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千年古韵 侗寨振兴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25-03-20 11:06:02 | 来源: 新华社 |
文化中国行丨肇兴:千年古韵 侗寨振兴来源:新华网 2025-03-20 08:52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无人机照片)。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是3月17日拍摄的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侗族姑娘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寨门外经过。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侗族群众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给游客演唱侗族大歌。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侗族群众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给游客演唱侗族大歌。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游客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寨门外拍照。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暮色中的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3月17日摄)。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侗族群众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里给游客演唱侗族大歌。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村民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里刺绣。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民宿外景(无人机照片)。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村民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里晾晒侗布。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村民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鼓楼前刺绣和晾晒侗布。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灯火辉煌的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街道夜景(3月17日摄)。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是3月17日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拍摄的芦笙。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村民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给游客制作当地美食——糯米饭和烤五花肉。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游客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里留影。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游客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里留影。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村民们围坐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里聊天。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游客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里的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拍摄。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相关新闻
- 2025-03-19「 黔 东 南 」 ,深 藏 不 露 !
- 2020-12-15古调谱新曲 唱出好生活
- 2020-10-12侗绣技艺传承人杨甜:绣出脱贫康庄道
新闻推荐
- 这份“答卷”含“金”量足!多重优势吸引跨国企业持续投资中国、深耕中国2025-07-22
- 江西旅台同乡会到上饶参访交流2025-07-22
- 第三届湖台青年“追梦 筑梦 圆梦”交流暨体育嘉年华活动在吴举行2025-07-22
- 2025“相约醋都 放飞梦想”台湾大学生实习体验营在镇江举办2025-07-22
- “情牵两岸 相约运河”苏台青年文化之旅活动在扬启动2025-07-22
- 今天迎大暑 一年中最热节气来临 注意防暑降温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