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慈济风 悠悠四海情

编辑:左妍冰|2025-01-03 11:44:58|来源:福建日报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依托宗亲乡亲、祖地文化等纽带广泛凝聚侨心。

 

保生大帝信俗文化,发源于漳州白礁慈济宫,是福建四大信俗文化之一,也是海峡两岸同根、同祖、同源的见证。

 

近日,第六届海峡两岸(漳州·白礁)保生大帝文化节在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慈济宫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台商台胞和宫庙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纪念宋朝名医吴夲(音同“涛”),传承弘扬慈济文化、中医药文化,进一步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让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

 

慈济同心,情融两岸。

 

2008年,保生大帝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前,依托保生大帝民俗文化载体,漳州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和应用领域,进一步发挥保生大帝信俗维系两岸精神纽带的作用,深化闽台文化交流和医药产业合作,持续提高两岸民间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尝试将保生大帝信俗与文旅融合,与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文旅发展格局,推动当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悬壶济世 万世传颂

 

从漳州市区出发,沿着324国道往厦门方向行进,在厦漳交界处的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里,一座宏大古朴的宫殿式庙宇映入眼帘,这就是慈济祖宫,供奉的是宋代民间名医吴夲,即保生大帝。

 

据白礁慈济宫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王贤清介绍,慈济祖宫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颁诏,将民间为纪念名医吴夲而修建的龙湫庵改建为五门三进二层阁楼宫殿式庙宇,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15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层楼迭展,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其结构集宋以来历代闽南建筑艺术之大成,如天安门城楼一样高雅气派,故有“闽南故宫”之称。

 

吴夲,何许人也?

 

据《漳州市志》记载:“吴夲(979—1036年),字华基,号云冲。宋同安县积善里白礁村人。”

 

据史志记载,吴夲少时家贫,父母均因病而逝,其有痛于此,决心学医,为天下人治病。其先学蛇医,救活不少被毒蛇咬伤者;后又遍访名医,提高医术水平。他云游名山古刹,广采草药,汲取药典精粹,扩大治病范围。他通晓方剂,擅长针灸,常在故乡白礁一带行医,不计较报酬,对贫苦人家分文不收。百姓崇敬他的医术医德,称誉他为神医,盛名远扬漳、泉一带。

 

宋明道二年(1033年)和景祐元年(1034年),泉州和龙溪闹瘟疫,吴夲上山采药,救活无数病人。景祐三年(1036年),57岁的吴夲采药时,不幸失足落崖受伤,于农历五月初二逝世。百姓闻讯极为哀恸,自发在白礁村筑一座龙湫庵,奉祀他的神位。

 

据《漳州市志》记载:吴夲死后,宋孝宗追封他为“慈济真人”,明成祖追封为“万寿无极保生大帝”。民间俗称为“大道公”或“吴真人”。

 

吴夲去世后,同安积善里(今漳州台商区角美镇)和龙溪青礁都兴建了奉祀吴真人的慈济宫。宋淳祐元年(1241年),皇帝下诏改庙为宫。白礁称“西宫”,青礁称“东宫”,现两座都被认为是祖庙,为海峡两岸众多信众的圣地。1996年,两宫同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白礁慈济宫内仍有宋、明、清历代的紫铜石狮、国母狮、祭坛献台石浮雕、朝天蟠龙柱等珍品,其中“国母狮”相传是宋仁宗母后为感谢吴夲治愈其乳疾而赐赠的。

 

“在全国,属于民间信仰的庙宇中,类似白礁慈济宫这样的庙宇,可以说有成千上万,其中由后代帝王下诏创建的属凤毛麟角。”漳州市文史学者陈忠杰说。

 

分香入台 一脉相承

 

一代名医吴夲深受百姓敬仰,其信众遍布海峡两岸。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台湾地区(含澎湖、金门)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约300座,其中最多的是台南,有92座;其次则为高雄,有50座;嘉义县也有39座。

 

起源白礁慈济宫的保生大帝信俗,是如何传入台湾的?

 

“随着入台先民而传入台湾!”闽南文化研究专家、闽南师范大学教授段凌平说,台湾开拓初期,移民遭遇瘴疠为毒、缺医少药的险恶环境,较之漳泉故里有过之而无不及,移民迫切希望从精神上获得保生大帝的救助,这种状况对保生大帝信仰在台湾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台湾学者卢嘉兴的考证,见诸文献记载的台湾最早建立的保生大帝祠祀,应是兴建于荷兰据台时期的台南县广储东里的大道公庙。据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载:“荷兰据台,与漳泉人贸易时,已建庙广储东里矣!”该庙现位于台南县新化镇丰荣里洋子五六号,俗称“开台大道公”。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保生大帝信仰在台湾有较大的发展。王必昌提道:“嗣是郑氏及诸将士皆漳泉人,故庙祀真人甚盛。”表明台湾初期的保生大帝祠祀,主要是以祖籍神崇拜的面目出现的。

 

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即指出:“台多泉、漳人,以其神医,建庙独盛。”

 

此后,保生大帝信仰在台湾迅速传播,特别是在入清后闽人移台的几个迁徙高潮中。

 

“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许多白礁将士追随东渡。后来,他们在最初登陆的台南学甲镇兴建慈济宫。”陈忠杰说。

 

“气壮平天,万众同参学甲地;血浓于水,千秋不忘白礁乡。”白礁慈济宫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王清发表示,台南学甲慈济宫是台湾保生大帝庙宇的开基祖庙,影响力巨大,其宫门前镌刻的这副对联,证明了学甲慈济宫与白礁慈济宫的渊源关系,台南学甲慈济宫每年都会举行“上白礁”遥拜大陆白礁慈济宫谒祖活动,已持续300多年,体现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同根、同源、同祖的高度认同。

 

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诞辰日,闽台两岸信众约定俗成,齐聚白礁慈济祖宫举行隆重祭典仪式。参与祭典和晋香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仅台湾乡亲前来挂香、谒祖的每年大约有80批上万人次,成为闽台民俗文化一大特色。

 

近年来,漳州台商区以慈济文化为依托,紧扣福建省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要求,聚力打造全域融合样板区,努力建设漳州创智新城、台海首善家园,有力促进两岸交流合作。

 

2008年6月,“白礁保生大帝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第一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

 

海丝为媒 流播四海

 

向海而生,因海而兴。

 

作为东南沿海城市的漳州,自古以来,其先民就有向大海讨生活的习惯,特别是漂洋过海到南洋讨生活,是许多穷苦人改变命运谋生的一种重要手段。

 

特别是明清时期,漳州月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后,许多闽南人通过海外贸易移居东南亚各国谋生,白礁慈济宫面对九龙江,对岸就是月港。

 

“从唐宋以来,中国商人就有下南洋经商贩卖的传统,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19世纪以来,大量华人南下到南洋定居谋生。这些华人在南洋站稳脚跟后,逐渐建立自己原乡的宫庙,其中就有保生大帝宫庙。”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院长刘云说,据不完全统计,马来西亚以保生大帝为主神的宫庙有9座,以保生大帝为辅神的宫庙有50多座。

 

通过建立保生大帝宫庙,南洋华人得以在当地重建文化传统以及各种信俗,这些保生大帝宫庙成为当地华人的信仰中心。

 

通过了解宫庙的历史,南洋华人信众能够获得原乡的部分文化知识,产生文化认同,从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民间信仰在海外传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保生大帝信俗起源于陆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江河和海洋扩散,最终成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生大帝信俗文化伴随和见证了华人与中华文化沿海上丝绸之路,跨越地理与文化界限,在东南亚落地生根的历史,不仅彰显了东南沿海先民与海洋的紧密关系,更成为联结海外华人的文化桥梁,承载着华人社区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世界保生大帝庙宇联合会特约研究员王静怡说。

 

文旅融合 活态传承

 

“世上有流传,有这款一个人,山顶采药,山脚练炉丹,救死扶伤救苦难,伊的恩施万代传言……”在保生大帝文化节上,歌手陈伟腾唱起了自己作词作曲的闽南语《神医大道公》,让许多群众引起共鸣。

 

在不久前的第三届“曲同调·两岸好声音”海峡两岸大型闽南语歌曲演唱大赛中,陈伟腾正是以这首《神医大道公》获得“最佳人气奖”“赛事十二强”称号。此后,这首歌在海峡两岸传唱开来。

 

这是当地以全新形式传承弘扬保生大帝文化的一个缩影。

 

弘扬中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许多有识之士各有见解。特别是如何让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走进年轻人的心灵,成为关注的焦点。

 

“是不是可以以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热门短视频平台为载体,通过图文、实拍短视频、动画、音频等形式,生动展现保生大帝的生平事迹、医术医德以及被尊为医神的过程。”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叶庆寅认为,要深入挖掘保生大帝的历史背景、记载的传奇故事及在中医、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还可邀请相关学者线上开展“讲古”讲座,讲解保生大帝的历史文化、信仰传承等,增加趣味性。

 

“还可以融合现代科技手段。”福建江夏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教授李伯民认为,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衍生品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提升产品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还能让消费者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传承保生大帝文化,创新赋能发展。”日前,一场由台商投资区社会事业管理局主办的白礁慈济宫保生大帝微视频、文创产品、IP形象设计征集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旨在推广保生大帝文化,深入挖掘保生大帝文化的内涵,再造一批具有辨识度的保生大帝文化特色视频、创意商品、纪念品、IP形象等,以此满足广大信众和游客的需求。

 

漳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委员王叶青说,台商区拥有独特的侨台文化资源优势,全区紧扣福建省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要求,助力漳州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聚力打造全域融合样板区,努力建设漳州创智新城、台海首善家园。不断挖掘辖区内白礁慈济宫、林氏义庄、东美曾氏番仔楼、江东古桥、天一总局等五大国保单位蕴含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精神,开展“五大国保”三年计划,通过策划完善基础配套,提升整治,引入业态,局部景点串点联通龙佳生态温泉山庄、沙洲岛和花田美事景区等旅游资源,打造集温泉度假、文化观光、乡村农旅体验于一体的旅游路线产品。

标签:两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