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时代指南

巴西247新闻网6月28日发表题为《从万隆到中国:新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文章,作者是费尔南多·卡波通多。文章摘编如下:

 

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以及美国的袭击,重新点燃了70年前冷战正酣时发布的一份历史性宣言的精神。

 

在美国轰炸伊朗将战争叫嚣推至意想不到的程度之后,鉴于中国日益凸显的地缘政治地位、在中东外交中的影响力以及与伊朗的战略关系,国际社会急于倾听中国的立场。在此背景下,北京方面迅速表态支持和平——正如其70年前在具有历史意义的万隆会议上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做的那样。

 

数十年来,这些原则为亚洲和非洲那些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提供了参照框架。它们也构成了今天中国外交学说的基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体现在中国政府谴责美国对伊朗三处核设施发动袭击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谴责华盛顿“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法”,并称“中方呼吁冲突当事方尤其是以色列尽快停火,保障平民安全”,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恢复中东地区和平稳定作出努力。

 

中国的立场始终与万隆会议所通过的原则保持一致。显而易见的是,在冷战时期,这些原则曾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发展;而近日,面对令世界担忧的战争升级及其浮于表面的解决方案,这些原则被重新援引。

 

专家解释说,面对军事集团逻辑,中国今天提出了一种包容、合作的安全架构,将原有的和平共处原则更新为21世纪的地缘政治语言。他们认为,这一理念包含在2022年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中,该倡议旨在以预防取代威慑,以区域合作取代军事制衡。

 

在关于中国角色的讨论中,可以提出的最具创新性的原则之一是,和平如今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事实上,中国认识到,贫困、不平等和不发达助长了极端主义和暴力。因此,中国将其外交提案与诸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或2021年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等项目联系起来。与美国及其部分盟友所采取的军事遏制战略相比,北京的做法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替代方案。

 

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美国的轰炸以及维系停火的脆弱条件,或许有助于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再被视为一份过时的文件,而被重新认为是可以应对暴力日益加剧的时代的指南。如果坚持这些原则,那么它们将比任何炸弹或导弹都更有威力。

 

(编译/韩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