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人次共赴科普盛宴!科技馆点亮科学梦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25-01-14 11:25:59 | 来源: 新华社 |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 题:1亿人次共赴科普盛宴!科技馆点亮科学梦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
前沿科技成果触手可及,科学活动新颖有趣,科学家故事感人至深……当前,随着新科技加速涌现,越来越多科技馆成为“科技迷”的打卡地。
中国科技馆1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测算,2024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数百家科技馆接待观众首次突破1亿人次,成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生动注脚。
2024年12月完成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提出,国家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科普发展格局。
过去一年,中国科技馆天和核心舱1:1实物验证件、“神舟一号”返回舱实物吸引游客纷纷打卡;江西省科技馆邀请奥运冠军与观众面对面,开展科普讲座和专业指导;宁夏科技馆带公众走进防沙治沙科研一线,感受科学家艰辛求索的精神风貌……
各地科技馆吸引力持续增强,一些热门展览、讲座一票难求,而科技馆的“含金量”远不止于此。
科普有为,大有作为!顺应国家创新能力提升,作为国家科普服务核心阵地的科技馆,也呈现出一系列新气质。
“科普+”正全面融入社会日常——
在广西,“入驻一座科普馆盘活一家商场”的创新运营模式,展现出科普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
在新疆,覆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81个乡村科普馆,因地制宜科普特色产业、弘扬时代新风,成为农牧民身边的“科技孵化器”。
在北京,中国科技馆接连推出沉浸式戏剧、科学大家访谈节目、科学文化跨年演讲,探索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
2024年9月15日,人们在山东省枣庄市科技馆观看“机器狗”表演。新华社发(孙中喆摄)
“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说,今天的科技馆已不仅是一座物理意义上的场馆,而正以“科普+”的多元形式融入公众日常生活,赋能经济社会的多领域。
流动的科普资源跨越山海——
陕西宝鸡市科技馆科普老师任霄,每年跟随科普大篷车深入基层数十次。16年前,正是一次大篷车活动,为她打开了科学的大门,“一想到自己童年时见到科普展品的震撼,我就希望能让更多孩子接触科学、爱上科学。”
弥合科普城乡、区域发展的鸿沟!2012年起,中国持续建设以实体科技馆为依托,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等协同发展的现代科技馆体系。
2024年,流动科技馆累计巡展746站、服务公众2848.6万人次;科普大篷车累计行驶里程268万公里、开展活动3.6万场;面对偏远地区乡村学校开展的“流动科学课”活动网络传播量超3.5亿次。
2024年7月17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泗顶镇中心小学举办的柳州市科协、柳州科技馆、广西科技大学“三下乡”实践活动上,志愿者带领孩子们感受“空气炮”。新华社发(谭克兴 摄)
更壮大的科普力量在集聚——
“过去10年,中国遥感卫星实现了从有到好的跨越式发展。”2024年6月,刚刚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德仁院士,作为一名科普志愿者走进中国科技馆,为公众带来一场高水平的科普课。
科普,重在“科”,难在“普”。
从大专家、老院士身体力行开展高水平科普,到科普专家、科技志愿者将科技知识带去广大基层,以科技馆为载体,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成为助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排头兵。目前,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达215.63万人,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近456万人。
一馆之变映射科普之变。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2024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到第11位。
面向科技强国目标,科技馆正焕发出蓬勃生机,点亮更多科学梦想。
策划:陈芳
记者:温竞华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相关新闻
- 2025-01-13中国成功发射微厘空间01组卫星
- 2025-01-09台湾青年体验“车谷造”越野“新物种”直呼“太刺激”
- 2025-01-132025海上发射“开门红” 为什么要在海上发射火箭?
- 2025-01-07中国成功发射实践二十五号卫星 中国航天2025年开门红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