧密的血缘、地缘、商缘、文缘。”广东省委常委、广东海外联谊会会长王曦表示,诚挚希望更多台湾同胞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共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红利和广东高质量发展成果。

 

论坛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和广东海外联谊会主办。论坛期间,与会人士围绕“加强两岸历史连接,共促黄埔薪火赓续”“不忘先辈遗志,勇担时代重任”“回望百年征程,坚定反‘独’促统”三个主题进行研讨交流。

收起全文

沪台黄埔后代座谈联谊沙龙活动举行 赓续黄埔精神

2024-06-27
展开全文

中新网上海6月26日电(范宇斌 施琼)25日,由民革上海市委会主办的“赓续黄埔精神 共谋民族复兴”沪台黄埔后代座谈联谊沙龙活动在上海市杨浦区举行,旨在通过海峡两岸黄埔后代的交流分享,共同纪念黄埔百年,传承历史记忆,共谋民族复兴伟业。

 

民革上海市委会副主委翟骏表示,民革与黄埔渊源深厚,自创立之初,民革就秉承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将黄埔精神深深地融入民革的精神血脉之中。两岸的黄埔同学和后代共同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任,上海民革要发挥特色优势,以传承黄埔精神为纽带,为两岸关系融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百年前,黄埔潮起,‘到黄埔去’的号角穿越时空……”活动现场,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回顾黄埔军校百年辉煌历程和光荣传统的专题片,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百年前黄埔前辈们的热血与激情。

 

民革杨浦区委会原主委、黄埔4期生谢晋元将军之子谢继民动情讲述了父辈的故事,对往昔岁月的缅怀与敬仰,哽咽而坚定的声音令现场为之动容。

 

5位来自沪台两地的黄埔后代围坐在圆桌旁进行交流分享。尽管跨越了不同的年龄层,但都怀着对祖辈的敬仰和对黄埔精神的坚守,如同一首跨越时空的赞歌,用各自的故事和感悟,共绘一幅黄埔精神在两岸薪火相传的画卷。

 

来自台湾的文史工作者、黄埔后代钮则坚深情回忆起父亲和舅舅在抗日战场上出生入死的经历;台湾中华黄埔亲友联谊会执行长李维镇分享了一家四代军人、两位黄埔生的光荣传统;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上海台生联谊会会长茆致远讲述自己从小在黄埔17期毕业的祖父的教诲下,对大陆满怀深厚的感情;李烈钧之孙李季平、民革党员赵淇铖分享了他们黄埔祖辈的感人故事。

 

合诵诗歌《乡愁》、合唱《如愿》、分享读后感《民革前辈与上海解放》……活动现场,杨浦区民革党员等相关人士还以不同形式表达了对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的纪念。(完)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